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香港九號幹線荃灣段(即屯門公路柴灣角出入口經青山公路荃灣段、象鼻山路)、荃錦交匯處、德士古道至海岸線所包圍的地區為範圍。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托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荃灣,1950年代起在荃灣大規模填海,首次填海令柴灣角消失。 銅鑼灣燈籠街 1980年代,介乎德士古道及馬頭壩道之海域亦被填為陸地。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巴士:由東涌巴士總站出發,乘搭11號巴士可到大澳。 船:從東涌或屯門碼頭出發,可乘搭由富裕小輪有限公司營運的「屯門-東涌-沙螺灣-大澳渡輪」。 纜車:於東涌纜車站乘坐纜車至昂坪,再步行至昂坪市集旁邊的巴士總站乘搭21號巴士至大澳。
-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 淺灣亦屢見於宋朝、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填海錄,厓山集,宋史新編,南宋史和新安縣志等。
- 留意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在屯門碼頭和大澳碼頭登船前須先購票,在其他碼頭乘船只需排隊候船,並於船上付費。
- 因應多項維港兩岸的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完成,《預算案》建議推動優化海濱項目,預留60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改善海濱設施。
- 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以下街道均位於已關閉的啟德機場一帶,故以飛機型號命名。 隨着啟德機場停用及拆卸,除協調道與德高道外,下列街道名已於2015年1月23日起被地政總署予以「除名及不再使用」。 銅鑼灣燈籠街 因應多項維港兩岸的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完成,《預算案》建議推動優化海濱項目,預留60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改善海濱設施。
據悉,是次優化海濱的重點項目包括6個港島海濱、2個啟德海濱及荃灣海濱空間。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 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銅鑼灣燈籠街 其中大部分寺廟集中在荃灣老圍附近的千佛山。 除地舖的食店外,各大購物商場的連鎖經營食店亦時常吸引不少人流:如大鴻輝(荃灣)中心的各式韓式燒烤及火鍋店,輪候升降機的食客往往擠得商場地下大堂水洩不通。
銅鑼灣燈籠街: 街道
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根據荃灣區議會文件顯示,荃灣西海旁有3個雨水暗渠排水口,分佈荃灣麗城花園、荃灣碼頭及荃灣海濱公園對出,唯荃灣區內不少舊樓的污水渠駁錯,使海旁臭味困擾周邊居民多年。 區議員指區議會已通過動議,並已列入工務工程,惟非優先處理項目,排隊多年,遲遲未能落實。 1990年4月20日,連接沙田和荃灣的城門隧道通車,至今仍為新界的最主要隧道,除龍運巴士E43線外,往返新界和機場的巴士都會途經城門隧道、象鼻山路和德士古道前往青衣和機場,而非青沙公路。
至2017年9月,道路的長度共達2,107公里。 由於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所以當中有部份街道名稱以英國地名或人名而命名,不过在英国治下,亦有不少街道以中國地方名或城市名来命名,这种中西文化滙聚,互相包容,亦成为香港的特色的一部分;此外,有些街道名稱則以一些吉祥的用語或字眼來命名。 亦有不少是以香港開埠以來各行各業的興起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而配合上的街道名稱。 1998年,香港國際機場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和大欖隧道而間接加速荃灣的發展。 繁忙時間班次相隔半至一小時,出發前記得留意船期! 留意星期六,星期日及公眾假期在屯門碼頭和大澳碼頭登船前須先購票,在其他碼頭乘船只需排隊候船,並於船上付費。
銅鑼灣燈籠街: 香港特色街道名稱
1973年,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 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引來大量的中國大陸居民湧入香港,與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有「小曼徹斯特城」之稱。 充滿歷史味道的大澳文物酒店 銅鑼灣燈籠街 ,由1902年興建的舊大澳警署活化而成,是別具歷史價值的古蹟。 入住酒店,你可以住在將軍石,牙鷹角,甚至司令室! 遊客可參加由大澳文物酒店舉辦的免費導賞團,深入了解這片舊地的一點一滴。 一家大小在酒店玻璃屋頂餐廳 Tai O Lookout 享用精選早餐和酒店下午茶,欣賞大澳的漁村風光。
