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內容大綱
但由於「雙倍印花稅」推出後,始終未能成功遏抑投資者,終於政府在2016年11月決定加辣,劃一徵收「15%從價印花稅」,也就衍生出「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林鄭表示,為協助企業應付因經濟不景而出現的財政問題,政府將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換言之,商舖、寫字樓、工廠大廈及車位買賣等,不需要再支付雙倍稅率。 她說,會繼續留意非住宅物業的市場情況,在有需要時會再次採取合適措施,以確保市場的平穩發展。 非香港永久性居民或香港及海外註冊公司凡在香港購買住宅物業都需要繳交從價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 這個情況的從價印花稅稅率為15%,買家印花稅稅率為15%。 如有需要換樓,往往都是先購入「啱心水」的單位,然後才放售現時的舊居,在待價而沽的同時,亦可以趁機為新居裝修。 但需留意,申請人必須於新居買賣協議簽署日起計兩年內,或是於出售舊單位樓契簽立日期後的兩個月內,連同所需證明文件向稅務局提交退稅申請。
爲方便用戶,本網站可連結至由第三者擁有及經營及非仲量聯行設立的其他網站。 然而,即使有關第三者與仲量聯行有關聯,仲量聯行對上述網站亦無控制權。 仲量聯行對任何連結網站的內容概不負責,亦不會就有關網站的內容或資料的準確性發表任何聲明, 閣下須自行承擔瀏覽有關第三者網站的風險。 仲量聯行恕不接受或考慮公衆提交的任何創新主意、建議或資料(「提交資料」),因此,請勿在未經邀請的情況下向仲量聯行提交資料,否則,閣下所提交的資料將被視爲非機密及非私有資料,並即時成爲仲量聯行的資産。 仲量聯行將獨家擁有有關資料的一切權利、所有權及權益,並可隨意將提交資料作任何用途。 閣下下載本網站內容只可作非商業用途及個人使用,相關的版權、商標或其他專利聲明概不受影響。 一切權利、所有權或權益不會因 閣下下載或複製有關資料而轉讓予 閣下。 儘管過去一年有超過70萬人因疫情失業,經濟亦萎縮了10%,是300年來最大的跌幅。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不過,隨著疫情緩和及開始疫苗接種,政府預測失業率將由去年七月預計的11.9%高峰跌至6.5%。 此外,政府預算責任局(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預計今年經濟增長將達到4%。 辛偉誠宣佈將於2023年4月上調目前19%的企業稅逐步提高至25%。 利潤低於5萬英鎊的公司將保留19%的公司稅率,而隨著利潤的增長,稅率將逐漸提高到25%。 購買住宅和非住宅物業的新印花稅率與原始印花稅率相比有很大的飛躍,事實上,它們幾乎是原始稅率的兩倍,這就是為什麼它們經常被稱為“從價印花稅” 職責”(新AVD的比例1)。 如果您正在考慮在香港買賣物業,在簽訂任何臨時買賣協議之前,請務必就您的印花稅責任尋求法律和稅務建議。 無論如何,鑑於香港對各種類型的房地產的需求很高,再加上香港政府為開發新房地產而持續提供的土地短缺,這一新措施是否以及如何有效遏制仍有待觀察。
- 尤其是如果買家本身屬於香港永久居民,用同一份文書跟發展商大手入貨,變相就能夠以首置客的名義迴避高達15%的稅項。
- 近親的定義為夫婦、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異母)、子女。
- 特首林鄭月娥表示,由於受經濟下行及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響,過去一段時間非住宅物業的售價及需求均已顯著回落,政府認為現時是適當時候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
- 假設準買家有聯名持有住宅物業,可先「除名」,再以無樓族身份買樓慳稅。
- 「買家印花稅」是按物業交易的代價款額或物業市值(以較高者為準),以15%的稅率計算 。
- 香港永久居民同時持有兩個或以上之住宅物業,第二個物業就需繳付15%「買家印花稅」。
