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博士從小就有很多理想,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他曾夢想做醫生、做教師、做輔導工作、貢獻教會等等;那麼他現在有甚麼夢想呢? 講員余德淳曾在1992年獲香港第一屆優秀社工獎,亦曾為商界、學界及公務員培訓處,主持過數百次EQ及AQ工作坊逾15年,又曾出版十多本成人及兒童情緒管理著作,更有「EQ大師」美譽。 余德淳對與會同工表示,他在17歲中學畢業後便於小學代課,當過兩年多的小學代課老師。 1996 年創立「余德淳訓練機構有限公司」,目標是普及兒童及家庭的心理教育,支持學校推行情緒訓練、發展領袖才能和幫助家長了解子女不同階段的心理成長。 除了由余德淳先生親自主持教師和家長講座外,更成立向學生講授的心理教育隊,提供EQ及AQ的自學DVD及CD教材。
- 面對現今複雜的世代、疫情下基層生活的艱難,友師若能與生活於較貧窮家庭的年輕人同行守望,必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 如使用者發現所收取的產品出現以下情況,請於收貨後14天內與本網站的客戶服務團隊聯絡([email protected]),要求退貨,並提供訂單編號、退貨原因、聯絡方法等。
- 父母也需要向子女道歉,例如「我遲了向你說,對不起」,要讓子女明白父母自己的苦心。
- 「領袖才」是全港學界及家長極需要的課題,因為只有把領袖才普及,才可以令成績優異的同學有貢獻社會的意識(不是讀好書,賺大錢 …
- 而這些友誼互動會在十八歲後會經歷第二次循環,直到人生的晚年。
信主這麼多年,信仰的核心和真理的教導我大抵已經學習及明白了不少。 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患,如大浪般衝過來時,實踐信仰就成了『見真章』的重大考驗。 現在回看,過去一年多的治療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和豐富的信仰歷程。 刻骨銘心的治癌經歷成為我面對未來大小挑戰的嚮導。
余德淳博士: 「不怕凶惡的信息」講座 – 余德淳博士
聖經說,至於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托付祂,Charles雖有一定程度情緒管理能力,但更重要是他很快將目光,由情緒困局轉到,從小就認識的耶穌身上,因為他明白,唯有靠著耶穌才可得到平安,這份平安超越一切時間和環境。 他常到不同教會和機構當義工,分享福音、見證,甚至心理學智慧給很多人,為甚麼還有那麼多力氣做事,這是我很佩服的。 96年Charles決心放棄大學工作,開設訓練機構,透過觀察小朋友的行為,研究他們的情緒轉變,再將聖經融入課程,希望他們有更好的情緒管理。 余先生說「民生、民權」固然重要,但許多人卻忽略了「民德」這重要的心靈素質,它是一個時代素質的證明。 余先生說「民德」是明白「限制」,每個人、每個群體,甚或國家也有其限制。 明白這一點,當發生衝突、矛盾時,便不會單看自己是受害者而看不到別人所受的傷害;證明了別人是錯的,也不表示自己是對的,因為各人都有其限制。
「譬如說,第一次探望時可以問病人在這世間上有什麼不捨得,面對什麼分離的痛苦」,藉以打開話匣子。 那位太太說:「這條路不是我們單獨面對,而是有個朋友時時刻刻看守我們,帶領我們走過去。面這位朋友便是神。」 即便至親,也無法廿四小時照顧對方,但神卻是無時無刻看顧著人,與人甘苦與共好朋友。 余博士說:「研究指出人生中結交朋友的時期分四種,全都在十八歲以前。」這分別是五歲、七歲、十一歲及十八歲。 至親病重,Charles痛定思痛,決定要好好陪太太,同樣Serene亦很積極,四出分享自己的患病經歷。
