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探奇遊樂場2024詳解!(小編貼心推薦)

近日,知名運動品牌Nike亦將其永續願景帶到本地社區,運用再生物料Nike Grind打造名為「石籬Grind主場」的特色籃球場,並由著名插畫家兼玩具設計師James Jarvis為籃球場加入標誌性圖案。 此舉不但完美結合了環保藝術與運動,更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至社區生活當中。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可說是泛民主派的票倉,而石籬邨則更曾是民主黨的票倉。 在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石籬南選區區議員,民主黨成員兼支聯會常委梁國華爭取連任,但最後敗於親建制派政黨新民黨成員吳家超,令泛民主派在石籬邨損失一席,不過該席已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奪回。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石籬探奇遊樂場: 葵青區

多年來,石籬一直未有鐵路覆蓋,大部份居民只能依賴巴士和小巴出入社區。 由於石籬的公共交通版圖未能直接覆蓋香港大部份地區,不少居民需要接駁到葵興或葵芳轉乘港鐵。 以電池作驅動能源的電動汽車近年大行其道,但當汽車被淘汰後所產生的廢棄舊電池處理問題,卻一直備受環保人士抨擊。 於可持續性政策發展相對領先的荷蘭,3年前就帶來一個相當具參考價值的應對方案。

只可惜,如此美好的遊樂場,後來只能留存在人們的回憶之中,因為它在九十年代便已被拆掉、消失於時代巨輪中。 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遊樂場,在凌晨一時半左右突然起火,消防接報後趕至開喉灌救將火救熄。 事件中沒人受傷,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警將案列作縱火處理,由於本月九日同區有另一遊樂場亦被縱火,正調查兩宗是否有關連。 2022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建議興建中鐵綫,連接錦田、葵涌至九龍塘。 由於石籬為處山上,如居民要從葵涌道步行上石籬,需花費不少時間和力氣。

石籬探奇遊樂場: 公共交通

1980年代末,美國遊樂設備生產商面對愈來愈多的訴訟和索償個案,令其產品的設計變得保守,向來倚賴進口貨的香港遊樂場亦隨之變得枯燥乏味。 )設計,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在1990年代拆卸重建爲今日的遊樂場。 對方是在英國國家檔案管遇上相關資料,故從資料只知道其地點為「殖民九龍」。

  • 史靈卓(Paul Selinger)希望能更進一步,創造一個鼓勵創意遊樂的雕塑環境。
  • 比賽結束後,得獎方案獲市政局接納,並由建築署將之融入何文田常盛街的公園設計之內。
  • 玩家將深入了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 到2018年為紀念已故荷蘭足球明星Johan Cruijff,更將球場更名為Johan Cruijff Arena。
  • 這次展覽亦令我們聯想起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美國博物館如何協助推廣遊樂場作為藝術的概念。

若問我們在現代城市、背景之下,人們從抽象遊戲地景中可有何得着? 而現今也有很多關於設計的討論,我們不會鹵莽地總結說這類型的遊樂場應被重新興建,這不是我們想帶出的觀點。 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遊樂場屬休憩用地,屬於園境建築的範疇。 此行業在1970年代才引入香港,當年的園境師多是歐美外籍人士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香港人。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簡史

石排街嘉翠園(Greenknoll Court, 石籬探奇遊樂場 Shek Pai 石籬探奇遊樂場 Street)巴士站,位於新界葵青區北葵涌石排街近青山公路-葵涌段交界處,石籬探奇遊樂場下方,是一個單向北行中途站。 展覽場地先從遊戲類型出發,透過八組異想天開的遊戲互動裝置,讓玩家以感覺/運動、想像及認知等等方式去親身體驗八種遊戲類型。 玩家將深入了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這情況下,遊樂場經常被當作滿足特定實用功能的設施,而非一個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的有趣遊戲地景。 在石籬遊樂場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抽象遊戲地景因其獨特性和具有特色的形象,可變成匯聚社交、集體回憶和啟發他人之地。 這個自下而上的項目,是由一個嘗試回應啟發性遊樂空間不足這現象的人所發起。 Paul Friedberg是一位倡導「連結的遊戲」概念的景觀設計師。 在Jacob Riis Plaza項目中,他嘗試將圓形劇場和園林等成人空間,與遊樂場等兒童設施共冶一爐。 他通過將不同用途連結起來,形成一個變化萬千的景觀,不僅提供多元化的感官刺激,更締造了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多功能社區空間。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1930到1970年代間,不少歐美藝術家和設計師創作可兼作遊樂設施的雕塑。 他們認為抽象且無預設玩法的遊戲雕塑,比傳統設施更能激發創意。 Paul Selinger的赤誠之心令樊樂怡深受感動,她希望讓更多石籬人、香港人知道,香港曾經有這位默默付出、盡心盡力為香港創造了美麗遊樂空間的偉大藝術家。 近日,她的研究成果——《香港抽象遊戲地景》一書出版,詳細記錄了石籬遊樂場和多個本地遊樂場的故事,並嘗試梳理遊樂空間、國際潮流以及本地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以填補了遊樂場在本地史中的空白位置。 佔地約13,000平方米的葵涌石排街公園經已開放,設有多款動靜皆宜康樂體育設施,包括優美的園景區、休憩設施、足健徑及兒童遊樂設施,為葵青區居民提供消閒的好去處。 黃宇軒:(英文)我們相信抽象遊戲地景不只在於其具有特色的外貌,它們亦是設計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及展示出遊樂空間能為何樣這概念。

