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圍詳解

老圍 內容大綱

村裏另有一處供奉「大王爺」,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左右,老圍以及後來一分為二、遷至大埔頭村的兩村村民都會同心前來參拜。 而「」之名,也正是因為有了「新」才被指認為「老」,村民實也會稱「老圍」作水圍。 鄧姓的老圍,村民原初以種禾種菜維生,後來大多把農田租給外來村民。 這天的領隊、「大埔老照片」fb群組版主朱森叔叔也在村裏長大,隨着一九五○年代香港工業發展,加上因為稻米增加入口而競爭力下降,他的父親掌握種植桃花技術,與附近許多農民把握商機改種桃花,把大半條村染成了粉紅色的花田。 村長介紹,它原是包圍一整條村深廣的護城河,用以防衛,村民日常就在後方老樹旁入口進出,如見不妥,便會把大鐵門關上,而圍牆內有確保水源的水井。 因為去水和衛生問題,後來把河填土,門前留下這個小池紀念。 圍門亦於一九五五年重修,有趣地長在整排屋的一角而不在正中,村長說從來如是,該是前人的風水考慮。 交通:在西貢 / 恒安巴士總站乘99號巴士或在西貢巴士總站 / 沙田市中心乘299X巴士,「企嶺下老圍」站下車 / 回程於「田寮」或「大洞」站乘相同巴士離開。 上集「模達紀事」 之「漂流教室」講到藝術變成草根社區西九化的幫凶、民間運動述語被政府偷換概念。 各方好友見我情緒低落,或作情緒顧問、或指點迷津的朋友,非常感謝。

村內的生態園、中藥園,還有由村民悉心栽種的大樹菠蘿,及散佈四周的壁畫,為老圍村帶來吸引遊人的景點和商機。 鄧族族史記載,六世祖鄧松嶺遷龍躍頭,七世祖鄧元禎與其獨子鄧從光遷居屏山,九世祖鄧洪惠與鄧洪贄遷廈村,十世祖鄧敬章鄧敬羅搬林村河邊水圍(老圍)及大埔頭。 如果鄧松嶺時代林村谷東北端可通大埔,鄧松嶺就不一定會選龍躍頭而可能選大埔頭,再向沙田發展。 東進受阻轉回元朗平原,向更西部的屏山及廈村拓展,當元朗平原已無拓展空間,最終才進入大埔,這時其他氏族已進佔其他平地,不像從前容易立村,鄧族主要拓展完成。 黃佩佳認為1103年此區為蠻荒之地,陸路阻梗,鄧符協必由廣州沿水路,沿珠江南下,來到前海灣,視察南頭(當時為海防重鎮)、赤灣,西入后(後)海灣之落馬洲、新田,南下龍鼓灘至屯門三聖灣(當時有駐軍),都選不中。 他只好回頭,北返后海灣,駛到元朗灣(山貝灣)上岸,相中錦田。 此地三面環山可避颱風,土地肥沃,幅員廣闊,河溪遍佈,四通八達,條件都是以上各處都不具備的。 大人物觀察大環境做了大決定,使鄧族成為新安大族,影響力至今猶大。 的圍牆並非自四面嚴密包覆,聚居的房子單靠護城河圍繞保護。

老圍: 九巴命名

有見及此,九巴自2001年起,每逢清明及重陽節期間開辦掃墓特別路線32S,卻受上述封路安排與老圍路狹窄路面影響,老圍總站只能設於山腳的東普陀,乘客須轉乘小巴、的士、或索性徒步上山才可抵達該院。 (Lo Wai)總站,位於新界荃灣區老圍路盡頭,門牌33號圓玄學院入口對開,為一常規專綫小巴總站及九巴節日路線總站。 阿May與陳姑娘的想法是想觀眾走入社區,於是在村內物識了六個特色建築物,包括香海慈航(船廟)、珠崗禪院、張氏家祠、東普陀寺、老圍村公立學校和九叔家,安排導賞,以免干擾村內秩序。 除了攝影作品外,更輔有「場地」簡介,設置雖然簡陃,就是裱在咭紙上的幾張相片,包了膠,或掛在鐵閘、或吊在簷下,與衣物為隣,全老圍的生活細節,每一個「展場」都有不同的小主題。 參加了劇場工作坊的年青人,更加在三叠潭的雲連橋上做行為藝術,述說自己的老圍故事。

