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諸如丹麥、英國和瑞典等國也在啟蒙運動時期改變了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創造了對猶太人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一部分猶太人從其他地區移民到上述國家定居。 到了19世紀中葉,幾乎所有西歐國家都採取了解放猶太人運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外就是教宗國。 另外,東歐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活動仍無減弱,19世紀末的猶太人定居區內依然出現了多次大規模的屠猶事件。 東歐各國赤裸裸的暴力排猶運動和西歐各國社會民眾的反猶思潮促進了猶太人政治運動的蓬勃發展,並最終導致了錫安主義的誕生。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紀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 華德中j 猶太人在其故鄉「以色列地」上共建立過三個政治獨立的國家,分別是古代的前後兩個以色列王國和於1948年成立的現代以色列國。 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猶太民族開始處於長期流浪散居的狀態。 除了在現代的以色列國,猶太人在其所處的國家都為少數族群,並曾經經受了反猶主義的迫害壓制,但猶太人在數千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持了民族信仰的獨立性和連續性。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常染色體DNA的研究(這種研究觀察整個DNA mixture)變得越來越重要。
儘管從亞述與巴比倫時代起,猶太人已開始離開古以色列地區,但羅馬帝國對猶太人起義的鎮壓才真正導致猶太人大規模地離開故土,從而開始這個民族漫長而悲慘的流亡歷程。 當時雖然仍有一部分猶太人生活在猶太王國(該地區被羅馬人改稱為「巴勒斯坦」),但另一些猶太人被賣作奴隸,同時也有一些猶太人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公民。 由於失去聖殿,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指望耶路撒冷。 猶太教在語言上分為希臘語和希伯來語/亞拉姆語的圈子。 希臘化的猶太教從未發展出葉史瓦(yeshivas)來學習口頭法(Oral Law)。 拉比猶太教(以以色列地和巴比倫為中心)幾乎在著作中完全忽視了希臘化的流散者希臘化的猶太教最終因為其信徒被同化為希臘羅馬文化而消失,留下了一個強大的東部拉比社群,他們在巴比倫有著大型的學習中心。 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猶太人2000年的流亡生活開始了,猶太人遍布整個羅馬世界,他們從一塊土地流亡到另外一塊土地。 在流散過程中,猶太人生活的中心從巴比倫移至伊比利亞半島、波蘭和美國,由於錫安主義,他們又回到了以色列。
猶太人作為每個所在國家(除了以色列外)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歷史上經常遭受迫害,這導致他們數百年來人口數量和分布上的波動。 儘管猶太人努力將希伯來語恢復為猶太民族語言,但全世界猶太人並不普遍擁有這種語言知識,且通用英語,因此英語已經成為猶太人的通用語。 雖然許多猶太人有足夠的希伯來語言能力來學習古典文獻,而且猶太語和意第緒語、拉丁語一樣也是最近在20世紀初被普遍使用的,但大多猶太人今天缺乏這樣的語言能力,英語大體上取代了大部分的猶太口頭語。 今天,猶太人中最常用的三種語言是希伯來語、英語和俄語。 歷史中,猶太人說得最多的是意第緒語, 但是,在猶太大屠殺之後,在錫安主義運動之後、以及在以色列國採用了現代希伯來語之後,今天很近已經很少人使用了。 在某些地方,猶太人社區的母語與一般人口或主要社群的母語不同。 例如,在魁北克,較大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群採用英語,而較小的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使用法語和自己的原初語言。 由於沙皇和蘇聯的政策,俄羅斯人已經停止將意第緒語視為俄羅斯猶太人的語言,但這些政策也影響到鄰國社群。 今天,俄語是許多蘇維埃解散之後的諸多國家的猶太社群的語言,例如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也包括在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塔吉克斯坦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語言。
