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在1858年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10號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 結果砵甸乍備受孤立,終在1844年5月7日卸任總督一職,返回英國,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
- 結果,耆英到香港順道就《南京條約》換約外,雙方在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復於同年10月8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 1840年,清廷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後英方代表義律與清廷欽差大臣琦善在1841年1月私擬《穿鼻草約》。
- 草約送到倫敦後,時任外務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穿鼻草約》過於寬鬆,英方得益太小,而條約中割讓予英方的香港更被他批評為「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
- ,1789年10月3日-1856年3月18日),香港译作砵甸乍,英國軍人及殖民地官員,1843年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結果砵甸乍備受孤立,終在1844年5月7日卸任總督一職,返回英國,成為任期最短的港督。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立香港政府,設立了行政局、定例局和最高法院。 當中,砵甸乍在1843年8月宣佈委任三名官守議員加入定例局。 該三名官守議員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因此定例局最初連總督在內,只有四名成員。
砵典乍街10號: 香港總督
《制誥》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與砵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香港首任總督,到12月2日,大英帝國為表彰其功勞,向砵甸乍頒贈GCB勳銜。 ,1789年10月3日-1856年3月18日),香港译作砵甸乍,英國軍人及殖民地官員,1843年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H Code位於中環的核心地帶,是一個在喧囂的都市中心揉合了特色創意及型格生活的新地標。 位於中環砵甸乍街的H Code 鄰近蘭桂坊及蘇豪區,緊連閣麟街往半山的自動扶手電梯,可俯瞰中環警署及大館一帶繁華的景觀,融入區內多元文化及創意氛圍中。 H Code致力成為香港最具吸引力的時尚生活集中地,為社區注入獨特的生活品味 。 由於駐港軍官不滿砵甸乍干預軍務,英國商人又不滿他嚴守《南京條約》,不准英商在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走私鴉片。
定例局在1844年1月11日舉行首次會議,並在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 1840年,清廷與英國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及後英方代表義律與清廷欽差大臣琦善在1841年1月私擬《穿鼻草約》。 砵典乍街10號 草約送到倫敦後,時任外務大臣巴麥尊勳爵認為《穿鼻草約》過於寬鬆,英方得益太小,而條約中割讓予英方的香港更被他批評為「鳥不生蛋之地,一間房屋也建不成」。
砵典乍街10號: 香港港安醫院 – 司徒拔道
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巴士站,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干諾道中24-25號香港中華總商會大廈及招商永隆銀行大廈外,即過德忌利士街街口後、砵典乍街街口前,屬單向西行路邊中途站。 鴉片戰爭結束後,砵甸乍復以戰時英國國民流落台灣被殺為由,要求已改任兩江總督的耆英代為「伸冤」。 清廷為恐戰事再起,派伊里布到廣州主理對英交涉事宜,但其後伊里布病故,砵甸乍即揚言率艦北上,續與耆英談判。
另一方面,此站位處中環核心地帶,加上屯門居民對往返中環通勤有一定需求,因此多條來往兩地的合法與非法邨巴路線先後開辦,於此站後方吉野家門外的停車灣上落客。 政府為取締非法邨巴服務,於2004年要求城巴及九巴分別開辦X962及960A線,由此站開出,經西區海底隧道直達屯門。 星期一至六上午繁忙時間改為循環運作,並以中環(永和街)為循環點(部份班次以該處為終點),不入港澳碼頭。 此站後端是城巴及九巴數條繁忙時間特別路線的分站,亦為九巴960A線的起點站;兩巴在站牌上均沿用「砵典乍街」作站名,但在路線起訖點資料上則分別稱為「中環」(Central)及「中環(中華總商會大廈)」。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由於此站位處中環商業區中心,而且多條專營巴士及邨巴路線皆停靠此站,下班時間不少乘客在此候車,亦使該帶交通非常擠塞,巴士進站需要一段長時間。
砵典乍街10號: 大廈資料:立輝大廈
清廷得悉後大為緊張,道光帝遂以耆英為欽差大臣,到廣州與砵甸乍繼續談判。 砵典乍街10號 結果,耆英到香港順道就《南京條約》換約外,雙方在1843年7月22日在香港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復於同年10月8日在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 砵典乍街10號 由於清廷在《南京條約》中有割讓香港予英國一款,所以香港在南京條約簽訂後成為英國國土的一部分。 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准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 其後維多利亞女皇在1843年4月5日頒發《英皇制誥》,香港遂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隨著西區海底隧道通車,多條過海路線陸續開辦及停靠此站,令該段干諾道中交通日益繁忙,當局後來在砵典乍街後重設巴士站。 新巴及城巴報站系統播報此站時,會列出「 砵典乍街、中環站 」(Pottinger Street, Central Station );然而位於德忌利士街的香港站C出口,實際上較中環站更接近此站。 砵典乍街10號 砵典乍街10號 石板街聚集了許多老舊的小店和攤子,部份店鋪還保留了從前鐵皮屋的特色,遊人可以見到街上搭建的綠色小屋,十足老香港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