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內部10大優點2024!(震驚真相)

我們擅長將沉悶的歷史課化作令人難忘的體驗,透過導賞團、工作坊、青少年培訓計劃以至網上虛擬活動等嶄新手法傳揚香港的獨特文化。 舊皇都戲院雄踞英皇道,其頂部的巨型桁架有型有格,是屬於香港人的大型都市藝術品。 若這座被違忘的戰後奇葩能來一次二十一世紀的華麗變身,絕對有條件成為一個能令大家自豪的旅遊景點及文化地標。

委員鮑杏婷認為,舊皇都戲院對香港電影發展史十分重要,具有社會價值。 委員鍾寶賢亦指三級評級太低,未能反映創辦人歐德禮在香港演藝事業的貢獻。 皇都戲院內部 如想對私人物業進行保育,政府並非只有把它買下來這單一方法,還可以向私人業主提供經濟誘因,例如提高地積比率、換地、或放寬高度限制等,以鼓勵私人業主保存所擁有的歷史建築,我們是有方法未必一定要花納稅人的錢也能做到保育的。 但至少,我們應該要對建築有一個公允及專業的評級,作為政府考慮如何保護歷史建築(包括如何運用公帑)的基礎。

皇都戲院內部: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如時光機 重回50年代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的前戲院部分,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目標是建構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 集團亦將重塑戲院部分,並賦予新蘊,建構一個文化藝術表演場所,舉辦嶄新而多元化的國際級文化活動,希望喚醒沉睡已久的皇都戲院,注入新的文化精髓。 至於正門上方的浮雕,由於浮雕多年來缺乏保養,且部分已破損,團隊將盡力研究復修。 新地預料下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將正式成為該地段業權持有人,並開展保育計劃,屆時將會按照強拍條例,在6年內完成重建,強調集團會盡力修復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保留和重塑其古迹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將戲院活化成表演藝術的新舞台。 她又透露,顧問委員會於過去兩年開始收集文物、戲條文件,以及進行歷史訪問,收集了許多無形的資料,認為對團隊在保育方向有很大幫助。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內部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 至於皇都戲院的全新標誌,其圖案仿照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建築,並如過往一樣由右至左臨摹「皇都」二字,象徵劇院帷幕的酒紅色及金色為主調。
  • 從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出發,我們可發現 50 年代的國際潮流正追求具未來感 的美學。
  • 成功創造出這種風格的原因,正正就是受到香港經典手繪海報師阮大勇啟蒙。
  • 他慨嘆在此店勞碌20多年,形容自己如同牛一般辛勤工作,而大廈將要重建,亦意味着他將要遷出,坦言最不捨的還是街坊和熟客,並表示自己會做到最後一刻,希望未來能在區內找到租金相宜的舖位,繼續以老本行為生,他又指,若新地日後以相宜租金讓他重新進駐,他將會回來重操故業。

屋宇署公布,今年5月批出25項住宅及商住發展的建築圖則,意味多個發展項目可於未來陸續上馬;矚目為新世界2020年以強拍47.76億統一業權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項目獲批2幢19至27層高商住大廈,住宅可建總樓面約201566方呎,另有183676方呎非住宅樓面。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 不過,最後一棟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還是最後在迅雷不及掩耳間被拆卸,不少人開始反思,香港保育工作的步伐是否來得太遲,「那次的失敗,我好深刻的感覺是,如果要做保育、要爭取有人關注,就一定要盡快做。」她言語間滿是遺憾。 吳韻怡自小在皇都戲院商場長大,她清楚記得,當年最後一次入皇都戲院看的戲,是1997年成龍主演的賀歲片《一個好人》。 皇都戲院內部 「在皇都上映的戲都是嘉禾院線的電影。當年在北角有好幾間戲院,不同戲院會播不同院線的戲。我們一家人都喜歡看戲,通常一個月看一次,就會在北角不同戲院穿梭。」她說。 其他成員尚包括曾負責牛津大學威斯頓圖書館及倫敦國王十字儲氣罐改造項目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以及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由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 @中原樓市片區

