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於睾丸切除手術無法逆轉,病人宜跟醫生仔細商討當中利弊。 放射治療可能會在治療過程中引起副作用,包括尿頻、性功能問題、腸道功能問題(包括腹瀉、直腸不適或直腸出血)和疲勞等。 由於年輕型乳癌可能面臨結婚、懷孕、生產、養育兒女及職場挑戰,心理上承受較大壓力,可能衍生焦慮、情緒不穩、憂鬱、自律神經失調或睡眠障礙等狀況,必要時要請教精神科或相關醫師諮詢。 醫管局及醫衛局早前批准,首次安排內地嬰兒心臟往香港兒童醫院,為公開「求心」女嬰芷希進行心臟移植手術。 【本報訊】新冠疫情雖然持續,但本港開始復常,早前因疫情而被佔用的多項公共設施陸續恢復原本用途。
在18至29歲的年輕組別當中,僅有21%受訪者已購買危疾保險,而有意在未來12個月購買危疾保險的受訪者比例更低,僅14%。 在未有意慾購買保險的受訪者中,有高達55%的25至29歲受訪者指價錢是考慮因素之一。 不但是為了預防乳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加強女性的「乳健意識」,令她們能保持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青年群體總體生存率高這一點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倖存者的心理狀態,以及認知和身體功能的長期影響,例如殘疾、性功能和生育能力障礙,而且他們再次罹患癌症的風險也高於普通人。
癌症年輕: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男士面對小便不適,如排尿慢、出現阻滯等,或會誤以為是前列腺變大,但其實有可能與前列腺癌有關。 前列腺癌是香港第四常見癌症,2018年約有2200新症及約470人死亡。 前列腺癌病發率隨年齢增加,50歲以上發病率迅速增加,80%以上都是65歲以上人士。
哈佛大學病理學研究員、研究主要作者Tomotaka Ugai指出,在14種呈上升趨勢的癌症類型中,有8種與消化系統有關。 人們吃的食物會滋養腸道中微生物,而飲食便會直接影響腸道菌叢組成,最終導致菌叢變化而對疾病風險產生影響。 【早安健康/蔡經謙報導】近年,不少名人因癌症英年早逝,包括《超級偶像》第3季總冠軍朱俐靜,在經2年的抗癌歷程,仍於7月病逝,享年40歲;以《中國好聲音》成名的姚貝娜也同樣因乳癌於33歲就離開人世。 以往不少民眾總認為,癌症等重症是較屬於高齡者的疾病,然而根據世界規模的研究,50歲以下罹患癌症的比例正在增加,包括乳癌、腎臟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等14種癌症都有早發傾向。
癌症年輕: 癌症時鐘再快轉!每5分18秒就有1人罹癌,大腸癌仍最兇猛 6年前
伊利沙伯醫院資深護師(泌尿外科護士診所)金琬瀞指,患者因長期需「孭尿袋」已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再面對上述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更有患者因而有輕生念頭。 她遂推行PCN護理計劃,首次由外國引入「敷料」取代傳統的普通紗布覆蓋導管位置,降低阻塞和移位的風險。 「我覺得自己似裁縫般,需要運用專業知識為病人訂製稱身的治療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很少吸煙,但30歲以下女性的肺癌發病率竟然高於男性,,這其中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統計了最近10年數據(2007年~2016年),在這10年里,各年齡段年輕人(15-39歲)的癌症發病率都在不斷地上升,預計在2020年,15-39歲的年輕人中將有大約89500例新增癌症病例和9270例新增癌症死亡病例。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老齡化到來,癌症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 相對於老年人,年輕癌症患者往往被忽略,然而,近年來研究數據表明,癌症正呈現年輕化趨勢。 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8年國人死因統計報告,肝癌共造成7881人死亡,其中約7成與B型肝炎有關,相當於有5517人因B肝導致的肝癌而失去生命。
癌症年輕: 前列腺癌常見症狀
