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青年旅舍8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永安旅遊為您提供酒店預訂,酒店價格查詢服務,各種酒店優惠,擁有全港最全的酒店即時預訂系統,海量酒店任你選,網上預訂酒店首選永安旅遊。 美荷樓青年旅舍 於「旅客資源及接待中心」傳遞有關早期發展石硤尾公屋及深水埗區的資料,有助增加本港及海外旅客對這座歷史建築物的認識。 香港教育城於2000年成立,早年為優質教育基金資助項目,其後於2002年註冊成為政府全資擁有公司。 去中環廣場和青衣島,乘車只需要好短車程。 香港卓軒旅舍位於灣仔,全館提供免費 WiFi,距離港鐵灣仔站步行約 5 分鐘,距離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步行約 10 分鐘。 卓軒旅舍距離中環廣場步行約 8 分鐘,距離時代廣場步行約 10 分鐘,距離香港國際機場約 45 分鐘車程。 24 小時櫃台的工作人員可提供行李寄存和外幣兌換等服務,並可安排串酒吧、登山健行和烹飪課程等在地觀光行程。 YHA Mei Ho House 提供舒適、具現代化風格的客房。 美荷樓青年旅舍: 設施服務 到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是一趟時空交錯之旅,讓您回味香港傳統手作工藝歷史的同時,也見證了當代藝術的發展。 美荷樓青年旅舍 香港的電腦產品銷售商場,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福華街黃金大廈地下及底層。 黃金電腦商場與高登電腦中心同在一座建築物內,惟層數不同,兩座商場也不互通,為比較罕見的設計。 客棧距離尖沙咀海濱長廊或旺角女人街約 15 分鐘車程,距離中環商業中心區和蘭桂坊區 20 分鐘車程。 搭乘 A22 巴士 50 分鐘可抵達香港國際機場。 館內的小廚房設備齊全,提供微波爐和冰箱。 私人衛浴設有淋浴設施,並備有吹風機和免費盥洗用品。 美荷樓青年旅舍: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建於1954年,深水埗「美荷樓」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屋,為公共房屋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見證著香港社會發展和經濟起飛。 石硤尾邨多年前開始陸續清拆重建,只留下美荷樓,在香港政府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將這座碩果僅存的H型徙置大廈活化為青年旅舍,於2013年年底完成。 除了活化這座二級歷史建築物成青年旅舍外,其內亦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展現當年石硤尾徙置區的風貌,以及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居民的屋邨生活。 此外,協會特別成立「美荷樓舊居民網絡」,透過凝聚昔日街坊,進行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屋邨生活面貌,重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學者Tony 美荷樓青年旅舍 Bennett指博物館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幫助提高群眾的可管治性(governmentality),每家博物館都有其指定路線,為參觀者定下觀看的次序,美荷樓生活館也不例外。 從指定參觀路線可看到低下階層居住環境的進步。 這間住宿的客房均提供座位區以及有線頻道平面電視。 … Read more

美荷樓青年宿舍2025詳細資料!專家建議咁做…

一個個盡顯獅子山下精神的回憶相信能大大加深訪客對整個展出的感受。 家長亦可藉此與小朋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點滴,誘發親子間更多的對話。 政府要擺脫緣木求魚之污名,當務之急乃重回正軌,選定有效的房屋政策,並加以大力支持,切忌「三分鐘熱度」。 將青年宿舍收歸「公營」,則未嘗不是解決良方。 一來,有政府資源支撐,宿舍可進一步降低租金,有望與公屋租金看齊;二來,在政府主導下,毋須浪費大量行政時間與民間機構洽商;三來,可更容易與其他房屋政策掛鈎,達致相輔相成之效。 「拍拖去邊度」是全天下情侶共同煩惱,定期為你搜羅全香港拍拖活動、玩樂拍拖去處、行山拍拖好去處、文藝好去處等。 美荷樓青年宿舍 一一為您介紹鮮為人知愛侶必到的拍拖勝地。 作為生活時尚網絡平台﹐挖掘新鮮人氣趣味熱話,令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美荷樓青年宿舍: 香港美荷楼青年旅舍简介 我非常有信心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將會是香港活化計劃的另一個星級的成功例子。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有段特別的歷史,1953年石硤尾邨發生了一場大火令5萬多位居民頓失所居,為了安置災民,政府迅速興建六層樓高的徒置大廈,這也成為香港首批公屋,美荷樓便是當時興趣的公屋之一,美荷樓也是至今碩果僅存的「H」型大廈。 隨著時代變遷,已經老舊的美荷樓在香港房屋委員會的規劃下,重新賦予新生命變身為青年旅舍、並保留成為公屋博物館。 阿肖克旅舍提供配有1台平面電視和免費無線網絡連接的基本客房。 說到美荷樓,它的確承載了香港人上世紀中一段難忘的回憶。 話說1953年石硤尾寮屋發生火災,令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因此催生了全港第一代建成的徙置大廈以安置受災的市民,美荷樓正是其中一幢,也是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同類型徙置大廈,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這裏於2008年已被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於2013年活化為青年旅舍,同時設有「美荷樓生活館」,以展示當年徒置大廈內的生活。 香港卓軒旅舍位於灣仔,全館提供免費 WiFi,距離港鐵灣仔站步行約 5 分鐘,距離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步行約 10 分鐘。 卓軒旅舍距離中環廣場步行約 8 分鐘,距離時代廣場步行約 10 分鐘,距離香港國際機場約 45 分鐘車程。 24 小時櫃台的工作人員可提供行李寄存和外幣兌換等服務,並可安排串酒吧、登山健行和烹飪課程等在地觀光行程。 美荷樓青年宿舍: 問題三: 请勿使用任何不敬或亵渎性的词汇(及其变形或网络用语形式),不分语种。 严禁发布任何带有憎恨性、歧视性、威胁、色情、暴力和煽动违法行为的点评及媒体。 如果您看到有多个点评,最新的点评会显示在最顶部,但也取决于其他几个因素(例如点评采用的语言、点评仅有评分还是也包括评论等)。 您还可以按需对点评进行排序和/或筛选(例如按照一年中的时间、点评评分等)。 为了确保点评的相关性,我们可能只接受退房后3个月内提交的点评,如果所示点评超过36个月,或者住宿发生所有权变更,我们可能会停止显示相关点评。 如需获得所示的综合评分,我们将收到的所有点评评分相加,然后将总和除以我们收到点评评分的数量。 YHA Mei Ho House 距離地鐵深水埗站步行 5 分鐘;距離香港國際機場 35 分鐘車程。 距離蘭桂坊 6 公里;距離淺水灣 11.3 公里。 … Read more

