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正字2024詳細介紹!專家建議咁做…

謬誤辨析:「」同「跳」,只不過「跳」字廣州話讀陰去聲t’iu3,而「眼皮跳」一詞保留《廣韻》「徒聊切」的t’iu4音。 彭志銘因襲詹憲慈之說,又要強解二字有別,曾焯文又復因襲彭志銘之說,一錯再錯。 其實「」是「跳」的古代俗字,首見於遼代僧人釋行均《龍龕手鑑》:「,跳俗字」。 「跳」,《廣韻》「徒聊切」,粵音t’iu4。 清初粵語韻書《分韻撮要》「跳」讀陰去聲,今廣州話「跳」便是讀陰去聲t’iu3。

粵語正字

當中較常用的有1970年代開發的教育學院拼音方案、1993年開發的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等。 粵語詞彙和語流中有一些固定的變調,如「局」字,在詞尾時會固定地變讀成一個調值為35的上揚型變入聲,不屬於固定聲調中的任何一個。 因此若計變調,粵語的聲調數目通常可達14至15個。 中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或塞擦音的送氣情況是粵語方言劃分的參考之一。

粵語正字: 粤语字通用粤语用字

越來越多本地兒童唔識唱粵語兒歌(但係《排排坐,吃果果》就出現喺人教版音樂書上)。 文革之後出世嘅父母不時認為呢啲舊兒歌同現代社會唔相襯,自己唔識唱亦唔願意教育仔女唱粵語兒歌。 呢個觀念導致粵語兒歌喺創作同傳承上難以為繼。 但近年好多外省人嚟到廣東,官話越來越流通,好多廣州話古字已經用少咗。

謬誤辨析:「恁」是日母字,聲母難以轉讀k,絕非一句「音之轉耳」便可輕輕帶過,詹憲慈未免濫用聲轉。 彭志銘因襲其說,卻不提讀音不合的問題,又「絕非方言,而是優雅的古漢字」云云,不審「恁」表示如此、那個、怎麼等,確是後世的方言用法。 曾焯文嘗試解釋音轉,但也只是「一音之轉」而已。 【正字不正確】潘永強《廣府俗語探奇》(2005) 粵語這個mɐt7 jɛ5,其實是mɐt7 gɛ2 jɛ5的快讀省音,gɛ2 jɛ5實為「者」的方音異讀。 「者」現在粵音讀dzɛ2,普通話讀音讀zhě,怎會是gɛ2(jɛ5)?

粵語正字: 粤语字演变

而好多香港人認為,筆寫粵語即係直接寫低口講嘅粵語。 所以,呢篇文講嘅用粵語嘅文法、詞彙同埋粵字嚟行文嘅書面語嘅定義,對於佢哋未必成立。 ,粵語白話文 ,舊稱廣白)係指粵語嘅書面語,即係用粵語嘅文法、詞彙同粵字寫出嚟嘅文字,有別於(例如)用官話文法同詞彙寫嘅中文書面語。 一句「本字考釋的學術要求甚高,一般人莫能為之」將正字研究束之高閣,再給坊間的語言研究熱情扣上「不識語言學,語文能力也不足」的帽子。

  • 例如「為」音wai6或wai4;字根相同的「偽」卻讀ngai6,再看字根「委」。
  • 標準粵語有六個聲調,分別係:陰平1、陽平4、陰上2、陽上5、陰去3、陽去6。
  •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40(2015) 花:《康熙字典•弓部•弓部》:《唐韻》乎感切《集韻》戸感切,含上聲。
  • 《廣州語本字》完稿於1924年,因故至1995年始付印成書,由中文大學出版,原書乃詹憲慈手稿影印,本無標點,今為方便閱讀,筆者按文意注上標點,下同。
  • 而明、清时代,「粤」仍然指嶺南,兩廣別稱兩粵(即廣東、廣西、還有海南),兩粤的廣东为粤东(包括海南島),兩粤的廣西为粤西。
  • 因為唔係所有電腦都裝咗廣東話增補字集,有人喺打唔出粵字時,會用英文嘅「o」來代替口字邊,將「啲」、「嘅」、「嘢」寫成「o的」、「o既」、「o野」、「o地」等等。

