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1樓市9大分析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大篇幅提及不同政策解決房屋問題,與早前至中央政府提出「共富」理念相呼應。 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市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至於早前建議的重建大坑西邨計劃,行政會議近日已批准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落實項目,先決條件是平民公司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超過3,300個單位,較現時增加一倍多,當中包括1,300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2,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施政報告2021樓市 至於私營房屋,林鄭月娥指出,包括鐵路物業發展,政府爭取未來10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政府有信心私營房屋土地供可維持穩定。 包括鐵路物業發展,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萬單位的用地。 加上政府決心進一步精簡土地發展的程序,有信心私營房屋土地供應可維持穩定。 重建公共屋邨方面,基於公屋資源須公平分配的考慮,林鄭月娥表示港府不能輕言重推「租者置其屋」,也難以大量重建舊屋邨。 房委會一直按既有政策及實際情況,檢視並考慮是否重建個別舊屋邨。

  • 綜觀香港長遠發展藍圖,新界北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在經濟融合、創科產業、房屋建設及交通配套等方面。
  •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月初發表本屆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林鄭今日(10日)到訪沙田官立中學,向中小學代表致送《2021年施政報告》資料冊,與現場和線上約2000名中小學生就《2021年施政報告》交流,聆聽學生提出的意見,回應提問。
  •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份《施政報告2021》將於10月6日出爐,外界預期將在房屋及土地供應上將大加著墨。
  • 市建局主席周松崗表示:「市建局支持政府推出加強市區更新工作成效的多項新措施,並歡迎相關政策局接納市建局油旺研究提出的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及新的規劃工具,包括轉移地積比、街道整合發展等。
  • 若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將會有至少90.5萬個住宅單位,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在過程中,發展局會充分考慮小業主利益、樓宇狀況等因素,並聽取持份者意見。 目前的市區更新策略是重建和復修並行,除由市建局或發展商收購拆卸舊樓和進行重建外,本屆政府先後撥出合共超過190億元,資助舊樓業主保養和維修其物業。 但面對樓宇急速老化,樓齡達五十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在過去十年由3 900幢急增至8 600幢,加上全港5 000多幢「三無大廈」日久失修的問題,我們須採取更有效的政策手段,加快重建更新步伐。

施政報告2021樓市: 房屋政策

回顧這一年,香港樓市在內需下活在平行時空,年內創下多個不可能的疫市奇迹。 就在迎來2022年之前,本文和大家盤點一下,2021年港樓誕下邊10個不可不知的重要數字。 很多人都批評,施政報告篇幅太多長遠願景,遠水不能救近火,未能解決市民即時住屋需要等等。 反而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到, 區內的職位數目, 能由 11.6 萬個增加至65萬個, 能稍稍看到政府的方針, 應該是會加強中國內地的人材、公司的輸入。 老實說, 北區本來的公司數目並不多, 而要一些基地在港九的公司搬過去北區, 也不實際, 施政報告2021樓市 所以很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公司和人材在北區工作了。 因為很簡單, 這次的施政報告內……完全沒有提及這35萬個住宅單位可以在甚麼時候落成、推出。 例如雙城三圈中的西部鐵路項目會把洪水橋、前海這兩個人口比較密集的地點串連起來, 是比較可行, 而且挺快就能收獲到經濟效果的。 例如北環線伸延到白泥這些的成效和成功率, 我則有點懷疑了。 最最直接的觀感就是:很偉大,很大氣,但也很超前,超前得…… 像是在說香港未來十數年的發展方針, 在喊口號的感覺, 但卻不是一份施政報告。

