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廈15大優點2024!內含中國銀行大廈絕密資料

中银大厦是中银集团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决定兴建,体现了对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响力。 對於貝聿銘而言,他與中國銀行的關聯是來自於血液中的。 中國銀行大廈 他的父親貝祖詒在1917年就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第一任經理,那一年,貝聿銘出生。

大堂的園林基本是民族色彩,大廳小池裏面金魚歡快地遊着,據説水池子裏的石頭,是從雲南石林的田間野地裏找來的,比雨花石要粗獷很多。 中國銀行大廈 貝聿銘在古稀之年創作了這個作品,當時也曾被戲說是“最後一座大房子”,其中可以看見過去多個作品的精髓,因此外觀雖略顯保守,仍被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光線充足的通高中庭貫通了四層樓高的空間,將所有建築功能有機連線為一個整體,孕育商業活動和人員互動的活力氛圍。 中庭頂部採用貝氏經典的吊頂設計手法,設計了富有韻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賦予室內具有秩序感的空間。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航空|四邊懸崖 跑道超窄 它是中國「最危險」…

中國銀行是國民黨執政時期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朝户部所辦的户部銀行,資金400萬兩銀子,原定半數招商民入股,但應募者寥寥,户部便撥款50萬兩。 銀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業,上海分行則於10月31日成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户部銀行改組為大清銀行。辛亥革命時,這家銀行也隨大清王朝一起壽終正寢。民國元年(1912年)改組建立中國銀行。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設立了中央銀行,中國銀行改為主要從事國際匯兑業務的銀行。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前身是大清戶部銀行,成立於1905年,是中國首家國家銀行。 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12年民國成立後改組為中國銀行,總行設於上海,後因香港地利和交通之便,1917年開設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簡稱「港中行」)。 1920至1941年間,港中行肩負起國家的艱巨任務,1926年積極將海外匯款及時匯到前線,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 1937年日軍侵華,港中行全力支持抗戰,協助國民政府發售救國公債,成為海外發售公債及捐款資金的總經收機構。 行史館內展示了抗戰期間銀行員工在防空洞內工作的照片,以及中國銀行在港印製的內地5元紙鈔,上面蓋着「HONG KONG GOVERNMENT 1元」紅印。

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大廈搜尋

原因是1941年日軍封鎖航道,負責印鈔的英國公司無法將港幣1元運抵香港,緊急之下由香港政府向中國銀行借用紙鈔,以解決當時港鈔短缺的困難。 這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對設計香港中銀大廈的貝聿銘而言,更像是一次延續父親榮耀的機會。 貝聿銘也坦承:「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很難用語言形容貝聿銘在香港中銀大廈中傾注了多少感情與心血,這不僅是貝聿銘所有建築作品中最高的一座,也象徵著貝聿銘事業的巔峰。 在人們的記憶與印象里留存下來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 如同故宮之於北京,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對於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就是這樣的城市地標。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俗稱舊中銀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德輔道中2A號,現在是中銀香港中區分行的所在地。 不過,中銀大廈破格的外形,卻一度讓它捲入風水漩渦,指它有如尖刀刺天的外觀會影響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亦被指不吉利,會招至厄運。 1986年大樓動工期間,時任港督尤德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以及1987年股災,讓大樓不祥之說更甚囂塵上。 「中國銀行(香港)行史館」設於中國銀行大廈內,是精心打造的企業展覽館。 今年八月我參與了該行內部的導賞員培訓,親身了解中國銀行的歷史。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長沙灣大樓附近醫院

