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相對現行的治療方法,新的聯合治療方法副作用少,適合應用於體弱及年長的患者。 骨髓移植後有2-3成患者會出現復發,復發風險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及是否有出現突變等不同因素。 總括而言,希望透過醫學界、學術界和社會有心人士與政府全方位配合支持,相信香港醫療科學在未來會有很大進步,走得更高更遠令臨床醫療服務及水平繼續提升,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大貢獻。
梁如鴻又指出,在2007年首次開始以病人基因放在斑馬魚模型上,現時在醫學院及國際上都愈來愈多研究是採用斑馬魚模型。 他補充,當初選擇以斑馬魚模型作研究主因是「快」,因為現時基因排序的技術愈來愈成熟,是很快就會出現基因突變,不過若放在老鼠身上,時間或需時數年;但一條斑馬魚由單細胞至一條有器官、有血製造的情況都只是由24小時至48小時。 在台灣天主教輔仁中學回訪活動中,李寶雄校長負責接待團長林麗錱老師,藉着體驗家庭生活之便,李校長順道帶領林老師參觀香港大學醫學院及探訪舊生梁如鴻教授。 早前其團隊亦全球首次發現,由植物提煉出高三尖杉酯鹼(HHT),加上FLT3抑制劑,可有效殲滅白血病細胞,更在臨床測試中證實成效理想,被傳媒廣泛報道。
梁如鴻教授: 骨髓病可併發心臟病、急性白血病
有醫生選擇結合臨床經驗與科學研究,運用智慧,不斷為病人尋找新希望。 市民只需到香港紅十字會的固定捐血站登記及抽取少量血液樣本,並不需要抽骨髓;其驗血資料將被儲存於資料庫內,在需要時作出配對。 ),於香港成長,外科醫生,曾經出任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香港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立法局議員和醫院管理局主席。 在開始藥物治療前,作為腫瘤科藥劑師的我會給他提供藥物輔導…
- 港大教授及醫護人員可透過本計劃參與私家醫院的診症工作,體驗各類臨床環境,以提升專業技術及研究能力。
- 患者的5年存活率平均只有30%,即使是15-34歲的年輕患者,存活率亦僅52%;而65歲以上長者的5年存活率更低至9%,可見此病甚具殺傷力。
- 特別感謝梁憲孫教授和馬紹鈞醫生的推薦,養和醫院以及李樹培醫學基金會的支持,讓我在醫學科研歷程上得到寶貴的經驗。
- 標靶治療是透過藥物識別及針對性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初發或復發的患者,按醫生指示與化療組合或單獨使用。
標靶治療透過藥物識別及針對性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初發或復發的患者,亦可與化療組合或單獨使用。 而標靶治療藥物適用於特定患者,例如FLT3抑制劑就針對FLT3基因突變患者,減低患者的死亡風險。 港大醫學院內科於2012年展開研究,分析96名急性髓性白血病人的細胞及25種藥物的配對,發現從三尖杉屬植物中提取的「高三尖杉酯鹼」,配合標靶藥FLT3抑制劑,可針對抑制相關癌細胞的蛋白生長,以清除癌細胞,病人接受治療後平均壽命可達4至5個月。 三尖杉俗稱狗尾松、山榧樹,多見於中國陝西、河南、湖北、浙江、四川等地。 梁如鴻教授指,在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約有1/3會出現FLT3基因突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最常見的突變,FLT3基因突變並非遺傳病,卻會增加治療失敗風險,病人的預後(即對病情發展及結果的預測)較差,而且有較高復發風險及較低存活率。
梁如鴻教授: 梁如鴻: 資訊總匯
醫生一般建議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及化療,部分病人可做骨髓移植手術。 4月21日為世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日,梁如鴻呼籲大眾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給患者一線希望,即使是復發情況,隨著抑制劑的面世,可有效延長存活。 中大醫學院早在2005年已用機械人進行手術,至今約有1700個案,以往數年每年有過百至曲二百宗機械人進行手術個案,好處是機械人的手臂較人類的手臂更加靈活。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金融科技領域經歷了蓬勃的發展。
他指,一名55歲的男性患者,於2016年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高強度化療誘導治療後達至完全緩解。 梁如鴻教授 兩年後不幸復發,出現FLT3基因突變,更出現嚴重肺炎,肺部全是陰影(俗稱「肺花」),加上白血病令患者白血球數量過低,因此不適合接受化療。 患者獲安排接受3個療程的FLT3抑制劑組合治療,達至完全緩解,肺部回復正常,繼而接受骨髓移植,至今已3年的患者健康狀況良好。 據美國數據,AML的5年存活率僅30%,即使15至34歲的年輕患者亦只有52%,長者患者更只得9%。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留意不同癌症藥物的臨床醫療和科研實證的最新發展,聽取病人團體的意見和建議,以善用有限公共資源及為最多有需要的病人提供治療的原則,檢討藥物名冊和安全網的資助範圍。
