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坊歷史6大好處

裕民坊重建之際,我才知道它和我家人有過的淵源 。 這間店在七十年代原來是一間名叫金都的理髮店,爺爺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這裡當理髮師。 我們拿著相機走著說著,爸爸開始娓娓道來他對裕民坊的記憶,訴說著小時候跟爺爺到過的豆漿店、理髮店和媽媽拍拖時常去的小食店等等。

話說早在1970 年代初,那由秀茂坪落觀塘的小巴路線,並非如今天般末段由康寧道左轉入站頭的,而是經裕民坊再穿過天然酒樓底的一條下行甬道到站。 那甬道如今雖已棄用多年,但依然存在,只是少人知悉其原來作用,其位置即今日二十四小時報攤旁邊的一列生果檔和成衣檔處。 想當年,小時候的筆者每次乘小巴落觀塘,都極期待那穿越甬道落斜的一剎,因就如坐過山車捐山窿般興奮,所以印象也深。 裕民坊歷史 賴老闆的報攤因著地利之便,二十四小時不休經營,近年竟隱然成為裕民坊的地標。 其實裕民坊除了一眾人情味食店外,即使是再尋常不過的巴士總站、康寧道與裕民坊的交叉界、牆壁斑駁的大廈,通通都是值得細味的回憶。 今年87歲的涼果伯伯何生,風趣幽默,永遠有故事,可是裕民坊的代表人物。 擁有流動小販牌的他,風雨不改擺賣涼果,陪伴了裕民坊居民40載。

除了來這裡用餐,食漢堡薯條,有人細細個就在這裡開生日會、學生時代溫書、做project,大個就拍拖撐枱腳。 地點方便,近地鐵,近apm,是很多觀塘人每天必經之處。 在門口等人去食飯,等小巴上秀茂坪,來來往往的人群,讓這裡份外熱鬧。 也許,熙來攘往的情景不會隨「舊麥」而去,但從此沒有了紅紅黃黃的燈光,總會令人不捨。 裕民坊歷史 屹立裕民坊逾二十多年的永興豆漿王,屬區內數一數二的「名店」,甚至有留學國外的客人稱,每次回港均必定光顧,品嘗「家的味道」。 此期在未有「御凱」這個名前,曾一直被認定為萬景峯二期,直至2008年9月中,信和置業才公布項目命名為「御凱」。

裕民坊歷史: 觀塘天空之鏡

現在主要售賣鎖具、刀具、鉸剪等用品,亦有為客人配匙換鎖。 商場底層的小巴總站佔地9,000平方米,配置了10組通風裝置將室外鮮風引入站內,亦提供3個電力供應位置以供未來安裝電動小巴充電設施。 講起公園仔,在裕民坊的正中間,其實都不知它的真正名字,只是大家都這樣叫,就成了名字。 十年前,我回裕民坊做研究和拍攝,總要找個地方等crew、清理攝影機、換鏡頭、換菲林、讓助手寫拍攝紙和筆記等等,因為它就在的士站旁,都會在那裡準備開工。

裕民坊歷史

每當鹽場注滿海水後,看起來就像一個池「塘」,「官塘」之名亦因此而來。 地庫B1層為裕民市集(Yue Man Hawker Bazaar) ,提供135個檔位,由食物環境衞生署管理,為安置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和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檔戶而設,該處主要售賣大眾化日常用品和廉價衣服為主。 市集外設有一個下沉式廣場,設置了一個馬賽克藝術品和提供座位讓遊人休憩。

裕民坊歷史: 裕民坊不少商舖早早落閘,閘上被人貼滿一張張有關重建報導、攝影作品或素描,經過的街坊駐足在鐵閘前,細看數算着觀塘歷史的一字一句,不少市民知道重建消息,特意舉機來拍攝最後的裕民坊。

當時中區德己立街、威靈頓街的公共廁所都建在地底,既骯髒又黑暗。 而中環街市的公共廁所則光線及透氣性都不錯,而且另外設有女廁,於當時而言為先進設計。 中環街市設置垃圾槽亦為香港建築之創舉,各層樓的垃圾從垃圾槽集中至域多利街的總出口,在槽口由垃圾車收集垃圾。 第三代中環街市建築於1939年5月落成,耗資九十萬港元,5月4日正式營業,樓高4層,內有263位檔主;同年5月3日,位於地下的鷄鴨枱及鮮魚枱率先開業;翌日,位於二樓的肉枱開業;第三日,位於三樓的果菜枱亦告開業。 裕民坊歷史 坐落於裕民坊的舊建築群包括裕民大廈、國泰大樓、裕華大廈及裕民坊大廈,以往地面佈滿不同店舖、地攤及食店,人流不絕。 「市建局指店舖位於官地,會無賠償,我怕一元也沒有。」所以他接受方案,有數十萬元安置費。 他透露,店舖暫時結業後會好好休息,期間每月會得到市建局6700元的生活津貼。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裕民坊的巴士中途站:關於在此站前及後方的專綫小巴總站,詳見「觀塘站 (裕民坊) 總站」。 結業當晚,本來在裕民坊麥當勞的麥難民,大部分移師至牛頭角道琼林大廈地庫的麥當勞過夜,睜一雙圓溜溜的眼睛盯住記者,仍是不願與人聊天。 現在這一代可能對當年在每間麥當勞都有的轉轉櫈沒太大印象,但卻是上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當年還沒有電腦椅時,這些在麥當勞可以左轉右轉的轉轉櫈,足以令每個小朋友瘋狂,坐在上面扭左扭右。 裕民坊歷史 時日過去,這些轉轉櫈慢慢在麥當勞消失,現時全港只剩下 裕民坊麥當勞 可以見到它們的踪影。 麥當勞撤出裕民坊後,曾經風靡一時的轉轉櫈將成為這一代人的歷史。 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周日(24日)於網誌強調,市建局會在限期當日清場的說法是誤傳。 裕民坊項目雖然已推動十多年,但仍有10多位流動小販及5位工匠未獲安置。