老圍公立學校村口嘅「老圍公立學校」曾經係電視劇《京華春夢》嘅拍攝場地,而家已停辦。 佢傍邊係「同和社」、老圍村公所同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鄰舍層面社區發展部。 老圍村係清朝初年復界之後最早喺荃灣一帶起好嘅村落,當地人叫做「舊村」,喺康熙八年(1669年)由曾、張、黃、許、鄧五姓人起成,其中以姓張一族最多人。 老圍村起嗰時曾經有圍牆防禦海盜,村裏面嘅房屋以行列嘅形式起成,同一個姓嘅村民建立喺同一列嘅房屋,稱為「排屋」。 老圍位於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是龍躍頭鄧族聚居的圍村。 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31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所在地原為一荒廢農地,長滿野草,附近居民長期受蚊患及蟲害困擾,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後來向政府申請該土地發展成中藥園,一方面善用鄉郊土地資源作為公眾教育場所,同時為老圍村居民解決了長期面對的環境衛生問題。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2012年清明節在荃灣老圍實施的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公告],2012年3月20日。 〈關於農曆新年期間荃灣往圓玄學院之交通情況〉,荃灣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錄音,2017年3月6日。 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有簡介,香港陳氏以河南淮陽陳胡公滿為姓始祖,而河南潁川陳寔公為一世祖。 老圍 陳寔公是東漢時代桓帝時任太丘長,政簡刑清,百姓安居樂業,陳寔公這一支後人繁衍,後人陳霸先於南北朝時期建立陳朝,是史上唯一以開國君姓氏為國號,因為歷史上中國人一般是以國號為姓。 陳胡公的子孫以國號為姓氏,死後諡號胡公,這一位陳胡公同時成為了陳氏及胡氏的得姓始祖。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著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提供多元化的活動,藉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荃灣老圍村,毗鄰石園角村,佔地愈10,000平方呎,為全港首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藥園,種植了超過300種的中草藥,平日開放予市民免費參觀。 中藥園是一個集培訓及教育於一身的計劃,透過中藥就業培訓及教育活動,向市民推廣中藥應用概念和知識。 老圍村於1669年落成,是香港新界荃灣最古老的村落,初名「淺灣圍」,位於老圍路以南,距離荃灣市中心約5至10分鐘車程。 村莊背倚顯達鄉村俱樂部和城門水塘植林區,可遙望石圍角邨和綠楊新邨一帶。 村內居民有2000多人,平房排列有序,多是古樸的瓦頂磚屋,亦有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洋溢著平靜簡樸的人民氣息。

老圍

建墟後沒有人留意該祠何時湮滅,反映純屬過渡本質,仍存的是1691年建天后宮,成為墟市的宗教和議事中心。 看大埔頭一圍一村規模,遠不及龍躍頭五圍六村,可以推想,大埔頭一族並未在大埔舊墟獲得厚利,管轄權似乎只握在龍躍頭一族手中。 我懷疑林村谷東北端之樹林甚至也阻隔通向粉嶺平原。 再說《新安縣志》輿圖中,大埔頭之後是一座山,山之左是河道右是海,讀者一定以為大埔頭後山不通粉嶺及對上之大陸。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泰亨鄉灰沙圍村村長,村長特意帶我們出門指望康樂園後群山說,他祖輩的確認為梅樹坑那邊不宜出入,寧辛苦上東面山頭經南坑村出大埔。 那麼當時由龍躍頭去大埔頭,也很可能是繞龍山西麓至康樂園接衛奕信徑第八段,而非今日鐵路公路線。

老圍: 歷史古蹟

據歷史記載,老圍村是荃灣區第一條村落,原名為淺灣圍。 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就曾於南逃時停駐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地圖與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荃灣以前因海盜猖獗的問題,亦曾被稱為賊灣」。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內地政變,大量人口南逃香港,自此荃灣區人口漸多,宗教人士陸續落戶該區發展寺院或道觀。 多家具規模者如圓玄學院、東普陀、西方寺、竹林禪院等,成為中外僧侶常作流連之地,使荃灣成為佛教、道教等民間宗教重點場所。 老圍 位於松嶺鄧公祠西面,為該區鄧氏最早創建的 圍村 ,具有深厚的 文化 歷史 價值,同時也是一個 古蹟 ,是個認識 圍村 歷史 的好去處。 圍門原是北向,由於風水理由而改為東向,門甚窄小,以利防守。 圍內房舍排列整齊,圍門側有一口水井,以往為村民的食水來源。 老圍雖然經歷多次改建,但圍牆結構及圍村布局仍保持完好。 老圍門樓及圍牆於1997年1月列為法定 古蹟 ,隨即進行全面修繕,工程費用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