梁如鴻教授: 梁如鴻教授
血癌之一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具有惡化快,難治療的特性,其中更有1/3患者會出現FLT3基因突變,令復發風險增加,亦降低患者的存活率。 香港醫療方面在臨床服務和研究方面的醫療水平已經非常高,達到世界級的水準,但我們亦面對不少挑戰包括人口老化及慢性病趨勢等帶來醫療服務需求,在其他先進經濟體都面對同樣問題。 在科研上政府亦投放不少資源,本港的科學家及學者一直都非常努力,在醫療科學領域上有很大的發展,我們做這些科研為的是可以提升及改善臨床病人的服務。 近年食物及衞生局在發展醫學科研、加強醫療數據、資料應用、推動智慧及電子醫療和提供研究資金上多個範疇都推出不同措施配合本港醫療科學發展。 項目團隊已開展了前期的研究工作,初步結果清楚顯示這種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創新性。 項目團隊由跨學科研究專家組成,包括了工程學、老年學和醫學的專家,並通過與香港長者群體和服務機構的合作,我們對項目的成功實施充滿信心。
簡而言之,本研究希望提供新技術和基礎建設的設計,方便加速「以大量電動車去取代汽油車」,及「以大量可再生能源取代石油和煤」的雙結合手段,以減少温室氣體排放和減慢氣候變化。 我們希望為香港醫療出一分力,所以我們建構這個網上平台,聆聽及反映醫護人員、市民的聲音,依理直說醫療健康大小事,旨在引發社會討論,推動改善香港醫療質素。 在梁教授眼中,用斑馬魚做研究絶對是「快、靚、正」之選,用以作為研究各類疾病及癌症,大有可為,正有待科研界的發掘,且聽他娓娓道來。 首先斑馬魚的繁殖力強大,「一星期可以生200條魚仔,小鼠就要四星期才生五至六隻」,數量多自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做更多實驗,速度快之餘成本亦較低。 梁如鴻教授 其次是斑馬魚的生長周期短,「受精後48小時已經形成循環系統,有心臟和血流,5日已形成消化系統,3個月已是成年魚」,故此本來用小鼠做研究要五至六年才有結果,斑馬魚就只要兩三年便有結論。
梁如鴻教授: 香港大學
特別是採用高效RDMA(遠端內存直接存取)網絡技術,提高大型人工智能計算集羣中節點之間數據傳輸吞吐量,降低通信延時,以提高整體集群的計算效率。 (4)我們將與香港運輸署及香港天文臺等機構合作,運用該機器學習框架優化香港的交通系統。 其中,我們會先基於已收集的的士調度數據,在香港實現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的士調度系統。 在此之上,我們將擴展機器學習平臺,以優化香港整體交通系統,包括巴士、地鐵和渡輪等。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可急速惡化,有三分之一患者出現FLT3基因突變,增加治療失敗風險,令預後(即對病情發展及結果的預測)較差,同時亦令復發風險增加,降低整體存活率。 梁教授認為,隨着標靶治療的應用,最新針對FLT3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已面世,標靶治療透過藥物識別及針對性攻擊癌細胞,適用於初發或復發的患者,有助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並減低死亡風險。 梁教授分享曾有一名男性患者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接受高強度化療誘導治療後復發,出現FLT3基因突變,更患上嚴重肺炎。 梁如鴻教授 隨後獲安排接受三種療程的FLT3抑制劑組合治療,再接受骨髓移植,至今已3年,患者健康狀況良好。
梁如鴻教授: 與梁憲孫教授細說 淋巴癌的治療方法
《聖經》的上面為三條橫間,分别各配三原色之一,其意義有三,第一是以能混出所有顔色的三原色象徵天主是一切事物的根源;第二是指出學校位於彩虹村;第三是顯示學校生活十分豐富。 整個校徽亦代表着校訓「懷着希望,迎接救贖;培育同學,救援他人。」本身。 梁如鴻教授 中大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馬校友(97研究院電子工程,01研究院電子工程學博士)早前獲工程學國際權威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IEEE)院士榮銜,以表彰他在訊號處理及通訊最佳化方面所作的重大貢獻。
- 而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梁如鴻,面對難以治療的白血病,也是不遺餘力地與科研團隊進行各項研究,結果發現能夠治療其中一種急性髓性白血病的藥物,大大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如鴻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惡化得最快的癌症,癌細胞隨血液運行全身,需立即治療,曾有患者入院後隔天就離世。