美荷樓的特色12大優勢2025!(小編貼心推薦)

2000年代,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且分期重建,興建4,110個單位,於2011年落成,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戶。 除了重建公共房屋,房屋署亦興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學等公共設施。 當中有兩層用來保存美荷樓的生活特色,建設了「美荷樓生活館」,藉著展覽重見50至80年代的石硤尾徒置區的生活。 為增加趣味及互動性,展區內加入了大量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互動展品裝置、電腦動畫、體感遊戲、擴增實境(AR)及手機應用程等,營造如親臨其境般的效果,包括當年的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居民的喜怒哀樂等,俱活現眼前。 但類似於大多的活化計畫,活化後的美荷樓似乎並不能重回大眾眼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物。 美荷楼(Mei Ho House),全称石硖尾邨美荷楼,位于香港九龙石硖尾清拆后分期重建的石硖尾邨,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一级文物的建筑物。 YHA Mei Ho House 距離地鐵深水埗站步行 5 分鐘;距離香港國際機場 35 分鐘車程。 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大批信眾前來慶祝關帝誕辰,整個關帝廟香火鼎盛、熱鬧非凡。 除此以外,萬豐大廈和金寧大廈的外牆彩繪更由來自馬德里的街頭藝術家Okuda繪製而成,以五顏六色的幾何圖案,構成一個生動立體的狗狗圖案。 這兩座極具藝術氣息的建築物位於大南街與黃竹街的交界,色彩鮮艷十分吸睛,大家記得前往打卡影相。 香港有很多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公園,而這個公園就是在眾多個休憩型的公園之中,比較大型的一個。 這個公園的設施不但十分齊全,而且種類繁多,無論是運動設施,兒童遊樂設施,或是休閒設施,都應有盡有。 不但如此,當中部份設施的設計亦相當有特色,以下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 美荷樓的特色: 香港十八區景點 同時亦參考了街坊的口述歷史及參考資料,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徙置大廈的環境。 置身其中猶如親臨50、60年代的香港,了解更多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百態。 現在,您也可以走進、甚至住進香港昔日的公共房屋,體驗這種道地的草根生活! 美荷樓前身是安置災民的徙置大廈,是目前香港僅存的H型大廈,位於第一代公共房屋石硤尾徒置區內。 回憶重要的意義在於豐富我們的人生體驗,不限於個人經歷,不限於空間與時間,讓我們可以不斷在過去的碎片中整理現在的自己。 我們活於現在,透過回憶重温過去,就能將現在與過去連結起來。 偶爾會聽到歷史建築被形容為「凝固的歷史」,除了建築物舊有的建築風格外,歷史建築與周圍的現代化景物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許多時令我們注視歷史建築的視覺享受多於歷史本身。 博物館則紀錄了經篩選、組織和排序的歷史,雖然博物館的回憶是刻意的,但參觀博物館時卻能勾起我們不經意的回憶,把過去帶到現在,這是我們歷史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現今博物館珍貴的地方。 美荷樓的特色 美荷樓既是一座歷史建築,表現了第一代公屋的建築特色;也是一所博物館,展示著香港公共房屋的歷史,屬於廣大市民過去的共同生活體驗,亦是被選擇的集體回憶。 美荷樓的特色: 香港天氣 雖然美荷樓的歷史有被保留下來,但它好像逐漸跟社會脫節。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此外,部份分隔兩個單位的牆壁高處,設有長方形小孔作通風之用。 位於石硤美的美荷樓建於1954年,為香港碩果僅存的第一型「H型」徙置大廈,原為安置大火災民的基本住宿。 2009年2月,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獲發展局選為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伙伴機構,負責保育及活化這座二級歷史建築為青年旅舍。 至於「美荷樓青年旅舍」,則有提供簡單的住宿服務,讓遊客可以以一個比較便宜的價錢,親身住在這個充滿歷史味道的地方,並體驗一下公共房屋的生活環境,再加上這裡設有懷舊的餐廳及充滿特色的小店,感覺也蠻適合背包客來一試。 香港賽馬會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支持美荷樓生活館的翻新工程,以及一系列社區外展活動。 美荷樓的特色: 評語 如果不改變設計,活化後的美荷樓不僅失去其神,也失去其形,只剩下「美荷樓」三個字而已。 不妨設想一下,今後年輕人到美荷樓參觀,展現在眼前的是美輪美奐的落地玻璃、寬敞明亮的房間、舒適寫意的咖啡廳,衣服也不用自己洗,扔到洗衣機就行了,根本找不到香港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軌迹。 小學生可能會產生錯覺,誤以為老師及書本上所說的香港精神全部是假的。 日軍攻佔香港期間,位於深水埗元州街的寶血女修院,跟當時的軍營(現址為深水埗公園)只有數街之隔,因此不時受到日軍空襲。 據說當時女修院停課,十多位學生卻不願離開,決意共同進退。 如果保育歷史建築只是單純出於可以看到、可以懷念的心態,這無疑是讓建築物背後的歷史和回憶慢慢消逝。 可惜,現今香港的歷史建築保育工作重視建築風格,重視打造文化地標,把歷史保育轉化成為一種視覺上的享用(visual … Read more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2025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Mono 老闆兼大廚 Ricardo Chaneton 暢談主理亞洲首間米芝蓮星級拉丁美洲餐廳的感受,並分享他長大時吃過的拉丁美洲美食,以及可可豆的威力。 雖然大館是西式建築,但濃濃的歷史氛圍配上傳統中式江南菜,沒有半點違和。 大館內共有九間餐廳,包括港式輕食店「輕。