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醫師推薦5大優勢2024!(小編貼心推薦)

根據本科的歷年來病患的統計,大部份的皮膚癌發生在頭頸部,以基底細胞癌為最常見的皮膚癌種類。 另外過去曾有嚴重曬傷經驗、燙傷留下的疤痕、暴露在放射線下和長期接觸焦煤和砷、或家族史有皮膚癌,都是皮膚癌的危險群。 黑色素瘤非常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還好東方人發生率不高。

而皮膚癌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癌症,因為是在皮膚上,比較容易被發現,治癒率較高,與其他的癌症一樣,越早發現,治癒的概率越高。 根據民國104年的統計,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約佔所有皮膚癌的7%,但致死率卻是最高。 皮膚科門診常有病患憂心忡忡的前來諮詢身上的痣是否為黑色素細胞癌,以下整理一些相關資訊。 衛福部在100年皮膚癌個案數為2,985人,發生率在男性排行第八位、女性排行第十位。 發生率攀升的原因,主要因為篩檢進步、早期偵測所致。

皮膚癌醫師推薦: 惡性腫瘤錯當成痣,延誤就醫

不過,某些情況就不能單憑外觀來分辨細胞屬良性或惡性,需要進行活組織切片。 醫生會在懷疑有癌細胞生長的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再用小型手術刀切除一小片組織,送到化驗室,在顯微鏡下觀察相關細胞屬良性或惡性。 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是治癒率較高的癌症,主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徹底根治。 放射治療則適用於無法接受手術、年老或身體虛弱的病人。

皮膚上的痣或黑斑若有異狀與疑慮,請至皮膚科做進一步檢驗,因為惡性黑色素瘤若是太晚發現,容易轉移與復發。 如果是美觀上的考量,也先經皮膚科醫師檢查排除惡性後再進行美容醫學與雷射處置。 皮膚癌醫師推薦 腫瘤本身的大小、侵犯的部位、深度、病理特性及患者本身的免疫力,都是決定預後的重要因素。 一般說來,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的預後較佳,但是由於曾經長過基底細胞癌的病人,有36%~50%會再長出第二個基底細胞癌,因此需定期門診追蹤。 台灣人罹黑色素細胞癌的預後比起白種人差,主因是由於好發東方人的肢端型黑色素細胞癌比較惡性,另外延遲診斷導致延遲治療都是造成預後差的原因。 為亞洲人第三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惡性度最高,容易轉移,致死率很高。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5大危險因子

根據「ABCDE 法則」,若皮膚有新長出的痣、斑或腫塊,而且變大、變深、甚至變色,又或是出現痕癢、疼痛、出血、發炎等情況,應向醫生求診以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驗。 皮膚癌於全球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尤以白種人居多,而本港的新症數目亦有上升趨勢。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 2016 年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已位列本港十大常見癌症第七位。 最常見的 3 種皮膚癌為:黑色素瘤、鱗狀細胞瘤及基層細胞瘤,後兩者統稱為非黑色素瘤。

皮膚癌醫師推薦

除了前往醫院診斷之外,平時在家的檢查其實更為重要,你可以利用ABCDE檢查口訣,幫助你及早發現皮膚的異狀並求診。 皮膚癌醫師推薦 於2017年,本港共有78人死於皮膚癌,佔因癌症死亡的個案總數的0.5%,當中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皮膚癌分別佔26宗及52宗。 比較1981年至2017年合共37年間,以年齡標準化計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然而,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死亡率則呈上升趨勢。 但是不代表所有長在肢端的痣都有問題,基本上定期觀察痣的形狀顏色是否均勻與是否有變化皆可提供初步的篩檢,不需過度擔心。 而黃種人黑色素瘤好發部位又與白種人不同,白種人常見於日曬部位,而黃種人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特別好發手掌腳掌。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分期治療方式?皮膚癌照片、治療費用、治癒率一次看

如果斑點或痣的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或是大於0.7公分以上,可能有皮膚癌病變的機會,應該請醫師進一步診斷。 在國外白種人的皮膚癌都長在經常暴曝太陽的部位,在台灣黑色素瘤卻常出現在腳底板。 過去民眾腳底長黑色素瘤都以為是不小心踢到異物,破了一個洞,直到腫瘤破皮久不癒合才看醫生,此時黑色素瘤多半都轉移了。

  • 手術或治療後,病人應遵從醫生的指示進行日常活動,如沐浴和運動等。
  • 為亞洲人第三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惡性度最高,容易轉移,致死率很高。
  • 發生原因主要包括器官移植病患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務農者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者、p53基因突變及幼時飲用地下水造成慢性長期砷暴露。
  • 皮膚癌侵犯的部位深度和惡性度都決定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黑色素細胞癌由於惡性度較高,手術切除的範圍往往比其他兩者大,另外早期的皮膚癌治療效果較佳。
  • 平常注意防曬,定期自我皮膚檢查,是皮膚最基礎的保養方法。
  • 因為吃進肚裡的膠原蛋白到了體內,全都被消化道分解掉了!