- 成長路上總有一、兩個良師益友,行醫40年的何仲平醫生也不例外。
- 他直言,過去白血病藥物發展速度慢,使用「快、靚、正」的斑馬魚,不但可以令速度加快,亦有助發掘其他藥物對白血病治療的潛力,未來更可能發展到將病人的癌細胞移植到斑馬魚,然後觀察癌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幫助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物。
- 梁續指,AML的5年存活率較其他白血病低,平均僅30%;即使15至34歲患者可用較重劑量化療,存活率亦僅52%,且約三分一患者因後天的FLT3基因突變,導致更易復發,存活率更低。
- 大家都知道進行這手術首先很難做,第二是風險十分高,第三是手術時間很長。
- 在此之上,我們將擴展機器學習平臺,以優化香港整體交通系統,包括巴士、地鐵和渡輪等。
水運會的比賽項目則有100米胸泳、200米捷泳、中小學友誼賽等。 校內亦設有「藝墟」和「彩天音樂節」,年年未絕,並提供平台予學生們表演魔術、雜耍、唱歌等活動。 彩天還會把某一些週份設定為「○○週」,並於該週舉辦一系列與設定主題有關的活動,比如數學週 、中國文化週、科學週及宗教週。 彩天校徽的最上方為一個帶有光輝的十字架,其象徵着基督救世之光輝。 十字架的下方寫着兩個拉丁文字——「SPES SALUS」,翻譯作英文即为「Hope and Salvation」(望、救);「望、救」亦出現於最底下一本已攤開的《聖經》上。 「望」的意思是希望学生在遇上困難時仍對天主抱有希望,此外亦同时希望学生的品德和行為能成為他人的希望;「救」則指天主救贖的恩典已於世上普及。
梁如鴻教授: 存活率只有30% 年紀愈大愈低
盧煜明教授於是成立第二間公司,目標是研發新產品能幫助病人及早發現癌症。 相同理念在美國亦有一所公司正展開相同研究,2017年初盧煜明教授便與美國的公司洽商,半年後兩所公司成功合併,在香港成立逾萬尺實研室,同研發簡易快捷識別癌症新技術。 由於港大團隊多年來對沙士及冠狀病毒不離不棄致力研究,造就出很多基礎,就明不同動物的冠狀病毒基因大致如何,亦發現在沙地阿拉伯的沙士爆發由一隻單峰駱駝上發現病毒,從而港大團隊成功研發出測試病毒方式,可及早得悉有否受到感染。 梁如鴻教授 事件證明同事多年來的工作,默默耕耘都沒有白廢,而是做足準備為預防傳染病到來。 人口急速老化是當前香港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2020年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已從2005年的16.6%增加到20.1%。 健康長壽是每一個長者和全社會的共同理想,而對長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造成最大威脅的是由於日漸失去步行及活動能力而形成的長期照顧需要,對社會福利及經濟發展造成雙重壓力。
醫藥研發由基礎到藥物面世,經歷不斷的嘗試和失敗,過程中更需要進行無數的實驗和測試。 多年來研究白血病的香港大學醫學院血液科講座教授梁如鴻卻引入斑馬魚做「白老鼠」,測試不同藥物對白血病的療效,並成功孕育具特定基因變異的斑馬魚,而未來他更希望這些小小的魚兒,不但可以加快血癌治療方案的研發,更將之推廣到其他疾病及癌症,令更多病人受惠。 22歲的黃小姐2014年10月在新西蘭修讀護士課程時,出現喉龍痛等感冒病徵,同年11月回港後再有感冒病徵求診,當時腳有瘀傷,獲醫生處方抗生素,但病情轉差,腳上瘀傷亦增加,需再求醫,經檢查確診急性髓性白血病。 她最初在屯門醫院接受化療但無效,轉至瑪麗醫院接受高三尖杉酯鹼配合標靶藥治療,成功抑制癌細胞,並已獲姐姐捐骨髓移植。 梁如鴻說,病人移植骨髓後,復發率達三成,一般會在首換骨髓後兩年內出現。
梁如鴻教授: 醫生
張先生來到藥劑部的發藥櫃位,投訴我們早前配發的藥物不足,一種降血壓藥物快要服完,而另一種卻剩下不少! 梁如鴻教授 不少長者及煙民是慢阻肺患者,經常出現氣喘及呼吸困難,需長年與「吸入式氣管舒張劑」為伴,控制病情。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各國研發預防疫苗,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今早(12日)於電台節目表示,預料之後需大量醫護人員協助… 喬夏利指出,現時政府並未有資助患者服用標靶藥,患者需自行負擔每月約3萬至5萬元的藥費,而七至八成的公院患者都未能負擔,要依賴聖雅各福群會或其他慈善團體的短期資助。
2022年11月,養和醫療集團與香港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開啟雙方在醫護教學、病人護理及學術研究等領域的新里程。 根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於2023年4月展開臨床醫護聯合培訓計劃 ,旨在鼓勵醫護人員持續進修及接受附屬專科培訓,為本地重點策略醫療領域作出貢獻。 計劃亦為養和及港大提供合作框架,促進臨床服務、醫療教育及醫學研究的進一步合作,同時讓雙方得以持續及有系統地交流人才、轉移知識及共享教研資源,長遠發揮協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