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2024必看介紹!(震驚真相)

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么“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 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而李詩在頸聯交代完地理後,尾聯筆鋒鬥轉來了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的尾聯來的突兀不說,而且與整首詩沒有絲毫呼應相合。

最後,在”合”的尾聯,由於有了”芳草萋萋”自然引出了崔詩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煙波江上”也與”白雲千載空悠悠”相呼應,與整首詩相合。 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辟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后徐達后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 入清以后,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作品相關

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恆的存在。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三四句就「鳳去台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黃鶴樓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 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黃鶴樓》 唐代 崔顥 (hào)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此詩被列爲唐詩七律之首,讓黃鶴樓名聲大噪,令李白有景道不得!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黃鶴樓,就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一句詩而名聲大噪。 據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孫權始築夏口故城,「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爲樓,名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江南文脈丨詩詞篇 12: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崔詩的前四句,只是說仙人與黃鶴早已離開,樓台與白雲卻依然存在;李詩卻只用前兩句「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樓空江自流。」便 言簡意賅 將同樣意思 充分表達。 而在寫「鸚鵡洲」失敗之後, 李白並不就此認輸,好勝之心, 使他又一次產生了 仿傚崔顥、超越崔顥的想法,於是就認真寫下了 這首有名的《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崔顥在黃鶴樓題詩給出答案我的建議就是一個字:真!

  • 第二,到底是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後來居上,還是崔顥的《黃鶴樓》技高一籌。
  • 李白此詩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
  • 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
  •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
  •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 劉須溪云:其開口雄偉、脫落雕飾俱不論,若無後兩句,亦不必作。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遊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 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詩詞格律

四十二歲時入京,任翰林學士,但只一年多就離開長安,長期過着漂泊生活。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的美稱。 他與杜甫並為唐代最著名的詩人,合稱「李杜」。 唐代諸多詩選,七律部分《黃鶴樓》開篇或壓卷,是因為這首詩被後世稱為“唐人七律第一”,這和李白的一個典故有關。 詩中有畫,歷來被認為是山水寫景詩的一種藝術標準,《黃鶴樓》也達到了這個高妙的境界。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楚山楚水曾造就過戰國屈原這樣偉大的詩人,李白成長也離不開壯麗的楚地山水對他的哺育和陶冶。 李白的詩集中共收詩歌千餘首,其中有關黃鶴樓和江夏、漢陽的詩共有五十多首,武昌蛇山留下了許多李白的傳説和遺址,有擱筆亭、太白亭、李白讀書處等。 由於崔顥的《黃鶴樓》詩,還引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而擱筆的千古佳話。 雖說作者崔顥有才無行,他的名作《黃鶴樓》卻是骨氣洞達,自然宏利,《滄浪詩話》被推為唐人七言律詩的第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文章標籤

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 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 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全詩有一股渾厚博大之氣,讓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又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所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這首詩對歷史和自然的認識獨到,歷史他覺得“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在表現自然時,覺得自然力量雄大,時空也在變化,比如前面說到的青天外,白鷺洲句子。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登金陵鳳凰台》與《黃鶴樓》在格律氣勢上不分上下。 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翻譯(登金陵鳳凰台古詩賞析)

但我以為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另一首為《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 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可在黃鶴樓這地方他留下了「污點」,因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眼前有景道不得(小故事)(圖)唐朝大詩人李白,在長安當了3年御用文人後,於公元744年初離開長安,開始了10年的漫遊生活。 這裏的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員,早就聽說過「謫仙人」李白的大名,便商量好請李白到黃鶴樓一聚。 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大火,特別是詩人們遊覽著名的山峯名寺,詩人都是激情澎湃,有感而作。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詩仙李白也爲此詩傾倒折服據說李白讀完這首詩都自愧不如。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相傳李白在崔顥之後來到黃鶴樓,登樓只見長江奔騰風光壯麗。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後世影響

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 如今看來,吳國曾經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時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華也如鳳凰台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淘浪中。 最後,兩詩詩人的處境不同,愁情有異。 崔顥孤身遠遊,離鄉日久,不免勾起漂泊異鄉的羈旅愁思。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除卻意旨,這首詩的寫作手法也歷來為人稱道。 唐人作格律詩,通常講究「避同」,即在一首詩中避免使用重複的字。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真沒有再在黃鶴樓題詩嗎

他早年跳脫任俠,愛好美酒美女,甚至爲時人所笑,而這種任誕不羈的性格卻是李白所喜歡的。 後來的崔顥、晚年的崔顥因出塞而致風格巨變,卻再也寫不出《黃鶴樓》那樣的傑作了。 宋文帝劉義隆本來還是有所作爲的,所以也取得了「元嘉之治」的成果,但是後來有些飄飄然。 那麼隨之而來的各地所上報的祥瑞就越來越多了,有出現白鷺的,有甘露平降。 那麼金陵鳳凰來集,還有玄武湖出現二黑龍,所以玄武湖爲什麼叫玄武湖呢? 就是因爲傳說當時出現了兩條黑龍,所謂北方玄武,主黑,所以玄武湖被稱之爲玄武。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相關文章

一時間李白詩性大發,胸中好像已經積蓄了千字,正欲噴薄而出之時,忽然看到了旁邊題的崔顥的《黃鶴樓》。 李白瞬間敬佩不已,自己靈感仿佛被一掃而光。 即使崔顥的《黃鶴樓》被稱爲第一,但詩人們奪第一的進取心從未改變。 李白作爲當時最耀眼的明星,題詩黃鶴樓爭取第一自然是理所當然之事。 游金陵鳳凰台 《游金陵鳳凰台》,古詩體裁,作者李白,該作品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說比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更勝一籌?

《滄浪詩話》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元朝辛文房所撰《唐才子傳(1304年)》,記有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不過有人說這是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賞析一

崔顥爲黃鶴樓題詩,李白爲鳳凰台代言,高手題詩過招誰更勝一籌蘇軾在古寺的牆壁上的詩《題西林壁》是名傳千古的詩詞名篇,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是千古傳頌的經典題詩。 唐代詩仙李白,也對題詩有濃厚的興致。 公元728年,李白和好友孟浩然等一行,來到江夏的黃鶴樓遊玩,想爲黃鶴樓題詩代言,這也是李白多年的願望。 衆人期待李白的又一首曠世之作,李白拿起筆信心滿滿地準備題詩,忽然筆在空中停了下來。

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 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在這裡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 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仿佛也就容易理解。

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位於湖北武漢的蛇山黃鶴磯頭,最早建於三國時代東吳的孫權,距今一千七百多年,歷來幾經兵火,屢燬屢建。 歷代很多名士都曾在此吟詠詩詞抒懷,其中又以崔顥的《黃鶴樓》最為膾炙人口,並被譽為是古來題黃鶴樓詩詞中的絕唱。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最後兩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也仿傚崔詩抒發感慨,且同樣用「使人愁」三字結尾。 崔詩的「使人愁」,僅限於個人的鄉關之愁,而李詩的「使人愁」,卻是比喻 朝廷奸臣當道,賢者不能進用,是家國之愁,比崔詩更有深意。 三、四句李白就「鳳去台空」,進一步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