收治病患的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洪志憲說,纖維肌痛症患者長期被全身痠痛問題困擾,睡眠品質低落,常被當成無病呻吟,可說是種「孤獨的疼痛」。 纖維肌痛症好發於青壯年,盛行率約2%,且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倍。 中華民國基礎神經科學學會創立于1992年,歷經許多前輩們的努力,傳承至今為第十四屆理監事。 經去年會員大會決議,更名為“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英文名稱為 Taiwan Neuroscience Society 。 學會以促進神經科學之推廣與研究發展為宗旨,僅此敬邀各位神經科學界朋友們入會,我們歡迎新會員,更興見舊會員回娘家。 為促進台灣神經科學家在國內與國際間的互動交流,今年我們一如既往會於美國神經科學年會期間舉行Taiwan Night。
以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研究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的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研究團隊經由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洪志憲 研究發現,小鼠遭到反覆及間歇性噪音刺激後,會發生長期非發炎性疼痛、疲勞及焦慮等,如同纖維肌痛症症狀。
洪志憲: 心理壓力導致肌痛 吃抗氧化食物減壓
而最近有一份最新的民調指出,對於南投縣立委第2選區補選,有90%的民眾認為「林明溱」會勝出,僅有10%民眾認為「蔡培慧」會贏,引發討論。
- 會議將分三個Oral Blitz時段進行,每時段口頭簡介45分鐘,緊接著有60分鐘的壁報討論交流。
- 中研院指出,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種很常見卻神祕的疼痛病。
- 經由專科醫師診察,並排除其它疾病後,適當的藥物輔以心理及復健治療可有效減輕疼痛。
- 纖維肌痛症的盛行率約2~6%,好發於20至55歲青壯年,其中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6倍,發病機轉可能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相關,而生活壓力會加重或誘發症狀,臨床上無法靠抽血或影像檢查,而必須靠問診及臨床症狀確診。
- 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 由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陳志成,與高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洪志憲所組之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在科技部「以疾病為導向之腦與心智科學專案研究計畫( )」及「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 )」支持下,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臨床上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眼部止癢凝膠,或是睡覺時沾溼棉花、貼膠帶蓋住眼睛,以達到保濕的效果。 洪志憲醫師表示,中風可分為腦幹中風及大腦中風,通常大腦中風較不會出現挑眉、閉眼等症狀,而這三個徵兆較容同時發生在腦幹中風患者身上。 不過,腦中風不只影響臉部與嘴巴動作,往往會伴隨較為明確的單側肢體無力或其它複雜的神經學症狀。 若加上吞嚥困難、說話大舌頭等症狀,中風可能性就變得相當高。 55歲陳先生是工地作業員,本以為因勞力工作導致長期全身肌肉痠痛,跑遍大小診所吃止痛藥、打止痛針,5年來疼痛仍揮之不去,直到在神經內科就診,才確診罹患「纖維肌痛症」,可能因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加上生活壓力,才誘發疼痛。
洪志憲: 白冰冰累到面癱 醫師直指這原因最關鍵
中研院說明,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纖維肌痛症,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中研院表示,此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跨領域團隊研究結果不僅提供心理壓力可誘發慢性生理疼痛的直接實驗性證據,為過去長期臨床觀察性研究結果提供病生理機轉的合理解釋,也為未來纖維肌痛症研究提供良好的轉譯研究平台。 由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陳志成,與高醫大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洪志憲所組之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在科技部「以疾病為導向之腦與心智科學專案研究計畫( )」及「台灣腦科技發展及國際躍升計畫( )」支持下,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中研院指出,纖維肌痛症 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 在成年人中,約有2%至6%的人罹患此病,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
- 中研院說明,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纖維肌痛症,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 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被認為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不過因果關係在臨床研究上仍然難以認定,且醫學上對於該病的病生理機轉也仍然不清楚。
