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麟街介紹

閣麟街遺跡,由10棟「背靠背」唐樓群組成,以廣東青磚建成,翻查資料,1889年後已禁止以青磚建屋),改為紅磚。 而當年建築為了用盡空間,10棟樓房互相緊靠,但這般密集的建築導致本港出現嚴重瘟疫,直至1903年,港府立例禁止興建沒有後巷的樓房。 「冇人想見到落地玻璃幕牆,飄浮嘅空中綠洲,呢個已經唔係本來面貌」,市建局6年前選出「漂浮綠洲」作為活化中環街市計劃設計,最終因造價昂貴,高達逾10億元建築費而被擱置。 「政府成日話公眾諮詢,但市民有時過晒期都唔知發生咩事」,這個時候,廢墟攝影便能喚起公眾關注作用,「睇到相,讓更多人窺探到內在,讓更多人提出保育建議」。 幾年間,Sing Chan到過香港數以百計的廢墟拍攝,年初更開設相展、出書。 街市四周車水馬龍,位處城市中心,即使旁邊的甲級寫字樓月租平均每呎百元,但街市閒置14年,仍然荒廢,每晚有保安在內駐守,開啟全部燈光,但裡頭的格局卻停留在14年前檔販離場的那一刻。 「每個廢墟都在說故事」,建築物雖不懂說話,卻反映在客觀環境、擺設,呈現生活留下的痕跡,說出一個時代的故事。 任職平面設計師的Sing Chan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4年前接觸廢墟攝影,有次經過一個「廢村」,被裡頭已廢棄的格局,真實面貌,深深吸引,便開始探聽座落城市的各個廢墟。 2018年,前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項目的一段新分支啟用,由現時系統內荷李活道與奧卑利街交界的高架行人通道起,新建行人天橋連接「大館」古蹟及藝術館閱兵廣場。 自1990年代系統啟用起,中環商業區及海旁的人流能輕易引導至山勢較高的地區,因而推動了荷南地區(荷李活道以南)的再發展,由舊式住宅區轉型為餐廳及酒吧等林立的蘇豪區,成為了吸引外地旅客的著名景點之一。

但溫馨舒適的裝潢,擺放在一絲不紊,乾淨企理的店面,你可以從中感受到店主的滿滿心思。 《評台》是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即明報母公司)的新嘗試計劃,回應互聯網即時新聞及評論爆炸的時代。 《評台》編輯部將廣邀作者為最值得讀者關心的議題,提供多元及深度分析,讓不同觀點在「評台」交織,從中認識分歧,尋找共識,求同更求異,促進社會的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ing)。 閣麟街 《評台》以類似合作社方式營運,邀請作者供稿持續營運,並按網站收益分享稿費。 吳阿嬌,又名「紅毛嬌」,水上人,她從1842年起至1852年與安德葛共同生活,並誕下五名子女,當時這類受洋人照顧的婦女,被稱為「受保護婦女」(protected woman)。 吳阿嬌本身行事獨立精明,早年販運鴉片,更曾直搗海盜巢穴談判,膽識過人。

這一代人,嘴邊盡是「土地問題」,其實「城市有好多地,只係我哋有冇去善用同保育」。 位於荷里活道半山自動扶梯附近的台灣菜餐廳很快將登陸海港城,開設一家 2,300 平方英尺的全新旗艦店,並將提供全天餐飲和甜點。 閣麟街 有60年歷史、曾有不少國際音樂家到此演出的皇都戲院,擁有獨一無二的屋頂桁架結構,造就內部無柱,是重要的現代主義建築。

閣麟街

他舉例,「唔想再有第二個1881」,這些為保育而保育的東西,令人覺得是大型名牌商場,多於水警前總部。 「就連途人、遊客想知多啲,都要報團報名預約,唔能夠好輕易接觸原物嘅舊歷史」。 歷史建築評級以一級為最高,表示該建築物具特別重要價值,但只屬「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 閣麟街 古物事務監督無權阻止業主對歷史建築作任何改動,政府只能依靠換地或提高地積比等誘因,鼓勵業主保育歷史建築。

閣麟街: 香港樓宇目錄

2014年,系統每年維修及保養開支約為1,250萬港元。 在系統啟用了約25年後,由於扶手電梯機件老化,故障時數日增,香港政府決定由2017年起至2023年間,分3階段全面更換系統內的扶手電梯。 而扶手電梯系統日益繁忙,使用人次由1999年的每天3.5萬人次,上升至2005年的每天5.4萬及2010年的每天8.5萬人次。 於2010年,有中西區區議員認為,現時的扶手電梯系統接近飽和,遂建議當局研究修建第二個扶手電梯系統的可行性。 中西區關注組發言人羅雅寧歡迎市建局新保育方案,但認為擬作為行人通道的第3個地段的石牆亦相對完整,更保留了青磚製成的樑托,冀市建局可考慮將此段同樣納入保育範圍。 根據古物古蹟條例,古諮會所有委員由行政長官提名,其中一名委員會被任命為主席。 成員並非清一色歷史專家,例如本年度的委員倪以理是金融界,陳捷貴是中西區區議員,鄧淑明是資訊科技界;而古蹟辦則屬於康文署架構,負責執行古諮會提出的各項歷史建築評級。

