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萬記2024詳細懶人包!(持續更新)

如果穿越到開埠初期的油麻地,在這裡看到的也許還只是一片荒蕪的海邊沼澤之地,是眾多漁民艇戶選擇停船泊岸的淺水港灣。 據說此地名為「蔴地」,得名於鋪滿天后廟前空地漁民們晾曬的蔴纜。 上海街萬記 後來售賣造船修艇所用的桐油和蔴纜的相關店舖也大量出現,「蔴地」便改稱為「油蔴地」,時維1875年。

上海街萬記

這條橫跨油尖旺區的街道,十九世紀時是香港最原始的海岸線,上世紀初至六、七十年代,則成了中國傳統貨品及工藝的集散地,不少裙褂店、風水店應運而生。 然而滄海桑田,這條昔日繁華熱鬧的街道,如今有許多舊建築及傳統色彩已不復見,幸年前經活化的618上海街開幕,令褪色的上海街再度受到注視。 Mike表示現時為迎合潮流,店內亦兼賣刀具、廚具、碗碟、木製傢俬等。

上海街萬記: 上海街|遊618上海街 買地道文青工藝雜貨 地道懷舊之旅

雖曾受益於交通樞紐之地利,但隨著1970年代香港現代交通的進一步發展與變遷,油麻地便落得英雄遲暮,風光黯然。 海底隧道和地下鐵路分別於1972年和1980通車,人們對渡輪的需求減少,碼頭的作用也日漸下降。 1998年,渡輪業務最終更因填海與西隧的通車而正式停止,結束了長達65年的光輝歷程。 另一方面,毗鄰的彌敦道則經過不斷拓寬修長發展,取而代之,成為九龍的主要商業區。 原先經過上海街的巴士,則開始改行較寬闊的彌敦道,令上海街人流驟減,商業活動大受影響。

上海街萬記

618上海街也不是只照顧女生或文青,也有點適合型男捧場的潮店,好像張梁記便是為愛打扮的男生而設,店中擺放着傳統理髮店座椅,卻有許多男士髮型及Grooming的產品,而除了髮泥髮油、古龍水及個人護理用品,更有火機、剃鬚刀等男士產品。 對於喜歡古着的朋友,定必聽過美華氏的名字,這家創立於1993年的二手衣服進出口公司,是為人熟悉的經典古着店,在香港共有三家分店,其中一家正是選址於618上海街開業。 店中搜羅了許多別具個性的服飾,由皮褸、軍褸,各式帽子及圖案Tee,以至經典Levi’s牛仔褲等,愛古着服飾人士要來朝聖。 尊享香港康得思酒店長期住宿優惠價格連專屬住宿禮遇,包括酒店餐飲優惠 、房間清潔服務等,住客亦可選擇額外升級享用貴賓會服務及早餐。 酒店同時提供多項靈活的住宿計劃,為住客度身訂造7日、14日及 30日或以上的長期住宿體驗。 這裏工作的店員許多都是老員工了,穿著由Mike的哥哥所設計的萬記砧板員工T-Shirt。

上海街萬記: 上海萬家村小館

據悉,今年8月2日下午4時,2名戴口罩的男子前往金鐘太古廣場一間投資公司追債,聲稱在該公司擔任主席的內地富豪欠下1,300萬港元債項,惟該名內地富豪並不認識他們,亦無欠債,故沒有理會,亦無報警。 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後,在佐敦道碼頭以西至中港碼頭一帶的填海區上興建了地鐵九龍站、柯士甸站和機鐵站,亦在車站上蓋發展住宅及商業地產。 政府亦計劃在這帶興建廣深高速鐵路香港總站,並在填海區最南部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以發展香港的文化藝術,打造文化樞紐與創意地標。 英國人自1860年占領九龍後,因建設軍事基地的需要,將尖沙咀的居民陸續驅散至油麻地一帶。

上海街萬記

位於商場地下的常常集品,由兩位收集成癮的設計師成立,從各地小店和市集搜羅了許多特色古物家品,由古道具、木箱木盒、許多裝飾品及特色文房小物,以至食器木櫃、或是中大形的古傢具,均帶着一派古雅禪風氣息。 由於競爭激烈,上海街也越開越多砧板店,現在萬記還兼賣傢俬,計起上來所用的原木種類超過200種,Mike指父親一眼就能看出各種木頭的種類,非常厲害,而他還在學習當中。 無惡不作的上海仔早於2015年已組「街招黨」,更利用平價賣命的酷刑聲請「假難民」作僱傭兵,多次以貼街招方式,勒索多名本港及澳門的富豪,惟街招內容往往是無中生有或是道聽途說,目的肆意詆毀該些富豪,敗壞他們的名聲。