Playgroundology得到的資料比樊樂怡遇上的更少,研究當然沒下文。 見到對方徵求更多相關訊息,她亦把偶然找到的資料都跟這位專家分享。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至於其他受影響住戶,就會在清拆時,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石籬探奇遊樂場: 【展覽】遊走於 60 至 80 年代遊樂場的虛實之間

故此,石籬遊樂場奇怪和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由一位名為史靈卓(Paul Selinger)的美國藝術家所創造。 他有感於當時的香港遊樂場沉悶乏味,於是向市政總署提議興建一座雕塑遊樂場,造福香港兒童。 由此可見,賽馬會自1960年代開始已致力為香港進行建設。 故此,從年報的初步發現追溯下去,最快搜尋資料的方法莫過於通過Google搜索功能,馬上便發現一篇由McCleary撰寫,刋載於《扶輪月刊》1972年8月號的文章,介紹石籬遊樂場以及1960年代歐洲和日本其他創新的遊樂場。 在1972年10月,史靈卓(Paul Selinger)去信雜誌就該文章作出回應。 他感謝McCleary介紹其作品,並談及在美國設計師如何受到官僚主義的掣肘;反而在香港,他卻獲得充分的藝術自由去實現他的構想。

他希望建造一個遊樂場,除了可供這些孩子鍛煉身體之外,還有助他們的個性發展、啟發他們的創造力,令他們更能適應現代城市生活的挑戰。 在一次媒體訪問中,他提到了歐洲和美國的遊樂場使用雕塑的新概念,同時他也注意到一場探奇遊樂場運動正在歐洲興起。 Tunnel Maze體積細小,設計簡約,經常與其他傳統遊樂場設施同場並置。 石籬遊樂場卻不止於此,是一個大型而整全的遊戲地景實驗。 當時居港的美國藝術家Paul Selinger認為香港的遊樂場沉悶無趣,於是向政府自薦設計一座雕塑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重建

小朋友入內之後,可隨意發揮個人潛能於分布3層空間的大型抽象雕塑中攀爬甚至跳躍,地面亦有沙池作緩衝,因此街坊都稱此‵公園為「三層公園」或「沙池」。 可惜這個極前衞的遊樂場於90年代拆卸重建為石籬探奇遊樂場,即使佔地空間及3層結構不變,但如藝術品般的大型雕塑卻1件不留,換成每個屋邨一式一樣的「倒模」遊樂場。 樊樂怡:(英文)史靈卓(Paul Selinger)製作這部紀錄片是想……向美國城市公園規劃部門喊話。

在香港,遊樂場的興建最初是為了防止罪行,並確保兒童有一個安全的地方釋放多餘的精力。 因此,在1955年石硤尾大火之後,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香港的房屋發展史,知道香港政府隨即展開大規模的徙置及廉租屋計劃。 從這些照片可以看到,早期的公屋建有為數不少的……有為數不少的兒童遊樂場,遊樂場已被視為現代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之一。 直到此刻為止,香港的遊樂場仍然是非常傳統,設計以實用為主。 基本上就是在水泥地上裝上這些進口的遊戲設施,和我們今天所見的遊樂場差不多。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資訊

他嘗試……他希望在美國興建更多這類型的遊樂場,但他只獲得幾個很小型的委 石籬探奇遊樂場 們映出了該時期藝術家和設計師相信他們所想像的都可轉化成完整的遊戲地景。 此前,遊樂場的興建並未被既定的公園規劃和設計工作程序和流程所規限,制度上的自由讓他們可作出大膽嘗試。 經過後來的流程,遊樂場由不同團體合作興建,而且更着重各種功利方面的考量,例如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耐久性、保養費用或安全成本,而不是着重藝術價值或創意。

