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過跟進13位正在接受精神科專科覆診治療的露宿者,了解其在求診時的困難及需要。 有受訪者表示,每次與醫生的面見時間只有兩至三分鐘,「醫生通常問3條問題,問我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無問題?」認為醫生接見的時間過短及流程重複。 另外,當局亦應增加社康護士人手,專門跟進及介入正在精神科專科覆診的無家者個案。
新入職社康護士需接受為期最少一個月的啟導計劃,由資深護師帶教。 醫管局為社康護士提供定期培訓,例如一般護理、長期病患護理等,亦會舉辦「專科社區護理證書課程」,還有其他專科護理培訓如進階的傷口護理等。 另有職安健培訓,包括自身安危、安全逃走及預防惡狗等技巧。 由醫生、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組成的團隊,以醫社合作形式,為出入醫院機會較高的長者,提供一個快速的醫護和社區照顧的支援。 研究亦提及,受訪者對精神科社區資源認識不足,只有兩名受訪者曾參加社區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活動。 露宿近20年的阿英曾參加一次中心舉辦的興趣班,之後未再參加,他說中心之後沒再聯絡他,自己亦不懂如何再參加。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範圍
社康護理服務為醫院管理局轄下其中一項醫療服務,旨在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的家居護理服務。 社康護士於家訪期間會為病人作全面性評估,因應病人及家庭的個別需要,制定護理計劃及執行措施,並定時作檢核及監察成效,從而提升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及其照顧者的照顧技巧。 針對病情較複雜的慢性疾病病人,社康護士會以個案管理模式為其提供各種適切的護理,助病人在居家環境中,接受安全和具質素的專科護理。 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為九龍西聯網年屆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提供老齡精神科的評估、治療及復康服務。 老齡精神科依照著以病人為本的全面精神健康服務,為患者提供的服務亦漸趨多元化,服務層面亦由以往的住院服務,擴展至社區外展服務。 吳衞東又提及, 是次研究的13名受訪者之中,只有兩名受訪者接觸過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的服務,建議當局可加強宣傳精神科社區資源的資訊。
事件一度引起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慌,更有人把問題簡化,稱要把他們全都送回精神病院。 精神復康的過程既已難熬,精神病患者回到社區後,還要面對種種的標籤和誤解。 # 原屬於九龍西醫院聯網的黃大仙及旺角區,已於二○一六年十二月一日正式劃入九龍中醫院聯網。 相關地區的服務單位亦已於同日起納入九龍中醫院聯網,以支援該聯網於界線重組後的服務覆蓋範圍。 作為過渡性安排,有關服務/人手統計數字及財務資料的匯報會繼續按照原先的聯網界線(即相關服務單位仍屬九龍西醫院聯網)為依據,直至二○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為止。 相關數字會由二○一七年四月一日起按照新的聯網界線(即相關服務單位納入九龍中醫院聯網)匯報。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專科門診服務
李龍生則已完成呼吸內科的專科培訓,現正輪候修讀社康護理專科課程,日後亦想進修進階的傷口及造口護理課程。 負責的護士詢問病人傷口的位置,男病人認為護士不專業,激動地說要投訴她,以粗言咒罵,並要求另一位護士為他洗傷口。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病人舉起手作勢掌摑護士,大聲呼喝:「我等你放工郁你!」護士大驚後退,叫同事向上級報告和報警。 法庭最終裁定男病人在醫院內使用可能令人厭惡或煩擾的言語,違反了醫管局作出檢控的《醫院管理局附例》,以及警方作出檢控的刑事恐嚇,分別被判罰款800元及監禁三星期。