上海街萬記: 【徐記醬鴨】高雄美食,上海美食,椒麻鴨翅,冰糖醬鴨,麻辣乾麵,上海菜,雞腿軟骨肉,無骨椒麻雞,上海 …

這些被迫遷的居民、艇戶漁民,與不斷湧入此區的能商巧匠們一起,打造了此地最早期的民居與市集。 19世紀70年代,除了有造船相關的貿易,如維修船隻、蔴纜、槳櫓、鐵匠及木材批發等,亦有雜貨、理髮、娼妓、鴉片、長生店及米店等商業經營。 上海街萬記 貿易初顯頻繁,人群熙來攘往,以今天的廟街及榕樹頭一帶為甚。 同時,成功的商人或業主負責主持社區事宜及調解居民的日常紛爭,他們在天后廟成立廟宇委員會及街坊會,為這個人口流動紛雜的華人商住區奠定早期社區聯絡與管制的基礎。 現時萬記生意雖上了軌道,但曾遇過不少危機,其中一個是膠砧板熱潮的興起。 一向以木砧板聞名的萬記,在膠砧板衝擊下力保不失,並不是偶然。

上海街萬記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上海街萬記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除老少咸宜的娛樂之外,廟街和避風塘亦是被不少人描繪成龍蛇混雜,三教九流之輩出入的江湖之地,藏匿著旺盛的黃賭毒事業。 在這個年代,明暗的兩重世界每每在暮色華燈、喧雜騷動中體現著油麻地的特色、個性與生命力,交織出地道草根文化的不夜天。

上海街萬記: 筆為人知 Untold HK: 廚具超市 萬記砧板

「我爸一早猜到膠砧板將成大趨勢,遂引入售賣,現成了第一個引入及使用膠砧板的人。」Mike讚歎道。 林太本來想跟朋友買大品牌的竹砧板,又或是美國木纖維砧板,全部每塊都要400至500元。 但後來光顧油麻地一帶的店舖,獲介紹買了一塊160元、價錢大眾化的櫶木砧板,並按指示不用洗潔精清洗,如有魚腥或異味,可定期用粗鹽擦洗。

如果說上海街是包羅萬有又別具新奇魅力的平民百貨商業街,那麼榕樹頭、廟街及避風塘,便是油麻地水陸兩相呼應的草根嘉年華。 50至60年代,入夜後燈火輝煌的廟街,擺地攤隨處皆是,火水燈映照著不同的貨品和街坊遊人的好奇面容。 人們各取所好,在人聲鼎沸的大排檔品嚐美食、看相賭棋、聽曲觀雜耍,便是最地道的油麻地消遣。 避風塘按艇的不同種類依次排列,排列成街道形狀,被人稱之為「水上上海街」。 上海街萬記 它更被譽為「海上的平民夜總會」,是吃喝玩樂、聽曲遊艇河的水上風月之地。

上海街萬記: 上海街萬記 手執刀

位於一樓的䉑用生活,以研習陶藝及「無用」生活理念為主題,店主均由設計或視覺藝術學系畢業,對陶藝和傳統工藝別有研究,店中售賣的陶器產品精緻優雅之餘更風格濃烈,而店中更常舉辦工藝課程,由手捏陶碗陶杯到拉坯均有機會體驗得到。 香港康得思酒店提供多個精心布置的多功能活動場地,適合舉行大型會議、商務會議或私人活動,更提供完善服務,確保活動圓滿成功。 香港康得思酒店提供多種健身和休閒娛樂選擇,讓賓客保持健康活力。

現時,萬記在內地自設廠房自家製作砧板,在香港設有維修砧板的工場,隨著販賣傳統砧板市場需求減少,萬記亦有緊隨市場潮流販賣中西式煮食工具及烘焙產品。 作為八十後的筆者,每星期投放於廚房的時間是極少的。 「無飯」夫妻的興起,導致我們這一輩人已經甚少購買木製砧板。 今次我們訪問的萬記砧板,並沒有因為木製砧板市場的萎縮而衰落。 相反地,萬記順應著市場的潮流,發展為廚具的「超級市場」,可說是近年成功轉型的表表者。

