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街市南座9大優勢2024!內含上環街市南座絕密資料

綜合媒體報道,首幢「養豬大樓」已於去年10月投產,採用自動化管理,料每年可飼養120萬頭活豬,生產豬肉10萬噸以上;但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豬隻染上疾病,擴散風險會相當高。 上環街市南座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修葺期間起多2層,成為共4層嘅建築,頂樓開咗間懷舊舞酒樓,叫做「大舞台」,樓底特高,係想走高檔賣點嘅食肆。 港鐵東鐵綫、荃灣綫、港島綫、東涌綫、機場快綫、南港島綫都在中西區設站。 由於西營盤及中上環一帶於早年急促發展,以單棟式樓宇為主,難以覓地興建大型屋苑,故大部分屋苑均聚於半山區及堅尼地城一帶。 中西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中西區的事務,共有15名議員,現屆中西區區議會由民主派主導,現任的3名議員當中2名為民主派議員,1名為建制派議員,現任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是楊浩然先生。

1990 年,街市北座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同年進行全面修葺,改名為西港城,由原本兩層,加建成為現時的 4 層。 當時俗稱花布街的中環永安街面臨清拆,原址布販獲安排遷入西港城,加上附近古玩及懷舊收藏品老舖進駐,有意打造成具香港傳統行業特色的工藝品中心。 中西區上環的電車路旁矗立一棟充滿古典風格的紅磚建築-逾百年歷史的西港城(Western Market)。

上環街市南座: 使用情況資訊

不過到2012年1月,明報獨家報道市建局管理西港城期限將於2月1日屆滿。 發展局證實,與市建局達成共識,批准延長局方管理西港城多3 年,其間作大規模復修勘察,西港城未來用途要再諮詢公眾。 但由於市建局需向地政總署繳交市值租金,未來3年商戶的租金皆有所調升,3年後會否要求布商遷出仍是未知之數。

如果這邊看古典味濃的西港城,轉頭就去看1937建成的灣仔街市,就會立即明白有多摩登。 西港城的前身是舊街市及海事處舊址北座大樓的擴充部分,當年海事處因地方狹窄,不足應付日益增多的船政管理,因而搬往中環新填海區,舊建築物拆卸,改建成上環街市北座。 自從上環市政大廈在1989年啟用後,街市便停止使用,街市北座於1989年1月起空置。 在1990年,它被港英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聖誕特別活動推薦!西九文化區海濱巨型聖誕樹,打卡香港知名教堂,參與教堂平安夜…

其中地下至二樓三層係現時嘅上環街市(Sheung Wan Market)。 西港城嘅前身係舊上環街市北座,喺1906年起,用英國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用紅磚砌花崗石造地基,底層入口有個大圓拱,有歷史價值。 中西區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也是開埠至今的行政及商業中心。 區內商業區涵蓋金鐘及中環,而西環及半山區一帶則主力發展住宅區。

上環街市南座

於 1858 年興建了第一個街市,即上舊上環街市南座;至 20 世紀初後不敷應用,1906 年加建上環街市北座,並於 1913 年重建完成街市南座。 1935 年潔淨局改名為市政區,亦有法定權力管理衛生、港九街市及屠房。 香港在各區均有政府營運的街市,各式商販售賣水果、蔬菜、海鮮、肉類及乾貨等,貨品應有盡有,部份的街市更都已經遷入由食環署管理的市政大廈之內。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君悅酒店咖啡廳及茶園推出全新主題自助晚餐!  咖啡廳星級港式滋味重新演繹經典…

戰後數十年間,中上環區一帶的商業活動日漸興盛,而沒落的上環街市亦因而面對被清拆的命運。 1991年,土地發展公司計劃在該區進行市區重建,最後決定保留上環街市,並將之翻新,成為一售賣特色工藝品、布料及中國式食品的商場,並改稱為西港城,英語則保留原有 “Western 上環街市南座 Market” 的稱謂。 香港電車建於1904年,西起堅尼地城總站,一路向東,中途還設有石塘咀總站和上環(西港城)總站,貫穿整個中西區北部,並繼續東行進入灣仔區。