余德淳博士: 心靈急救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由二○○七年先導一項成長嚮導師友計劃,一年後政府採納此模式,撥款三億元成為今天的「兒童發展基金」計劃。 是次「友師發展日」於十一月廿一日在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舉辦,接近四百人參與,包括現任友師、曾經擔任友師者及有興趣了解及成為友師的人士。 余德淳強調,輔導溝通最重要是「信、成、真」,即「信成為真」。 在四十年前,他帶了一班十八、十九歲的義工去大澳,探訪一間中學的學生,義工用三日兩夜陪伴他們迎接放榜日,跟進未能如願升大學的學生。 其中一晚,突然房間一片漆黑,原來其中一名沉靜的義工生日,全部人一起為他唱生日歌,他感動得流淚,更決心要成為一名輔導員。
在疫情影響下,新人沒有安排茶會和擺酒,最重要是與一班良朋好友分享他們的喜悅。 雖然口罩遮蓋了面容,但擋不了發自真心的笑容,雖然在悶熱天氣下,口罩的確叫人不舒服,但看著新人的喜悅,倒是叫人心中舒暢。 余德淳在主題講座分享了成為友師的技巧,強調以信任和夢想去追尋自己最初的呼召,亦要負責任和付諸行動,友師才可幫助友員達成目標。 余博士先澄清兩點謬誤,一是關心不一定等於需要傾談,反而是讓對方知道關顧者樂意準備好聆聽,由對方決定何時適合傾談。 另一點是關顧者可透過文字 與對方分享對離世者的懷念,有助分擔對方失去摯親的孤寂感,並可讓對方作出簡單回覆收到訊息便可,儘量減輕對方付出太多情感的回應。 余德淳深信,那是因為這小朋友發現社工對他做的一切,原來全是為了公義,令他重新找到人性中被尊重的感覺,他自然就會在言語間表達出敬意。
余德淳博士: 心靈雋語
看著明哥的分享訊息,我印象特別深刻是明哥說:「牧師更教導我們不單只表面要有平安,而且內心也要有平安。」我想起曾被送進獅子坑的但以理,他面對異邦國王仍然沒有在信仰上妥協。 因為他想到神應許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後,神會帶領他們回去,但那時候剛經過七十年了。 我們需要得到心靈關懷、神的同在和神話語的慰藉。 余德淳博士 《心靈關懷聖經》結集了眾多作者的人生經歷和體驗,充滿真實的生命見證,鼓勵我們過得勝的生活,讓我們看到希望。 《心靈關懷聖經》結合聖經研究、靈修神學與心靈關懷(包括心理輔導),讓更多人得著福音的好處,生命蛻變成長。 余德淳博士 余博士表示,雖然在培英小學讀書的日子已經過了很久,但記憶仍然很深刻。
傳道書第九章指出兩種可以享受的生活模式,一是與所愛的配偶享受人生,二是盡力做好能力所及 的事。 享受在乎是否盡力,而非成果,這是一個新的人生觀。 余博士在太太和父親離世後,與其他 有相似經歷的人傾談時,他會有享受的感覺,開始明白自己的角色很美好──成為夫婦間的中間人,說出難以啟齒的生死之言,神以配搭式的服侍來幫助我們面對生老病死。 余博士亦提到,離世者的 影響力其實仍存留於其家中,因為一直以來家人受著離世者的說話和行動所影響,所以家人會做一 些離世者以往會做的事,離世者以另一方式與家人同在。 余德淳博士於一九九二年榮獲香港第一屆優秀社工獎,為港大社會科學碩士,更於二零一四年榮獲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頒發榮譽教牧學博士,曾為香港心理治療團體學會會長及國 際壓力管理學會會員。
余德淳博士: 機構理念
余德淳先生引用《聖經》的一句經文:「虛心的人有福了。」他說,人愈謙卑,愈承認自己「唔work」,心靈空間便愈大,能夠承載更多不同的意見,作更多方面的思考。 余先生說,香港人講求效率,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人就變得盲目,不願去思考深層次的問題,心靈愈變得空虛。 然而,心靈空間是需要長時間建造的,若能養成每天撥出特定時間,安靜下來作深層次思考,長久累積下來,心靈空間便更寬廣了。 心靈重建也需要訂立長期、短期目標,亦要恢復和諧的人際關係。 2015年,也許會有許多人想尋找心靈釋放的地方,相信教會是可以幫上忙的。 希望教會能開放地方,給受傷的人群安然躺下,讓心靈得著醫治與重建。
十一歲則相對成熟,所結交的朋友是在所謂「技術」層面上,開始會對各種興趣和嗜好作交流分享,就如棋藝,球術等等的優勝劣敗。 而十八歲的朋友圈話題總離不開人際關係,學業工作的「心得」。 而這些友誼互動會在十八歲後會經歷第二次循環,直到人生的晚年。
余德淳博士: 五周年慶典 暨「品格家庭微電影專輯」發佈會