佇立北角近70年的皇都戲院(前稱璇宮戲院),自去年新世界以47.76億元投得其大廈業權後,矢志作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 在復修工程動工前,今起至本月30日在皇都商場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展出多項皇都及北角區發展的文物。 集團除了着手籌劃保育發展兼備方案,亦已開展皇都戲院的文物搜集及口述歷史計劃,暫時已收集到幾百件與皇都及北角一帶有關的文物,包括戲院告示牌、當年與片商簽訂的協議等,並會將有關收集得來的文物,於日後的皇都戲院內展出。 皇都戲院一直是北角和香港娛樂文化的地標,過去近七十載與社區一同見證香港和北角的發展。 集團亦將與不同團體推出一系列的社區活動,與北角街坊及香港市民一同去重新認識皇都戲院的珍貴歷史,亦希望透過保育計劃將皇都戲院再次成為香港人引以為榮的文化地標。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介紹,在觀眾選好座位後,售票員要迅速在票據上寫下編號,並在座位表上畫上交叉記號。 皇都戲院早在1959年已經把停車場轉成商場,過去五十年如一日,專家居然誤以為是最近才「改動為商場」,再一次證明他們的評審馬虎草率。 在2016年4月1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古諮會)會議中,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建議將舊皇都戲院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引起各方嘩然。

皇都戲院內部: 歷失敗汲教訓 「保育一定要盡早」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由於必須由認可人士簽圖,當建築人才戰亂下來港,這成為了一種戰後常見的建築項目合作形式。 另外,整座戲院最具特色之處,是該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 從上方吊著天花。 這結構一般來說,桁架會以鋼鐵而建,讓結構輕巧;然而璇宮戲院採用了混凝土來製作桁架,很有可能是因為價錢較鋼鐵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的理念。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另外,在商場舊舖的牆身,都展出不同電影的戲橋,90後也許不知這些如電影場刊的紙本,裏面有電影簡介和演員訪問,今天看來都恍如隔世。 皇都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綫,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両》、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純粹「鬥舊」來衡量一座建築歷史價值的高低,是超錯的歷史觀,這是歷史系一年級生都知道的ABC常識。 以蕭國健博士那把尺,蘇聯解體、柏林圍牆倒下、越戰韓戰,甚至是二次大戰,這些事「叻極」都只是「幾十年貨仔」, 難道相關遺跡的歷史價值比不上他口中那漢朝的墓及清朝的廟? 古諮會委任了一個4人「專家小組」負責評審歷史建築,現時成員是專業人士和學者。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70周年新世界發佈復刻標誌 復修及保育進度理想

在香港文化遺產建築之一的皇都戲院重建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 與其空等出遊之日來臨,不如發掘一些被遺忘的香港好去處,來一趟小旅行,編輯推薦 8 個打卡點讓你一探皇都戲院的前世今生。 新世界在以近四十八億元統一業權後,除成立顧問委員會,也聘請了精英建築、保育、工程團隊,估計花費不菲。

皇都戲院內部

於1952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大廈業權,計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開放讓公眾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對於如何呈現這種相對抽象的歷史,她深明是活化保育項目裏最棘手的地方。

皇都戲院內部: 昔日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請在本文下方空格內加上✓表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個人資料(如姓名及電郵)作直接促銷用途,例如向您發送電子新聞、我們舉辦或安排的活動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皇都戲院內部

新世界發展(00017)持有98%業權、屹立北角60多年的舊皇都戲院大廈,8月獲土地審裁處批准強拍,底價47.76億元,料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 皇都戲院大廈今早(8日)舉行公開拍賣,由手持1號牌的新世界代表在無競爭之下,以底價47.76億元統一業權。 新世界表示靈感源自近千件文物,包括制服、戲橋、門票等文物,並以不同年代的皇都戲院標誌為參考藍本。 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雖然歷史體驗活動已告一段落,POPBEE 帶你走進皇都戲院細看每一個歷史的角落,紀錄這一個特別的地方。