- 目前纖維肌痛症的診斷缺乏臨床可用的生物標記,主要仰賴臨床症狀及排除其它疾病。
- 並特別感謝學會理事,成大生命科學系系主任曾淑芬教授鼎力協助,安排場地事宜。
-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另外,今年的年會將與台灣疼痛醫學會合作,增列一個『慢性疼痛』主題時段,並將邀請國內研究疼痛的頂尖學者,包含三位基礎科學與三位臨床醫學的研究學者,以期增進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間的對話,激發新的火花。 其中邀請的一位國外學者,就是以研究疼痛知名的Hiroshi Ueda 教授,他將講述慢性疼痛的病理機轉。 收治病患的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洪志憲5日`說,纖維肌痛症患者長期被全身性痠痛問題困擾,睡眠品質低落,加上抽血和影像學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常被當成無病呻吟、或可能有心理相關疾病,可說是一種「孤獨的疼痛」,患者確診時,已有25%合併憂鬱症狀。
洪志憲: 心理壓力竟會造成生理疼痛! 中研院發現纖維肌痛症致病機轉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以噪音刺激為心理壓力源,研究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不明原因身體疼痛,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 本次團隊研究結果不僅提供了心理壓力可誘發慢性生理疼痛的直接實驗性證據,為過去長期的臨床觀察性研究結果提供了病生理機轉的合理解釋,也為未來纖維肌痛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轉譯研究平台。
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這個基礎科學與臨床醫學的跨領域團隊研究結果不僅提供了心理壓力可誘發慢性生理疼痛的直接實驗性證據,為過去長期的臨床觀察性研究結果提供了病生理機轉的合理解釋,也為未來纖維肌痛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轉譯研究平台。 洪志憲 藉由研究這種壓力所引發的疼痛的機轉,可以幫助釐清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原因,以幫助發展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式。 洪志憲 造成2~6%成年人困擾的纖維肌痛症,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被認為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不過因果關係在臨床研究上仍然難以認定,且醫學上對於該病的病生理機轉也仍然不清楚。
洪志憲: 新聞搜尋: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中研院提供)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 中央研究院今天(5日)與科技部一同舉行記者會,宣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研究論文已於9月發表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其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 過去的臨床研究發現,日常生活精神壓力被認為會誘發或加重纖維肌痛症症狀。 然而,壓力曝露與疾病發生間的因果關係在臨床研究上仍然難以認定,且醫學上對於該病的病生理機轉也仍然不清楚。
洪志憲: ‧ 台灣汪汪隊抵台帥氣走通道 下機秒放鬆「蹲地解放」笑翻
由於纖維肌痛症和一般的肌肉發炎性疼痛疾病不同,抽血檢查通常呈現正常的結果,故病人常常於各科門診詳細檢查後卻沒有發現明確病因。 目前纖維肌痛症的診斷缺乏臨床可用的生物標記,主要仰賴臨床症狀及排除其它疾病。 在前述計畫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平日多注意吃得好、睡得好、充足休息、避免過勞熬夜等等,是預防顏面神經麻痺與各種神經疾病共同的保養之道。 洪志憲醫師指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約85%可在三個月內完全恢復,及早就醫仍是黃金準則。 至於坊間流傳的針灸、按摩,因無直接證據可證明療效,需當心緩不濟急,及早介入明確有效的藥物治療是上策。 洪志憲醫師說明,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有三大症狀,第一是眉毛無法抬起,病人會感覺無法挑眉;第二是眼皮無法緊閉,甚至睡覺時也持續發生;第三是嘴部控制問題,病人可能無法做出嘟嘴動作。 「纖維肌痛症目前沒有很好的藥物,市售藥物產值高達77億美元,但只有10%的病患覺得藥物有效。」陳志成表示,建立氧化指數或許有助於測量風險,「但氧化壓力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當下往往測不到。」而是當痛覺神經被激活的時候,才能測到過氧化脂質的變化,是日後可以努力開發的檢測指標。 30歲李小姐長期肌肉痠痛,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表現,婆媳關係不佳,主管甚至誤認在偷懶,她做過不少檢查,報告顯示正常,相當無奈。
洪志憲: 莫名痛5年 才知是「纖維肌痛症」
至於顏面神經麻痺的病人,由於治療沒有特效藥,若能及早介入口服類固醇,降低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發炎,可以幫助後續神經恢復更良好。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 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是神經科及疼痛科門診常見的疼痛疾患之一。