宏利藉著推出多項投保優惠,讓更多人把握時機為自己及家人加強保障,實現理想人生。 由即日起至2022年6月30日,只要成功申請指定人壽、危疾、醫療或儲蓄計劃,即可享有高達25%保費折扣。 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中國累計銷量突破18萬輛,達到18.22萬輛,同期特斯拉全球銷量超過31萬輛。 第一季度在中國實現營收46.5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0.4億美元,按年增長約53%。 【Now新聞台】立法會三讀通過取消非住宅物業的雙倍印花稅,議員石禮謙建議,同時取消住宅的雙倍印花稅。 不過,工商舖物業入門門檻高,動輒逾千萬,非人人有餘錢投資。 有網民於網上討論區發文指,政府辣稅,利好車位投資,皆因銀碼細,相反工商物業投資價碼較大,而且不確定因素多,相信資金因此流向車位。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本網站可能載有構成美國聯邦證券法界定為「前瞻性陳述」的聲明、估計或預測。 有關前瞻性陳述本身僅屬推測性質,並以現有可用資料、營運計劃及未來事件及趨勢的預測爲依據,因而存在各種風險及不確定性。 實際結果及表現或會與仲量聯行以往的經驗及我們當前的預測有重大差異。 仲量聯行恕不保證有關適銷性、特定用途的適用性及不受侵權。 早前,有不少買家憂慮印花稅優惠將於3月31日結束,未敢貿然入市,導致住宅成交量下降。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買家印花稅
特別例子2:A已有住宅物業,B沒有住宅物業,A和B聯名向C買入另一住宅,樓價600萬,同樣要付15%印花稅,即$90萬。 三項適用稅項之總和,就是你要繳交的印花稅款,如你對數字不敏感,可上政府網站使用印花稅計算機,數目就一清二楚。 以上印花稅小知識可作為物業交易基本參考,惟置業及賣樓經常出現不同狀況,如對稅項有任何疑問,可諮詢稅務顧問或稅務局,計算自己的實際買樓或賣樓的額外開支。 首置印花稅具體稅項由0.01%至4.25%不等,隨買入單位的樓價上升而有所不同。 假設你購買的物業價值為700萬,你則需預留樓價的3.75%,即26.25萬作買樓印花稅之用。 從價印花稅英文是Ad Valorem Stamp Duty,簡稱AVD,是物業轉讓時必須繳交的一種物業印花稅。 其稅率會因應買家的情況而有所不同,簡單可分為首置印花稅以及非首置印花稅兩種。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立法會今日通過《2020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由去年11月26日起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並回復以第二標準稅率徵收非住宅物業從價印花稅,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歡迎。 由1992年1月31日開始,住宅物業買賣協議須按與不動產轉易契相同的稅率繳付印花稅。 在買賣協議按上述規定加蓋印花後,有關的物業轉易契只須繳付定額印花稅$100。 任何在2020年11月26日或以後簽立以買賣或轉讓非住宅物業的文書的「從價印花稅」將會以第2標準稅率徵收。 今年宏利香港踏入125週年誌慶,特別推出「躍動全城賞」限時投保優惠。 疫情下,尤其經歷第五波疫情,大眾更加重視健康及財富保障的長遠規劃。
儘管私人消費開支跌幅在去年下半年有所收窄,但全年仍顯著下跌百分之十點一。 在疫情的威脅下,全球各地實施廣泛的旅遊限制,訪港旅遊業去年絕大部分時間處於冰封狀態,旅遊服務輸出全年大跌百分之九十點五。 期內金融服務輸出則溫和增長,但整體服務輸出全年計仍錄得百分之三十六點八的記錄跌幅。 近日,浙江紹興一名自稱是「北京網警」的「許警官」稱小學生小涵的賬號涉嫌詐騙,需要拿其父母的手機來配合調查,排除嫌疑,不然就要「上門將小涵的爸爸媽媽抓起來」。 事發當日淩晨2點,因拿不到父母手機「幫忙排除嫌疑」,小涵躲在被窩裏急得想哭,甚至求得「徐警官」放寬配合調查的時間期限,並在次日拿到媽媽的手機,向「許警官」發了36個99元和6個188元的紅包「配合調查」。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而在小涵還未拿到爸爸的手機繼續「排除嫌疑」時,就被媽媽發現轉賬信息,立即到派出所報警,及時止損。 有網民建議,現在的「網絡」詐騙越來越多了,許多目標在老人,年輕女性,甚至小朋友,防不勝防。 家長平時應該多教孩子防騙知識,另外手機的移動支付密碼也確實不能讓孩子知曉。 裝修現金券、免費裝修諮詢、師父上門度尺報價、驗樓服務、裝修工程折扣等等。 除清楚註明,本網站所載圖片、按鈕及文本均屬仲量聯行及其附屬公司的專屬財產。