中西區可以細分為中區、西區和半山區三個部份,中區包括金鐘、中環和上環等地,西區包括西環(即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和摩星嶺,而半山區則包括太平山和薄扶林道北部一帶(主要是香港大學本部校園)。 西港城位於上環德輔道中,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建於1906年。 除了北座大樓外,舊上環街市原亦有南座大樓,位於皇后大道中,已於1980年拆卸。 香港 75 個公眾街市的資料簡介,食物環境衞生署提供超過一萬個出租攤檔,售賣多類貨品,由新鮮糧食、熟食、衣物以至家庭用品,式式俱備。 在 1844 年,港英政府成立了公共衛生及潔淨委員會,加強管理露天市集的衛生。

上環街市南座: 西港城建築特色

它曾是船政署舊址、上環街市大樓,經保育復修後,現時成為匯集布匹等傳統工藝品的特色商場。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市政大廈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南座(英文:South Block of Western Market),位於文咸東街126號,於1858年落成,較舊上環街市北座(即今日的西港城)早約半世紀落成。 舊上環街市南座以紅磚和麻石建成,採用維多利亞時代古典建築風格,具有多個圓拱。

上環街市南座

落成初期街市設備簡陋,後於1939年擴建,撥地安置原於街市門前十王殿(今稱上環坊/上環文化廣場)一帶的水果檔,並且於十王殿加建公共廁所。 西港城原本有上下2層,在修葺後加建了2層,成為共4層的建築,頂層開設了懷舊舞酒樓。 而舊上環街市南座大樓則於1981年拆卸,重建為上環市政大廈,即現時的上環街市。 上環街市南座 座落文咸東街/摩利臣街/皇后大道中交界的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啟用,上環街市北座大樓開始空置,1990年6月29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廈於1989年建成,現在由食物環境衛生署及康樂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多用途市政大廈,內設街市、圖書館、體育館等市政設施。 隨着社會不斷進步,1980 年代,政府認為大牌檔的衛生環境欠佳,容易引發傳染病,於是停止發出新牌照。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新街”的搜尋結果

中環街市已保育翻新,重新開幕,大眾對於它幾度重建的歷史都略知一二,不過徐頌雯有另一番發現。 也許不少人會緬懷其古典模樣,而其實在1930年代,它受到報章雜誌批評又殘又舊、佈局差、風格過時,什麼才是有品味? 她看昔日報道與建築界評語,對上海現代建築不乏讚賞,市政局主席杜德更在到訪當地後,促工務司署在重建中環街市時向上海參考。 「當時上海街市是怎樣的呢?我搵極都搵唔到,發現內地不是叫作街市,而是菜場或市場,便找到了。」這是她為何會察覺香港人無論室內室外都叫「街市」的特別之處。 找出上海公共租界1930至1935年間興建的5座街市,對比之下,就會見到福州路菜場、小沙渡路菜場與中環街市擁有相似設計。 )是香港十八區之一,位於香港島西北部,於1980年代末由中區和西區的北部合併而成,為香港開埠之後最早發展的地區。

  • 市區重建局2003年再進行活化工程,增添主題餐廳及幾家特色商店。
  • 如果追古思舊,去今天港澳碼頭對面的「西港城」吧,它是老街市的北座,不過是愛德華時代的建築,給保存下來。
  • 中西區設有東華醫院、贊育醫院兩間公立醫院,負責提供日間醫療和社區醫療服務,但沒有急症醫院,所有中西區的急症都會被送往南區的瑪麗醫院。
  • 眼前的廟堂景物依然,故人卻消失無蹤,日子,總是一去不復返。
  • 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有 75 個公眾街市,提供超過一萬個出租攤檔,售賣多類貨品,由新鮮糧食、熟食、衣物以至家庭用品,式式俱備。
  • 大樓設計亦考慮到街市濕滑的環境,在接近地面的牆身建造通風口,地板更有防滑坑紋。
  • 西港城位於上環德輔道中,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建於1906年。

