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廈政策5大優勢

1.城規條例:全港位處商貿(Other Use Business) 規劃地段有約700多幢工廈,在「商貿」地段裏唯一可以作居住用途的種類,只有酒店。 如果能夠得到城規會同意,可以在有關規劃大綱圖的附表第二欄中加入一項「過渡性住房」,就可以給予工廈業主申請改作這類住房單位,甚至改裝為大學生宿舍。 這項「活化工廈」政策延伸的理論基礎是,工廈原本擬改建為酒店的項目,如已獲得屋宇署批准圖則,技術上都可改作住宅用途。 如果這改建的酒店房間是28到30方米,即是可改成與原擬改建酒店房間數目相同的約300方呎的小型單位,有助增加這類小單位以滿足市場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早年的「萬九公屋」計劃至今仍建成無期,超過110多幢工廈所佔用的土地,卻每分每秒在浪費土地資源。 因此把工廈改為居住等用途,能善用澳門有限的土地資源,增加中、小型住宅單位的供應,改善社區的衛生環境。 過去十年,香港出現了一個常用的詞語—活化,我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先後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和活化工業大廈計劃,而在出任行政長官後又提出活化工廈2.0和再工業化政策等。 今日正式開幕的The Mills南豐紗廠就是上述活化工作的極佳例子。 同時,對於活化工廈政策對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影響,林鄭指過去曾聯絡已活化的工廈業主,將經改裝工廈的部分樓層,以一個低於市價租金予文化藝術或共享空間,有望在2至3個月後公布。 業主覺得不划算,與他們和政府對地價估值方法有原則性分歧有關。

  • 香港工業區重鎮-觀塘二次大戰後香港經濟起飛,自 年代工業發展迅速而至 70 年代達到巔峰,主要工業包括紡織、製衣、玩具、塑膠、鐘錶、電子等。
  • 但他亦指現時工廈呎價已上升至較高水平,坦言工廈再有大幅升值的機會較低。
  • 政府已決定將今年6月公布改撥為公營房屋發展的其中一幅位於啟德的用地給房協用作重建真善美村,然後再在真善美村原址重建樂民新村。
  • 最為人留意的要數到荃灣The Mills(南豐紗廠)及長沙灣D2 Place,活化後都各有其特色及被賦予新生命。
  • 我們已於今年9月就第一批建議諮詢聯合委員會的意見,包括如何理順建築物高度限制、綠化覆蓋率及園境要求的審批工作,並獲聯合委員會普遍支持。

要落實上述房屋政策和滿足香港經濟發展對土地樓房的需求,我們必須增加土地供應。 我們必須大刀闊斧、排除萬難和持之以恆地開拓土地,不應因為經濟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而動搖政府覓地造地、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避免再次出現土地供應不足的惡果。 政府承諾在2020至21到2022至23年的三年內,提供15,000過渡性房屋單位。 為協助公眾了解各項過渡性房屋計劃的情況及最新數字,我們更新了運輸及房屋局網頁有關過渡性房屋的部分,希望相關資訊更透明,詳情可以瀏覽這裏。 在努力覓地建屋的同時,我們亦想方設法,靈活運用現有資源,提供更多適切住房予有需要的市民,將工廠大廈改建為過渡性房屋項目,正是其中一個方法。 而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亦於平安夜當天獲批出撥款,如一切順利,最快可以在2022年首季入伙,惠及116個家庭,約370人。 而截至今天,我們已覓得土地,預計可提供約13,4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有不少報道指出,活化措施令工廈單位租金不斷上升,活化工廈政策反而扼殺生存空間。 例如,有大量文化、創意和藝術工作者因未能負擔越來越高的租金而被迫遷離,以致本地文化創意工業幼苗茁壯成長的機會被扼殺。 議員施家倫接受訪問時稱,「678文創園」其實只是名稱上改變,但實質用途仍然與工業大廈一樣,多為私人用途如辦公室之類,但工廈想改建為商業用途則需要「入紙」申請。

另外,如欲了解「最高可負擔貸款額」或「能否通過壓力測試」亦可使用ROOTS上會獨家按揭計算機。 該52宗個獲批個案分布於觀塘、葵涌、荃灣、長沙灣及九龍灣,預計可於數年後落成,為市場提供總重建樓面近1167萬方呎,新建商業及工業樓面分別約570.5萬方呎及596.3萬方呎。 議員施家倫提出的質詢包括:「活化工廈」的成效、當局的進一步活化措施及檢討法律條款中有關工業大廈的使用性質限制。 2.建築物條例:把一幢工廈改作住宅,依足《建築物條例》便要減樓面面積。 要保留所有樓面,便要修訂《建築物條例》,容許把原建築結構改作「過渡性住房」用途,並批准一個等同於該幢工廈原有的地積比率,從而合法保留現有的樓面面積。 活化工廈政策 自2014年政府推行的活化工廈措施結束後,社會一直維持討論階段,有議員表示應該進一步推行活化措施。 同時民間上出現經非官方途徑活化的工廈,例如位於關閘馬路的678文創園;也有文創人士離開工廈,搬遷到商業大廈,另闢蹊徑建立了水坑尾文創村。 圈內同業與樂迷常常批評香港政府對本地創意工業、音樂圈沒有幫助,沒有與時並進提出具體政策促進發展。