不過,就算樓宇轉名,亦需要於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的一個月內,繳交印花稅。 如換樓客選擇先賣後買,原則上於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政府便不會將買家視為擁有多於一個單位,即買家可以按第2標準稅率的計算方法繳交從價印花稅,但如舊單位的買家突然撻訂,換樓客便要即時補回15%印花稅的差價。 部份人可能會問,本身持有工商鋪、海外物業、或車位,究竟在條例下,會否視為物業一部份,在購入香港住宅時需要繳付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而非較低稅階的「從價印花稅」。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稅局不會計算工商鋪、海外物業及車位為「香港住宅」一部份,故只要在香港沒有持有「住宅物業」就可用「從價印花稅」的稅階計算。 由於女方並不是男方的近親、也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卻按業權比例繳付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相當於「300萬X15%/2」,相當於225,000元,另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450,000元。
假如如果兩夫婦共同以「長命契」形式持有物業的話,雙方的業權及權益是一樣的,當其中一方去世,物業權益會自動轉移至其他聯權持有人身上,變相無須處理遺產承辦的問題。 「名義擁有人」就是在註冊文件上顯示出來的名字,但「實益擁有人」則未必顯示出來,但他可能只是協助供款、或為物業作出貢獻,但已可視為「實益擁有人」。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此外,施政報告2020也提出加快活化老舊的工業區,發展局會推行一項「標準金額」徵收補價的先導計劃,發展局正聯同地政總署制定新計劃的詳情,目標是於2021年年初推出。 第三,一般首置人士除了買一、二手私人住宅外,還可以選擇抽新居屋、二手居屋,但當然,資助房屋對「首置」要求更為嚴謹。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首次置業的3大好處!
稅局會退回「450,0000元 – (300萬元X1.5%)」,相當於405,000元的款項。 如果提名的近親本身沒有持有物業,只需繳付100元的印花稅。 如以一層300萬元的物業作例子,先生繳稅300萬元X1.5%,相當於45,000元便可以。 所以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他們可採用「提名」方式來進行買賣。 首先由沒有持有物業的丈夫,先出面簽署「臨約」及「正約」,但在正式簽署「轉讓契」時,要求律師加入太太名字成為聯名業主。 通常在往律師行簽「正式買賣合約」時,律師會多給一份文件「法定聲明IRSD131」予買家簽署,作用是證明「自己沒有持有香港住宅物業」。 計算印花稅很簡單,只需根據下列的印花稅表,按照樓價及物業種類就可以得出應繳的印花稅項。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當然,最簡單的方法,可以到我們的按揭計算機當中,只需輸入樓價,並回答是否持有多於一層住宅物業,計算機便會自動計出應繳印花稅,以及置業雜費。 如果該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與香港永久性居民是聯權擁有物業,而兩者份屬近親,則獲得豁免徵收買家印花稅。 例子說明,假設名下已持有一個住宅,再購置另外一個住宅的情況下,則需要繳付樓價之15%作為從價印花稅,這點比較容易明白。 簡單來說,15%之印花稅只對名下持有多於一個住宅物業的業主產生影響,如名下持有之物業並無住宅的話,則無需理會。
答:買入第二間物業,需要付從價印花稅15%,但如首間物業於其後一年內賣出,可退回與首置稅率差價的15%。 答:會的,如置業後於3年內出售部份業權,便以該部分業權價值計算SSD稅。 舉例,樓價600萬,出售一半業權,SSD便以300萬樓價計算額外印花稅。 特別例子3:A 已有住宅物業,B和C聯名擁有住宅物業,A向B買入其半份住宅業權。 假設樓價600萬, A須付印花稅為600萬/2 x15% = $45萬。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首次置業住宅物業從價印花稅稅率 (第2標準稅率)
