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設計概念2024介紹!(持續更新)

猶幸戲院的不少懷舊建築特色在改建期間並未有被拆除和破壞,例如是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舊式中文寫法的洗手間水牌等,讓皇都戲院得更原汁原味地透過活化復現舊貌。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五、六十年代的北角儼如「小上海」,當時不少洋化娛樂場所林立,除了戲院外,更有舞廳、遊艇會會所、遊樂場、夜總會等,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璇宮戲院開幕時,正值戲院商百家爭鳴之際,戲院有如雨後春荀般湧現。 現在新式戲院已取代了不少舊式戲院,舊式戲院相繼倒閉拆卸,仍屹立在北角的皇都戲院就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舊式戲院。 另外,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道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撲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 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現在公共屋邨已不復見,變成集大型商場高級酒店和海景豪宅的發展項目。 海旁也多了一個海濱公園,供市民娛樂休憩,成為了不少市民的週末聚腳點。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的「小上海」、「小福建」

新世界預計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後,會盡力修復這座一級歷史建築。 天台的拱橋式桁架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曾獲國際保育組織稱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建築設計。 新世界保育皇都戲院的初步構思,會盡力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天台桁架。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 不過,最後一棟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還是最後在迅雷不及掩耳間被拆卸,不少人開始反思,香港保育工作的步伐是否來得太遲,「那次的失敗,我好深刻的感覺是,如果要做保育、要爭取有人關注,就一定要盡快做。」她言語間滿是遺憾。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對於如何呈現這種相對抽象的歷史,她深明是活化保育項目裏最棘手的地方。 純粹以展板陳述很不吸引,她認同這是硬件處理不到的,要靠節目設計等軟件完成,讓普羅大眾都喜歡參與、使用這個空間,最考工夫。 團隊接觸過戲院的前員工和建築師的後人,了解當年空間如何使用,希望得知不同細節的重要性,訪問當天參觀二○○○年改建成桌球室的皇都舊址,看見牆上零散地貼有各種說明的標示,供建築師團隊日後參考。 從小在該地方長大、為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昨日下午重遊故地。 她透露,小時候與其他店舖的小孩一同在戲院商場度過童年,猶如遊樂場,年少時更不時到該處看戲,所以希望能將戲院活化,將其劇院式設計重新呈現市民眼前。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文化遺產建築:皇都戲院皇建前的回顧

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因技術及 器材所限,多於九龍的片場拍攝,但於1953年8月上影的《再戀負心人》,影片第一幕就以才落成八個月的皇都戲院為主角,可見這幢摩登建築開幕後不久已成為一座觸目的地標。 當大家經過港島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交界時,會看到一座外型獨特的建築物。 這種從上吊起屋頂的外露結構,在1952年當璇宮戲院開幕時,是一種十分前衛的設計。 樓高三層的璇宮戲院,全院有千多個座位,地下為停車場,外牆呈裝飾藝術風格,建築師是G.G.Grey。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造型外露,借用了類似弔橋技術,在當時是很新穎的做法。」吳韻怡說。 如今雖已老舊不堪,但戲院樓頂上赫然展露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和正門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讓它顯得非同一般。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1956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港的內地藝術團體——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戲院演出,轟動一時。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昔日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復修工程在2026年才完成,在皇都涅盤重生前,來走一轉戲院。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 3 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在是次《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中亦有展出,包括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50 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超等位、堂座、午夜場舊戲票、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逾百件收藏。 皇都戲院作為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裡裡外外都有很多值得大家細味的設計和細節。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保育藍圖如何?