異教徒通婚的比率在各地有很大差別:在美國,該比率低於50%;在英國,該比率約為53%;在法國,約為30%;而在澳大利亞及墨西哥等地,上述比率則低至10%。 在美國,父母中只有一方為猶太人的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會參加猶太人社團的宗教活動。 從結果來看,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地的猶太人口或保持動態穩定,或在以較慢的速度逐步縮小,猶太人正在持續不斷地融合於周邊的文化中。 根據猶太人對聖經的注釋記載,猶太人的始祖是聖經中記載的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以撒(阿拉伯語發音為易斯哈格)和雅各(阿拉伯語發音為葉爾孤白)等人,他們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000年。 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神的王子」,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華德中j 至今為止發現的證明以色列存在的年代最古的證據,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古埃及麥倫普塔赫石碑。 原來以色列民在巴勒斯坦分居,後來以色列人跟上帝求一個王來治理他們,結果先是由便雅憫支族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統一成一個國家。 之後猶大支派的大衛王擊敗了周邊亞蘭、腓力士的騷擾,定都耶路撒冷,建立了在新月地區西部稱霸的以色列王國。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的定義,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人(宗教意義)以及由猶太母親所生的人(種族意義)都屬於猶太人。 猶太人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猶太教是維繫全體猶太人之間認同感的傳統宗教。
在1492年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之後,西班牙大約有二十萬的塞法迪猶太人被西班牙皇宮和天主教會驅逐,隨後,在1493年的西西里(37,000猶太人)和1496的葡萄牙,很多猶太人被驅逐出境。 被驅逐的猶太人主要逃到鄂圖曼帝國、荷蘭和北非,其他人遷往南歐和中東。 歐洲中世紀時期和歐洲啟蒙運動時期,許多猶太人被驅逐了,其中包括:1290年,16000名猶太人被驅逐出英國;1396年,100,000人被驅除出法國; 1421 年,無數人被驅逐出奧地利。 根據不同統計數據,約有530萬至650萬的猶太人生活在美國。 此外,擁有較多猶太人的美洲國家有: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等 華德中j (參見拉丁美洲猶太人歷史)。 儘管遺傳學上的證據並不夠充分,但一些歷史學家仍根據一些史料推斷,在基督教的新興時期,整個羅馬帝國居民的10%為猶太人,這個數字只能通過「皈依說」來解釋。 在公元前970年,大衛王(阿拉伯語發音為達烏德)之子所羅門(阿拉伯發語發音為蘇萊曼)成為以色列國王。 他歷經10年之久,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聖殿(史稱「第一聖殿」或「所羅門聖殿」)。 但在所羅門死後,北部的十個支族聯合起來,獨立於南方的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國。
它們表明,猶太人口往往在獨立社區中形成相對密切關聯的群體,一個社區中的大多數人擁有共同的祖先。 對於流散的猶太群體來說,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和米茲拉希猶太人的基因組成顯示了他們有著共同的中東祖先。 在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塞法迪猶太人(特別是摩洛哥猶太人)的案例中(這兩派是緊密相連的),非猶太人混血來源主要是南歐,而米茲拉希猶太人顯示出與其他中東人口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混血的證據。 Behar等人提到了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現代義大利人特別密切的關係。 人們發現猶太人與新月沃土北部的群體(庫德人,土耳其人和亞美尼亞人)而不是阿拉伯人的血緣關係更親近。 儘管猶太人內部有著如此眾多的分支,但阿什肯納茲族猶太人仍占據了現代全球猶太人口中的絕對多數。 他們約占所有猶太人口數的70%以上(在二戰和猶太人大屠殺之前,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0%)。 作為從歐洲大批移民的結果,阿什肯納茲族人在所謂新大陸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的猶太人中更是占據了絕對多數。
華德中j: 以色列
當蘇聯崩潰時,許多受影響的領土上的猶太人(他們已經是refuseniks)突然被允許離開。 猶大王國有1萬至8萬人被流放到巴比倫,然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二世允許他們回到猶地亞,接著,羅馬帝國又導致許多人流亡出去。 華德中j 以色列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猶太人佔人口多數的國家(法律上及人口登記,實際上不少阿拉伯裔以色列人不具有以色列的公民權)。