  • 上集「模達紀事」 之「漂流教室」講到藝術變成草根社區西九化的幫凶、民間運動述語被政府偷換概念。
  • 但為什麼我們的城市就是越來越不能接受生活就是平平無奇、無咩好睇?
  •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泰亨鄉灰沙圍村村長,村長特意帶我們出門指望康樂園後群山說,他祖輩的確認為梅樹坑那邊不宜出入,寧辛苦上東面山頭經南坑村出大埔。
  • 隨著城市發展,部分村民遷出市區居住,老圍村僅剩下約2,000名居民,而村內古舊建築面貌,亦逐漸被新建現代化的三層式村屋取代,圍村色彩日漸淡化。
  • 大約在元末明初,敬章公和敬羅公,遷去大埔,在大埔頭建立老圍,住着敬章公的渭陽堂和敬羅公的流光堂族人。
  • 三疊潭後來因慕名而至的遊人日漸增多,水質受污染,導致已不適合嬉水和游泳。

佢個名來自涌口叫大埔滘嘅村,佢哋見呢處近大埔,而涌口匯集,就叫佢做滘,叫大埔滘。 以為車上乘客會因為車長行錯路,白白延長車程而大發脾氣,惟當日大部分乘客都未有責備他,反而嘗試伸出援手,拯救迷途車長。 當時更有數名帶著相機、超級熟悉巴士路線的巴士迷自告奮勇,站在車長身旁你一言我一語地為其指路,名副其實化身人肉GPS,成功連人帶車駛回天水圍目的地。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寺後是一座樓高九層之萬佛寶塔,每層供奉不同之佛像,而塔內之空間,為佛教文物館,陳列該寺長期搜集珍藏的不同朝代的佛像文物、法器、經卷及歷代高僧墨寶,以此作為佛教文化歷史和藝術的推廣。 老圍 爲進一步擴展西方寺的弘法功能,1991後複增建圖書館,古今佛學典籍齊備,供遊客及鄰近市民閱讀;亦有佛教書籍免費結緣,令市民及遊客增加對佛教的認識,領悟佛法真諦。 爲增添佛寺勝景,年前於寺後添建一座樓高九層之萬佛寶塔,每層供奉佛像各異,而塔內之空間,將成爲佛教文物館,陳列該寺長期搜集珍藏的不同朝代的佛像文物、法器、經卷及歷代高僧墨寶,以此作爲佛教文化歷史和藝術的推廣。 隨著城市發展,部分村民已遷出市區,現時村內只剩下二千多名村民,留守下來的大多是年長的老村民,年青一代已搬到市區謀生。

老圍: 老圍城隍爺廟

這條河除了防衛,也給村裏的孩子帶來了許多歡樂。 朱森叔叔是個會為童年填一闋懷古的性情中人,小時的他已相當感性,憶述每逢下雨他都會細聽樟子從樟樹上掉落河中的聲響,說是非常浪漫。 老圍 村中小孩也喜歡撿拾掉落一地的樟子,拿去大埔墟賣,幾毫子一斤,而樟子就是製造樟腦的原料。

老圍: 香港樓宇目錄

與東閣圍相同,老圍亦建於小丘之上,地基高於地面,門樓入口的部分建有石梯。 老圍四面有青磚圍牆,圍牆正中部分建有高台,可供守望之用,監察防盜。 圍牆依然可以看到槍孔,內闊外窄,可用作窺探敵人或盜賊及發射槍炮。 而圍門原來向北,但因風水關係,後來改建為向東。 老圍的格局與其他圍村大同小異,獨特之處在於村內有水井,能為村民提供食水,亦能確保有敵人侵襲、圍門緊閉之時,村內亦有食水供應。

由於經過多年嘅風雨,喺2007年圓玄學院再撥資重起新牌坊。 老圍張氏家祠老圍起好初期,五姓村民分別起咗5間祠堂,但係年久失修下先後倒冧,而家只剩低張氏家祠。 大約喺100年以前起,係3進式嘅建築,喺1990年重修時,只剩低2進,前進係門廳,後進係正廳,後進比前進高啲,用咗「四扇門」嘅建築形式。

【明報專訊】大埔頭老圍也稱水圍,它的圍門左右寫有「龍吟碧海 鳳立丹山」。 在西貢巴士總站乘99號,原先想往觀星台,所以在「水浪窩」站下車。 但經過颱風山竹吹襲後,往觀星台的路滿佈塌樹,去不得,所以直接返回西沙路,沿車路下去企嶺下老圍。 老圍村1669年開村,位處在今石圍角邨後,原由張、黃、許、鄧、曾五姓聚居,現時居民近二千,其中原居民約有一千人,二陂圳一帶雜居着一些新移民家庭,當中只有張氏宗祠仍能屹立不倒。 由於交通方便,村內兒童均往市中心上學;而年青一輩亦多為上班族,隨着老排屋失修、西班牙式村屋林立、物業轉手與人口老化,鄉村風貌與社群脈絡面臨瓦解似是必然。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2017年重陽節在荃灣老圍實施的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公告],2017年10月18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2017年清明節在荃灣老圍實施的特別交通及運輸安排〉[公告],2017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