政府於2013年二月引入了雙倍從價印花稅,購買非住宅物業時,所需繳付的從價印花稅(AVD),由稅率最高達物業價格之4.25%增加至8.5%。 目的除了確保樓市健康平穩發展,亦為防止住宅物業市場的亢奮情況蔓延至非住宅物業市場。 如買家換樓購入的是樓花,則有較多時間安排出售舊單位,可以等待新屋接近收樓,完成簽署樓契後的一年內,成功將舊單位出售並完成手續,再申請退稅。 此外,亦要留意有意申請換樓退稅者如擁有多於一個單位,就算於買入新單位後同時將所有持有的舊單位悉數售出,亦不能申請退稅,由於退稅申請只接受一換一,所以申請人需確保於買入新物業時,只持有一個舊單位。 而且其他單位必須完成買賣手續,若有買家撻訂,同樣不能申請退稅。 根據稅務條例,只要「母公司」持有「母子公司」超過九成股權,就可以透過「注入資產」方式,把資產注入「母子公司」內,當中可以豁免所有稅項。 下一手買家,可以購入「公司股份」方式向「母子公司」買入資產。 因為「母子公司」只是「轉讓股份」,故只需支付很有限的稅項,變相成為合規避過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的好方法。 當然除了上述方法可合規避稅後,部份買家就索性用公司轉讓方式來避稅,只要把資產注入子公司後,再以「公司股份」轉讓形式出售公司就可以。 由於業權人只是購買公司的股份,不屬於物業買賣,故只要支付牽涉「資產值」的0.2%印花稅及5元「轉讓書」便可以。 沿用之前同一概念,如果採用「提名」方式入市,又能否達到慳稅效果? 例如先由一名永久居民負責簽署簽「臨約」及「正約」,之後待「轉讓契約」時「提名」非香港永久性居民。 根據稅務局規定,不論是否香港永久性居民,只要提名近親簽立轉易契都是以「從價印花稅」方式來計算。 在簽訂「轉讓契約」前,丈夫決定提名太太成為聯名業主,而太太本身有物業的話,就,就需要按物業持有一半業權繳交「從價印花稅」,計法是「300萬X1.5% / 2」,相當於22,500元的印花稅。 總之,提名近親只會用「從價印花稅」來看待,而不是更高稅階的劃一15%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但如果購買本港住宅物業,並不符合上述條件的話,你就要支付「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即劃一15%的印花稅。
其次,在現時按揭保險計劃下,首置人士購入800萬元以下現樓,可申請最高9成按揭,首期不需太多便可上車。 同時,即使過不到壓力測試,但只要收入符合測試前供款與入息比率規定,也可以申請9成按揭,惟獲批後則要繳付額外10%保費。 答:如物業買家不是香港永久居民,或為公司而非法定人,買住宅便需要付買家印花稅 。 非住宅物業成交量在過去一段時間顯著回落,2020 年施政報告宣佈撤銷非住宅的雙倍印花稅,並於 2020 年 11 月 26 日起,沿用「首置印花稅」的稅率,適用於所有個人或公司購買非住宅物業的交易。 一般情況下,買樓時所需支付的物業印花稅除了額外印花稅SSD外,其他通常由買方所支付。 但有時發展商為吸引買家入市,也有可能會提供代繳印花稅凡優惠計劃。 政府又指,撤銷雙倍印花稅可利便企業出售非住宅物業套現,應付因經濟下行而出現的財政問題或現金需求,緩減疫情對本港經濟和商業活動的衝擊。 政府指,2013年引入雙倍印花稅時,物業市場出現過熱跡象,交投暢旺、價格飆升,當時有必要遏抑非住宅物業需求,令物業市場平穩發展。 由於受經濟下行、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響,非住宅物業售價和成交量在過去一段時間已顯著回落,需求有所縮減。 「買家印花稅」是按物業交易的代價款額或物業市值(以較高者為準),以15%的稅率計算 。 政府指,自去年十一月建議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從價印花稅,已有5千宗物業交易受惠,涉及約8億7千萬元稅款;而車位在過去一段時間的成交,大致上與其他非住宅物業趨勢一致。 印花稅包括從價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一般都會由買家支付,不過額外印花稅就視乎買賣雙方如何處理,可以一方全部負責、各佔一半或者九一分。
過往因物業市場炒風過熱,政府認為有必要遏抑非住宅物業 (包括車位) 需求 ,於是在2013年引入雙倍印花稅,把第2標準稅率提高一倍。 換樓人士如於買入物業(以買賣轉易契日期起計)6 個月內,出售他唯一的另一個住宅物業,可向稅務局申請退還部份印花稅(相當於新舊印花稅差額),但須符合稅務局之特定條件。 稅務局製作了一個簡單的軟件,幫助你計算物業轉讓文書(即住宅物業買賣協議和非住宅物業樓契)及租約的應繳印花稅。 你只需輸入物業轉讓代價款額/價值或租期及租金資料, 然後按「計算」按鈕;應繳印花稅款額便會在螢幕上顯示。 額外印花稅英文全寫為Special Stamp Duty, SSD,是政府為了遏制短期炒賣,降低樓價升幅而設定的「辣招」。 只要買家在購入單位後36個月內出售該單位,就要支付最高達棲價20%的額外印花稅,市場亦將這36個月稱為禁售期。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若你是香港永久居民同時名下並無任何住宅物業,你就能以相對低的稅率支付從價印花稅AVD(從價印花稅計算方式)。 