施政報告2021樓市

近年來樓市焦點不時集中新界西北,皆因政府大力發展區內基建,加上「北部都會區」成為了近期市場高度關注的樓市議題,令區內住宅價值大大提高。 行政長官提出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並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產業發展的土地,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當中包括《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展策略》),詳細介紹都會區的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並發表意見。 去年施政報告承諾在未來3年供應1.5萬伙過渡性房屋單位,以協助輪候公屋家庭,以至其他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可以在未能踏上房屋階梯前解決居住問題,可喜自政策公布後,在發展商及社福機構的努力下,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亦陸續上馬,部分更已搶先建成入伙。 林鄭月娥指,過去一段時間,非住宅物業售價已顯著回落,目前是適當時候撤銷,所以政府將撤銷非住宅物業自2013年起推出的雙倍從價印花稅,11月26日起生效。 施政報告2021樓市 不過,她表示,由於房屋供應仍然緊絀,住宅售價仍然高企,現時無計劃調整住宅物業的印花稅安排。 特首林鄭月娥今早終於宣讀新一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仍然佔了不少篇幅,包括強調大增土地供應,但早前市場傳出的放寬1,500萬元以下住宅按保卻未見蹤影,其中較矚目的可算是撤銷工商舖的雙倍印花稅。 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今日(21日)在一個活動視像致辭表示,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製,在空間概念及策略思維上大幅度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行動綱領,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前景謀定新方略。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構建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北部都會區」的願景,長遠可提供逾90萬個住宅單位。

最近成交的YOHO Midtown 6座中層D室,3房套連儲物室間隔,享開揚景,實用面積約898平方呎。 買家為區內換樓客,為免施政後告後業主叫價或有所上調,故日前睇中上址後,火速扑槌入市,折合實用呎價約14,365元。 深港兩地官方已進行多次探討,希望推動經濟帶上升為國家級戰略規劃。 有專家建議,深港應該爭取中央支持,明確口岸經濟帶空間範圍,借鑒「橫琴模式」,以打造自由貿易區為目標,規劃建設粵港(即深港)深度合作區。 據地產代理監管局數字,截至11月底持牌代理升至41,964人,連續4個月創出歷史高位。 經過長達半年評審,中環新海濱3號商業地王,由恒地擊退5家發展商及財團,以508億元奪標,成香港新地王。 今年5月全港平均樓價一度直逼1,000萬元,高見993萬元,創歷史新高。 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字,截至今年10月,以實用面積431方呎的上車盤計算,港島區平均售價757萬元,九龍及新界區平均售價分別651萬及613萬元。 伙數雖多,但私樓比例減少,加上發展需時,統計指未來10年私樓約10萬伙,即是每年僅1萬伙,比每年約2萬伙需求少。 簡單點來說, 個人認為短期內是不太可能會下調了, 因為施政報告中很明顯的指出了, 未來五年內, 建屋量完全遠不到目標, 甚至可以說與目標距離愈來愈遠。

施政報告2021樓市: 鐵路運輸系統配套

國家就粵港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提出新計劃,政府認為,為了吸引企業來港發展創科,需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土地空間落戶,原有的落馬洲河套區仍然有不足,政府建議在新界北另一陸路口岸香園圍口岸附近覓地,構建一個創科產業園。 此外,有意見提出在洪水橋一帶興建連接香港與前海的鐵路,政府亦認同值得研究。 目前在北部都會區內的多個已規劃或規劃中的發展項目,預計可提供約35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的住宅單位為約16.5萬至18.6萬個。 施政報告2021樓市 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至於中、短期供應情況,無可否認盡管去年的施政報告亦有一定的篇幅,列出現時一些土地供應的進度,但大多亦只是「舊調重彈」。

今年上半年本港銀行體系的總存款額超過15萬億港元,意味足夠買起香港所有物業。 所以應該包括我們今年會怎樣發展的細節, 而不是說一些十年後才能達成的事情。 據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綜合「一手住宅物業銷售資訊網」資料顯示,9月首20日新盤合共售出約1,580個單位,較8月全月約1,229個已高出近29%,並創3個月新高。 施政報告2021樓市 本港大部份市區樓宇建於30、40年代,並已急速老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施政報告中也提出要加快重建更新。