由於中國移民海外嘅人之中,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區,令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之中嘅其中一種流行語言。 因為唔係所有電腦都裝咗廣東話增補字集,有人喺打唔出粵字時,會用英文嘅「o」來代替口字邊,將「啲」、「嘅」、「嘢」寫成「o的」、「o既」、「o野」、「o地」等等。 縱觀歷史,粵語係嶺南當地語言同埋古中原語言嘅結合。 而歷史可以追到公元前,秦國南攻百越嗰陣。 秦始皇先後兩次平定百越,好多楚人移民到嶺南,楚越雜處之下,古粵語就開始形成,之後一路喺幾個朝代都有人南下,嚟到嶺南,而且重好多都係名門望族,或者係文人雅士,古粵語就係咁樣影響之下,慢慢咁就變成而家嘅粵語。 「達賴喇嘛」,英文稱「Dalai Lama」,發音縮寫為「DLLM」,同讀音「Diu Lay Lo Mo」一樣,即係「屌你老母」或「屌那媽」。

粵語正字: 廣東話粗口五字

讀起上嚟特別得意同貼近一般市民嘅生活。 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 粵語正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漢語與南亞語系在上古漢語時期已經發生了接觸和相互影響,上古漢語當中接近三成詞彙被認爲是東南亞來源、超過二成詞彙來源不明。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

從二人解說可見,「正字」旨在證明的是其為「正確寫法」,不在本字考釋。 謬誤辨析:《廣韻》:「瘞,埋也,於罽切。」「於罽切」擬成粵音jɐi3,但廣州話無此音節,黃錫凌《粵音韻彙》「瘞」注音ji3。 瘞錢是陪葬的冥幣,「瘞」的意思是「埋」,「瘞錢」即是埋入土中的錢。 瘞錢是紙錢的前身,漢代陪葬時用瘞錢,後世改用紙錢。 《新唐書•王璵傳》:「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溪錢是紙錢的一種,有說因其最初印製地為湖南辰溪而得名「溪錢」。

粵語正字: 聲調

彭志銘謂「溪錢」正寫「瘞錢」,實為穿鑿附會,其解釋音轉,也是亂解一通。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正確》(2006) 瀡:廣東人說「sir滑梯」的「sir」音字,正寫是「瀡」。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 涫:我小時候,聽大人叫「熱水」,不是「滾」音的,而是「管」,這個「管」音字,正寫是「涫」。 今人一律只懂用「滾水」,而不知有「涫水」。 謬誤辨析:詹憲慈「俗讀若傑」殊欠解釋,彭志銘一味因襲。

有部分喺山區居住嘅百越部族,免被漢人影響而繼續保持自己嘅語言文化。 粵語正字 唐朝建立之後,粵語再進一步受到唐代中原漢語影響,形成一種又可以應付中古漢語並且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同文法結構嘅語言。 由唐朝滅亡之後到宋朝,北方多次落入外族手上,令中原人逃亡到嶺南地區。 呢個係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嘅第二次高峰期,亦都係最後一次減少粵語同中原漢語之間差別嘅時期。 粵語正字 而家嘅粵語重係有能力去應付宋朝早年官方修定嘅《廣韻》發音,但係就難去對應元朝或再之後嘅中原漢語發音。

粵語正字: 主要特點

為廣東及中國部分農村所獨有,如圳、涌、塱、滘、漖。 此等字大部分都只作為地名使用,有時因無法用電腦表示,而出現改字更名的情況,例如將「塱」寫成「朗」(例如廣州地鐵西朗站,已於2018年正名為西塱站)、「漖」寫成「教」。 粵語詞彙有幾個來源:古漢語詞(包括古方言詞)、創新詞、借詞(包括漢語方言借詞和少數民族語言借詞)、外國譯詞、古百越底層詞。 大部份都可以用漢字來書寫:本字、假借字、自造字。

粵語正字

……上述種種跡象,我相信,「奲窕」之「嗲吊」,也是「他條」之音轉正字。 【一錯再錯】曾焯文《反駁陳凱文〈講乜『閉翳』〉》(2014) 怫,《廣韻》扶沸切,得出fai3音。 古無輕唇音(f,v),只有重唇音(b,p),故怫古代當讀bai3,與「閉」同音,而粵語「怫㥜」的「怫」保留古音。 「怫㥜」的「㥜」同「閉翳」的「翳」現代粵音皆作ngai3,粵語同古漢語中的w音及ng音在不少情況可以互通。 例如「為」音wai6或wai4;字根相同的「偽」卻讀ngai6,再看字根「委」。 委、諉、萎全部音wai(調可能不同);逶、魏、巍全部音ngai(調可能不同)。

