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由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引發的疾病,香港法定名稱最初為「嚴重新型傳染性病原體呼吸系統病」,在4月29日起改為「2019冠狀病毒病」。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早期使用的命名是「武漢肺炎」,後來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2020年2月19日起,衞生防護中心改稱它為「2019冠狀病毒病」。 2022年6月起,香港疫情再度反彈,9月8日單日新增11,091宗確診,創3月下旬以來最高。 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6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5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63例具慢性病史、4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
2022年10月起,由於政府放寬入境限制,加上境外確診人士帶來有新的病毒株流入香港(例如BQ.1.1、BA.2.75.2、XBD等)(每天平均一宗)確診個案緩慢回升,由10月4日的3000多宗水平升至5000多宗,其後維持約1個多月。 2022年11月13日,本地疫情重新上升至6000多宗,此後疫情急劇惡化(11月17日更第2度重上8000多宗水平,自22年9月初以來新高)。 2022年11月24日,確診個案升到9000多宗,其後稍微回落。 至2022年12月1日,確診個案自3個月來再次達到10000多宗,其後繼續維持升勢。 2022年12月23日,確診個案達到20000多宗。 截至 8 月 確診年齡 31 日,本港一共錄得 9,690宗死亡個案,曾確診新冠肺炎後死亡的病人年齡介乎 11 個月至 103 歲,首名死亡病人是一名 39 歲男病人,醫管局證實,他因病情惡化在瑪嘉烈醫院逝世。
確診年齡: 確診者搭自強號板橋到台南 台鐵證實
為無症狀患者,因有萬華區活動史在23日前往採檢,24日確診。 案7508為7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腎臟病、高血壓以及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25日出現嘔吐、吐血等症狀後猝死,26日採檢、29日確診。 13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26日前往採檢收治、27日死亡,於29日確診。 案7237為60多歲女性,患有心血管疾病、腦梗塞以及高血脂。 24日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前往採檢,26日住院、27日死亡,於28日確診。
- 劉智明也是迄今為止死亡的最資深的衛生官員之一。
- 「衛福部1957福利諮詢專線」臉書粉專說明,與確診者接觸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
- 22日出現感冒症狀到院前死亡,於19日採檢、24日確診。
- 另外,當局指考慮到整體社會已達致相當高的疫苗接種率,加上社會已建立較廣泛的防疫屏障,將取消疫苗通行證和所有入境人士強制核酸檢測的要求;也會取消所有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聚令、1.5米餐桌距離和每枱人數限制等,只維持口罩令。
- 由該日起發出的檢測結果,除作為臨床診斷用途外,如檢測Ct值為35或以上,會一律被界定為陰性。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35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6例男性、2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 入境日期介於去年12月10日至今年2月14日。 確診年齡 截至今日公布兒童重症共311例,包括:MIS-C 確診年齡 204例、腦炎38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34例、哮吼12例、家中死亡(含到院前死亡)11例、敗血症5例、心肌炎2例、其他(共病引起、新生兒感染等)5例。 累計公布兒童死亡45例, 包括:腦炎16例、家中死亡(含到院前死亡)1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0例、敗血症4例、哮吼1例、心肌炎1例、其他(共病引起)2例。
確診年齡: 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