  • 經過多年的努力經營,顯利工程有限公司在香港建造業內,確立了良好的商譽,成為提供優質建造服務的總承建商之一。
  • 1878年中環大火,焚燬多間唐樓,閣麟街唐樓與威靈頓街120號唐樓分別災後重建。
  • 而這些婦女所生的混血兒,不少後來成為香港舉足輕重的人物,何東在遷往半山前即長期在該區工作和生活。

這兩排屋,就在現時留下的那幅青磚牆,以「背靠背」的形式相連一起。 他續指,目前參考關注團體提供的史料,及手上關於磚牆的土力安全數據,建議原址保留約20米較完整的磚牆,重置昔日「背靠背」樓房的地段模樣,並以資料館展示當時民生的歷史資料和圖片。 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說,由於磚牆遺蹟有部份位置在行人扶手天橋下,難以探入。

閣麟街: 歷史補遺﹕看得見的中環歷史

就在這時候,一組年代久遠的民房遺蹟竟被發現留存在閣麟街、吉士笠街之間,民間研究者日以繼夜追尋它的來歷,近日這些謎團正逐步被解開。 為吸引大眾步行前往轉乘集體運輸,港鐵公司在半山電梯系統中段、荷李活道與些利街交界的高架行人通道內設有港鐵特惠站。 只須使用成人八達通在特惠站的感應器上拍卡,如果該八達通卡於當天緊接的一程港鐵車程,是由附近的香港站(不適用於機場快綫)、中環站或上環站出發,就可獲得車費減免。 政府以此系統作為試驗計劃,用以評估自動行人道系統的成本效益。 閣麟街 因此,當局於1994年進行了系統落成前後變化的研究,所得結論是,系統能推廣步行和紓緩公共交通服務的壓力,但卻未能吸引駕駛人士放棄駕車,從而紓緩區內交通擠塞的情況。 隨後,政府於1999年擬議,在港島興建六個類似的上坡電梯系統,其中炮台山系統及正街系統已相繼於2007年及2013年落成。 不說不知,原來中環扶手電梯就是建在百年前的唐樓遺址之上。

完成整個旅程約需時24分鐘,而由干德道步行至皇后大道中行人天橋,共有782級樓梯。 中西區關注組歡迎市建局決定,但認為市建局保留的磚牆部份,犧牲閣麟街29號及吉士笠街6號來興建行人通道。 這兩處的遺蹟保留青磚樑托,由於1889年建築物條例修訂後,樑托只能使用紅磚,青磚樑托屬早期唐樓建築特色。 牆身亦是整批遺蹟中最高(12呎),比市建局建議的部份更完整。 關注組要求市建局研究更好方案,並公開進一步的土力及結構數據,與民共議。 另外,關注組亦要求一併保育同代唐樓永和號,有助公眾理解中環舊城區的發展歷史。 2016年4月,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召開記者會,指市區重建局嘉咸街重建範圍內的民房是香港市區最古老的唐樓遺蹟。 閣麟街 遺蹟建築群屬背靠背形式以青磚興建,沒有設有後巷,因而推論遺蹟應於1889年前興建。 民間保育建築師徐聖傑去年9月開始撰寫永和號歷史報告,指該地段於1840年至1879年間經多名業主轉手,包括名牌連卡佛創辦人Thomas Ash Lane和Ninian Crawford。 他從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資料上找到一幀香港鼠疫爆發時,衛生督導員視察中環嘉咸街的相片,發現左上方的唐樓是永和號前身「鎮南」金銀器店,斷定永和號唐樓早於鼠疫爆發前已存在。

閣麟街

位於市建局H18重建範圍內的閣麟街民房磚牆,擁有香港建築法1903年改例前的背靠背、沒有後巷的設計。 中西區關注組經過大半年的調查,根據政府檔案及史料,證明該遺跡建於1879年,是當年中環大火後重建的民房遺址,亦是香港至今惟一19世紀民房建築設計的憑證。 9月古蹟辦發表的報告亦與民間調查吻合,稱遺跡屬於19世紀建築,而古諮會在9月的會議上表示重新研究評級。 閣麟街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的起點是位於德輔道中與皇后大道中之間的前中環街市,與通往商業中心區及海旁的中區行人天橋系統緊接相連。 半山電梯系統其後途經整條閣麟街,然後轉入荷李活道,再途經整條些利街、一小段卑利街、繼而轉入羅便臣道,到達位於半山干德道的終點。 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此系統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