市區重建局2003年再進行活化工程,增添主題餐廳及幾家特色商店。 她想寫出建築演化的脈絡,也由此勾出城市發展的脈絡,把資料羅列清楚,亦是盼幫助後來者繼續研究。 至於燈籠洲街市,「它富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強調合理、有規律,如通花窗及帶狀窗的排列,全都是橫橫直直,在那段時間的審美觀是覺得整整齊齊才是美」。 它在1963年重建完成,是香港第一座「複合式街市」,格局上兩旁既有魚檔、肉檔,中間空地就希望納入雜貨、蔬果小販攤檔從街頭搬進去,當時設通花磚牆、混凝土百葉加強通風,更在檔口背後劃出工作通道處理食材。

上環街市南座: 香港公營街市一覽

當時大廈由市政局管理,故英文名為「Urban Council Sheung Wan Complex」。 在2000年,香港政府解散兩個市政局、總署和康體發展局,市政大廈內的設施分別由新成立的食環署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接管,英文名稱後來亦改用現稱。 1990年,大樓被香港政府的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同年6月由土地發展公司(今市區重建局)把大樓進行全面修葺,並容許當年10多個於中環永安街(即花布街)商戶遷入西港城2樓,每戶獲賠數百萬元。

2樓的布匹專賣店,皆從已遷拆的花布街(中環中心現址)搬遷至西港城。 我們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香港歷史文化,建立知識交流平台,鼓勵大眾參與社區文化遺產保育,建立社區身份認同。 大樓佈局左右對稱,樓底特高,牆身以紅磚和粉飾灰泥營造出紅白相間效果,並以中式金字瓦頂幫助排走雨水,揉合了中西方的建築特色。 大樓設計亦考慮到街市濕滑的環境,在接近地面的牆身建造通風口,地板更有防滑坑紋。 舊上環街市原有南北兩座,1858年落成的南座大樓已被拆卸。 現存的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在1906年擴建而成,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街市建築。

上環街市南座: 西港城

此街市是戰後首座街市建築,當時正值實用主義建築風格興盛的年代,全幢建築沒有多餘的設計,近70年代於一樓闢了兒童遊樂場,並有兩道橋連接永利街,一齣《歲月神偷》令它成為遊客景點。 食物環境衞生署轄下有 75 個公眾街市,提供超過一萬個出租攤檔,售賣多類貨品,由新鮮糧食、熟食、衣物以至家庭用品,式式俱備。 水坑口街往上走,轉往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十八世紀由華人富商合資建成,內有石灣陶塑、花崗石雕,佈局設計精緻。 當年,文武廟的政治地位重要,它是早期香港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公所,而社會賢達,每年都齊集廟內,為香港的福祉而舉行秋祭典禮。 文武廟反映了一百多年前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具歷史價值。

上環街市南座

鑄鐵大柱的結構、屋頂的鋼樑架及花崗石梯階,突顯當時超卓的建築技巧。 適應香港氣候及配合建築物料的供應,建築物的斜屋頂以中國式卷狀瓦片鋪設,表現香港早期西式建築物所揉合的東方色彩。 前土發公司利用其高樓底,以獨立裝嵌方式在兩層之間增建一層,並打通一樓天花,除可擴充內部可運用的空間外,亦避免影響大樓原有設計及結構。 場內部分商鋪原為附近一帶的老字號,當中包括古玩與特色手工藝品店等。

上環街市南座: 中西區 (香港)

西港城位於中區德輔道中及幹諾道西之間,是一座歷史悠久、外型古撲的特色商場。 上環街市的設計揉雜哥德及巴洛克式的,而建築風格則採用了愛德華式的風格,大樓以紅磚砌成,以花崗石作地基,底層入口有大型圓拱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俗稱「花布街」的中環永安街因收地重建商廈中環中心,60戶布販需要搬遷。 市區重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與政府就舊上環街市簽訂廿一年契約,1991年為大樓進行全面修葺,易名「西港城」,永安街當中15戶經抽籤獲安置到西港城繼續經營。 )係香港一座多用途市政大樓,喺上環皇后大道中345號,前身係舊上環街市南座,1989年12月19號啟用,頂層係體育館,而中層係上環文娛中心。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餐廳