快翠」、廣式茶館「樂茶軒」及泰國菜館「Aaharn」、中國江南風味菜館「奧卑利」等。 旅舍内的特色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模擬單位、3D攝影區,帶你穿越時光隧道,認識香港公屋歷史,及50-70年代石硤尾區的生活故事。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幸好政府認為這幢樓有其歷史價值,於是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香港青年旅舍獲選為美荷樓的伙伴機構,把這幢被列為二級歷史的建築,活化為青年旅舍。 當中最令人讚賞的是,地下附設一個歷史文物館,當中有不少珍貴圖片及物件,讓大家懷緬或了解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人,生活究竟是怎樣。 「美荷樓生活館」雖然並不是很大,但所收藏的展品卻十分豐富。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饒宗頤文化館 活化.文化 2 大麻二酚(簡稱CBD)已在香港被列為危險藥物管制,含有CBD的產品已被禁止,違例者最高刑罰會被監禁及罰款,按此了解詳情。 公眾導賞團、團體參觀及團體導賞服務亦已恢復,詳情及報名請按此。 麥華章與父母及三名弟妹在火災前一直住在石硤尾木屋區,慶幸沒有被大火波及。 ……他在入讀石硤尾官立小學四至六年級期間,得老師的激勵,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獲派皇仁中學,後考入香港大學。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近日 Netflix 韓國真人騷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一直處於香港版劇集榜首,節目邀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加,包括農民、奧運選手、健美運動員等。 當中最令人讚賞的是,地下附設一個歷史文物館,當中有不少珍貴圖片及物件,讓大家懷緬或了解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人,生活究竟是怎樣。 美荷樓於2010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更獲發展局原址保留並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斥資2億將其活化為美荷樓青年旅舍,以及樓高兩層的美荷樓生活館開放予大眾參觀。 本旅舍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唯本旅舍或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不會就網站任何錯漏資料承擔任何義務或法律責任。 愛寶遊愛寶遊 (hy.HongKongFootprint.com) 建站於 2019 年 4 月,是一個集旅遊及生活於一身的休閒網誌。 大家可置身於五十及七十年代的徙置大廈的示範單位內,親身體驗昔日草根階層的生活。 昔日是低下階層的容身之所,經改建後的美荷樓卻絕非低下階層能負擔得起。 呼吸士多的設計模仿舊式士多,除了售賣懷舊糖果、零食和玩具,更多的是迎合現代人懷舊品味的生活精品和藝術品,試問這種中產品味的消費,如何讓人與昔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美荷樓居民產生連繫呢? 這種以懷舊符號作賣點的消費,似乎更鼓勵人與過去貧困艱苦的歲月割裂,擁抱衣食飽足的今天,甚至更美好的將來,身處活化後的美荷樓,過去變得無比遙遠,與當下完全拉不上關係。 二次世界大戰後,從內地湧港的移民生活環境一直非常惡劣,單單從展覽開首介紹昔日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已可看到,高密度的寮屋區沒有公共設備,經常發生火災。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位於深水埗大埔道的北九龍裁判法院大樓,於1960年建成,屬西方新古典式建築,樓高7層。面積達7,530平方米,關閉前共設有10個法庭 。法院於2005年1月3日關閉,運作了逾44年。現為二級歷史建築, 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五三年這八年的時間,殖民政府一直未有為低下階層訂下房屋政策,改善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這反映的是一種怎樣的管治思維呢? 生活館的參觀路線展示的是低下階層生活質素的進步,以及政府的公屋政策如何惠及低下階層,卻未有記錄低下階層生活在惡劣環境的無助,及反思政府一直忽視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即使今天香港經濟發展蓬勃,自稱國際大都會,但仍有不少人需要露宿街頭,或住籠屋、天台屋、劏房等,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未獲全面解決,是公共房屋政策下,未被兌現的承諾,但生活館對此卻隻字不提。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建於70年代,住戶門口依舊是拉摺式鐵閘,掛上不同式樣的遮布,繞有趣味。 有趣的外觀令勵德邨多次成為電影廣告的拍攝場地,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就是好例子。 「歲月留情」展覽建構出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促進跨世代薄通,增加年輕一代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認識。 美荷樓生活館餐廳: 九龍城宋皇臺站好去處 本次展覽將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而展覽亦會通過還原美荷樓內居民的生活場景,並結合舊街坊親身口述的歷史向公眾展示香港公共屋邨的舊時面貌。 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則獲得保留,耗資2億2千萬港元改建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及旗下之美荷樓生活館,於2013年12月開幕。 … Read more

美荷樓生活館2025懶人包!(小編貼心推薦)

