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章居銅鑼灣2025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2014年在上環干諾道中133號開設分店,為至今最新的分店。 由於生意不景以及疫情關係,銅鑼灣及旺角分店分別於2019年及2021年因長期虧損而結業,令泉章居這個招牌只餘下上環分店一家。 以前住新界,交通未有現在那麼的發達,過海永遠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所以我對當時的銅鑼灣泉章居既印象不深,反應對新、舊旺角店的印象就較為深入,而位於銅鑼灣廣場一期的泉章居分店。 上次,有同事問我銅鑼灣有什麼好的粵菜館,我腦海中的第一位就是一間老字號。 為何會是泉章居呢,最主要原因就可以說因為我本身是客家人,再說回我的小時候,同老爸一出旺角或是銅鑼灣,要食晚飯麼,由老豆話事的年代,來來去去,都是泉章居。 有別於openrice複雜多功能,本網站主要目的讓用戶可以最方便地得到想要的資訊如電話和地址搜尋,更快和省時得到重點資料。 泉章居,是香港著名客家菜食肆,以鹽焗雞、霸王雞、炸大腸等客家菜色聞名。 泉章居銅鑼灣 泉章居餐廳推薦以客家菜為主,粵菜為副的泉章居,旺角總店己經超過三十年歷史。 招牌菜是眾所週知的鹽焗雞,用龍江入口的靚肥雞,份外嫩滑。 泉章居位於銅鑼灣區,餐廳內座位數130人均消費約$ ,餐單提供客家菜,中菜館等推介美食,埋單可以Visa,Master,現金,銀聯付款。 1940年代由陳奕泉及陳日章在廣東省興寧市創辦,1949年他們來港後,「泉章居」亦遷往香港。 泉章居銅鑼灣: 香港餐廳 泉章居前巴域街店的招牌,由時任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的名書法家于右任於1954年所題,店樓房外墻的招牌題字有于右任的簽名和蓋印,是香港少有的草書招牌。 店家稱當年于右任喜愛泉章居的鹽焗雞,因而題字相送;又有說,第一代老闆陳奕泉是國民黨的忠實支持者,堅持所有食材及用具均需產自台灣或有關之商號,可能因這關係獲于右任題字;真相無從稽考。 煎得香,味道好,但感覺上肉比蓮藕多,咬了好多口才在口腔及牙齒的觸覺發現到有蓮藕的存在,幸好味道的確是有蓮藕的味道,可能是切得太細粒吧,雖感覺不到但我相信這不是偷工減料。 食物業經營者應加強對食物業處所包括廚房、食物房、洗滌間、廁所(包括水龍頭與廁所把手)和食肆座位間的清潔,定時及在有需要時應用1:99(即把1份漂白水與99 份水混和)的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以經常保持清潔和適當維護。 香港首間「泉章居」位於深水埗北河街138號,1954年在石峽尾巴域街57號開分店,1961年12月22日又在深水埗大埔道194至196號開分店。 於1979年,陳日章又於旺角通菜街創辦了客家菜館「日章居」,日章居於1991年結業。 泉章居餐單提供客家菜,中菜館等推介美食位於銅鑼灣區,餐廳座位數130人均消費約$ ,結賬可以用Visa,Master,現金,銀聯。 由於銅鑼灣廣場一期進出口設有一級,輪椅使用者需改用銅鑼灣廣場一期辦公大樓的客用升降機前往泉章居後門。 泉章居內部通道雖然較窄,但設有非固定的座椅,餐桌高度適中。 餐廳內更設有殘疾人士洗手間,故輪椅使用者在該餐廳內用膳亦很方便。 泉章居銅鑼灣: > 客家菜 如使用即棄手套處理即食食物,要注意手套不能代替清洗雙手,並要正確使用。 手套如有損壞、弄污或食物處理人員因暫停工作而把手套除下,便應把手套丟掉;要經常更換手套,更換時和除手套後都要清洗雙手。 這間老店的招牌菜就是霸王雞,想吃正中的霸王雞,就會想起泉章居。 晚餐點套餐最抵食,一道主菜,配上,兩道小菜及一窩老火湯,就是兩人餐了。 泉章居銅鑼灣 梅菜扣肉,肉的質感及梅菜的味道,都是絕佳的組合配搭! 來泉章居,心目中已有兩道名菜是必叫的,就是鹽焗雞同扣肉。 泉章居銅鑼灣 咨詢過同事之後,只叫其中的一種,因為吃不慣客家菜的人,永遠都會覺得扣肉是非常肥膩的食品。 近來是忙,但忙是忙,不過不是忙到連飯都冇時間去食的那一隻。 是日是一個星期五的中午,剛好有核數師要我們招待。 同事們又送給我一個難題了,又是要我揀地方食中午飯。 泉章居銅鑼灣: 銅鑼灣店 週末有家庭聚會選擇在旺角的泉章居去到門口真的很多人在等幸好預早定了位我們點了一個十二人套餐梅菜扣肉味… 巴域街店以後的分店,招牌題字雖然仍是草書,但不再有于右任簽名和蓋印,且寫法與巴域街店的明顯不同,是否也是于右任所題成疑。 金銀蛋浸莧菜,莧菜煮得夠腍,銀蛋,雖然不是溏心,但食得出味香,不算是雜嘜皮蛋。 泉章居銅鑼灣 泉章居銅鑼灣 金蛋,特別的不是用熟咸蛋來做,蛋白散成一片,半熟的咸蛋黃更混入了菜與菜之間,味道更香,更豐富。 確保用作送遞食物的工具不可用於收集餐桌上已使用的餐具及食物殘渣,可考慮以不同顏色或標示來識別工具的不同用途。 網民睇完陳自瑤20年前舊照之後,都一致狂讚陳自瑤由後生到宜家都係「女神」。 舊同事聚會,準媽媽想吃中菜,大家當然沒異議,她選擇了客家菜老饕“泉章居”的旺角分店。 於2014年開業,位於上環干諾道中133號誠信大廈地下C舖及1樓。 約於2021年曾遷移至永樂街109號,後於2022年遷回原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