現今的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12月開幕,其落成標誌着北座上環街市完成歷史任務,改建為西港城。 1883年潔淨局成立後,中環街市再重建,「那時的街市設計者有畀心機去想每個檔的分別,如菜檔設很多層架放菜、肉檔就有鐵杆掛肉」,還為魚檔加水缸、增設為家禽去毛的房間。 香港亦開始引入多層街市,包括北便上環街市、南便上環街市(後改建為上環市政大廈)。 要推介幾座現存的建築讓大家了解街市建築發展史的話,徐頌雯精選西港城、中環街市、灣仔街市及油麻地街市。 西港城就是昔日的北便上環街市,「西式古典建築只剩下這一幢」,對稱設計、外牆以廣州紅磚砌成、以紅白塑造對比強烈的外觀等。 知道了街市蘊含的實用設計、精巧功夫,亦會理解到政府並沒有當街市只是個買菜的地方,而是視為重要的公共建築。

上環街市南座: 上環街市南座舊址(上環市政大廈)

眼前的廟堂景物依然,故人卻消失無蹤,日子,總是一去不復返。 去看音樂會,但是早到了,於是在上環走走,滿街都有本地「老外」,有些在茶餐廳吃廣東雲吞麵和叉燒飯,中環住宅區租金日益昂貴,居港的外國人只好西移,搬到上環。 上環街市南座 中環街市早於1842年興建,現在的街市是1939年落成的第四代建築,並於2009年開始活化,經過18年的翻新重建,現已重新開幕。 中國湖北鄂州郊區兩幢26層高的大樓,竟然是一個大型養豬場! 除了在內地引起關注之餘,更有外媒形容為「以生產iPhone的方式養豬」,震驚中外。

上環街市南座: 灣仔街市

當中經過三次重建,分別於1858年、1895年及1939年落成。 第三代中環街市是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在香港已幾乎絕跡,僅餘下舊灣仔街市及中環街市,199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政府於 80 年代開始為各社區進行全面性的規劃,依照所定下的地區使用的規劃準則。 由於土地資源愈加緊張,政府開始於不同地區的將包括街市的公共設施,從高空發展,興建成「綜合大樓」。 80 年代誕生的市政大廈 (共 33 間),將體育館、文娛康樂、政府部門、社區機構甚至是熟食中心及政府辦公室放進同一幢大廈內,但街市仍然沒有冷氣,至 1994 年石湖墟才建有首個冷氣街市。 上環文娛中心,在皇后大道中345號,1989年建成,快三十年了。

其中中環和上環是香港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區,而西環則是早期發展的華人住宅區。 中環區內以商業大廈為主,人口較少,而中半山及山頂是香港其中一個富豪聚居地。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中西區人口約為235,953人,亦是香港十八區中收入最高的地區以及全港最高學歷的地區,46.5%人口持專上教育學位課程。 港島中西區的西港城,座落在德輔道中與干諾道中之間的摩利臣街,前身為舊上環街市的北座大樓,現已改為一幢售賣具有香港傳統文化特色的複式購物大樓。 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外牆以紅磚建成,拱頂正門則以花崗石砌成。 自上環市政大廈於1989年啟用後,舊上環街市便停止使用。

1841年,英國艦隊登陸香港,發覺上環半山有一片凸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適宜讓艦隊先鋒紮營,於是,工兵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叫作Possession Point (佔領點)。 所以,今天的水坑口街,英文是Possession Street,就是英國佔領香港的第一站,在上環文娛中心的斜對面,大家要去拍照「打卡」。 西港城商場於 2003 年再度翻新活化,引入特色商店和餐廳進駐,成為不少遊客參觀拍照的景點,可是前往該處選購布匹的的客人卻沒有因此而增多——曾興旺一時的布藝工業似乎不敵時代洪流,正逐漸步向式微。 西港城建築本身和對開的電車路,可說是新人拍攝婚紗照熱點;大舞臺飯店進駐商場後,更使之成為以老香港風格裝潢稱著的獨特婚宴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