  • 有裕民市集擺檔舖位的租戶指裕民市集的檔位較同仁街臨時市集的檔位細一半,要放棄售賣玩具,表示無奈接受,同時認為重建後的建築物人情味消逝,直言「上蓋就係有錢人,下面就係基層」。
  • 這些懷舊掛畫現在仍然布滿裕民坊分店的牆壁上,見證時光飛逝。
  • 話說早在1970 年代初,那由秀茂坪落觀塘的小巴路線,並非如今天般末段由康寧道左轉入站頭的,而是經裕民坊再穿過天然酒樓底的一條下行甬道到站。
  • 可惜,這個觀塘地標,將要完成它的歷史任務,紅黃色的霓虹招牌,將於8月30日熄燈。
  • 同年10月,一名大埔區聾啞居民透過本土行動成員何來協助下,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推翻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決定。

張太表示收舖過後,不會遷入新開的裕民里商場「我年紀都大,入去又唔知有冇生意。」她強調理解賠償金額需要跟著現行框架走,「我從來也不需要同情,我都唔係為錢。」她寄語希望新的裕民坊會讓社區變得更好。 踏正五時正,巿建局人員準時到場點算,大約20分多鐘後着張太簽下合同,正式把交匙予市建局,五時半拉閘封舖焊死,代表裕民坊最後一戶的收舖程序已經完成。 由於疫情需要在家工作,要把公司辦公桌上的雜物通通搬回家嗎? 不一定,可以重新思考工作空間的動線,改善工作環境和提升效率。 裕民坊歷史 作為上班族,在辦公室的逗留時間也不少,大概僅次於居住空間吧,有誰願意長時間在雜物堆之中工作? 我自己分別在傳統辦公室和開放式辦公室工作過,根據個人經驗分析在不同公司的整理方法,用心分享在不同類型的辦公室應該如何整理物品。 在繁華都市,每人走馬看花,身邊的事物,早已漸漸變成習慣,瞄一眼也覺是奢侈。 觀塘裕民坊多間半世紀老店,將會在2月28日清場遷出,昔日觀塘的舊年華,瞬間消逝。 裕民坊的茶樓多,間接帶挈了另一門生意,那就是報檔。

該間麥記的員工卻從沒見過她和朋友聚會,總是看見她自己獨自一個人坐在一隅,待上徹夜,期間醒醒睡睡。 員工說,林婆婆喜歡一人霸四人位,有員工曾因此與婆婆吵架;但她屢勸不聽,只好作罷。 裕民坊歷史 身邊於觀塘長大的人,都說這間「舊麥」陪著他們,甚至是他們的爸媽長大。

茶果嶺村過去與牛頭角、茜草灣及鯉魚門合稱四山,上世紀六十年代區內增搭建木屋,人口曾大增過萬。 隨時日發展,該區漸成被城市遺忘的角落,又因基建條件未能跟上,村貌破落殘舊,據了解個別居民每天沐浴仍要使用公共浴室,多年來常遭風暴及火災洗禮,令區內人口不斷外流。 總面積超過三百二十公頃,將建成四萬九千九百個公私營房屋單位。 加上觀塘及九龍灣商貿區的一百六十八公頃土地,九龍東可成為香港另一個核心商業區。 2012 年成立「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提出十項主要任務,包括改善海濱道旁的海濱地區、改造敬業街明渠為「翠屏河」、改善九龍灣及觀塘的行人暢達度等,以改善區內環境。 1960 年代,油塘灣的宏德、中華等造船廠陸續出現。 1980年代,香港面對中日韓等國的競爭和經營環境惡化,船廠和木廠紛紛結業。

1950年代前,裕民坊末發展前是官塘灣內的一個小海灣,名為深灣,位於牛頭角和官塘之間,有農民在鱷魚山和月華街山崗之間的谷地以耕種為生。 1947年,政府將晒草灣土地給予亞細亞火油公司興建儲油庫,因為改於深灣對開海面即現今開源道一帶傾倒垃圾,該處逐漸堆積成一個垃圾池。 裕民坊歷史 國共內戰期間有大陸難民聚居於此,收集垃圾變賣為生。