故此,我們將初步研究所得梳理成文,發表出來,藉此徵求更多相關的資訊。 我們的文章相當受歡迎,並引起踴躍的回應,多達20人來信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回憶。 明顯地,縱使原來的石籬遊樂場已消失至少20年,但它仍深嵌在許多人的腦海裏。 直至此刻我們才意識到,有關香港兒童遊樂場發展史的資訊是如此匱乏。 有別於建築物或其他形式的建築,遊樂場的建造並不講求經久耐用,它們隨時被取替,而有關遊樂場的設計文獻往往是少之又少。

石籬探奇遊樂場: 香港遊樂場作為全球戰後建築風潮的一頁

你會看到在鋪設了安全軟墊的地上,安裝了一系列進口的模組化專利遊樂設施。 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石籬遊樂場建成以來,直至1980年代這段期間,不少本地設計師打破遊樂場設計的成規,一反實用主義的傳統,採用抽象的設計語言。 這有可能是受到當時西方國家將遊樂場視為藝術的風潮所影響。 二戰後歐美進步而創新的年輕建築學生和藝術家,都踴躍投身公共事業,為人民服務,促成了大量前衛和異想天開的設計被落實在公共建築中,特別是公共房屋、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遊樂場就是特別具實驗性的一頁。 許多「粗獷主義」的先鋒遊樂場應運而生,至今還讓世人著迷。 只是沒想到,香港的徙置屋邨,也有過以抽象雕塑為主題的遊樂場,在1969年就已接上過前衛遊樂場的歷史。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然而,自1960年起,公共屋邨的遊樂場開始融入了較多的雕塑元素。 這是一種在二十世紀戰後幾十年間,發展出來的特定類型遊樂場構思和設計。 這些遊樂場往往是由那些受到二十世紀現代藝術思潮影響的藝術家所設計。 這些遊樂場被設計為一個整全的環境,意味着遊樂設施、傢俬和遊戲地景互相融合,混然一體。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採訪了昔日曾使用石籬遊樂場的街坊,當中有數位今天也在座。

石籬探奇遊樂場: 建築

史靈卓(Paul Selinger)於1950年代末至1961年間先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和三藩市藝術學院修讀藝術,他約於1960年代初期至中期移居香港,並在香港大學校外進修部教授雕塑。 例如,他在1966年獲加德士委約創作一件大型鋼雕塑,亦即是左上方的那一件,放在新落成的海運碼頭大堂。 他曾與韓志勳(Hon Chi-fun)、文樓(Van Lau)和王無邪(Wucius Wong)等著名本地藝術家舉行聯展,並與最活躍和受人推崇的年輕設計師,如何弢(Tao Ho)和Henry Steiner等過從甚密。 其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充滿曲線之美,卻又同時帶有陽剛氣息。 這條龍是由鋼製成,而畫廊內的作品則是以玻璃纖維和環氧樹脂製成。

及後,由於多數住戶已遷出,政府決定將剩餘30多戶未合資格分派公屋住戶的遷出限期,由2022年12月縮短至同年5月,並於7月就拆卸工程招標。 石籬擴展區的5座(高低座分開計算為7座)樓宇於1985至89年間落成,包括今日的石籬(一)邨石寧樓、石秀樓、石俊樓、石逸樓及石興樓。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 原為石籬邨內其中一個籃球場,毗鄰石籬邨石興樓,共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 同樣地,這個遊戲結構主要是由互相交錯的混凝土平面組成,並由金屬架和鏈條連接起來。

石籬探奇遊樂場: 設計

若我們審視Paul Friedberg在1960年代中為紐約住宅區設計的遊樂地景,便會發覺兩者的設計語言實際上如出一轍。 據我們猜測,這是設計師對傳統園林中風景如畫的廢墟的現代詮釋。 1975年,慈善團體半島青年商會舉辦了一個兒童新天地遊樂場設計比賽。

石籬探奇遊樂場: 石籬探奇遊樂場

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遊樂場由美國藝術家史靈卓(Paul Selinger)設計,並獲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特別捐款15萬港元興建,於1969年落成,以其特別的雕塑藝術設計聞名,其新穎設計在當時屬於亞洲獨有。 我們反而認為設計文化和遊樂場規劃的正式流程,自上世紀以來有了大幅度的發展,而現代設計須要把更多隱憂和計算納入考慮範圍。 Frost所說:「永遠都不會有一個最完美的遊樂場」,遊樂空間須不斷地發展,以滿足千變萬化的需求。 透過研究抽象遊戲地景,尤其是石籬遊樂場這案例,我們得知了比起更多功利考量的遊樂場,這類型的遊樂場有更豐富的潛力。 石籬探奇遊樂場 我們亦可在未來的遊戲地景規劃中再次注入創意和冒險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