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情緒病2024詳細資料!(持續更新)

其他的抗癲癇藥物或鋰鹽或抗精神病藥物多半以抗躁症的能力較強。 可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包括情绪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有时也会建议联合用药。 2014 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 Schizophrenia 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

在精神病中,康復是指患者重拾對自己生命的控制權,以及在教育、工作、人際關係上,擁有社會上一般人所應有的機會。 要達到這些目標,很需要將由大腦功能障礙而產生的各種病徵糾正,在這一方面,精神科藥物是尤其重要。 隨著病徵得到妥善處理,復康訓練以及親友的支持便能幫助患者重拾他在家庭、朋友、及工作間的角色。

精神病情緒病: 情緒病 | 認識7大常見情緒病的病徵症狀、原因、種類及治療: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強迫症/鬱躁症/社交焦慮症/創傷後情緒病

事實上,精神病是由於腦部不同部位受損所造成的,而有各種治療可以幫助腦部的復原。 大腦作為身體其中一個器官,其運作與其他器官是息息相關。 正常的大腦運作有賴其他器官的正常運作,例如,若果心臟衰竭,大腦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腦部便不能正常運作,導致神智不清。 同樣地,腦部亦影響其他器官的運作,例如,大腦想起一些令人驚嚇的事物,即時會心跳加速,血壓上升。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精神病情緒病

每一種藥物,無論是中藥或是西藥,都會有副作用。 而每一種藥物可以出現的副作用可以多達數十種,這反映了副作用的出現是因人而異,常見的副作用 (大約出現多於百分之十的病人) 通常只有幾種,其餘的都不太常見。 在精神科藥物方面,近十數年,新一代精神科藥物在減低副作用方面已大大改善。 同時,隨著身體慢慢適應藥物,副作用很多時會有所消退,所以醫生可透過調較藥物的份量、更改服藥次數及時間,以減低藥物的副作用。 病人向醫生詳細描述服藥後的不適是非常重要的,醫生會判斷這些不適是由於副作用、屬於精神病病徵的一種、還是一種新疾病所引起的。

精神病情緒病: 心理治療

患者也能夠透過心理治療來學會面對自己變化過於快速又激烈的情緒。 心理治療也能使患者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如何能影響到週遭的人事物,並且學會處理或彌補它造成的後果。 精神病情緒病 精神病情緒病 就一個兩度住院的患者而言,正常而穩定地服藥與生活作息與否,直接影響病情的穩定及發展,如果再加上充分且積極的病識感,依樣能夠期待患者豐富又多樣的生活。

所以,精神科醫生的臨床技巧以及病人是否願意透露病情,對於準確診斷精神病及計劃治療,是最為重要的。 精神病情緒病 其中,認知行為治療有效治療各種情緒病,包括抑鬱症、焦慮症、驚恐症、社交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情緒病和暴食症等。 臨床心理學家會先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通過理解和分析,改變病人負面思想及不能自控的問題行為,紓緩患者的困擾。 嚴重的思覺失調即精神分裂,大致可分為四種﹕「妄想型」、「緊張型」、「單純型」、「混亂型」。

精神病情緒病: 情緒病的成因

例如:1) 接受治療等同於依賴藥物,2) 拒絕治療是靠自己的表現,3) 一個人只可以在「選擇治療」和「選擇靠自己」之間二選其一。 精神科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透過平衡腦部裡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例如抗思覺失調的藥物,主要是透過調節腦內一種名為「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從而抑制妄想的出現。 雙相症發生的原因因人而異,目前還無法明確斷定。

只有克服對問題「否定」及逃避的態度,患者才能求診及接受精神科治療。 事實上,所有疾病的康復都是靠病人自己;病人須自己選擇求醫、服食醫生處方的藥物或參與其他治療,以及依吩咐改變生活習慣。 醫護人員提供的治療,作用有如一件工具,病人拾起這件工具,促進身體受損部份的復原。

精神病情緒病: 常見的精神病種類

反之,若在發作初期即受到良好的控制,就能保護患者的社會功能,使受到的損害儘量小。 躁狂則損害患者的認知能力,可能產生幻覺,從而妄想及認知扭曲等。 精神病情緒病 有些患者在高昂的情緒與幻覺中產生暴力或者自殘行為,有時也會作出不可理喻的行動或者決定。 情緒病的主要特質雖然是情緒困擾,但其表現形式除了有煩躁、緊張、憂慮及情緒低落等情緒病徵外,還會以身體病徵如失眠、頭痛、疲倦和原因不明的疼痛等表現出來。