就住宅單位而言,物業交易的印花稅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對應不同交易情況。 ROOTS上會夥拍Circa London為香港人提供一站式英國物業投資及按揭服務。 立法會於2014年2月27日制定了《特別印花稅》,自2012年10月27日起追溯生效,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投機性房地產投資,因為購房者購買住宅房地產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轉售以獲取利潤。 幫助改善社會平等:如果房屋所有權不僅限於超級富豪,還可以幫助縮小貧富差距。 使更多的人可以擁有房屋的一種方法是為也是香港永久居民的首次購房者提供更便宜的印花稅。
中原(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稱,政府此舉利好二千萬元或以下的細價工商舖物業,吸引以往鮮有入市工商舖的買家進場。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黃漢成說,政府此舉有助用家或外來資金入市。 自2021年4月1日起,英國政府確認實施去年提及的非英國居民購買住宅物業印花稅附加費為2%,屬英國歷來首次。 在新制度下,如果非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購買和/或如果購買者在隨後的購買時已經擁有另一處住宅物業,則購買者將必須支付大約兩倍於正常印花稅的費用,最高限額為 價值200萬港元或以上的香港房地產的8.5%。 根據現時按揭保險的最新規例,首次置業人士購買$8,000,000以下的物業,可申請高達九成的樓宇按揭,而$10,000,000的物業最高可申請八成按揭貸款。 雖然在新規定之下壓力測試,只是用作是否需要額外支出按揭保費,但銀行在審核按揭申請時,還是會考慮申請人貸款評級表現。 如果申請人信貸評級表現較差或不達標,銀行一樣有權不接受申請,因此如果有購買物業打算,最好還是在申請按揭之前的一年前,提早查閱自己的信貸報告。 政府指出,撤銷雙倍印花稅可利便企業出售非住宅物業套現,應付因經濟下行而出現的財政問題或現金需求,緩減疫情對本港經濟及商業活動的衝擊。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自去年11月26日至今年2月底,撤銷非住宅物業雙倍印花稅已讓約5000宗物業交易的相關印花稅納稅人,節省合共約8.7億元稅款。 (新華社) 政府指出,在2013年引入雙倍印花稅時,物業市場出現過熱的跡象,交投暢旺、價格飆升,因此當時有必要遏抑非住宅物業的需求,令物業市場平穩發展。 由於受經濟下行及疫情不明朗等因素影響,非住宅物業的售價和成交量在過去一段時間已顯著回落,需求有所縮減。 疫情反彈,政府再進一步收緊限聚令,料本港經濟將持續受壓,未來的失業率或有再上升的趨勢。 相信是次撤銷非住宅物業從價印花稅後,可吸引更多用家以及小量長期投資者考慮入市。 措施亦能幫助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業主,更容易出售或者加按套現手頭上的非住宅物業,以作資金周轉用途,舒緩每月面對的開支壓力。 如換樓客現以聯名方式持有第一個單位,可採用轉名或除名恢復首置的身份,再購買新單位以避免繳交15%的雙倍印花稅。
近親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或姊妹,如物業持有人多於一位,他們亦須屬近親。 政府認為在經濟下行及新冠肺炎疫情不明朗等因素令非住宅物業的售價和成交量在過去一段時間已顯著回落,需求有所縮減;故這是適當時候撤銷非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 至於住宅方面,林鄭強調,現時房屋供應緊絀情況持續,住宅物業價格仍處於一般市民難以負擔的水平,故政府並無計劃調整住宅物業的各項印花稅安排。 額外印花稅令業主在買入物業後3年內出售的成本增加,政府希望藉此打壓炒風,但最後成效如何筆者就不在此討論。 另外,如果準買家本身已持有住宅物業,可以將該物業「轉名」予父母、配偶、兄弟姊妹等親屬,那準買家便可以以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稅,惟轉名亦需按第二標準稅率付印花稅。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根據香港法例中的《印花稅條例》,印花稅是對書面文件徵收的稅項,有關買賣座落於香港的不動產之書面文件亦須被徵稅,否則有關文件將不具法律效力,例如文件牽涉於法律訴訟時,文件將不獲法庭受理。 如果掉轉是「先賣後買」形式換樓,例如買入$800萬物業,15%從價印花稅支出為$120萬,而第2標準稅率從價印花稅支出則只需$30萬(3.75%),這有助減低現金流需求。