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 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杆形建築。 北正門入口為大堂,大堂以中國式雙拱型通道設計,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象徵——長城的拱門。 整個新廈內設置的大大小小升降機,共有45部,分區使用。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 我們的靈活辦公空間服務包括不同大小、兼具隱私和安全的服務式辦公室、客製化辦公空間、共享辦公室、會議室,以及企業級IT基礎設施。
  • 外牆為平整的花崗石貼面,立面以垂直線為主,方形窗洞上下排列整齊,中間凸出部分,兩側飾以鏤空壽字圖案。
  • 大廈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擔任設計顧問,美國貝氏建築師事務所主持設計,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上海分院綠色建築與生態城研究中心擔任綠色諮詢。
  • 貝聿銘的承諾實現於他的靈感迸發之時,他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
  • 這種結構不僅賦予大廈堅牢穩固的支撐,所耗用的鋼材也幾乎比相應高度的傳統建築物節省一半左右。
  • 由於市場瞬息萬變,投資產品的買賣價格升跌及波幅可能非如您所預期,您的資金可能因買賣投資產品而有所增加或減少,投資的損失可能等同或大於最初投資金額,收益亦會有所變化。

該專案同時也借鑑了貝氏其他中國銀行大廈專案中的設計元素,建築幾何體框架、高大而充滿日光的入口大廳、方格天花、室內石材貼面等,清晰的建築語言既是一種致敬,也是對貝氏建築風格的傳承。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上唯一由中國人主持和設計的大型建築,也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我們的中銀集團人壽保險大廈中環辦公室佔地六層,提供適合1至30人以上團隊、物有所值的靈活服務式辦公室。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 我們的靈活辦公空間服務包括不同大小、兼具隱私和安全的服務式辦公室、客製化辦公空間、共享辦公室、會議室,以及企業級IT基礎設施。 中銀集團人壽保險大廈距離港鐵上環站(E1、E2出口)步行只需兩分鐘。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樓簡介

在地处热带风暴多、风力常比纽约大两倍的香港,欲使高楼稳如磐石,就必须要有充分可靠的技术保证。 这种结构不仅赋予大厦坚牢稳固的支撑,所耗用的钢材也几乎比相应高度的传统建筑物节省一半左右。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国银行(香港)未来继续蓬勃发展。 70楼的“七重厅”是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所,大厅中有张可坐24人的大桌,两侧有数组沙发,南侧是备餐间、储藏室及男、女卫生间,整层就是一个大房间,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顶。 通常建筑物的顶屋是机械房,贝氏却将香港中银大厦机械房安排在69层,在其上层创造一个玻璃厅,引进阳光和风光,将人们对空间的感觉引进至高的层次。 中银大厦顶楼四层和底座的19层均为中银香港的写字楼,其它楼层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银大厦办公。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曾被貝聿銘自稱“收山之作”,2002年,貝聿銘又接受了蘇州博物館與澳門青少年科技館設計任務。 寧波中銀大廈廣場將該場地與附近的奉化江連線起來,構成穿越金融區中心地帶的通道。 包覆穿孔金屬面板的大面積雨篷圍繞塔身,並一直延伸到廣場,為行人遮陽擋雨。 在建築頂部,由格柵構成一個露天觀景區,使得浙江寧波和附近山脈的景色一覽無餘。 中國銀行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經孫中山先生批准於1912年成立。 作為中國國際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銀行,中銀機構遍及世界各地,業務範圍涵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保險、航空租賃等。

中國銀行大廈: 大廈結構

大樓建築圖樣由上海名建築公司巴馬旦拿及總處建築課長陸謙受共同擬定。 大樓由華商陶馥記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建。 地基打樁做的十分道地,南北兩翼打下的鋼筋混凝土樁深50米,中部深30米。 剛完成地基部分時,隔壁沙遜大廈的業主維克多沙遜得知要建34層大樓,便出來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過沙遜大廈的金字塔行尖頂。 他仗着自己是公共租界中的高額納税人,租借裏要許多事業要他資助,便以勢壓人,於是工部局工程處拒發建造34層樓的執照,説不出理由,便一會説是陶馥記技術力量不夠,又説離鄰屋距離太近。

專案被設想為一系列錯落的漂浮盒子,不同的建築模組之間透過裙樓屋頂相連,藉此遊覽到屋頂景觀和開放庭院。 建築入口由位於裙樓的大型中心庭院啟引,開口望向天空,視線可與塔樓直接貫通。 建築承襲了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對蘇州建築傳統作出了重新詮釋,傳統的灰白主色調被充分利用。 裝設性的石材鋪地以及河道邊的步道、河岸親水石階被融入到景觀設計中,蘇州傳統的水池造景在庭院中得以呈現。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中國銀行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像甚麼?