施政報告2021樓市

更重要一點,長策會需求推算是否準確,一直存在很多疑問。 現時公屋輪候冊數字超過26萬、居屋2020收到超過23萬份申請,這不就是當下市場的實質需求量嗎? 他們都符合政府門檻才可申請,都是一群上不了私樓、但又捱不起貴租的一群,起碼要提供如此數量,才能滿足當下市民的需要。 所以沒有撤住宅印花稅,我不覺得奇怪,反正唯一叫做好的,就是沒有再放寬按揭,令全城覺得樓市GOGOGO。 市建局董事會在2020年初的會議上,通過向負責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民間團體提供顧問服務。 當中位於洪水橋的仁愛堂項目,市建局已完成重新規劃項目範圍內土地的工作,為居民提供合適的基建配套設施。 施政報告2021樓市 有關的改劃申請亦已於本年八月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 洪水橋項目預計於2023年完成,可提供約4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 市建局將向城規會提出規劃申請,建議放寬地積比例,增加土地的發展潛力,以達致重建後可提供超過3,300個單位的目標,當中包括約1,300 個由平民屋宇用作重置現有住戶的單位,以及約2,000 個由市建局提供的「首置」單位。 現時中央及港府正致力解決本港住屋問題,可以肯定的是,未來政府土地供應將會增加,預期無論私樓、居屋、公屋等類別供應將「並肩前行」。

其時樓價一直上升,而且今天買入,明天己可出售,市場上不少未必有足夠財政能力的A君,甚至一個單位在正式成交前「摩左幾轉」,一層又一層的摩貨差價就形成一層一層的資產泡沫。 政府已確立中醫藥在本港醫療發展的定位,興建中醫醫院及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提供政府資助門診服務及中西醫協作治療住院服務,以及成立「中醫藥發展基金」等。 為促進中醫業界長遠發展,政府會探討賦權中醫師指示病人接受診斷成像檢測(例如X光)及化驗檢查。

林鄭月娥指出,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將邀請房委會研究在合適條件下重建這兩個樓齡約60年的舊屋邨,並在發展局的配合下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讓這兩幅難得的巿區用地可多建公營房屋單位,滿足市民訴求。 其中大坑西邨重建計劃,重建後的大坑西邨項目可提供超過3,300個單位,當中包括1,300個供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2,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施政報告2021樓市 私營房屋方面,包括鐵路物業發展,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約100,000個單位的用地。 加上政府決心進一步精簡土地發展的程序,我們有信心私營房屋土地供應可維持穩定。

在2018年推出的「退役運動員轉型計劃」,在本年度就有超過70名退役運動員參加,並受聘於合資格學校和體育機構,以協助推廣體育和發掘具潛質運動員。 目標是在五年內將參與計劃的退役運動員人數增加一倍,為運動員退役後提供更多轉型機會。 在未來十年(即 至 年度),政府指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若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萬個住宅單位,北部都會區將會有至少90.5萬個住宅單位,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 施政報告2021樓市 當局計劃在新界北發展一個容納20多萬人口的新市鎮,規模直逼當年天水圍區;而位於洪水橋新發展區和古洞北/粉嶺北部分商業用地,將變為住宅用地,洪水橋將興建大量住宅,變身人口眾多新市鎮。

【on.cc東網專訊】新盤氣氛熾熱,發展商積極部署推盤,信和置業、嘉華國際及中國海外發展合作發展的元朗錦田南錦上路站柏瓏II,周日(15日)加推第2張價單,涉及138個單位。 消息指,《施政報告》建議修訂《新界條例》,降低有關出售門檻,料將參照現行《強拍條例》,即只需要八成或以上宗族成員同意,則可轉售,有別於現時要求全體男丁宗族持分者同意下,才可轉售土地。 近年來,新界西北成為不少年青人上車的熱門區域,特別是屯門區,基於交通愈來愈方便,而且方便接壤邊境,加上戶型多元化,對投資者及用家的吸引力都大… 換言之,上述樓盤的樓齡一律少於十年,加上如前述,部分仍未過SSD三年期限,區內二手交投不算多。 施政報告2021樓市 參考區內近期的二手平均呎價差幅頗大,分層戶介乎1.2萬至1.8萬元不等,入場價大約由530萬元起,為嘉熙面積248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 至於區內呎價最低為天賦海灣1、2期,個別大單位的成交呎價僅約1.1萬至1.2萬元。 代理估計,隨雲滙及嘉熙單位逐步滿SSD期限,料二手交投會增多。 綜合美聯分行資料,全港35個大型屋苑於9月20日至26日的一週,合共錄42宗成交,較前一周的68宗減少逾38%,創自去年2月上旬後的逾19個月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