荃灣是港鐵荃灣綫的終點站,荃灣站附近設有荃灣鐵路站巴士總站,站內有多條往來新界西北的巴士路線,並有往深井及青龍頭的專線小巴路線。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 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 1982年,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於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務,並取代觀塘綫直通尖沙咀站及中環站而成為主線。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英國殖民地,荃灣便脫離新安縣轄地,成為香港的範圍。 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大澳榕樹頭餐廳由一對情侶經營,幾年前登上 Netflix 節目《海景餐廳急救隊》(Restaurants on the edge)後成功轉型成文青海景西餐廳,在大澳非常有特色的 café 美食! 這家大澳 café 提供各種西餐主食、意粉、小食、蛋糕和咖啡,對住無敵海景享受美食非常寫意。 這間 cafe 正是港版「大叔的愛」取景地 café。 從大澳市中心起步點走到山頂不用30分鐘,整段路舖有梯級和石屎路,非常容易就能走到山頂欣賞海景。 銅鑼灣燈籠街 到達大澳虎山觀景台後,長長的路段被磚紅色欄杆包圍,像是去了日本一樣! 欣賞圍繞大澳的海景之餘也可以在涼亭和紅橋地標打卡,或者在這裏看日落,為大澳一日遊畫上句號。 登船地點是大澳街市街鐵橋,近舊匯豐銀行的碼頭邊。 這個大澳好去處也是港版「大叔的愛」中田田和阿牧拍拖打卡的場景。
荃灣,古稱淺灣,據說因此地海灣水淺而得名,但因名字有「龍游淺水遭蝦戲」此一不祥之意而改名(但名字有同一意思的淺水灣卻沒有改名)。 銅鑼灣燈籠街 淺灣亦屢見於宋朝、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填海錄,厓山集,宋史新編,南宋史和新安縣志等。
銅鑼灣燈籠街: 香港仔
當時建築密集且高達30層以上的海濱花園使區內空氣出現不流通情況。 而2000年代規劃的九廣西鐵(現為屯馬線)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鄰近海邊,而該項目自2008年起被地區人士批評會形成屏風樓效應。 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書面回應表示該項目的代理人港鐵已委託獨立顧問公司評估,結果顯示,在空氣流通及景觀通透度方面均有改善;在善用土地滿足房屋需求和把項目盡早發展的大前提下,已無空間作進一步的修訂。 銅鑼灣燈籠街 荃灣位於大帽山以南,東南面向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 1950年代,荃灣面積約有 0.5 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 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至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至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
荃灣與同為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和屯門般規劃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不一樣。 市中心範圍大約在港鐵荃灣站範圍,大涌道以東、海盛路及楊屋道以北、關門口街以西及青山公路荃灣段以南一帶。 交通設施有地鐵港鐵荃灣站、大型巴士總站、公共小巴等。 新市鎮開發早期,連青衣、葵涌徙置區居民的購物、商業和娛樂活動都是在荃灣市中心。 銅鑼灣燈籠街 香港交通四通八達,錯綜複雜,街道眾多,根據地政總署的紀錄,已經刊憲命名及年代太久遠而沒有刊憲命名的公共街道,再加上沒有刊憲命名的私家街道,共有逾1万5千條。
清初時,荃灣曾經有多個名稱,包括「淺灣」、「荃灣約」、「全灣約」,(完灣),(團灣),(月兒灣灣)和「全灣」。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 「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 銅鑼灣燈籠街 1990年代為了興建九廣西鐵(今屯馬綫)的荃灣西站,快速公路荃灣路以西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多次填海令荃灣的海岸線拉直,藍巴勒海峽再度收窄,成為現今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