中銀大廈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的總部大樓,位於香港中西區中環花園道1號,由貝聿銘設計,原址為美利樓,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整幢大廈樓高160多公尺,另地庫3層,建築面積總計達50萬平方呎。 大廈由香港巴馬丹拿瑞士裔建築師李華武設計(造型與同一人設計的中環渣打銀行大廈相同),大廈位於澳門南灣區金融及商業中心地帶。 大廈底部為裙樓4層,以上為塔樓,縱觀如火箭,橫觀呈扇形。 設有可容納300多人之多功能宴會廳;200多人之演講廳及多功能會議室,並附設員工俱樂部等。

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大廈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稜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這座由玻璃幕牆與鋁合金構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建築物,巍然矗立在港島中區,雄視維多利亞港。 蘇州中銀大廈自2010年開始設計,2015年建成,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方米。 中國銀行大廈 設計充分利用基地東北兩側河流兩岸美麗的景觀及寬廣的視野,採用簡潔的建築體型和外表來呈現中國銀行雄厚的實力,以簡化形式和立面為這家標誌性的中國銀行提供強大的形象信念。

中國銀行大廈: 中銀經濟月刊

中银大厦底部之二层墩座,铺以不同深浅的花岗石,并镶以大型玻璃,不仅与上部的幕墙互为协调,而且有深沉稳重的感觉,这是中银集团事业“根基稳固”的隐喻。 中银大厦两侧的两个三角形花园,与建筑物的三角形主题协调统一,格调和谐,与大厦相交映衬。 园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布局经营,古朴典雅,颇具中国山水画的韵味,更使整座建筑透发出浓厚的中华文明气息。 本網頁不構成對任何人作出買賣、認購或交易在此所載的任何產品或服務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任何保證。 貝聿銘的承諾實現於他的靈感迸發之時,他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

  • 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金鐘道西行中銀大廈外,介乎紅棉路與花園道交界處之間,乃一路邊中途站。
  • 隨着業務的不斷髮展,黃浦灘仁記路22號的房屋很快不敷使用,所以中國銀行又在1930年買進仁記路和圓明園路得地皮,上海分行還從1930年起,開始在每年盈餘項下提取50萬元作為建造行屋的基金。
  • 同一時間,貝聿銘應法國總統之邀設計羅浮宮中央廣場入口。
  • 得益於貝聿銘先生在專案起步階段對於原場地的充分理解與正確諫言,業主果斷與政府交換了一部分土地,並在地勢偏高的一側新修建了一條馬路,改善了場地的基礎條件。
  • 1989年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北美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其外形如同雨後春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與進步的象徵。
  • 中庭頂部採用貝氏經典的吊頂設計手法,設計了富有韻律感的方格天花板,賦予室內具有秩序感的空間。
  •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對德宣戰,總會被沒收。

貝聿銘,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 代表作有肯尼迪圖書館,香山飯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

中國銀行大廈: 中银大厦

近年新興網上虛擬銀行和換匯服務程序簡單快捷,吸引了越來越多客戶使用。 本文將介紹和比較金融科技公司Wise和Revolut的匯款服務、費用和扣帳卡,讓你了解詳情後,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另一方面,中銀大廈的建築曾經也引來了許多爭議,因為這是在香港主要建築中唯一沒有考慮風水意見就動工的大廈。 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金鐘道西行中銀大廈外,介乎紅棉路與花園道交界處之間,乃一路邊中途站。 該塔樓由全玻璃幕牆覆蓋,讓人能享受高聳入雲、日光充足的空間,以及毫無遮擋的城市景觀。 這座大樓由寧波市規劃局委託設計,旨在一改金融業建築的古板形象, 其還對該區域的總體規劃形成補充,凸顯了公共場所和城市的天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