活化工廈政策: 活化工廈計劃

行政長官於《2018 年施政報告》公布政府重啟活化計劃(下稱「新一輪活化計劃」),從而更有效運用現有工廈,善用珍貴的土地資源,並更有效地解決消防安全和違規使用的問題。 新一輪活化計劃包括六項主要措施,利便現有工廈進行整幢改裝、重建,以及作非工業用途。 有關各活化措施的詳情,可參閱相關地政總署地政處作業備考和發展局於2019年2月1日發出有關「放寬現有工業大廈地契豁免書申請」的公告。 有鑑於住屋需求殷切,現屆政府重新推出活化工廈政策,容許工廈全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

該先導計劃於2021年3月15日至2023年3月14日期間推行,為期兩年。 有關先導計劃的詳情可參閱地政總署於2021年3月15日就先導計劃的執行細節發出的地政總署地政處作業備考編號1/2021。 張氏續指,由於翻新後物業價值得以提升,而屯門區未來擁西部通道等基建,前景值得看好,加上新界西商業樓面缺乏,乃他決定活化的原因,相信日後區內即使商業樓面供應增加,對租金構成的壓力仍有限。 活化工廈政策 資深投資者「物流張」張順宜現持有區內其中一個大型活化項目,該工廈為洪祥路民生物流中心(前田氏中心第九座),涉逾三十萬方呎,早前已獲批活化成辦公室、食肆、商鋪及私人會所。 「物流張」表示,將斥資約三億元翻新,折合每方呎約一千元,預計翻新後寫字樓呎租十多元,較現時高最少一倍,商鋪呎租更可達二十多元。

試想像,政府機構發放藝術資源的情況,大概如恐怖電影《人形蜈蚣》裏的狀態,藝術資助對於純藝術創作的協助更少之又少。 工廈活化後的建築物,因應地區性,用途相當廣泛,有酒店、商場、商廈等等,其中「D2 Place」系列商場是一個成功例子,「食正」長沙灣轉型,項目知名度、價值及租金不斷上升。 羅氏集團早年先後把旗下兩幢長沙灣工廈,分別申請活化成商場,現為D2 Place及D2 Place Two,總樓面逾50萬方呎,設有餐廳、戲院及零售等,相當受市場歡迎。 據悉公司今年再購入荔枝角道822號,位處D2 Place商場對面,估計同樣會發展成商場。 鍾偉平大樓位於沙田火炭坳背灣街13號,原址是稻香集團的百好食品加工及物流中心,經過活化工廈政策,2012年改建成結合培訓及中式飲食文化傳承之多用途大樓,大樓共有4層,總樓面面積約34000 尺。 政府將邀請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就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 連同機場三跑系統、位於南貨運區的高增值物流中心、航天城發展項目、以及剛獲機管局收購私人權益的亞洲博覽館及其第二期發展,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為此,我會邀請市建局物色一至兩個適合作高密度發展的公務員合作社地段作為試點,並研究按照市建局沿用的推展項目方式,重建該些合作社地段。 若重建能盡用該地段的地積比率,我們會要求市建局把部分收回的土地預留作興建公營房屋,之前提及的房協安置屋邨構思,也可用於處理重建公務員合作社項目時的遷置問題。

活化工廈政策

事實上,土地供應不足,不單導致房屋供應短缺,同時也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從幼兒中心到安老設施;從基本的教育醫療服務到消閒的休憩空間和文娛康樂設施;從維持傳統行業優勢到推動新經濟產業,無一不需要土地。 簡言之,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 活化工廈政策 香港房屋協會(房協)是政府房屋政策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對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屋單位和資助出售單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新的居屋定價機制會影響房協資助出售房屋的定價,或會對房協造成財政影響。