除此以外,青年旅舍亦重現了第一代徙置區的風光,特地由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丁新豹帶領,由45名舊街訪的口述歷史資料,和他們及房署提供的舊物,建構「美荷樓生活館」,當中設有不同的展室,重置當年的公共廁所、走廊、室內擺設及故事室等,讓參觀者了解50年代居民的生活情況。 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話說1953年石硤尾寮屋發生火災,令五萬八千人無家可歸,因此催生了全港第一代建成的徙置大廈以安置受災的市民,美荷樓正是其中一幢,也是現時唯一保存下來的同類型徙置大廈,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這裏於2008年已被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於2013年活化為青年旅舍,同時設有「美荷樓生活館」,以展示當年徒置大廈內的生活。 回憶,是恢復過去經驗的過程;但博物館所展示的並不等同回憶,它是一種沒有傷痛的回憶(a memory without pain)。 美荷樓生活館也在展示這種沒有傷痛的回憶,館內展覽以四十多個口述歷史個案為基礎,配合舊物品、舊照片及其他歷史資料,重組昔日徙置大廈的居住環境及生活點滴。 這種被選擇的記憶,塑造了「美好」的集體回憶,讓博物館的展品能夠冠冕堂皇地展現於人前。 美荷樓生活館: 體驗香港 如果我們能認回博物館所略過、被壓迫者的歷史,或許我們便更能理解今天香港的住屋問題,甚或以現今的社會條件可否多做點什麼。 活化建築在保留舊有歷史建築的同時,會加入現代元素,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引起注目。 這種「舊」與「新」交融的方式成為現今活化建築的慣常空間實踐,以塑造出具歷史特色又富時代感的地區性文化地標。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美荷樓生活館」位於石硤尾,共設兩層,是「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 年一場大火後,因徒置五萬四千災民而建成的建築物,因此亦是本地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美荷樓生活館 【Now財經台】經歷約1年翻新工程的美荷樓生活館,以舊香港為題的展覽新增10個主題區,重現上世紀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百態。 博物館作為教化和管治工具,館內展覽多以「歷史主義」及「歷史進步觀」的論調進行歷史排序。 「歷史進步觀」則假定歷史必然是向前邁進的,讓大眾相信社會從過去到現在,以至將來都一直在不斷進步。 如果保育歷史建築只是單純出於可以看到、可以懷念的心態,這無疑是讓建築物背後的歷史和回憶慢慢消逝。 美荷樓生活館: 全新美荷樓生活館 是次項目亦包括支持「賽馬會文化活動計劃@美荷樓」,安排近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社區外展活動,藉此提升年輕一代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讓市民更了解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的歷史及發展。 更邀請到電影《桃姐》的監製兼故事中的男主角藍本李恩霖,擔任其中一位口述歷史分享會和專題演講嘉賓,講述童年時與桃姐住在深水埗的生活日常。 新加人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李斯哲)深水埗的美荷樓,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美荷樓這歷史建築,很多人也許聽過或到訪過,因1953年石硤尾大火而建成的徙置大廈,並於70年代改建過一次,屬於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第一代公共房屋,彌足珍貴。 香港房屋委員會原先建議保留石硤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層大廈,重新規劃和包裝,並且發展成為集歷史、文化、教育及旅遊一身的主題建築組群,命名為「石硤尾邨生活體驗及旅游活動中心」,不過計劃卻被腰斬。 對於捍衛全球化理念、全球半導體產業價值觀的外國企業,支持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健康運營。 馬國明指出「如果記憶只集中在人生美好的一面,如果記憶只是對統治者歌功頌德,死亡也就只有絕對負面的意義」,這也反映出博物館刻意把回憶作出「好」與「壞」的二元劃分,無疑製造了一個理解歷史的既定框架。 新加入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美荷樓生活館經近一年的翻新後,將於明天(11月2日)正式重開,並增設全新展覽—「歲月留情」,加入10大50及60年代的生活場景讓大家打卡,將當時香港人經歷貧困生活重現,令大家了解到昔日基層市民的生活軼事和光輝歲月。 美荷樓的「歲月留情」展覽結合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深水埗街坊、贊助機構香港賽馬會等的力量,走過從前,邁向未來。 我祝賀展覽圓滿成功,在座各位身體健康,亦希望美荷樓會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多前來體驗香港的歷史。 「歲月留情」展覽建構出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促進跨世代溝通,增加年輕一代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認識。 美荷樓生活館 新展覽寄望參觀者特別是年輕人能透過歷史敍述,作多層面的思考,反思上一輩的根源,領略長輩當年那份堅毅打拼精神,增加對社區的認知及歸屬感,與此同時亦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及文化傳承的關注。 美荷樓的前身是修建於五十年代的屋邨,近年被活化成旅館,更闢出部分位置作展覽館 。 美荷樓生活館: 公共屋邨演變 一樓的展廳則保留舊有的展覽,聚焦於美荷樓的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初期的單位,展示昔日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美荷樓生活館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新展覽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入新的口述歷史,更靈活生活復原徙置大廈內發生的各種趣事。 經過活化後,美荷樓已變身成現代化的旅舍,地面和一樓的「美荷樓生活館」免費開放。 館內有浴室、洗手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複製場景,以及超過1,200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讓您了解1950至19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 … Read more

美荷樓爭議2025必看攻略!(持續更新)