而且可以加錢歎到2小時酒類放題,包含9款香檳或cocktail等。 負責建造,原評估須4400萬港元興建,後來興建中途發現嚴重超支問題,最終耗資2億4500萬港元,並於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啟用,工程總耗時2年多,估計每年所使用的電費約50萬港元。 區俊豪表示,原址保留方案能否落實,視乎「啲磚夠唔夠硬淨」,所以會向地政總署申請抽取磚石樣本,作詳細研究,並聘請英國的磚石專家來港參與,最快半年內完成結構及技術可行的研究報告。 他又提到,古諮會內有一個5人評審小組,通常情況下委員會跟隨該小組的決定,通過評級建議。 閣麟街 不過,他表示評審小組僅得一名歷史教授蕭國健,其餘成員本業皆與歷史研究無關,「我沒聽過他們的名字,也不曾讀到他們在這方面的學術文章」。 就像黑膠唱片捲土重來一樣,即使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南丫島,你也能找到一家黑膠唱片店。 這家二手唱片店由店主Ming Ho親自管理,他非常樂意挖掘你要求的音樂類型唱片,或給出一些建議。 如果你想賣掉你的黑膠唱片,這家商店會收購,作為他們收藏的一部分。

啟用前夕,時任運輸署助理署長李樹榮親自試乘,他表示由於半山區地理環境狹窄,只能興建一條電梯,並以潮水式運作,在指定時間改變運行方向配合人潮。 扶手電梯在啟用當天早上已有大批市民在入口等候試乘,但啟用不久便告故障,起因是電梯的虛位被碎石、垃圾等雜物塞死,導致23段自動電梯中有5段故障,需要暫停運作20分鐘至2小時不等。 由於扶手電梯在部分位置與民居十分接近,最近的位置不足1米,在興建時和啟用初期曾爆出治安問題,後來路政署在電梯接近民居位置加裝圍欄或膠板,並裝設接駁警署的閉路電視監察系統,以防被人利用電梯侵入民居。 ,簡稱半山電梯,路政署結構編號HF135),是連接港島中環商業區與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於1993年10月15日(星期六)啟用,全長超過800米,創下全球最長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系統的紀錄。 閣麟街 在三十年代的維多利亞城的核心,為了重建10間「背靠背」唐樓,而要違反多項當時的建築物條例,根本是極不可能發生;加上閣麟街遺址是由罕有的廣東青磚建成,甚至比現存較為知名的唐樓、包括藍屋、黃屋和綠屋還要古老。 它們的理據是一份1963年的租務法庭文件,文件中建築師估算吉士笠街8-10號的唐樓樓齡為30年。 古蹟辦單憑此一文件,一口認定閣麟街遺址是建於1930年代;除了沒有就所得的資料反覆求證以外,它們亦無視自己早前提出的兩份報告,以及大量環境證據。 偶然之下,鐵絲網亦同時「保留」了以前5個門牌號碼(閣麟街25至33單數號)唐樓的屋背,以及連同吉士笠街2至10雙數號,一排5間屋總共10個屋背。

百多年來,閣麟街一直是一條狹窄的小路;直至八十年代末,政府決定興建中環扶手電梯後,才收回及清拆閣麟街單數號的樓宇,再擴闊路面,形成現時的闊路格局。 (Cochrane Street),香港一街,喺香港島中環。 不過,古諮會上次開會已決定不予評級閣麟街遺蹟,古蹟辦指遺蹟屬建於30年代的唐樓,並非1879年落成。 羅雅寧反駁,「如果是30年代的唐樓,通常是用英國紅磚及紅毛泥,混雜石屎興建。」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也說,1916年閣麟街其中一座唐樓被政府釘契,直到1968年才解除。

閣麟街: 相片資料

此項目位於中環區中心,在荷李活道及半山自動扶手電梯傍,5分鐘可達中環地鐵站。 項目將有25層成為飲食、購物、薈萃的潮流銀座式消閒中心。 此外,步行距離至由香港賽馬會資助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將於2016年第二季對外開放。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網絡圖,從半山干德道一直延伸至德輔道中及中區行人天橋,不過德輔道中與皇后大道中之間是穿過前中環街市,扶手電梯起點是在皇后大道中與閣麟街起點交界處沿閣麟街方向開始。 另除羅便臣道與干德道之間是沿巷內穿過外(因本身羅便臣道與干德道之間不設馬路,只有一條狹窄的行人路,而且只有一條樓梯在有限的空間回到該行人路接駁至干德道),其他路段都是沿著街道或馬路興建。 此擬建項目位於中環的中心地區,毗鄰中環半山的扶手電梯。 行人需走路上落斜坡,沿途卻未有提供充足的座椅或平台讓人稍作休息。 而此商業新地標,旨在整合城市設施、坐式平台及梯形看台,於斜坡路上建成富有層次感的露天階梯廣場,兼具樓梯及座椅的雙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