急性或需要迫切評估及治療的長者可透過短期住院服務,由跨專業醫療團隊找出問題的成因並治療,使患者能在短時間內重返社區生活。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老齡精神科亦為患者提供持續的醫療服務,其中包括「老齡精神科門診部暨照顧者支援中心」,為患者、關顧者及其家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透過合作伙伴的社區網絡和轉介,老齡精神科護理評估服務和社區護士診所能夠向出現早期徵狀的長者提供老齡精神科評估服務,務求達到早期介入及治療的目的。 現時要取得精神科護士的執業資格,必先接受獲香港護士管理局(The Nursing Council Of Hong Kong)認可的登記護士(Enrolled Nurse, EN)或註冊護士(Registered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Nurse, RN)訓練,然後向護士管理局申請有效執業證明書。 一般來說,報讀註冊護士課程的要求,是較登記護士高,修讀時間亦較長,有關入學要求,以及獲認可的課程名單詳情,可查閱護士管理局網站。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專科護士資格 有助日後晉升資深護師
地盤佬日誌 – 鐵路工程師 地盤佬日誌 –… 另外亦有個案並不了解自己的精神科診斷及正在服用的精神科藥物,並無定期食藥。 有人因忘記而錯過覆診日期後,因不了解可以獲快期覆診,忍受沒有藥物服用而持續失眠一個月。 當D在客廳為B檢查身體時,B的兒子在旁表現不滿,並不斷以粗口辱罵護士遲到:「點解你咁遲,我趕住返工搵食,你大哂呀?」D嘗試向B的兒子解釋不果,他怒氣沖沖地推撞D。 D因安全受威脅而離開病人寓所,並即時致電上司匯報,其後報警處理。
「曾到一名患糖尿病男士家訪,每次跟進他所服用的藥物時,總是因為家中較凌亂而找不到藥盒。我便要像偵探般『尋寶』,因此平時亦會帶備藥盒作後備。」李龍生已完成呼吸內科的專科培訓,現正輪候修讀社康護理專科課程,日後亦想進修進階的傷口及造口護理課程。 成員包括醫生和社康護士,為院舍的長者提供全面評估及治理,除康復計劃外,小組並為院舍職員提供適當的培訓,以促進社區的延續護理。 透過家訪,為不同病症和年齡層的病人提供護理服務,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預防及治療的知識,在有需要時向醫生報告病情,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 投身護士已逾5年的李龍生,護理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先在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內科工作了2年,其後加入威院任職社康護士至今。 他分享,「內科病房的個案,會較為緊急,有很多治療要跟進;而社康護士每次家訪,除了護理工作外,亦要關顧病人的身心靈,由於相處時間較多,病人較固定,會較易建立感情和關係。」看着病人逐漸康復,便是他工作最大的滿足感。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相關文章
各醫院聯網可在考慮聯網服務地區可供使用的資源和相關服務,以及公眾對服務的需求後,增聘社康護士。 是次研究分析個案,發現有露宿者因沒錢去坐車及支付精神科專科的80元費用,不敢去看專科,即使獲排期,亦要等兩年,要到抑鬱至有自毀企圖,經急症室醫生強制入精神科醫院,才能首次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但該露宿者形容是痛苦回憶,不欲再提。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她說,專科護士雖非晉升職位而只是職銜,但此有助日後晉升資深護師職位,如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外展服務的社康護士,有機會選讀社康護理或老人科專科,日後亦可進修其他課程如糖尿科、心臟科等。
食物及衛生局《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顯示,全港每七名市民當中,就有一位受精神障礙或疾病困擾。 以專業護理知識支援患者的精神科護士,亦因而成為醫療體系中不可少的崗位。 業內資深醫護人員透露,受近期移民潮影響,精神科護士的入職名額及升遷職位,都比以前多,年輕畢業生想晉身專業兼可助人的行業,精神科白衣天使將是其中一個選擇。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組織協會建議政府效仿美國紐約,增設精神科醫生的編制,加強支援有精神困擾的無家者,讓無家者外展隊能對所接觸到而面臨精神困擾的無家者,外展隊的醫生能即時介人及進行評估,轉介精神科專科求診。 社區組織協會今日( 19日 )發布《無家者精神健康及醫療需要研究》報告,指香港無家者正面對不同健康及醫療的需要,近4成無家者曾受精神健康類疾病困擾,1成甚至出現嚴重精神混亂症狀。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病康復者」-職場上不能說的秘密