在波斯帝國遭受亞歷山大大帝的沉重打擊後,塞琉古王朝的統治者考慮將希臘文明引入波斯。 猶太人原本已經接受了希臘文化,但當國王安條克四世企圖徹底剝奪猶太人信仰,欲將耶路撒冷聖殿用於祭祀希臘神話主神宙斯時,忍無可忍的猶太人在馬加比家族的領導下發動了起義,史稱「馬加比家族起義」。 這次起義的勝利保住了聖殿,並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人國家,史稱「哈斯摩尼王朝」。 華德中j 這個王朝從公元前165年持續至公元前63年前,最終被羅馬帝國吞併。 在羅馬人的早期統治時期,哈斯摩尼王朝仍保留了部分實權,但最終馬加比家族被大希律王徹底消滅。 以殘暴聞名的大希律王是以東人,獲羅馬帝國特權而統治整個以色列地區。 DNA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現代猶太人中的祭司家族(「Kohen」)都源自大約3000年前的同一個祖先。
到了20世紀末,全球猶太人分布已有了明顯變化,其中以美國和以色列為兩大聚居中心。 希伯來語是猶太民族的正式書面用語(又被稱作「lashon ha-kodesh」和「神聖的語言(the holy tongue)」)。 它既是許多猶太教經典(Tanakh)的標準用語,也是數個世紀以來猶太人使用的日常語言。 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開始滲透進猶地亞地區的日常口語。
華德中j: 猶太人
歐洲歷史上著名的十字軍運動對猶太人社群造成了極大的衝擊,而且也推進了限制猶太人從事大多數經濟活動的立法活動。 這一結果是猶太人只被允許從事貨幣借貸和其他貿易行業。 從1300年起,猶太人被驅逐出英格蘭、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他們中的大多數被迫向東遷移到波蘭等東歐國家。 根據1764年的統計,約有75萬猶太人居住在波蘭立陶宛聯邦境內。 華德中j 猶太教一直維持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種族,同一種宗教和同一種文化的特徵,這樣人們定義誰是猶太人時需要稍微確定這裡討論的究竟是一種宗教,一個民族還是一種身份。 當今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主要還是猶太教,但也有少部分人轉信其他宗教,如基督宗教、佛教等,亦有不少猶太人成為無神論者,但仍會保留猶太傳統。
研究人員猜測現代猶太祭司家族的「共同最近祖先」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大致相當於聖經《出埃及記》發生的時期)至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摧毀第一聖殿)之間。 此外,他們也發現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和賽法迪猶太人之中也存在類似現象。 專家根據基因學的分析,推測第一代祭司與現代人相隔可能有106代,時間上約相隔2650年至3180年,後者取決於平均每一代人以25年計算還是以30年計算。 此外,正如可薩人被融合入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一樣,一部分異族個人和群體通過皈依信奉猶太教而影響了現代猶太人的基因結構,但相對於猶太人整體而言,這一比例仍非常小。 1948年,猶太人占多數的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這是自羅馬人滅亡古代猶太國後的第一個猶太人國家。 經過第一次中東戰爭後,生活在北非和中東地區的85萬猶太人中的大部分紛紛遷移到以色列國內,這部分人口與二戰後從歐洲來的移民構成了以色列國的人口主體(參見從阿拉伯世界撤離的猶太人)。
- 根據猶太教典籍《希伯來聖經》的記載,猶太民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一般紀元前20世紀前後的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人。
- 而在法國,從北非移民來的米茲拉希族猶太人的規模開始超過當地的阿什肯納茲人和賽法迪人,成為該國猶太人中的最大族群。
- 為了對抗伊斯蘭力量,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企圖奪回耶路撒冷,並摧毀該地區殘存的猶太人族群。
- 在公元前5世紀,與希伯來語比較近似的阿拉米語開始滲透進猶地亞地區的日常口語。
- 雖然許多猶太人有足夠的希伯來語言能力來學習古典文獻,而且猶太語和意第緒語、拉丁語一樣也是最近在20世紀初被普遍使用的,但大多猶太人今天缺乏這樣的語言能力,英語大體上取代了大部分的猶太口頭語。
最後到了1500年左右,屢受壓迫的猶太人終於在波蘭找到了相對安全的環境,並再次繁盛起來。 由於包含著對猶太人生活的多方面規範,因此猶太教不僅僅被視為一種宗教信仰,同時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及身份認同,因此很難在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人身份之間做出清晰的界定。 正如古代希臘社會的多樣性一樣,猶太文化在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地域中產生了各不相同的特質。 例如在啟蒙時代(參見猶太啟蒙運動)前後的歐洲社會,在安達盧斯(伊斯蘭教統治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北非和中東,在印度和中國,乃至現代美國和以色列,許多文化現象已與宗教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分離。 在猶太人進行內部改革的同時,歐洲社會的主流文化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 1791年,法國開始了「解放猶太人運動」,成為首位賦予猶太人平等法律權利的歐洲國家。 此後,拿破崙一世進一步邀請猶太人走出隔都,並給予他們許多新的政治權利(參見拿破崙與猶太人)。