活化工廈政策: 活化工廈2 0累批52宗 樓面逾千萬呎

部分的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位於市區的高密度發展地段,這些樓宇樓齡高而密度低,未有用盡有關地段的地積比率,加上個別地段鄰近現有公共屋邨及有關配套設施,若然我們能啟動這些樓宇的重建,將可增加房屋供應。 在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有心業主的攜手努力下,首個工廈改建過渡性房屋項目,於今年初漸見眉目。 然而,改建過渡性房屋對業主來說是嶄新事物,要玉成其事,我們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的同事在過去一段日子,居中下了不少苦工。 新一輪活化工廈措施推行至今,政府只收到重建及整幢改裝的申請,其餘選項未能吸引工廈業主。 建議政府主動研究調查,收集不同工廈業主的意見,了解原因,作出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此外,文件又披露,政府於今年3月中推出標準金額補價先導計劃後,地政總署已收到5宗此計劃的申請,4宗已達成補價協議,並有3宗已完成補地價。 根據資料,該3宗個案均位於觀塘,業主分別是浸會醫院、麒豐資本,及冠華鏡廠許氏家族。 「活化工廈」計劃令工業大廈租金上漲,地產代理鄧先生表示,計劃提出至今,大部分工廈未取得任何活化進展,反而推高廠房租金,增加中小企的經營壓力。

活化工廈政策

第二輪活化工廈政策,豬八戒照鏡,兩面不是人,吃力不討好,應該廣開言路多聽意見。 雖然近日政府嚴厲打擊工廈違契,但筆者瀏覽各大租屋網站,依然能找到不少自稱「辦公室/band房」、「套房出租」、「有獨廁熱水爐」的工廈單位出租。 筆者聯絡了兩名地產代理,他們分別指有辦公室及套房出租,筆者佯裝有意租用該工廈單位。 當問及違契事宜時,其中一名地產代理孔先生著筆者不必擔心,現時不少工廈單位已改建為分間辦公室,政府根本無能力全部取締,更指「至於張契嘅嘢就係業主去面對」。 筆者再翻查地契,該兩名地產代理所指的工廈,只能作「一般工業及/或倉庫」用途,明顯有誤導租戶之嫌。

活化工廈政策: 工廈 活化還是僵化?

及後至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由於本地土地與人力成本上漲、歐美貿易配額問題,加上中國大陸開始改革開放,本地廠商逐漸北移,香港傳統工業漸漸式微,社會經濟結構漸變以服務業為主,遺留下來的,是一棟棟空置的工廠大廈。 有趣的是,這些本來被視為雞肋的工廈,既無商業價值、業主無力也無權改建,反而卻是香港獨立音樂的搖籃。 以2018年宣布開展第二期活化工廈計劃為例,其中一項措施,是容許在1987年前落成老舊工廈的重建項目,放寬最高核准非住用地積比率,上限為20%。 此項措施吸引一批私人工廈業主將旗下物業活化發展,截至去年6月底,城規會共收到46宗重建申請,28宗獲批出規劃許可。 活化工廈政策 惟政府官員認為,本港尚有很大空間推動工廈活化,因本港約有1,000幢1987年前落成的老舊工廈,當中單一業權、較易達成重建的有280幢,但申請數字只佔當中的少數。 市場是不會騙人的,很明顯,站在工廈業主的立場,申請重建才是王道。 以香港的社會情況,市民是希望增加房屋供應,以應付日益惡劣的居住環境。 因此,政府必須關注和處理,如何將部份工廈轉變為過渡房屋的工作。 再者,政府推出一項政策,結果是無人問津,不也是反映出政府的政策離地,不受歡迎嗎? 因此,發展局必須深刻檢討,為何活化工廈仍未能為市民,提供過一個過渡房屋居所的問題。

該計劃將提供藝術工作室,讓本地視覺藝術家和媒體藝術家能以可負擔的租金使用工作室。 藝發局亦正與大埔區議會合作,研究改裝大埔一間即將空置的校舍為藝術中心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政府也鼓勵社會機構發展支援藝術的文化設施,例如在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提供共103個工作室,以非牟利的模式營運,為藝術創作者提供空間,而民政事務局則提供政策支持和租金資助。 活化工廈政策

活化工廈政策: 相關熱門資訊

業主便可更改大廈用途,進行改裝或重建,使其工業大廈大幅增值。 活化工廈計劃Industrial building revitalisation measures 是香港政府自2010年4月起實施的公共政策,容許15年以上舊工業大廈(工廈)業主,免補地價將整幢工廈改裝活化。 改裝作其它用途,例如改建為寫字樓、藝術工作室、服務式住宅等。 綜合本報統計,屯門區未來最少有八座工廈已獲批活化成寫字樓、商鋪或酒店,涉及逾一百三十萬方呎商業樓面。 市場人士指出,活化後物業租金上升最少一倍,加上屯門多項基建將落成,前景不俗,乃吸引財團加入改裝行列原因之一,適逢該措施快將結束,在投資者趕搭「尾班車」下,料區內將有更多工廈轉商業用途個案。 促成改裝工廈作過渡房屋方面,部分工廈樓齡相對較低,且位於市區,連接良好的交通運輸網絡,適合改裝成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