皇都戲院內部: 專家設計舞台 上演古典樂

談論保育,因為需要持續經營、長遠發展,不能避免考慮收支如何平衡,問及皇都的藍圖如何,會是怎樣形式的藝術場地,兩位稱言之尚早,未有定案。 皇都戲院內部 甚至認為「流行嘢」都是過眼雲煙,當今天年輕人甚或都已不太認識她時,我們談論的集體回憶,到底是誰人的回憶,「孫中山同盟會的會址一定話要保育啦,但紅線女做過的劇院、鄧麗君來過的地方呢,一向都不被認為是一回事」。 專研流行文化多年的吳俊雄指出,流行文化其實正是香港發展的精髓,「研究香港第一樣入手的,很多時未必是殖民政制,反而是做過什麼戲,哪些大師曾遊遍東南亞最終來到了香港」。

另外Architecture 皇都戲院內部 Commons則建議引入集合美食市場、都市農場及可作共廚會堂或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空間。 活現香港將於明起至本月26日,於北角Connecting Spcae舉行展覽,展出皇都戲院的歷史及以上新概念外,亦有3個由樂高積木砌出,已活化的油麻地戲院,已成歷史的利舞臺戲院及前景打問號的皇都戲院。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隧道|西隧通車 三隧分流解港人塞車煩惱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 皇都戲院曾有不少風光時光,又播放過不少經典電影,新世界前年宣布復修及保育,經過2年多的歷史研究、搜集文物、記錄口述歷史等,重整皇都戲院不同面貌「文化樂章」。
  • 導賞活動中展出了多張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經典電影海報,包括由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三兄弟主演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両》,以及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等,全部均曾在皇都戲院上映,是許多港島街坊的集體回憶。
  • 在這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的大型浮雕裝飾,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之手筆。
  • 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舖招牌等,並已分析皇都戲院的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是天台部分,用上「敲鎚勘察」方式。
  •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 新世界發展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希望透過是次展覽讓公眾可以以第一身的方式感受皇都戲院的傳奇。

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形屋頂支架,借用了建造橋樑的力學原理「吊起」戲院,使能夠容納約1,500人的戲院內部無需任何柱子承托,讓觀眾觀賞表演及電影時視線無阻。 適逢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落成70周年,新世界發展發佈全新復刻標誌,並表示目前復修及保育進度理想,目標續以2026年內完工。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着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的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內部: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當時西方世界正值「太空時代」,尤其在美國更應運而生出一種新穎的「古奇建築」風格 。 「古奇建築」是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早於 40 年代起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 位於皇都戲院天台、俗稱「飛拱」的拋物線混凝土桁架設計,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中極具代表性的重要結構,是全球戲院建築中的唯一案例。

皇都戲院內部: 建築伙拍形式

資深音樂人黃志淙分享他眼中當年的潮人集中地 ── 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可於 KKBOX 試聽——種種新與舊的碰撞,均為歷史建築注入了年輕活力,令人更期待戲院復修後的面貌。 於1952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充滿神秘色彩。 踏入時光之旅,門口先是手繪的電影海報,再到售票處領取50年代的戲飛,還是手畫座位憑票入場,真箇眼前一亮。 昔日的商場舖不是中藥店就是手造招牌店,空氣侷促而暮氣沉沉,但今天已變為不同的展覽廳,建築柱樑仍在,配着皇都馳名的飛拱霓虹裝置,看着反而有份cyberpunk效果,喜出望外。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致力保育及復修皇都戲院,令皇都重現昔日的光輝,並注入新元素,令皇都戲院重生。 吳俊雄也指出了蒐集和呈現歷史的重要,指團隊開過的幾次會議上,極大量時間用於商討如何蒐集和整理史料,包括跟當年戲院客人、表演者、街坊等進行口述歷史紀錄。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花卉展覽3月復辦維園實體展 「繡球花」為大會主題花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