其次因居無定所,被人偷走物品等,無家者往往因遺失「殘疾人士身份」個人八達通,未能享用兩元優惠,但亦因購買及增值要100元,對他們不便宜而不補領。 另外有露宿者曾被人偷走覆診紙、藥物,遺失電話亦令社工難以持續接觸。 然而,即使見到醫生,覆診時的等候時間亦過長,要花大半天,換來的只有10至15分鐘面見醫生的時間,「醫生通常問3條問題,問我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無問題?」,減低他們前往覆診的意欲及與醫生的關係變差。 有患狂燥症個案因感到醫生不尊重自己,投訴後仍感到無改善,自行放棄治療。 基督教聯合醫院社康護理服務已踏入50周年,社康護士背負的責任比以往變得更重,同樣份量夠「重」的是社康護士每日出動家訪的背包,有齊血壓計、血糖機、血氧機、體溫計、聽筒、各類敷料等,裝備比以往更齊備,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全面護理。 以陳姑娘為例,已完成護理深造學院的社康護理和老人科專科培訓,計劃再深造感染控制課程。
兩者在工作上亦有分別,登記護士必須要有註冊護士的監督,才可執行職務,註冊護士則可獨立處理各項醫護程序。 受訪者阿偉分享自己經歷時表示,曾因生活費用盡要偷食物充饑而入獄,出獄後要重新申請綜援,但重新申請時要等醫生報告才可領取額外的傷殘津貼。 他指打針後整個人變得很疲累,但不打針又領取不到綜援,影響生活,心情非常矛盾。 研究在去年11月28日到今年1月31日,以半結構訪談形式進行,找出13名正在精神科專科覆診的無家者研究。 社區組織協會引述去年的研究指出,受訪無家者中有37.1%感到情緒不穩,但只有24%受訪者接受精神科覆診。 早前沙田區有院舍的員工確診,院友不想到檢疫中心隔離,兼任老人評估小組成員的陳姑娘,當時亦有份參與院舍的外展服務,便稱院舍要大清潔,哄院友入營度假外,還協助院舍職員準備行李清單和入營探訪等。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護士5大特質!入行必知登記護士與註冊護士的分別
他曾接觸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的病人,以往的情況穩定,只需每月探訪一次。 阿樂認為精神病病情起伏大,病人的情緒轉變特別需要個案經理緊密的觀察,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2015年,根據香港護士協會的調查所得,香港精神科社康護士對病人的比率是1:55。 而根據醫管局向本刊的回覆,與社康護士工作性質相若的個案經理,比率則是1:40至60。
- 社區組織協會昨(19日)發布《無家者精神健康需要研究2023》,指有受訪者因精神專科排期或輪候診症時間過長,致求診意欲下降,而受訪者另外亦對精神科社區資源認識不足。
- 外展形式的到診服務,可以讓團隊與院舍同工討論長者的狀況、分享照顧技巧和知識。
- 後來,社康護士跟進他的個案,告訴他藥物要長期服用才有效,又向他解釋精神科藥物要慢慢試(俗稱「較藥」),才能找到合適的藥物。
- 在某些醫院接受切除乳房手術病人的平均留院時間,現已由八至九天縮短至四至五天;這個例子可說明有關服務的成效。
- 社區組織協會認為,欠缺社康護士跟進,便未能正確掌握復元人士是否按時按量服藥、按時覆診,亦不清楚其在社區的生活狀況,有機會影響患者復元進度。
- 每名社康護士所處理的個案數目不盡相同,而每宗個案的探訪次數及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影響因素包括個案的複雜程度、病人的需要、發病風險和自理能力等。
(六)社康護士就加強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促進健康,以及減低對醫院的依賴,貢獻良多,深受醫管局重視。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康護理服務在社區為本醫護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尤以應付人口老化的問題為然,而增聘社康護士將可進一步提升社康護理服務的質素及服務量。 相對而言,社康護士、個案經理與病人的相處時間較醫生多,他們親身到病人家中觀察,能進一步了解病人的病情。 嚴始立舉例,有病人在床底下藏了三把刀,覆診時不會告訴醫生,要靠社康護士家訪時才能發現;又有些病人會在看醫生時打扮光鮮,家訪後才發現到他有經濟困難,需向醫生反映,再轉介給社工。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做好感染控制 護士返醫院即洗澡更衣