華德中j: 猶太人歷史
雖然今天北非的猶太社群很小,但是猶太人已經從一個多語言的組織轉變成一個單語(或接近單語)的社群,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和突尼西亞市中說法語,而大多數北非人繼續使用阿拉伯語作為母語。 希伯來聖經提供了一種對猶太人傳統和早期猶太民族歷史的宗教解讀,它建立了第一個亞伯拉罕宗教,現在世界各地已有54%的人信仰這種宗教。 猶太教在實踐和信仰上引導著信徒,它不僅被稱為宗教,而且也被稱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明確區分了猶太教,猶太文化和猶太身份。 其中,一些因素來自猶太教,而其他因素來自猶太人或猶太人的特定社群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另一些因素來自社群的內在社會和文化動力,而不是來自宗教本身。 在基督教會尚未形成嚴密組織的中世紀早期,猶太人及其宗教並未受到嚴苛的待遇。 公元800年至1100年間,約有150萬猶太人生活在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各國。 他們未成為封建階級社會中的一部分,因此幸運地避開了許多基督徒不得不承受的奴役或戰爭的磨難。 與大多數沒有受教育的基督徒不同,絕大多數猶太人都能寫能讀,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 由於他們在金融業、行政和醫生等行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因此往往受到地方君主或貴族的庇護,避免了在基督教社會中的孤立處境。
華德中j: 現代以色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紐約時報2008年12月4日版。 同時,在反法西斯盟軍一方,約有140萬猶太裔士兵參加了這場大戰。 上述人數中,約有40%來自蘇聯紅軍,另外超過3萬名巴勒斯坦猶太人組成志願軍「猶太旅(Jewish Brigade)」,加入了當時的殖民宗主國英國的軍隊。 以色列國成立於1948年5月14日,採用議會民主制。 本網站提供極具彈性的廣告計劃,包括站內多個頁面的宣傳橫額,VIP頁面贊助及Newsletter等等。 請以電郵或Telegram聯絡我們詳談有關廣告查詢及合作事宜。
這些猶太人大都生活在以色列以外的其他國家(已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若移民至以色列,一律不承認為猶太人)。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的猶太人群體的父系基因庫均源自中東地區的同一個民族,自大流散以來,大多數猶太人群體與周邊的非猶太人保持著相對隔離的發展過程」。 研究者驚奇地發現,無論猶太人散居在哪一地區,他們基因中的同一性程度都相當高。 基因學研究表明,現代猶太人民族中含有多種不同的血統,但大多數人口的血統仍可以追溯到一個居住在特定地域並經過獨立演化的古老種族。 儘管DNA測試結果論證了各個猶太人支系中都存在著3000年以上的族內通婚,但這其實仍低於其他民族的程度。 目前為止的研究結果不僅證實了傳統意義上的猶太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迫流亡異鄉的以色列人,同時也推翻了那些主張絕大多數現代猶太人僅僅是具有猶太教信仰而不帶有古代以色列人血緣的論點。 1492年,當基督教王國最終統治伊比利亞半島後,基督教徒們終於對猶太人發起了最終和最強勢的驅逐運動(參見西班牙猶太人歷史和葡萄牙猶太人歷史)。 到了17世紀,儘管程度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西歐各國的猶太人已嚴重受到成文法律或無形社會壓力的迫害,被迫聚居在所謂「隔都」之中。
理論上,猶太教信徒就是猶太人,這種猶太人,與那些血緣上是猶太人的(即母親是猶太人,若父親是猶太人,母親不是,其子女並不是猶太人),有相同的地位。 然而,很多改宗猶太教的人以及猶太教前信徒都表示,許多一出生就是猶太人的人,將後期皈依者視為二等猶太人。 主流猶太教並不鼓勵改宗,改宗被認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大部分的改宗都是混合婚姻的孩子,或是猶太人的配偶或未婚妻、未婚夫(主要是猶太男性要求異教徒女性改宗,以讓子女一出生就是猶太人,因為猶太人身份是母系傳承)。 而其宗教猶太教音譯為中文的「一賜樂業教」(音近「以色列」),另由於其獨特的宗教習俗,又被古代中國人稱為「藍帽回回」、「挑筋教」等。 在聖經的《出埃及記》中,以色列的後裔離開古埃及(希臘語的「離開」或「出走」),雖然這個故事的歷史真實性尚待考證。 背著行李舉家遷移的俄羅斯猶太人,望著海峽另一邊熱情歡迎他們的美國猶太人。 在1881年至1924年期間,超過200萬猶太人為躲避沙俄大屠殺,舉家到美國避難。 上述兩大思想運動以及猶太教正統派構成了現代猶太教的主要派別的基礎。 當一個猶太人的長子出生滿30天後,父母會將其帶到祭祀或利未人行贖長子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