粵語正字: 正字正確

粵海片:主要分佈喺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粵中、粵西南部、部分粵北地區同梧州市區,粵海片係最多人用,最通行、最有代表性同最大影響力嘅粵語,以廣州話代表。 由1980年代開始,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同埋中國大陸其他地方交流多咗,唔少粵詞入埋官話,例如 巴士(bus)、「貼士」(tips)。 粵語正字 有時,呢啲詞喺北方話會變身,例如粵語「搭的士」喺官話變咗做「打的」。 因為清朝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同其他國家做生意。

粵語正字

Ŋɐk7,通常寫作「呃」,騙、欺騙之意。 學者羅正平(1960)考證本字是「眲」,第一部記錄粵語的方言詞典《廣州話方言詞典》(1981)當「眲」為本字收錄,《廣州話標準音字彙》(1988)「眲」注nei6、ŋɐk7二音,然而考究羅氏之考證,今日不難看出疏漏。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 朒朘:「肉酸」指一個人樣子醜陋,或形容痠癢難捱。 「肉酸」二字,是錯寫之外,其解釋也不正確,正寫應是「朒脧」。 「朒」,讀「女六」切,音「肉」,是「皺縮」、「不伸展」(即退縮)及「遲緩」貌。

粵語正字: 香港粵語

有唔少嗰陣時俾人遺忘咗嘅古字,例如「攰」呢一個字就係噉樣翻生(喺《廣州話字典》入面,呢個字寫做「癐」,意思係疲)。 由嗰陣時開始,香港嘅語文工作者就開始咗新一輪嘅「正字正音運動」,重喺好多份報章入面要求傳媒要「寫正字、講正音」。 由於欠缺政府嘅採納同支持,又缺乏專門嘅規範機構,好多人寫粵語白話文嘅時候成日出現錯別字,有時重會用同音字或者英文字母代替,令到書寫混亂。 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因為嗰時嘅粵劇係少數將粵語寫出嚟嘅文字紀錄,呢啲粵劇劇本或者戲院嘅電影介紹就成為咗唔官方嘅標準,得到大眾嘅認同。

粵語正字

粵語比普通話更接近中古音,這是學術界通識,除了「捍衛粵語」之人間中發表「粵語是古夏語/古漢語/唐朝話」之類的荒謬言論,此外問題不大。 本字考釋的學術要求甚高,一般人莫能為之,但又急於找出一個「正確寫法」,那些看似高深的「正字」恰恰迎合這種需求,自然大受歡迎,以訛傳訛,以至廣傳。 古字即是本字、正字,古代漢語經常出現並留存至今,粵語白話文中很常用,但在現代標準官話中已經廢棄或極少用到的漢字,大部分常用辭典都沒有收錄。 某些詞語在古代常用,但許多仍以古代讀法或變音存留在粵語中。 粵語正字 大部分粵語使用者都只會口講,而不會書寫,有些人即使知曉,也因其書寫麻煩而改用新造字或借音字。

粵語正字: 方言片

有啲詞彙喺官話會倒轉寫,例如「私隱」喺官話就叫「隱私」。 粵語正字 ),係廣東(舊稱「粵東」)、廣西(舊稱「粵西」)、海南三地嘅部份地區同埋香港、澳門講嘅語言;喺東南亞地區同埋一啲廣東人移民地方都有人講。 依照方言讀音,「埋」字本字語義應別於壅。

粵語正字: 聲母與韻母

謬誤辨析:詹憲慈「俗讀焉若邊」殊欠解釋,聲母由j變為p,絕非一句「音之轉也」可輕輕帶過,彭志銘因襲其說,曾焯文嘗試解釋音轉,但也說不出甚麼道理,也只是「一音之轉」云云。 現代粵語完成體詞尾「咗」,出現年代頗晚,十九世紀文獻尚不常見,余靄芹找到《散語四十章》(1877)中的一個例子,大概是最早的記錄。 「咗」的來源至今不明,其為晚近始有之詞則應無疑,與古代的「徂」等詞不會有直接聯繫。 「」字說出自於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彭志銘《正字審查》因襲其說,又說另有「徂」字亦是,曾焯文取筆畫較簡的「徂」為「正字」,坊間流傳的正是「徂」字。 粤语片区在粤语正字问题上颇具争议,究竟应该用古字,还是用新造字、借音字,部分粤语词汇如何书写。 不过此争议往往发生在学者之间,民间多数只视自己的习惯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