建議使用IE6 以上瀏覽器 最佳解析度為1024×768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2016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洪志憲表示,纖維肌痛症好發於青壯年,盛行率約2%,且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6倍;因只能透過問診及臨床症狀判定,國外統計,許多患者在確診之前,平均有5年都在各科門診遊走尋找原因。 另名30歲患者李小姐,身兼職業婦女和3歲女兒的母親,蠟燭兩頭燒,同樣也因頭痛、肩膀及背、腰酸痛,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有次在菜市場買菜時突然發病,痛到舉步維艱;但因抽血和影像學檢查都正常,還一度被家人和公司同事誤以為藉疼痛偷懶,令她感到相當挫折。 洪志憲 2022九合一選舉牽動2024總統大選,藍綠白都想奪得總統寶座,引發各界關注。 對此,媒體人韋安今(15)日就表示,侯友宜「百分百會選2024」,韋安強調,「從公40多年的侯友宜,有為國家、為人民努力做事不變的初心,並獲得近8成台灣人民的信任,這給侯勇往直前,提供最強大的動力」,引發討論。 新竹市前市長林智堅昨(14)日承認其論文有「寫作瑕疵」並致歉,但其指導教授、前國安局長陳明通,卻持續替他喊冤。
洪志憲: 中研院研究證實 長期壓力將造成身體慢性疼痛
研究論文已於今(109)年9月發表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Annals of 洪志憲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 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竟然也會造成生理慢性全身疼痛? 中央研究院 5 日與科技部舉行記者會,宣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研究論文已於 9 月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國際風濕免疫科》(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洪志憲表示,這兩名患者經3至5年,求助各大醫療院所苦無結果,後來到高醫確診纖維肌痛症,這與中樞神經疼痛訊號調控失常有關,過度放大疼痛訊號,造成患者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疲勞及睡眠障礙,常見憂鬱、焦慮等情緒障礙,影響生心理。 研究也發現,抑制氧化脂質LPC16:0,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acetylhydrolase inhibitor; darapladib)在動物實驗上可有效減輕疼痛。 該發現正在申請國際專利,未來可望用於纖維肌痛症臨床治療。 未來團隊也將致力於氧化脂質LPC16:0和纖維肌痛症臨床關聯性分析。 洪志憲醫師提醒,無論是顏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只要病人自覺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治療都是最正確的方式。 對腦中風而言,黃金3小時內施打藥物,有機會減少中風造成的重大傷害。
洪志憲: 小心這10項警訊 可能罹患失智症
心理壓力會造成全身慢性疼痛,中研院等研究團隊找到致病原因及解方!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 洪志憲 研究論文已於今(109)年9月發表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長期的心理壓力除了會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也將會導致全身性慢性疼痛。 可曾想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
洪志憲: 心理壓力會造成生理疼痛!中研院科研成果登國際期刊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30歲李小姐長年不明原因全身肌肉痠痛,加上緊張婆媳關係及繁重工作壓力,讓她的疼痛惡化,3年多來,跑遍各大小醫院都檢查不出原因,日前輾轉到高醫就診,並確診為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後來接受藥物並輔助復健及運動,疼痛症狀才獲控制。 而除團隊努力外,加上高醫脂質科學暨老化研究中心教授陳珠璜及博士蔡明憲的脂質定量分析,台大核心實驗室協助的脂質質譜分析,和中研院生醫所與台灣小鼠診所的支持才能完成。 此外,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及早介入類固醇,臨床上也可能輔以維生素B群。 洪志憲醫師表示,B群被認為可促進神經修復,基本上對身體沒有害處,在顏面神經麻痺治療上屬於輔助治療的角色。 另外,也要注意因為無法閉緊眼睛,顏面神經麻痺病人可能會併發乾眼症甚至是結膜炎。
洪志憲: 心理壓力竟會造成生理疼痛!中研院發現纖維肌痛症致病機轉
論文第一作者洪志憲醫師為中研院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班學生。 中研院研究員陳志成,與醫師洪志憲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 以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研究 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的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在科技部支持下,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