公眾可參觀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徙置區,感受一屋兩伙的生活,完整地體驗當年的公屋人文價值,從而更全面地認識香港歷史和文化的變遷。 負責營運美荷樓的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把樓宇最低兩層改造成「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現時開設了充滿懷舊氣息的冰室,亦有售賣老香港物品和玩具的商店。 美荷樓爭議 李家祥表示,馬會一直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 這種被選擇的記憶,塑造了「美好」的集體回憶,讓博物館的展品能夠冠冕堂皇地展現於人前。 活化建築在保留舊有歷史建築的同時,會加入現代元素,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引起注目。 這種「舊」與「新」交融的方式成為現今活化建築的慣常空間實踐,以塑造出具歷史特色又富時代感的地區性文化地標。 石硤尾美荷樓前身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在1954年落成,用來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現時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後來石硤尾邨舊型大廈重建,第41座美荷樓獲保留,耗資港幣2.2億元改建成美荷樓青年旅舍及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爭議: 留言.互動.交流 發展和保育:政府擬售賣郵政總局地皮作興建甲級寫字樓,以配合本港的商業發展;但有團體認為郵政總局滿載港人集體回憶,反映了當時郵遞服務的社會意義,認為應予保留。 發展局與規劃署於2010年9月17日公布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保育計劃,考慮將西座改建為商業及休憩用途,興建甲級寫字樓及購物設施,提供約42,000平方米的總樓面面積。 有關計劃後來在市民的反對下放棄,與中座及東座一同撥作律政司以及法律相關的非政府機構作辦公室。 2014年變身成為文創地標「PMQ 元創方」,聚集設計工作室及商店,包括時裝飾物、時尚生活產品、食品、傢具、珠寶及手錶、設計服務及設計廊等。 F11是香港首間攝影博物館,位於跑馬地的F11攝影博物館樓高三層,粉橙色的典雅建築物,外型突出。 本次展覽將透過導賞團和文化遊等多元化活動,讓參加者,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文物文化保育的重要性,增強社區凝聚力,並藉此促進跨代溝通。 而展覽亦會通過還原美荷樓內居民的生活場景,並結合舊街坊親身口述的歷史向公眾展示香港公共屋邨的舊時面貌。 而位於石水渠街「藍屋」下的空置地舖正是香港故事館。 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為聖雅各福群會開辦的非政府民間博物館。 灣仔的重建項目不斷,眼見存在多時的灣仔地道生活文化都因街坊的遷移而逐漸消失,志願團體及灣仔居民為了保育社區獨有文化,就在石水渠街「藍屋」下的空置地舖,開設了灣仔民間生活館,讓大眾能細味傳統民間的生活點滴。 美荷樓爭議: 社區參與 該邨全盛時期共有44座樓宇,並分階段開展重建計劃。 不過,石硤尾邨現時仍有9幢未納入重建,樓齡已約40年。 房屋署強調此批樓宇的結構仍屬安全,認為無迫切需要進行重建,只肯進行維修保養,為該邨「小修小補」。 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今日下午在Facebook發帖指,從多個渠道得到消息,指出美荷樓有可能用作隔離用途。 偶爾會聽到歷史建築被形容為「凝固的歷史」,除了建築物舊有的建築風格外,歷史建築與周圍的現代化景物形成強烈的時空對比,造成特殊的視覺效果,許多時令我們注視歷史建築的視覺享受多於歷史本身。 逾半世紀歷史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經活化後成青年旅舍,內設生活館介紹當年集體回憶,心懷「導遊夢」的Rebecca義務當上了美荷樓生活館的導賞員,舊人遇舊物,說舊事,帶大家翻開已封塵的回憶。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保育與活化是香港近年發展的 熱門話題,當時是用來安置受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影響的災民的。 2013年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計劃被改建成 有129個房間的青年旅舍,更多中文書都在金石堂網路書店。 青年旅舍計劃的設計及建議的用途,包括公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多用途室及咖啡室,與建築物的歷史兼容。 旅舍將會提供109間雙人房、九個宿舍、兩個家庭房及四個傷健人士房間。 美荷樓爭議: 香港之最 位於九龍尖沙咀東的「星光大道」,不僅是一個旅遊景點,也是一個休憩的好地方。 無論是當地的居民,或是外國的遊客,都喜歡來到這裡閒逛,欣賞一下這裡的迷人景色。 如果也有興趣想來這裡看看,那麼便不要錯過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將要為大家的介紹了。 博物館共展出一千二百件展品,由美荷樓舊居民親自口述了四十多個歷史故事,並提供昔日照片和家具一同在博物館展出。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公共設施位於樓層中部,包括公共廁所,自來水和浴室。 此外,為增加單位的供應量,很快便採用七層的設計方案。 自1954年至六十年代中期,政府在全港興建了146幢“第一型”住宅大廈。 … Read more