這小小的聯繫,再加上余博士一直居港,所以他有很多回母校與學弟、學妹相聚的機會。 他表示每次回母校的經驗都是開心的,因為他十分喜歡與本校學生接觸。 而且培英是第一個讓他接觸基督教信仰的地方,這裏培育學生的精神和概念對他和他的教學方式都有著深切的影響,因而令他對母校產生深厚的感情。 余德淳博士重視向癌友傳福音,向他們介紹耶穌基督是生命的主,擁有醫治的權能,給生命勝過疾病的力量。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博士 在患病的歷程中,緊緊依靠主耶穌基督,就必定有出路。 與余博士對談,患癌十三年的資深義工科榮,就是見證人之一。
- 「Outside in 」 指從外面看到裡面的內心,藉以刺激自己思考,原來人在一生中被最多人看着自己,就是瞻仰遺容的時候。
- 余德淳先生是我姑丈,從小已帶我到不同地方見識,帶我到當時七間大學飯堂,做一件事,食西多士,不是要嘗那家好吃,而是觀察那些大學生,有甚麼學習態度,跟我姑丈相處感覺很舒服。
- 兒童在六歲就要開始熟習選擇的智慧,要學會選取較為適合的,不選取與環境不配合的。
- 由96年開始,Charles成為香港EQ代表,經常四出講解,他亦很享受這份工作,因為他自小就很欣賞主日學老師。
- 同是照顧者亦是患者,Lillian 深深明白兩者所面對的困難與壓力,盼望藉著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一起面對癌路上的種種挑戰。
- 因為他雖已離校多年,但在教會裏卻有機會與在培英曾任訓導主任的執事經常聯絡。
- 今天我想分享一段看過的聖經經文:「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2章14節)這段聖經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
更甚者,當商業市況出現困難,數據指示前景悲觀,思維上便會失調,產生不安的感覺。 為此,認知上便可能出現一種自我安慰的解釋,例如,說現在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不應用數據推算。 昔日.com泡沫爆破之前,就有說是新的科技時代來臨,故此,認為所有有關的投資肯定會有好回報。 從這裡發展出來,就是著名的「龐氏騙局」:不良商人欺哄投資者有高息回報,把新加入的投資者資金不用於真正投資,而用來支付利息給早前的投資者。 這種「金字塔」的投機方式在再沒有新投資者加入的時候,就會倒塌下來。 余德淳博士 「領袖才」是全港學界及家長極需要的課題,因為只有把領袖才普及,才可以令成績優異的同學有貢獻社會的意識(不是讀好書,賺大錢 …
余德淳博士: 認識我們
余博士於1997年成立「余德淳訓練機構」,致力於推動心理及情緒教育, 範疇包括:壓力管理、逆境智能、婚姻及家庭關係、親子關係、領導管理、職場人際、生命教育等各學術領域,看重心理情緒智商為都市人的教學重點。 今天,我們接觸大量資訊的時,也需要面對資訊背後紛亂的價值觀念:究竟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心靈關懷聖經》貼近時代,涵蓋的範圍甚廣,包括青少年沉溺問題、配偶不忠、女權高漲、纖體、壓力、隱蔽長者等。 這主題聖經能引導信徒從聖經中尋找答案,讓我們在紛亂的洪流中站穩,知所進退。 「香港信愛慈善基金」成立於2012年,致力培養學生品格,我們深知家庭品格教育擔當重要一環,現計劃開展「品格家庭微電影專輯」。
讀經的人可以直接得到靈命指引,更可仔細玩味,舉一反三,明白真理,親近父神,快快離開屬靈嬰孩的開端,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我們活在角逐名利、心靈貧乏、追求卓越、失去靈魂的世代。 余德淳博士 《心靈關懷聖經》讓我們直接從神的話語,並藉著聖靈的指引得到心靈的牧養。 經歷心靈上的關懷,我們才有能力承擔神的使命,關懷身邊和眾多心靈枯竭的人。 中外學者牧者撰寫的專章增添不少時代感、適切感。
余德淳博士: 「如何向男士佈道」講座( – 余德淳博士