上海街萬記: 上海仔故技重施 街招黨抹黑內地富豪索1300萬

林立的騎樓底下有著鐘錶、鐵器、米舖、蘇杭洋貨、當舖、住家雜貨、中藥、理髮等各式商店,尤其是疋頭綢緞、金行、神香佛像店更是成行成市,衍生一個濃縮了的大千世界。 盛滙商舖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盛滙)是香港首間證監會持牌 (一、四、九類受規管活動) 上海街萬記 並專注於香港商舖投資及發展的基金管理公司 。 市場消息指,在商舖市場有「神奇小子」之稱的資深投資者黃海明,最新以1680萬元購入佐敦上海街192號地舖,面積約720方呎、折合呎價約2.33萬元。

  • 這裡就有各式各樣的不銹鋼具,當中還有大型的煮食器皿,當然我不會買了,但是看看也無妨,可以了解一下飲食業用的用品也不錯。
  • 上海街旺段,我同此舖老闆傾過計,老闆話在方太糕品店旁邊,日日門口排隊,擋住門面,但也算免費賣廣告, 排隊累了,自然入去食嘢。
  • 林伯跟我說,一件裙褂當時售三千多元,但仍然「有價有市」。
  • 這些建設不僅為油麻地搭建了便利的水陸交通網,加強了與九龍、新界及港島的聯繫。
  • 很多市民家中的木质砧板因使用过久, 出现发黑发霉的情况, 专家解释这类出现霉菌的菜板要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 …

上述最新賣出物業為油麻地上海街315號,位於文明里休憩花園旁邊,地盤面積約700平方呎,物業在1月底以2,300萬元沽出。 據了解,上址為一幢建於1925年、四層高戰前舊樓,提供3個實用面積約520至602平方呎的單位,該廈最大特色為設有臨街騎樓。 走進油麻地大街小巷,本港仍有不少「老字號」店舖經營多年,屹立上海街半個世紀的萬記砧板,其第三代傳人正擴展食材器具版圖 … 上海街至今仍保留了三十多間營業逾四十年的老店,更有數間近百年的老店,堅持樸厚地經營,維繫着與老街坊和故人的感情;傳統手工藝和行業依然頑強地堅守,樂觀地面對可能後繼無人、手藝湮沒、攤檔結業的命運。 相對低廉的租金與生活成本吸引眾多來自南亞的少數族裔移民(如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在油麻地居住和工作,他們大多從事體力搬運、經營理髮、街市攤檔、食品店、影碟出租等業務,在同鄉相互扶持與油麻地固有的包容精神下安居樂業。

上海街萬記: 飲食男女 木盡其用 人盡其才 萬記 | 蘋果日報

萬記砧板 公司地址: 香港九龍油麻地 上海街342號 地下 聯絡人: 歐錦鴻先生 職銜: 經理 電話號碼: 傳真號碼: 萬記砧板 – 香港 業務性質: 批發商,實淨,就扛起了萬記。 歐錦鴻是萬記砧板創辦人歐萬的小兒子,總有一塊砧板。 小時候放學回家做功課,到臨近傍晚時分總會聽到媽媽在廚房用砧板切菜、斬肉的聲音,頓時有種歸家的安全感。 在香港提起砧板,無人不識開業已經64年、位於油麻地上海街的老字號 —— 萬記砧板。

戰後香港的經濟漸上軌道,負責人看準中國人重視婚嫁的傳統,約在六十年代把婚嫁裙褂引入馮滿記,供客人選購。 林伯跟我說,一件裙褂當時售三千多元,但仍然「有價有市」。 到七﹑八十年代,他們嘗試引入更高檔次的人手針織龍鳳裙褂。 林伯憶述,試過最貴一套賣過萬元呢﹗「以前淨係做裙褂生意,要成八﹑九個伙計先做得掂。」因此六十至八十年代可謂馮滿記最風光的日子。 然而,在婚禮儀式逐漸西化及婚紗店提供裙褂出租的夾擊下,市場對裙褂的需求大幅下降,馮滿記的生意亦大不如前。 萬記經歷了三代的經營,看著木屐和木砧板由盛轉衰,再重新出發成功地轉型售賣各式各樣古老及新潮的廚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