美荷樓歷史2025必看攻略!內含美荷樓歷史絕密資料

博物館及歷史建築都保存著社會的共同經歷與集體回憶,然而,我們在參觀的時候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並不像我們腦海裡的回憶片段,而是一片片被堆砌出來的歷史。 即使是由第一代公屋改建的美荷樓,它本身作為一座歷史建築,以及那裡的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所展示的公屋歷史似乎都是廣大市民過去的共同生活體驗,但亦是被刻意塑造的「美好」集體回憶。 或許透過理解美荷樓如何呈現歷史,我們會對歷史建築和博物館,以至歷史和回憶有不一樣的看法。 而一樓展廳則聚焦於居住環境,以街坊的口述歷史還原美荷樓初期的單位,展示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等。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厠及公共浴室。 新加入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電影《淪落人》感動了不少觀眾,戲中一幕幕動人場面,例如菲傭站在癱瘓漢輪椅飛馳,皆取景自何文田愛民邨。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的災民,當時便興建了八棟樓高六層的公共房屋,而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走訪的地方,就是由當年其中一棟公共房屋改建而成的博物館。 根據歷史圖片及資料,在1956年九龍雙十暴動期間,本大廈曾高懸“中華民國萬萬歲”的七層高直幡及作為暴動的重要中心。 美荷樓地下有懷舊呼吸Café ,旁邊有售賣本地特色精品的士多。 美荷樓生活館更提供導賞團,一日一團,費用全免(需預約)。 然而,這種歷史觀念的假定忽視了社會維持現狀,甚至出現倒退的可能性。 參觀美荷樓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張反映五十年代徙置大廈走廊情況的黑白照片(見【圖八】),照片裡的居民把爐具移到家門前的公共走廊,打開鎖上的箱子,那裡就是廚房,而且走廊還擺放著掃帚、毛巾、垃圾桶等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 美荷樓歷史: 公共屋邨演變 為安置1953年受石硤尾大火影響的災民,香港政府在1954興建了石硤尾徙置大廈,而美荷樓正是首八座石硤尾徙置大廈之一。 美荷樓早年被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成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和美荷樓生活館。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歷史 新展覽的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保留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既有展區,展覽亦加入新的口述歷史,更靈活生活復原徙置大廈內發生的各種趣事。 美荷樓歷史 在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美荷樓搖身一變成為一間青年旅館,裡面更有一個小型博物館展出很多有關當時石硤尾徙置區的歷史。 可是,它已不再是我們日常會「使用」的建築,反而變成一個旅遊景點。 美荷樓生活館作為一所私營民間博物館,與傳統的歷史博物館不同,在內展出的不是價值高昂的文物,記錄的不是主流論述的歷史事件,而是展出五、六十年代生活在香港低下階層的日用品和生活狀況,記錄他們生活的小故事。 獲原址保留的美荷樓,企圖還原當年生活面貌的生活館,參觀者是否能如班雅明所指的救世主那樣,認領我們的過去,聆聽被壓迫者的聲音呢? 以下將以筆者到訪美荷樓生活館的經驗,探討以上問題,反思歷史進步論主義,及檢視這徙置大廈中未被述說的、被壓迫者的故事。 美荷樓歷史: 活化成青年旅舍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館內除了保留有關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的既有展區,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美荷樓一帶本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突如其來的災難促使政府興建了石硤尾邨,象徵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廈」的誕生。 過去位於石硤尾徙置區的美荷樓,如今變身成受背包客歡迎的青年旅舍,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美荷樓這歷史建築,很多人也許聽過或到訪過,因1953年石硤尾大火而建成的徙置大廈,並於70年代改建過一次,屬於唯一被保留下來的第一代公共房屋,彌足珍貴。 自2013年活化後,設有展覽館及青年旅舍兩部分,美荷樓生活館經過一年翻新,以全新面貌登場。 美荷樓歷史 經活化後,美荷樓已成為青年旅舍,讓遊客置身於50及70年代的示範單位內,體驗昔日民間生活。 於一樓更設有「美荷樓生活館」,呈現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美荷樓歷史: 生活體驗館 當局未來5年,將提供3萬全新簡約公屋,並讓輪候公屋的時間綜合「封頂」,同時會壓縮造地程序。 個史蹟點,包括魚雷發射站、鯉魚門堡壘、多座炮台及溝堡等,小朋友可邊放電欣賞自然風景,邊認識香港的軍事歷史。 ,你一定很難想像,在1920年代這裡原是深水埗軍營的一部分,直到日軍佔領時期還成為戰俘營。 漫步林蔭中,你會看見兩座紀念碑,分別在1989年和1991年建成,紀念在戰俘營去世的勇士。 如「大牌檔」名稱的由來、術語及當年價格等,還有一些舊照片、口述歷史及人情故事,值得細閱。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計劃重建並鞏固連接兩座大樓的中座結構,並設置傷健人士升降機、消防升降機及新增的公用設施;既保持了建築物的原貌,亦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現化身成為美荷樓生活館,向大眾展現香港早期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百態、居住環境及社會文化。 政府將在未來五年興建約三萬個全新「簡約公屋」,讓我們輪候公屋時間可以綜合地「封頂」,同時令新建單位面積「封底」,並大幅壓縮「生地」變成可建屋「熟地」的造地程序。 … Read more

美荷樓月租5大分析2025!(持續更新)

邨內食店頗有名氣,例如小炒馳名的品香樓及巧製端午糭的嘉潮。 美荷樓月租 美荷樓月租 他提到,其首份施政報告強調解決住屋問題,需要增加供應,並提量、提速、提效及提質,當局未來5年,將提供3萬全新簡約公屋,並讓輪候公屋的時間綜合「封頂」,同時會壓縮造地程序。 今次出席典禮的主禮者,亦包括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等。 配合政府降低新冠肺炎(COVID-19)傳播風險的指導方針,在規範期間,此住宿可能會要求住客出示額外的文件以驗證身份、旅遊路線與其他相關資訊。 由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請務必在符合目的地政府規範的前提下預訂此住宿,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旅行目的與最多團體人數。 美荷樓月租 請注意,如過去 7 天內接受過新冠肺炎(COVID-19)強制檢測,須出示 COVID-19 PCR 陰性檢測證明方可入住此住宿。 Google 美荷樓月租 不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保證其翻譯的內容,包含任何對準確性、可靠性、適售性、對特定目的的適用性或非侵權的保證。 美荷樓月租: 深水埗美荷樓 屋邨改建舊宅活化青年旅舍新選擇 美荷樓除了多人房,也有提供雙人房 & 家庭房的選擇,入住前兩週剛好有朋友來這住雙人房,看她拍回來的照片房間看起來不小,若想體驗住在屋邨的感覺這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 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美荷樓曾於1970年代進行改裝,擴大單位面積,並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設備,而向外面的公共走廊則改裝成為個別單位的露台。 主題展區包括:美荷樓的設計、走廊廚房、公厠及公共浴室。 新加入展區有利用大廈天台開辦的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及美荷樓舊居民網絡。 「美荷樓生活館」雖然並不是很大,但所收藏的展品卻十分豐富。 美荷樓月租: 展覽 而您現在所看到的整體分數,是我們將所有收到的評語分數加總﹐再除以我們所收到的評語總數量而計算出。 此外,顧客也可以在其他重要項目給予分項分數,例如:位置、清潔度、員工、舒適度、設施、性價比與免費 WiFi。 請注意,顧客會分別送出分項分數與整體分數,因此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 旅舍不會提供一次性的盥洗用品(如牙刷、拖鞋等),如旅宿者有需要,可於旅舍24小時開放的接待處購買。 雙人房、三人房、四人家庭房和四人多人房均免費提供毛巾,八人多人房則沒有,旅宿者可於接待處租借,費用為港幣10元 (不設退款)。 本旅舍已盡力確保網站資料準確,唯本旅舍或香港青年旅舍協會不會就網站任何錯漏資料承擔任何義務或法律責任。 這個公園的設施不但十分齊全,而且種類繁多,無論是運動設施,兒童遊樂設施,或是休閒設施,都應有盡有。 不但如此,當中部份設施的設計亦相當有特色,以下就由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 昔日的新界大埔元洲仔,是吐露港西北方的一個小島,四面環海,為當地漁民的一處用來停泊漁船的地方。 而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介紹的寺廟,就是與這個小島有著密切關係的大王爺廟。 美荷樓月租: 酒店合作 外出旅遊最花錢的就是住宿了,想知道香港哪裡可以找到一晚只要台幣1000出頭又包含早餐的住宿嗎? … Read more

