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文氏症2025詳細懶人包!(震驚真相)
多數的波文樣丘疹病為良性病程,於半年內自動消退,不需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以免產生副作用或併發症,因有些病程可長達數年, 2%至 3%轉變為侵襲性癌症,許釗凱認為應以每 3至 6個月觀察追蹤,代替積極治療。 波文氏症 病毒感染:最有名的病毒就是人類乳突病毒(HPV)。 當人類乳突病毒長時間潛伏在皮膚裡,會提高宿主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 在眾多的治療模式當中,以手術切除腫瘤,仍然是最有機會將鱗狀細胞癌徹底根除,而且也是避免腫瘤復發的最佳治療方法。 波文氏症 日光性角化並不是皮膚癌,它只是皮膚即將形成鱗狀細胞癌的前一個階段。 如果我們可以及早揪出日光性角化並加以治療,就可以避免進一步惡化成為鱗狀細胞癌。 波文氏症: 治療方法 由台灣癌症登記小組的資料,我們更可以看到皮膚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由民國68年至民國85年,全國皮膚癌每年的申報人數由248人增至1220人,上升了將近5倍;至95年已經到達2457人,上升了將近10倍之多。 但其實波文樣丘疹病造成病變的癌細胞並不嚴重,也可另外經由塗藥、電燒等方式解決,並不需要廣泛性的切除。 目前治療波文氏症方法有三種,許釗凱表示,包含光動力治療,除了可以治療波文氏症,還可以降低復發機率;第二種是局部簡單性侵入性療法,像是切除、電燒、冷凍或是使用藥膏等;以及使用局部免疫調節劑,例如Aldara樂得美乳膏。 但值得注意的是,波文氏症一般不需要廣泛性手術切除或是放射線治療,以免因治療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或併發症。 許釗凱指出,波文樣丘疹病好發於年輕男性和女性外陰部或肛門口的多發性紅褐或深色小丘疹,常為清潔不足引起,臨床很像菜花,病理顯微鏡檢查卻很像原位性皮膚癌。 患者在其他醫院接受皮膚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為波文氏症,即為鱗狀上皮細胞原位癌,家人氣惱尋花問柳竟變成癌症,更是氣惱。 上述案例中,孩童是因為不能理解老師的提問而保持沉默,並會認為老師有養狗、而且狗會吃紙。 波文氏症 但老師想要表達的其實是「你忘記交作業了。」,而孩童本身沒有辦法了解這類的隱喻,或不具體的言語指稱。 老師也許會認為這個孩子充滿傲慢的惡意,進行反抗,感到挫折而走開也說不定。 波文氏症: 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4大症狀快確認、檢測、9大皮膚癌風險全解析 標靶治療:針對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療方式,若該患者為「BRAF V600 突變陽性」,則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相關藥物包含:Dabrafenib、Trametinib、Zelboraf 等等。 手術切除:最廣泛運用的皮膚癌治療方式,以手術將癌組織與周遭的皮膚切除,病灶愈大則切除的範圍與深度都會增加,以免日後再度復發。 此外,研究發現有色人種(黑人、黃種人)有更高的比例罹患黑色素瘤,而且腫瘤通常會長在不容易照射到陽光的部位,比如手掌、腳掌,或是手指甲、腳趾甲底下,因此在檢查時也應特別留意,這些地方有無異常的皮膚變化。 皮膚癌的早期檢查非常重要,若腫瘤已經變大而且轉移至淋巴結,甚至是內部其他器官,患者的存活率就會顯著降低。 日光性角化症(Actinic keratosis):又稱光化性角化症,患者因長期接受陽光照射,而出現的皮膚病灶,患者會有棕色或紅色的結痂斑塊,有演變成鱗狀細胞癌的可能。 這幾年衛生署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中,我們看到在前十大癌症當中,國人男女皮膚癌發生率分別都位於第8-9位。 波文樣丘疹病發生在男女的生殖器上,會長出紅褐色壯的小丘疹,與俗稱菜花的疾病同為乳突狀病毒感染,外觀也極相似,透過性接觸時,藉由黏膜感染。 但此種性病較不常見,即使是專業醫師,未經切片檢查,也容易誤診為一般菜花。 波文氏症 成醫皮膚部主治醫師許釗凱說,這類醫療困擾案例,成醫近年來經常出現,皮膚病理科主任李玉雲曾發表「看似菜花而不是菜花的疣狀病灶」臨床報告,並研發出「波文樣丘疹病的臨床與病理結合診斷」範本,便於皮膚醫界診治。 波文樣丘疹病,於1977年Kopf和Bartz所提出,是一種好發在年輕男女的外陰部 (陰莖、陰唇) 的多發性扁平小丘疹。 波文氏症: 不容忽視的皮膚癌 – 鱗狀細胞癌 本網站有權因下列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系統修復、軟硬體更新、定期維護、網路品質不良或天災等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下,變更、暫時或永久停止繼續提供全部或部分服務。 您同意本網站對您或任何第三方對於服務變更不負擔任何責任。 本網站一概不承擔賠償因意外(包括感染電腦病毒、系統遭攻擊或突發任何漏洞)、誹謗、侵犯著作權或其他智慧產權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但不限於利潤、商譽、使用、資料損失或其他無形損失。 目前認為波文樣丘疹病與數種人類乳突狀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主要為HPV第16,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