答:若向近親買入第二間住宅物業(即所謂近親轉讓),可免卻15%印花稅,只須用上述的首置稅表,計算印花稅。 若然買家在購入物業時擁有其他物業,又或以公司名義買入物業,就需以從價印花稅 AVD的第1部稅率計算,劃一為樓價的15%。 一般而言,會在買方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支付,並由律師樓代為辦理,買家只需帶同支票簿到律師樓,繳交相應印花稅。
隨着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宏觀審慎措施,以及政府撤銷非住宅物業交易的雙倍從價印花稅,去年後期交投稍為回升。 現時$800萬自住物業按揭成數便能做到9成按揭,而至於$800萬至$1,000萬的物業,按揭成數則提升至最高做到8成的按揭。 由於換樓客購入的是第二套物業,即使將來會出售舊單位,銀行亦好可能視換樓人士為非首置身份,銀行好大機會當作投資物業情況批出按揭,而批出最高五成按揭。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如果換樓人士欲申請高成數按揭,可以向按保公司提供證據,證明購入單位作自住用途,獲批後有機會獲取最高八成按揭。 不過獲批機會非常小,建議以先買後賣方法的換樓人士,做好資金預算,以免銀行批核按揭出現問題而撻訂收場。
事實上,政府早於今年八月已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按揭成數。 根據土地註冊處以及美聯物業房地產數據及研究中心所顯示,今年九月非住宅物業註冊宗數為1,349宗,按月抽升逾六成半或536宗。 此外,工商舖註冊宗數亦由八月份起連升3個月,十一月份的宗數更創下16個月以來的新高。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利嘉閣FB PAGE及利嘉閣在此提供的資料只供閣下參考,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利嘉閣FB PAGE及利嘉閣概不負責。 但如果買家選擇分開兩份契約來成交,則需按照自身的印花稅來處理。
他們在香港沒有擁有其他住宅物業,就要按第2標準稅率計算,款額為300,000元(即800萬元x 3.75%)。 這是由於住宅物業是由近親(即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和姊妹)共同購入,他們在香港均沒有擁有任何其他住宅物業,而其中一人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合乎有關資格。 只要買家及其香港永久居民配偶聯名買入,或買家向身為香港永久居民的配偶購買(即近親轉讓,留意的是外父外母不視作近親)。 市場常有一誤解,以為以饋贈方式轉讓業權就不需繳付印花稅,其實不然。 商業及工業樓宇價格比前年高位顯著下跌,交投量亦跌至記錄新低。
2010 年 11 月 20 日或之後取得,並在24 個月或以內,以確認人身分轉售(俗稱「摸售」)的住宅物業交易。 舉例來說,若屬印花稅署進行審查時發現的逾期加蓋印花稅個案(即並非主動披露個案),上述公式並不適用。此外,如被發現再次或重複多次逾期加蓋印花,罰款會加重。 至於估計今次撤辣所致的少收稅款,消息人士就指,假設交投不變,則稅收會減少一半,但若成功刺激市場交投,則可以抵銷相關的影響。 美聯工商舖行政總裁黃漢成歡迎有關措施,認為有助用家或外來資金入市,亦能讓有意沽貨套現的商家取得賴以周轉的「救命錢」。 他提到十月在上環、中環及金鐘等商廈的空置率,創○八年金融海嘯後的新高紀錄。 額外印花稅是政府為了打壓炒風而在2010年11月推出的其中一項樓市「辣招」,而在2012年10月則進行了修改。 非住宅物業印花稅2021 例如,如果一手居屋最初估價為580萬元,售價為480萬元,印花稅估值則定為500萬元,政府就會以此金額計算印花稅。 政府計算一手未補地價居屋的印花稅估值,是定於最初市值估價與售價之間,意味實繳稅項會高於以售價計算的印花稅。 如因有法庭令離婚或遺產繼承而轉名,轉名後即時賣樓,可免SSD額外印花稅。 但如果是普通近親或居屋轉名,仍然要綁3年,3年內賣樓還是要付 SSD額外印花稅的。 非住宅物業價格 $21,739,130 以上,印花稅由8.5% 減為 4.25%,估計這幅度的遞減會也對該類型物業的格價有利。 免責聲明:本網頁刊載的所有投資技巧及分析,僅供參考用途。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