美荷樓打卡8大著數2025!專家建議咁做…

除了中西區外,深水埗的橫街窄巷中,也收藏了不少色彩繽紛的壁畫。 由北河街街市至界限街都有,不妨到舊區走走,發掘散落在各處的壁畫。 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各大社群媒體上關注我們,獲取最新最熱的文章、專欄及影片。 ▲ 每間房的牆身及主題布置都不同,包括「正呀喂」字牆、數字卡牌房、黑膠唱片及明星閃卡裝飾,充滿舊時代情懷。 「賽馬會文化傳承計劃@美荷樓」,更安排了近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社區外展活動,提升年輕一代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讓市民更了解香港公共房屋和社區的歷史及發展。 美荷樓有不少打卡位,包括標誌性的 H 型建築、天井和跳飛機等,喚起舊香港集體回憶。 走到累了,可到美荷樓地下的懷舊冰室,嘆個下午茶,回味香港地道美食。 香港靚景打卡好地方很多,走上繁華街道,隨時欣賞到海港景色、五光十色的都市打卡點。 走到郊外,不妨遊歷離島或郊野行山路徑,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導覽全香港18區,推薦香港特色打卡小店,更會整理地區漫遊路線。 美荷樓打卡: 打卡主題區 另外,60年代是戲院的興盛時期,市民都喜歡在茶餘飯後到戲院睇戲。 所以場館內其中一個展區,就布置成昔日戲院模樣,並播放大家都熟悉的經典電影,如007系列、《黑玫瑰》及《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電影的精彩片段,電影迷不妨來朝聖。 美荷樓其實係全港碩果僅存的H型徒置大廈,呢座徙置大廈既歷史就要由1953年既石峽尾大火年講起。 1953年的聖誔節,本來係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但是石硤尾寮屋區一帶發生左一場大火災,大火就將整個的徙置區吞沒,當時近5萬名的居民無家可歸,所以政府陸後迅速係石峽尾起左呢類型的徒置大廈。 酒店有129間裝修精美的客房,大部分配有平面電視, 床上用品, 儲物櫃, 鏡子, 毛巾。 酒店設有眾多娛樂設施,例如花園, 遊戲室等,是放鬆身心的最佳選擇。 專業的服務與豐富的特色活動盡在YHA美荷樓青年旅舍。 最後一部分除了有街坊捐出的各式舊物,以及街坊街里對美荷樓及舊式屋邨生活的看法。 美荷樓打卡: 短程行山路線4. 深水埗嘉頓山:最快15分鐘攻頂 港鐵站的特色就是每個站都有特定顏色的馬賽克牆壁,是一處必不可缺的經典打卡處。 很多遊客會專門在每一站下車集郵,將不同色塊的地鐵站與站名拍攝下來。 半小時內行完山又可飽覽鬧市區景,嘉頓山是最好的選擇。 美荷樓旁邊有一條晨運徑,可見約400級石梯,沿樓梯上行,一邊回望身後逐漸升高的城市視野,有種瞬間遠離塵囂的感覺。 再上一點,就可俯瞰整個深水埗區,以新與舊的建築交替及燈火通明的夜景作為背景,建議黃昏時間過來,日落顯現的景色非常優美及浪漫。 樂華南邨的停車場天台設有淡藍色的圓形水泥牆,多個圓圈貫穿成為一條淺藍色背景的時光隧道,色彩簡潔又有幾何構圖,空間感十足,吸引不少人專程前往影相打卡。 每逢夏日的晴朗天,都會吸引大量遊客到此捕捉日落最美一刻。 要留意的是,濕漉漉的泥灘容易弄髒衣物及拍攝器材,要慎選衣著啊。 今年是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也是香港實現新飛躍的重要時刻。 我和我的團隊將會全力以赴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與大家一起為香港開創新篇章。 美荷樓打卡: 香港好去處:【元朗綻放粉紫色繡球花海!姆明小屋+北歐風童話國度!免費入場打卡一流!】 遊戲沒限時,以自助方式進行,完成任務後向職員遞交任務書便可領取禮物,不失為與毛孩放電的好活動。 除玩樂之外,旅舍亦會喺兩天開放日早上10點至4點半,特設11場廣東話定點導賞團,訪客可趁機了解上世紀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 旅舍內有冰室同士多,價錢亦好親民,大家除可以一一品嘗懷舊美食外,室內仲有好多昔日校園懷舊壁畫,到訪者可以同父母或朋友一齊細說當年,分享昔日點滴。 「美荷樓生活館」雖然並不是很大,但所收藏的展品卻十分豐富。 展館內除了陳列了一些由昔日居民捐贈的物品外,也有簡單介紹香港公共屋邨的歷史文化。 石屋附近還原了昔日的地板、木梯灶頭、煙囪、家具與生活用品等,讓人認識到以往何家村的歷史文化。 美荷樓打卡 展內也加入更多互動多媒體元素,例如互動展品、電腦動畫、體感遊戲及實境AR等,一切市井喧鬧及喜怒哀樂,讓大家參觀時仿如親臨其境。 此外美荷樓也會增設130多場與展館內容相關的活動,包括主題講座、口述歷史分享會、導賞團及文化導讀等,希望大家可以認識到更多香港歷史,及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的關注。 除了生活場景打卡外,一樓展廳還原市民的居住環境,並增添街坊口述歷史,展示由大火意外至活化美荷樓的過程,讓參觀者更能於第一身感受到當年的環境和情況。 展廳展示多個公屋初期的單位,讓市民看到徙置大廈的擠迫環境,如一屋兩戶、五人單位中的「閣仔」,並展出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等樣貌。 美荷樓打卡: … Read more