古蹟辦專家早前建議將皇都戲院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屬最低級別),古物諮詢委員會開會討論後暫不評級,待古蹟辦提交更多資料再作決定。 戲院部分將重塑為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地,而正門上方的浮雕雖已破損,新世界仍會研究復修的可能。 擁有68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近年成為不少文青、龍友的打卡位,持有98%業權的新世界發展,兩年前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拍,今年8月時獲批,底價47.76億元。 皇都戲院大廈今晨開拍,新世界發展以底價統一大廈業權,預計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正式成為該地段的業權持有人後,會盡力修復這座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另外Architecture Commons則建議引入集合美食市場、都市農場及可作共廚會堂或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空間。 活現香港將於明起至本月26日,於北角Connecting Spcae舉行展覽,展出皇都戲院的歷史及以上新概念外,亦有3個由樂高積木砌出,已活化的油麻地戲院,已成歷史的利舞臺戲院及前景打問號的皇都戲院。 這座於1952年落成,陪伴北角街坊多年的皇都戲院,因戲院宣布結業,而剩下商場部分。 發展商新世界近年積極收購商場內的業權,在2018年申請強制拍賣,於上星期終獲地審裁處審批,底價為47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強拍紀錄。 不少保育團體密切關注這座一級歷史建築的去留,由於強拍程序最快為3個月,消息指保育方案會與在強拍程序完成後同時推出,意味最快會在今年年底有定案。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因此,有不少關心文物和古蹟保護的人,而且很多是八九十後,根本連香港有這麼一座有價值的戲院也不知道。 北角的七個區議會議席中,就有六個由建制陣營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 對傳統建制陣營來說,文物古蹟或歷史建築的保育從來不在其議程上,他們也不用以此爭取選票,甚至視之為社會發展的阻礙。

  •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 從小在皇都戲院長大、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今午重遊故地,稱小時候與其他店舖的小孩一同在商場度過童年,猶如遊樂場,年少時更不時到戲院「睇戲」,希望能將戲院活化,將其劇院式戲院設計重新呈現市民眼前。
  • 二○○○年,戲院被改裝為桌球會,但翻看當年改裝時的圖則,當時的建築師沒有拆掉舊有戲院的結構,只在樓底空間偌大的戲院加裝假天花和假地台,遮蓋舊有戲院結構如觀眾席梯級形的地台。
  • 皇都戲院後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及超等座,都已被廢置。
  • 美股收市個別發展,投資者擔心通脹和強勁的美國經濟,或令聯儲局緊縮的貨幣政策會維持更長時間,當中高盛及美銀都上調美國今年加息預測,由之前估計兩次轉為三次。

上海人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縫店、理髮店、餐廳、遊樂場、歌舞廳等應運而生。 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位於僑輝大廈的新光戲院是北角的地標之一,與它相鄰的僑冠大廈有同樣歷史悠久的華豐國貨公司及香港商務印書館北角分店。 皇都戲院的光景直至1995年發生的一場四級大火便戛然而止。 這場無情的火災之後,皇都戲院不少地方都被燒成頹垣敗瓦,而戲院重開後,生意亦一落千丈,至1997年皇都戲院正式結業,後改建成桌球會。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思籌知路」活化皇都戲院 保育發展並重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舊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開幕,1959年易名為皇都戲院,是北角的地標,也是現存戰後戲院建築中最舊的單幢式戲院建築。 最具特色之處是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從上方吊著天花,物料非常見的鋼材,而是混凝土,專家估計是因為價錢較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 …

小時候對這座1952年落成的北角地目標背景認識並不多,只記得戲院外曾是小學校車站,一年也會去看幾次電影。 到1997年戲院停業,卻一值沒有拆卸,才開始注意到,這也是都市奇葩,竟然沒被地產商盯上,全港唯一的包物線形巨型飛拱支架和具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在急速的社會變化中仍得以保存。 可是,直到今年夏天,這座沒落了的戲院(連同相連的住宅樓宇)終於開始有人打它的主意,近日也引起了社會對戰後歷史建築保護的聲音。 過去15年,民間曾發起多次保育行動,2017年成功爭取一級歷史建築評級,具有「拱橋式」支架設計的獨特屋頂結構。 首先是針對建築落成年期的成見,「有人認為壽命只有五十年多一點,太後生了,沒什麼所謂歷史意義」。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