彼得立即呼求:『主啊,救我!』(馬太福音14:28-30)我就想到Peter叔的處境而聯絡牧師了。 當Peter叔轉入隔離病房後,牧師就穿上整套防感染衣物,在病床邊為Peter叔洗禮。 科榮分享與病人一起經歷耶穌的回憶:「Peter叔是我住醫院等候做換肝手術時,住在鄰床的癌友。我們相識不久,他就決志信主了。我相信是神特別要我去到他身邊,又藉著眾多信徒來探訪,令他感受到信主的福氣。
由96年開始,Charles成為香港EQ代表,經常四出講解,他亦很享受這份工作,因為他自小就很欣賞主日學老師。 2005年兩位徒弟馬君蕙和馬君兒創辦了EQ GROUP LTD., 專為3-6歲的兒童設立分齡及不同學習風格的EQ訓練小組,以拓展及研究本土化的情感教育為己任。 第2集:如何避免婚姻從恩愛變成冷漠,勿誤以為女性的關懷、傷心、犧牲就是軟弱,她們付出的往往比獲得的更多。
余德淳博士: 家庭事工部「疫後情緒及家庭關係」講座-講員余德淳博士
原來余博士在小一時是個吊尾車,但到了小三時卻考到第九名,他相信這樣的進步除了是自己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接受和認同,給他一種安全感,使他對學習重拾信心。 加上當時班上有幾位勤奮且成績優異的同學,他們不但沒有高材生的架子,更樂意扶助成績稍遜的同學,因著同班同學互相接受,鼓勵和關懷,令余博士更喜歡上學。 在這個關懷病人的禾場上,對於快要離世的未信者,身邊的家人好友都顯得焦急,也因此要趕快領他們認識真正的家鄉在哪裡,歸信基督。 講員余德淳博士,除了是心理輔導專家,在情商管理方面有多年教學經驗,也經常在各地舉辦工作坊和分享信息,2014年更榮獲香港基督教輔導學院頒發的榮譽教牧學博士。 即便有不少關懷和輔導的學識背景,他仍說自己在癌症關懷這塊領域上經驗不足,逾一年前成立「護心行動」探訪隊家訪罹癌病人,結合教牧、心理和哲學知識,盼讓更多人明白如何關懷癌症病人。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早前舉行……
余德淳博士: 余德淳訓練機構 創辦人及總監 余德淳博士,為資深應用心理學及輔導學講師。
只有16歲的Charles,已經很肯定自己信仰,中五畢業後,他到青年中心當文職,不過上班不足一星期他就曠工。 盡心盡力照顧患癌媽媽同時,於2019年也確診患上乳癌。 同是照顧者亦是患者,Lillian 深深明白兩者所面對的困難與壓力,盼望藉著自己的經歷與同路人一起面對癌路上的種種挑戰。
余德淳博士: 家庭服務
本書結合多位作者多年在佈道上的經驗和心得,展現出新一代的佈道理念與方法,讓讀者反思新世代的佈道熱誠和態度。 「前天在外面突然收到太太和大女的信息,她們都講同一件事,原來大女自我快速檢測驗出陽性。太太很緊張,不停催促我盡快回家,但我知道即使我馬上回家也不能做到什麼,反而我更應把握時間準備食物、探熱針等必需的物資。 我們不要小看短暫的恐懼,試想想在這一號風球那一天超級市場多數糧食已經被搶購,人就是這樣不斷的被「嚇親」。 余德淳博士 親屬之間,本應密切,現實卻是遠親不如近鄰,十分可惜。 四個增進親屬關係的秘訣,讓你找到這份來自原生家庭的親密。
但是,為了自己的兒女、太太,要咬緊牙關,堅強挺下去。 Tony是次分享總有盼望的理由:「這個父親節主日,我和女兒一起參加教會舉辦的成人禮。感謝主,教會更邀請我作為家長代表,講三分鐘父親的感受。這個成人禮對女兒或對我也意義重大。 今天我想分享一段看過的聖經經文:「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以弗所書2章14節)這段聖經的「兩下」是指猶太人與非猶太人。 十四年前用來治癌的藥物不多,傳統的化療又對治療肝癌没有理想效果。
【時代論壇訊】青少年的生命當中,常常需要導師扶持及鼓勵。 面對現今複雜的世代、疫情下基層生活的艱難,友師若能與生活於較貧窮家庭的年輕人同行守望,必會帶來更多正面影響。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下稱教關)早前舉行今年的友師發展日,共享成為青少年同行者的經驗。 EQ研究訓練顧問余德淳博士指出,友師最重要的是幫助青少年認識自己,在問答中回應其心結,並勉勵他們追尋自己的理想。 目標:癌症不像其他病症,它的治療過程非常漫長,當中更有很多不可預知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