美荷樓市集2025懶人包!(震驚真相)

美荷楼(Mei Ho House),全称石硖尾邨美荷楼,位于香港九龙石硖尾清拆后分期重建的石硖尾邨,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一级文物的建筑物。 石硖尾邨各座旧型大厦陆续清拆,并分期重建,预计兴建4,110个单位,计划在2011年落成,并接收邻近的苏屋邨拆迁户。 除重建公屋外,房屋署会兴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学等公共设施,第41座美荷楼则建议保留作公屋博物馆。 因此,要保育及活化美荷樓,就必須在確保建築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凡是能保留的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保留,凡是能避免重建的就一定不要拆毀,惟其如此,才能維持美荷樓的精神風貌。 上层则构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补贴博物馆运作。 活動中還可與設計市集海報的插畫家含蓄對談,含蓄本身為建築系碩士,現在選擇投身與本科系不同的藝術行業,身兼演員、插畫家、裝置藝術家三職,大家可到現場聽聽,他在藝術行業中堅持的故事。 參加市集的攤位遊戲,也可領取含蓄設計的口罩套,先到先得。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美荷樓市集: 酒店自助餐:【Hotel ICON推出全新榴槤甜品!槤糯米飯配貓山王果肉+榴槤杏仁酥+榴槤咖央菠蘿包】 這些資料都十分實用,好讓遊客更易了解香港的發展歷史及生活特色。 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懷舊收藏品及展覽,向大眾細說由1950年代石硤尾徙置區開始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 美荷樓生活館示範單位內展示的並不是道具,那些大型家具如碌架床、櫃等,其實是來自牛頭角下邨的。 另外,生活館內亦有搭建出來的場景展覽,如供320人公用的廁所、洗衫洗碗的「水喉房」等,配合超大型黑白歷史照片,一幕一幕將舊日公屋居民的生活重現眼前。 美荷樓地下有懷舊呼吸Café ,旁邊有售賣本地特色精品的士多。 美荷樓生活館更提供導賞團,一日一團,費用全免(需預約)。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發生大火,令本港房屋政策掀起巨變。 港府為安置近六萬名災民,興建美荷樓在內的首批八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標誌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 前身是19世紀末的何家村,如今經活化後僅保留1間石屋,但建築特色得以保留,並化身為文物探知中心、咖啡冰室、明陣花園與不定時開放的工作坊或市集。 美荷樓市集: 香港好去處:【星之卡比30週年Pop Up Store 登陸尖沙咀!3D造型大卡比+ 大型扭蛋機+200款限量精品!】 新加入的展區有天台小學、家庭手作工業等,並簡介不同年代香港具代表性的公共房屋設計。 美荷樓市集 大坑舞火龍歷史悠久,每逢中秋節居民都會聚集一起揮舞點滿過萬支長壽線香的火龍穿梭大街小巷。 為了傳承這文化,大坑火龍文化館於今年10月重新開放,館內有導賞團讓團體預約參觀。 文化館共3層,地下展覽廳有兩個常設主題,其一是介紹這幢建築原形「孔聖義學」的歷史與客家文化;另一邊是展示火龍文化、微型展品與模型以及一些關於舞火龍的視訊,現場還有小型火龍紮作供大家打卡。 美荷樓屬於石硤尾邨的一部分,昔日是為安置逾50,000名因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而流離失所的難民而興建。 為了改善居民生活,邨內其他地方已進行重建,而這座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則於2005年關閉,直至2013年才改建成為青年旅舍,並設立了1間生活館。 當前,美荷樓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2007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工程師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測量師學會合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民政事務局贊助名為「無限之旅」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意念創作比賽,分設專業組及公開組,讓專業人士及公眾分別就美荷樓的去向提供設計構思,集思廣益。 有關單位於6月30日至7月29日開放美荷樓地下及一樓予公眾參觀,包括示範單位及歷史圖片展覽。 是次比賽吸引香港及海外不同界別的參賽者,合共接獲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最終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2份、公開組優勝作品3份及優異作品2份。 美荷樓市集: 【周末精選】美荷樓懷舊開放日 香港有個台灣市集 老闆曾說過他們家的雞髀(廣東話中的雞腿)高峰時期,平日每日可賣出一百隻,而且筆者就有認識的富豪會特意開車過來品嘗。 范建強指,童年於美荷樓度過,昔日與鄰居小孩結伴踢膠波、拍公仔紙已樂透一整天。 他笑言,自己少年不識愁滋味,即使一家七口居於美荷樓120呎單位,亦從不覺擠逼,反指「生活不需要太豐富」。 他憶述,昔日家境貧乏,曾伯主動借出數十元予他們作「買錢」,慨嘆現今鄰里關係疏離,而昔日守望之情,難以再現。 近日 Netflix 韓國真人騷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一直處於香港版劇集榜首,節目邀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加,包括農民、奧運選手、健美運動員等。 在舊式公屋中可以看到長長的走廊,把無數戶人家連結起來,每家每戶有自己的間隔和鐵閘大門,走廊及大堂成為了孩童玩耍的天地,有些還沒完成功課的孩童,就只能隔著鐵閘和布簾偷望著外面的情況。 大約在1953年的一個聖誕夜,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居住在石硤尾寮屋區的居民喪失家園。 位於九龍深水埗的「美荷樓」,就是昔日為此而興建的其中一棟公共房屋。 展館內收藏了不少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物品,逐一細看,可以對當年的老香港了解更多。 石硤尾徙置區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式的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63年間興建,共有29座樓高6至7層的徙置大廈(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