這裏不但商舖林立,還有大量巴士及小巴的路線來往觀塘各屋邨。 市建局去年就觀塘重建計劃內的第五發展區,以一億元向裕民坊一帶的違例構築物用戶,提出特惠賠償方案。 市建局早前稱於限期前收到91份接納搬遷建議回覆,「經營者」及「持有人」接納建議的比率分別高達90%和87%。 對於限期後仍未遷出的商戶,預計政府將於今年中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土地,估計需要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第五發展區的收地和清場。 2015年3月30日,有香港傳媒報道該項目出現變數,隨着建築成本不斷上漲,該項目所需要的建築費用之最新估計達逾10億港元,為最初預算的一倍。

自學新事物可以擁有極高的自由度,當然自律和時間管理也很重要。 但自學與報名上課不同,對我來說與其學習別人的公式與理論,我反而喜歡自行試驗和尋找解決方法。 2020 年創辦『生活的基本』生活風格媒體,並擔任編輯。 目前在 Instagram 擁有 13K 追蹤人數,把有整理的價值傳遞出去,希望為每一位帶來整理收納的動力。 裕民坊歷史 致力推廣極簡生活,喜歡簡單的事物,對生活品質有所追求,實踐有意識的生活。 2樓分為兩部分,向裕民坊一邊主要以餐廳為主,租戶包括百芳池上便當、CFK(Chopsticks Fork NKnife)、良茶隅、INN和JL菓一區;向協和街一邊為瀛木超市。

「經營多年,有點不開心和不捨得,亦喜歡觀塘的感情連繫。」而自從裕民坊麥當勞和銀行等設施關門或搬遷,人流減少,生意也有所影響。 然而,亦有部分見盡觀塘變遷的檔主選擇離開,並貼上「優惠價清費」,以及感謝一眾街坊多年以來的支持等告示。 當中,店齡達50年的東豐士多亦因店主老婆婆已年過80,而選擇提早結業。 她雖然打算在重建後搬至新地底市集開店,但能否繼續經營士多亦是未知之數。 裕民坊歷史 觀塘裕民坊重建在即,只餘下最後一間果汁店繼續留守,老闆娘張太早前接獲通知,明日將會是遷出期限,她今日完成最後一日營業,趕緊在巿建局收舖前執拾細軟。 萬般帶不走,她唯一帶走陪伴身旁四十多年的廚刀離開,當作是退休前夕與亡夫相守的紀念。 隨着最後一戶離去,標誌着六十年代發展至今的裕民坊正式走進歷史。 半世紀後的觀塘市中心,區內大部份建築物早已殘破不堪,衞生條件惡劣。

當時觀塘工業就業人數佔全港三分之一,電子業二萬二千人,紡織業一萬八千人,塑膠業一萬人,五金製品行業六千人。 政府為安置寮屋居民和龐大工業人口,建成牛頭角上下邨、藍田邨、秀茂坪邨、順利邨等公共屋邨。 裕民坊歷史 1975 年地下鐵路觀塘線動工,1980 年2 月12 日落成延伸至中環的路線。 1989 年,東區海底隧道、地鐵藍田等站相繼完成。

裕民坊歷史: 裕民坊:最後的街坊

住宅設有86,000方呎會所,命名為「The Dynasty Club」,以英倫風格為主題,並分為六大主題區,內設典雅的壁畫、大型水晶吊燈及擺設。 設施包括位於泳池中央,逾2,000呎,以玻璃獨立屋設計的宴會廳、桌球室、健身室、兒童遊樂室、室內外游泳池、按摩浴池、桑拿室和蒸氣室。 較徒弟幸運的是,食環署表示會向他發出工匠牌,但同因選址問題至今未獲發出。 樂先生指行業式微,生存不易,「呢個黃昏行業唔好變成恐龍行業。」昨日告別展,不少客人特意前來光顧,並詢問日後如何聯絡,他則稱「政府一日無趕我,我一日都會留喺度」,向客人留下聯絡電話。 豎立在 YM² 前以銅、木及混凝土建成的「Time Loop 時環」,為著名英國設計師Paul Cocksedge創造,反映觀塘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環接一環地傳遞該區持續的發展和改變。 裕民坊歷史 背心灰短褲,背微曲,身體強壯,黑黑實實,笑時臉滿是皺紋,是最典型的勤勞潮洲人,朝六晚六,天天做,食物好平好平,次次經過都會幫襯吓,見到他的笑臉,心會暖。 他們當年都已六十多歲了,總想見多幾面,我對老人家老地方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是很重很大的那一種。 但當我真正踏在荷李活大道上時,只有驚恐和虛假的笑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去那裡,那是,二零零四年,我迫自己去,徒勞無功,唯有再學做人。 銀都戲院其實一次也沒去過,小時候,七十和八十年代,通常會去嘉禾快樂倫敦華盛頓睇戲,對銀都印像模糊,但總記得那些椰子樹,因為與密密麻麻又嘈又納雜的官塘一點也不相襯,也許樹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在那裡。 麥海珊,活動影像/聲音藝術家,現職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