故此,醫生與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的合作,能互補不足,有利病人康復。 參與受訪無家者中,分別有37.1%出現情緒不穩,11.3%出現精神混亂及8.2%出現幻聽幻覺等與精神健康相關情況,惟僅24.7%的無家者有向精神科專科求診。 由此可見,精神科疾病是其中一種最影響無家者健康狀況及生活的疾病。 社協進行調查,旨在找出無家者在精神科專科求診時所遇到的困難及需要,以及甚麼因素引致他們面對這些困難。 社協精神科註冊護士江懷恩補充,由於無家者與醫生見面時間少,故他們大多並不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況,不少受訪者只知道自己的症狀,但不知道自已患上哪些精神疾病。 她續指,無家者難以理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所以經常不定期服藥,研究顯示逾半受訪者於一年內自行停藥及改變藥物劑量,對於他們康復進程而言,並不理想。
由於他們的健康狀況、社會背景以及是否有家人支援和社區資源等因素都不同,因而所需的服務量、服務地點、護理的複雜和深切程度也各異。 若不考慮這些因素,而只片面詮釋或設定任何護士與病人的目標比例,實在沒有意義。 評估社康護理服務需求是一個逐漸演化和不斷變動的過程,因此醫管局授權各醫院聯網靈活調動資源,因應不同的社會環境,為社區內需要這些服務的人士提供服務,同時亦鼓勵善用區內可供使用的社區服務。 社康護理服務是醫院管理局轄下外展服務的醫療隊伍之一,此服務致力為家居病患者提供全面及持續性的護理照顧服務。 家訪期間,社康護士會為病患者作全面性的評估,因應個別需要,制定及執行相關護理計劃。 對病情較複雜的病患者,社康護士將採納『個案管理模式』以監察其健康指標,並聯繫其他相關醫護服務為病患者提供全面及持續性的護理措施。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護士不單止EQ要高,還要有「子華神」式幽默
註: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之空缺外,本會將不會負責處理以上任何空缺之申請。 我們希望透過與合作伙伴的協作,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做到及早介入和治療;利用不同的服務和跨團體的照顧,使我們與患者及照顧者在復元路上同行。 患者及其照顧者亦可透過「認知障礙症資源閣」及「照顧者支援中心」獲得相關的資訊及支援,以提升照顧質素。 不少打工仔默默耕耘,長年努力付出,卻仍是得不到回報,反而愈勤力就愈被當是「老奉」,理所當然地獲分派更多工作,工作量有增無減,人工卻絲毫未變。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外展服務多元化
現時54歲的邱超奇,20多歲時患上躁狂抑鬱症,曾先後五次入住精神病院,更曾兩度企圖自殺。 邱超奇憶述自己有一晚失眠,瞬間病發失控,當時他居住徙置區,走廊的圍牆很矮:「跨一跨就可以跳落地。」他忽然有衝動想一躍而下。 幸好他還抓住一絲理智,慌忙向兄長求助,最終兄長代他報警,送院治理。 另一次,他情緒低落,對前途失去希望,更自責連累了家人,欲持刀自戕,幸得姊姊勸阻及時送院,才沒有釀成悲劇。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對象
不少人都認為這類工作令人敬而遠之,綜合不同網民的看法,普遍認為NGO有三大伏位: 網民數NGO的三大伏位 行內人又點睇 … 精神科社康護士阿儀(化名)則透露,現時正跟進約六十名病人,十分吃力。 她跟進個案時要處理的工作繁多,除了要鼓勵病人服藥,還要協助他們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困難,又要幫助他們和家人修補關係。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健康服務
社協認為,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應與針對無家者進行外展服務的社區中心合作,互相交換無家者資料,以便雙方跟進,並為露宿的精神復元人士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社會福利署已登記露宿者人數於過去9年增加了2.6倍,社區組織協會今日(19日)發表《無家者精神病需要研究》報告,揭近四成無家者情緒不穩,當中近三成半至四成半是沒有接受精神科治療,原因包括輪候時間長、昂貴交通費用、會診經驗感受差等等。 趙提醒:「有時如果復發,病情可以急轉直下得好快,可能會出現暴力情況,唔單止係身體暴力,可以係語言暴力,或者係亂咁掟嘢,呢啲行為係一個警號,如果家人察覺到要盡早求助」。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老人精神科服務
每當發生工作間暴力時,求助同事的上司聯同職業安全與健康組、保安及醫院管理團隊即時協助同事應對事件外,亦會展開調查及檢討,讓各部門的同事從中學習。 註二:上述人手數字相當於醫管局所有聯網的全職人員數目,包括常額、合約和臨時員工,亦已反映該年的離職及入職人數,但不包括醫管局總辦事處的員工。 註一:社康護士的人手數字以相等於全職人員的數目計算,當中包括醫管局的常額、合約及臨時員工,亦已反映該年的離職及入職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