目前,情緒病患者常見症狀是抑鬱及焦慮,抑鬱的人士會長期思考已經發生的事,覺得自己做錯事、做得未夠好,或者自己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焦慮的人士則會長期思考尚未發生的事,擔心日後災難、不合理的問題等。 兩者的心理壓力所引致的身體情況也有所不同,前者會常感疲倦,難以集中工作,記性差;後者則容易感到頭痛,難受時會感到喉嚨好似「鎖上」。 親友愛護患者,替患者感到難過,衷心希望患者康復。 精神病情緒病 但很多時,親友忽略了一些細節,結果未能將關心轉化為一些真正能幫助患者康復的行動。

精神病情緒病: ▼ 情緒病 | 快速連結 ▼

大多數患者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都有明顯的進步。 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本港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新症,由1997年的5,029宗已升至2001年11,227宗,升幅高達123% ,可見香港人受情緒病困擾愈來愈普遍。 情緒病患者除了會在情緒上產生煩躁、憂慮及不安等症狀,亦會因為情緒問題引起頭痛、失眠、疲倦、心悸等身體不適的症狀。

精神病情緒病

加上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定能幫助患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孩子正常發展。 根據調查,許多情緒病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病或患哪一種情緒病,故未有及早尋求有效的專業協助。 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明白如何辨識情緒病。 另一原因是,情緒病可能引起身體不適,例如頭痛、頸痛、疲勞、心悸、暈眩、耳鳴、胸口不適、體重上升或下降。 因此,患者及其家人,往往以為只是身體出現毛病,可是身體檢查的結果,大多是正常。

精神病情緒病: 不同程度的情緒病病徵

會出現類似症狀的疾病和情況包括:藥物濫用、性格異常 、過動 、思覺失調症以及數種醫療狀況。 情緒病是常見的都市病,除了易哭、暴怒、情緒失控,情緒病還有什麼病徵? 本文帶大家認識情緒病是甚麼,由情緒病成因、病徵症狀、種類,說到治療方法。 常見到一些家庭暴力,都將施暴者形容為躁狂症病發,故而做出越軌行為。 原來,據研究指出,一般躁狂症病患者極少會出現暴力傾向,市民大眾只是誤解。

  • 但很多時,親友忽略了一些細節,結果未能將關心轉化為一些真正能幫助患者康復的行動。
  • 現今一般腦素描在技術上只可以顯示不少於幾毫米的病變組織,如腦腫瘤或出血,所以,絕大部分精神病中的腦細胞活動異常是不能被顯示出。
  • 醫生利用抽血檢查及電腦素描等作為輔助,以排除身體其他部份疾病所導致的精神病病徵。
  • 在日常生活上,我們很多時都會採取一些保護措施,以維持健康及防止再一次生病,例如一些人比較容易曬傷,所以每之戶外活動時,都會搽防曬用品。
  • 受過特別專業訓練的社工、護士、心理治療師、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都可為患者進行心理治療。

如果病人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風險,即使病人本身不願意接受治療可能還是有強制治療的必要。 特徵為經常干擾或打斷別人說話,缺乏耐性、做事不考慮後果,例如無法排隊時等候,活動或遊戲時不能和別人輪流參與等。 身體上的症狀:心跳加速、出汗、頭暈、呼吸困難、胸口不適、作悶嘔心、發冷發熱、有麻木刺痛的感覺、覺得喉嚨哽塞等。 康復進程就如一場馬拉松般需要很多的勇氣和毅力,而心存希望是最重要的原動力。 事實上,的確有足夠的客觀理據去支持這份希望,因為醫學的進步令治療越來越有效。 拉莫三嗪抗憂鬱效果比抗躁症效果強,是目前美國德州規範建議的雙極性憂鬱期的首選藥物。

精神病情緒病: 情緒病的病徵5. 身體不適

精神科藥物能促進腦部受損部位的修復,糾正腦部化學物質的失衡。 但由遺傳因子在腦部某些部位所引起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再加上,導致上次病發的壓力來源很多時會重現,這兩個因素均構成病發的風險。 所以,持續的藥物治療提供了一份保護,鞏固復原,大大減低病發的風險。 一些精神病患者,即使已感受到精神病病徵所帶來的痛苦,他們仍拒絕治療。 其中一個原因是源於對「靠自己、靠意志」這句說話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