傳染性更強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BA.2亞型卻因為位於油麻地的檢疫酒店香港海景絲麗酒店發生內部交叉感染,形成「檢疫酒店群組」並導致第五波疫情大爆發。 雖然政府在該邨多棟大廈實施圍封強檢或禁足,但未能阻止病毒擴散。 1月18日有一名在銅鑼灣的一家寵物店工作的女店員確診Delta變異病毒株,「寵物店群組」出現後政府要求全港有飼養倉鼠的市民同意棄養供漁護署大規模人道毀滅。
香港人一向鍾意去日本旅行,自日本喺上年10月放寬入境限制後,唔少港人都急急腳「返鄉下」。 講到去東京旅行,淺草一定係大家必去嘅景點之一,早前歐錦棠前往日本拍攝ViuTV劇集《打天下2》,而佢趁住空檔外出閒逛。 近日歐錦棠不時喺社交網站出PO寫上今次嘅行程感受,其中包括力數淺草三宗罪,引起網民熱烈討論。 長期後遺症對孩童的折磨,遠遠大於他們治病期間所遭受的病痛,而且和成年患者一樣,沒有人知道這個長期後遺症是不是永久的、會不會伴隨這些孩童一生。 全國昨日起實施快篩實名制,將近5千家社區藥局加入販售行列。
確診年齡: 台灣COVID-19 疫情分項統計圖
至於在兩名家長均確診而又沒有其他更好安排去照顧其子女的情況,醫院會在衞生防護中心同意下作出合適安排,以便利家長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同時照顧其子女。 全港共有六個密切接觸者檢疫中心,其中四個位於政府設施內,包括八鄉少年警訊永久活動中心、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和竹篙灣檢疫中心,另外兩間為密切接觸者檢疫酒店(荃灣絲麗酒店和觀塘帝盛酒店)。 就家庭中有兒童又同時有成員為密切接觸者及/或確診者的檢疫及隔離安排,政府發言人今日(三月十六日)解釋有關政策和安排。
一般而言,密切接觸者指曾與確診者一起居住或生活的人士,或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有面對面接觸的人士。 全港社區檢測中心/社區檢測站會為需要接受檢測的特定群組和其他特定市民(詳見新聞公告),提供免費檢測服務,有關人士只要進行網上預約或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內的「檢測登記碼」作登記,便可接受免費檢測。 此外,截至10月25日,共有39宗確診個案報稱在公立醫院工作,當中包括2名醫生、11名護士,以及26名屬支援或行政職系人員,局方指,當中大多數相信源自社區感染而非院內感染。 另有23宗報稱在私家醫院/私營診所工作的確診個案。 衞生防護中心指,並無該23宗確診個案按醫護人員及專職醫療人員劃分的分項數字。 指揮中心今15日公布國內新增1萬98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萬9505例本土個案及35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5例死亡。
確診年齡: 確診人數衝破 1 萬關口
由機組人員傳入的Omicron變異病毒株BA.1亞型於2022年1月中受控。 歐洲疫情於3月突然惡化導致「港人回流潮」,由3月中旬起輸入個案大幅增加,他們把病毒帶入社區,形成第二波疫情。 當中以輸入個案為主,期間亦出現「婚宴群組、酒吧群組、卡拉OK群組」的感染個案。 同時,港府設立入境限制措施,例如禁止非香港居民入境及要求外地回港人士必需強制檢疫14日、施加「限聚令」、向食肆施加防疫規定、關閉表列處所等,新增個案在4月中旬逐步減少,限制措施在5月逐漸放寬,5月及6月連續多日無本地個案。 2022年9月19日,袁國勇再次聯同港大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臨床副教授陳福和和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在網上媒體《灼見名家》撰文,表示香港已建立防重症免疫屏障,即使經歷新一輪爆發重症及死亡仍維持在低水平,新冠病毒已在香港紥根並成為風土病。 他們建議政府應該容許已接種疫苗者逐步回復正常生活,例如復原有關食肆的營業時間及人數等限制,對外則實施以檢測取代檢疫的入境措施,以加速邁向復常。
Omicron疫情持續於本港肆虐,若家中有長者確診可以如何處理?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近日分享了多項照顧確診長者的建議,從照顧過程、注意徵狀等各方面提出指引,讓照顧者可以根據長者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送院治療。 截至10月25日,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共錄得160個涉及5個或以上個案的群組,當中超過120個涉及5至9個個案,大部分為涉及家庭、朋友或工作場所的個案群組;另錄得3,849宗本地及可能本地個案,當中1,485宗為源頭不明的本地及可能本地個案。 政府考慮到平衡感染風險及恢復經濟民生動力,故決定由一月三十日起,撤銷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第599A章)向感染人士發出隔離令的安排。