黑色素細胞癌在亞洲人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也可以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 根據統計,有色人種的黑色素細胞癌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腳掌,並伴隨有較差的預後。 臨床上,可能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呈現凸起的腫塊,必須和良性色素性細胞痣或母斑加以辨別。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個人護理

在2019年,皮膚癌(非黑色素瘤)新症共有1 081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3.1%。 皮膚癌醫師推薦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約14宗新增個案。 雖然皮膚癌於香港的發病率遠較西方低,不過本地的新症數目由2009年至2019年間亦錄得33%的顯著增幅。 Hello 醫師期待成為您最值得信任的專業醫療訊息平台,我們提供您完整豐富且正確之醫療新訊,協助您時刻在健康保健的道路做出最佳決定,擁有富足美好的健康人生。 國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統計,民國107年的皮膚癌患者共4049人,每10萬人裡面約有9.6人罹病。

早期皮膚癌沒有痛感,新增墨痣亦不易察覺,因此當皮膚上出現新的墨痣,就要提高警覺。 皮膚白皙者:皮膚白代表黑色素較少,而黑色素可以幫助抵禦紫外線,這也是為何白人特別容易罹患皮膚癌。 香港、台灣人對皮膚癌認識普遍不深;由於相較於白人,黃種人皮膚可分泌較高的黑色素,可減少紫外線吸收,因此罹患皮膚癌的機率比起白人較低。

皮膚癌醫師推薦: 臨床症狀

自從衛福部2018年9月開放六類細胞治療技術,最被關注的是癌症的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用於治療黑色素細胞癌效果也有提升,可說是開刀、化療、放療、及標靶治療都無效之後的新選擇。 皮膚癌醫師推薦 傳統的外科治療是從腹股溝管找到大隱靜脈把它綁起來,再從腳踝把靜脈另一端綁起來,然後利用工具塞入靜脈管把整根血管從頭到尾抽掉。 因為這些曲張的血管是大血管,如果想利用雷射穿透皮膚燒灼較粗大的靜脈血管是不太容易,目前用雷射燒灼靜脈曲張的手術是將器具推進靜脈管內,慢慢一邊抽血管一邊用雷射或電燒把血管燒掉。 皮膚外科、血管外科都可以做靜脈曲張的外科手術治療。

一般可根據「ABCDE 法則」進行初步評估,如懷疑患上皮膚癌,應立即求醫,作進一步檢驗。 黑色素瘤癌雖然只佔皮膚癌的10%,卻是最嚴重的,死亡率亦是皮膚癌中最高。 癌細胞會迅速生長,通常在患病初期已有擴散的跡象,可以擴散至肺、肝或大腦。 雖然皮膚癌的發病率高,幸好死亡率不算很高,因為皮膚是最易觀察到的器官,出現癌變時也較易注意到。 若發現皮膚上有任何不尋常的異變,應及早求醫,即使不幸確診,亦可增加治癒的機會。 避免中午出門: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通常是陽光最強的時間,若要出門的話,建議盡量避開此時段,或在室內活動較不受強烈紫外線的侵襲。

皮膚癌醫師推薦: 健康小工具

黑色素原位癌,及一期及二期黑色素癌及主要治療方式仍為手術,自1989年起莫氏手術逐漸被重視,包括外國人較常見的臉部/軀幹黑色素瘤,及亞洲人較常見的足底黑色素瘤,莫氏手術顯示有較低局部腫瘤復發率。 醫生會為患者逐層切除癌腫,每切一小塊皮膚,便會在手術室的顯微鏡下觀察,直到最後切下的皮膚不再發現癌細胞。 這方法主要用於治療大面積的皮膚癌,尤其是已深入皮下或復發的癌腫,亦有時用於切除敏感部位的皮膚癌,例如眼球附近。 治療皮膚癌的手術方式繁多,較早期發現或範圍小的皮膚癌,可透過冷凍或雷射治療即可。 皮膚癌醫師推薦 若是黑色素瘤,需考慮有轉移的風險,可能就需搭配使用多種治療方式,以徹底清除癌細胞。

皮膚癌醫師推薦

另外,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資料,皮膚癌是香港第8位常見癌症,2019年有1083個新症。 皮膚癌醫師推薦 根據香港的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皮膚癌包括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 由1983年2019年,整體皮膚癌(非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及黑色素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並沒有明顯趨勢,然而非黑色素瘤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於1983年至2019年期間則呈上升趨勢。

皮膚癌醫師推薦: 皮膚癌診斷方法

本科醫師除均接受完整專科訓練,學有專才之外,更有著細心、講求實證、重視病人安全的精神,以提供精確的診斷及即時、有效的治療為要務。 除臨床服務外,我們也肩負教學的責任,多年來培養無數醫學生及訓練住院醫師,承先啟後,樹立典範。 近年來民眾知識資訊普及,幾乎會在發現腳底長黑色素瘤的早期就來醫院看診,治療效果較好。 皮膚癌只要早期診斷出來,癌細胞沒有長到皮膚深層,就比較不會轉移,治癒率都近乎100%。 黑色素瘤的治療是以外科切除為主,若是手術切除掉的部位比較大,就要從患者身上取一片皮膚植皮到傷口。 常發生於曝曬部位,與長期紫外線的傷害有關,也會發生於慢性的潰瘍傷口或是工作上常須接觸到化學物質的人,還有接受過長期放射線照射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