確診年齡: 病例
回國若身體不適請主動通報,14天內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並戴上口罩儘速就醫,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 昨再增11宗本地變種病毒株個案,包括5宗XBB個案及6宗BQ.1.1亞系個案,患者25至53歲,全部人已打3針,分別在元朗、黃大仙、沙田及東區等居住。 確診年齡 截至昨日零時零分,衞生署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在本地個案亦累計發現67宗XBB、16宗XBD、一宗BA.2.75.2、一宗BF.7及76宗BQ.1.1亞系個案。
-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受訪時表示認同三位專家的看法,香港應在提高疫苗接種率後使經濟活動復常,逐步放寬防疫限制,戴口罩則是最後解除的措施,同時認為康復的長者應在後3個月後接種一劑復必泰疫苗加強免疫力。
- 獲准參與計劃的包括雲頂郵輪集團的「世界夢號」,將於下月6日出航。
- 全台16個縣市陸續下周開始恢復實體授課,根據教育部今(10日)晚間最新統計,全台各級學校學生確診數累計已達26萬8518…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早期使用的命名是「武漢肺炎」,後來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在2020年2月19日起,衞生防護中心改稱它為「2019冠狀病毒病」。
- 目前全美有24州檢測陽性比率超過世衛這項標準。
2月16日起香港氣溫顯著下降,晚間氣溫跌至攝氏10度以下,天氣寒冷及持續下雨,滯留在醫院室外的大批病人被逼在濕冷的寒風下瑟縮及着涼,引起香港及國際輿論關注,到2月18日晚上醫院才勉強騰出空間供大部分病人擠進室內。 政府接受香港船東會的游說容許外地海員及機組人員豁免檢疫,卻有部分染疫的海員登岸後進入社區,導致2020年7月上旬的本地個案數字逐步上升,掀起第三波疫情。 何栢良認為,政府實施食肆全日禁堂食措施原意是好的,但未有其他措施配合,例如有人需在廁所用膳,病毒傳播風險可能比在餐廳用膳更高。 他指出,可重新開放午市堂食,但餐廳防疫工作要更安全,包括下調每枱人數、放置隔板、背對背坐或面對牆壁用膳等;又提醒市民,用膳時不要多人聚集、不要傾談,用膳後戴上口罩再說話。 7月30日錄得149宗確診個案,為第三波疫情最高。 由於此波疫情中染疫者年齡較高,固死亡率亦因而上升。
確診年齡: 居家照護(含各縣市政府COVID-19確診者居家照護關懷中心服務資訊)
案5338為為80多歲男性,曾有萬華區活動史。 確診年齡 案4578為5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史、曾有萬華區活動史。 19日採檢收治,23日死亡、24日採檢結果呈陽性反應。 案3341為6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腎臟病、曾有萬華區活動史。
2022年12月28日,政府宣佈優化和解除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當局於29日起不再界定密切接觸者和發出檢疫令,取消疫苗通行證,以及入境強制核酸檢測,只維持口罩令;所有地方人士抵港當天和之後毋需進行強制核酸檢測。 確診年齡 2023年1月19日,政府決定在1月30日起對感染人士撤銷隔離令安排,不再向確診者發隔離令,確診者毋須呈報,改為發出健康措施建議,無徵狀患者可自由外出或上班,學生則不應上課直至快測陰性。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6例本土個案為155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採檢日介於今年5月1日至5月19日。 居住縣市以新北市157例最多(以中和區40例為多),其次為臺北市87例(以萬華區40例為多),桃園市17例、宜蘭縣8例、彰化縣6例,基隆市5例、高雄市及臺中市各2例、新竹市及雲林縣各1例。 萬華活動史相關84例、茶藝館相關60例、某社團相關7例、某水果商相關4例、遊藝場相關2例。
確診年齡: 美國疫情擴散全球最快:確診者年齡下降15歲,畢業派對、跑趴聚會為主因
一旦我們收集到 15 天的數據,就會顯示最近一個月的病例數據。 確診年齡 比較各種族和族裔群體的病例比率可突顯出差異。 此數據面板顯示病例、死亡和三藩市人口的比較。 如果所有種族或族裔群體都受到相同比例的影響,則病例或死亡的百分比將等於人口百分比。 確診年齡 當一個種族或族裔群體所佔病例或死亡百分比高於人口數時,則他們所受的影響更大。 防範新冠肺炎,外出時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出入公共場合落實實聯制,有疑似症狀應儘快就醫,經評估後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