一般認為,從來沒有生過小孩,或者雖有生育,但是生第一胎的年齡在30歲之後,罹患乳癌的風險比較高。 研究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比起不愛運動者,罹患乳癌的風險降低2~4成。 此外,就算已經罹患乳癌,身材穠纖合度的人,比身材肥胖的患者預後更好,復發機率也較低。 根據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不到50歲罹癌的早發型癌症有增加傾向。 研究團隊發現,包括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膽管癌、膽囊癌、頭頸癌、腎臟癌、肝癌、胰臟癌、食道癌、攝護腺癌、骨髓癌、甲狀腺癌等14癌症,在44國的癌症登記紀錄中均有增加傾向。 國際間已有充份數據證明大腸癌篩查能有效減低此病的發病率。
由於現時科技發達、資訊流通,很多年輕人均在癌症初期發現病徵並確診,故近年康復率已大幅上升,惟一些罕有癌症,康復率仍不太理想。 生活作息方面,多喝水、適量運動、避免熬夜,保持愉快心情有益於維持健康。 也有相關研究認為,易焦慮性格者癌症風險較高,雖無法斷定其中的因果關係,但仍建議適當調節壓力及情緒,減少對身體造成的潛在影響。 吳教恩醫師指出,容易進展到晚期才被發現的癌症種類,不少都屬於「肚子裡」的腫瘤,例如胃癌、肝癌、胰臟癌等。
癌症年輕: 女性街友的困境:那個你稱之為「家」的地方,可能是她好不容易才逃出來的地方
Shuji Ogino認為,早發型癌症激增還與眾多不健康的風險因子有關,包括輪班工作、睡眠不足、吸菸、喝酒等生活習慣,以及肥胖、不運動、糖尿病、西方飲食愛吃的紅肉與過量糖分以及環境汙染。 乳癌不但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發生年齡層也有下降趨勢。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李忠良表示,最新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乳癌約為每10萬人中有95人,是大腸癌近兩倍之多。 對照100年的癌症登記資料發現,乳癌主要年齡層有從50歲至55歲,逐漸移動至45至50歲的趨勢。 而在臨床門診情況來看,20歲至30歲左右的患者人數也確實有所增加。
此外,乳房、乳暈、乳頭的顏色改變,或是出現皮疹卻久久不癒,也要提高警覺,儘早就醫檢查。 前「可米小子」成員安鈞璨6月1日因肝癌過世,享年僅31歲,消息一出讓外界震驚不已;之前演藝界老大哥余天31歲的女兒余苑綺,去年9月發現罹患直腸癌3期,經過多次化療,上個月終於出院返家休養。 癌症年輕 危疾可怕的地方是它往往說來就來,出現前可以沒有半點徵兆。 與其不幸患病時一籌莫展,不如及早為自己、為家人選擇合適的危疾保險,增添額外保障。
癌症年輕: 年輕人正成為癌症的攻擊目標!研究:近十年發病率升高,且因素不明!
從危險性小的第1期乳癌進展至淋巴轉移,也可能僅在短時間內發生,呼籲民眾莫因疫情影響,忽略定期篩檢與及早就醫的重要性。 癌症年輕 有專家表示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亦較難察覺,近年曾有患者年僅40歲,建議市民留意成因不明的糖尿病,可做電腦掃描以確定是否胰臟癌引致。 今天被國際兒童癌病協會,訂為”國際兒童癌症日”,而根據WHO統計,全球有40萬兒童癌症患者,每3分鐘有1人死亡。 醫師提醒家長,平常多加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看是否出現持續發燒、不明原因疼痛、生長發育改變等警訊,也能透過定期血液篩檢,或超音波檢查,來把關孩子們的身體狀況。 癌症年輕 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高,在診斷的工具、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選擇上,有許多有別於停經後的乳癌,是我們必須特別注意與考量的。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乳癌篩檢工具只有乳房X光攝影,而且在歐美期篩檢年齡一般從50歲開始進行。
存錢是年輕人應對社會生活無力感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災難來臨時,有一定的經濟和物質儲備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存錢會上癮」,看似平平無奇的存錢行為積攢起來卻足以引發消費觀乃至整個生活方式的質變。 2022年3月,在武漢就讀研究生三年級期間,她不再點外賣,而是吃學校食堂,並且買了個小鍋自己做飯。 癌症年輕 她也不再買口紅和粉底液等化妝品,用身體乳替代護手霜,不再買大牌包包,而是用帆布包。 報復性消費和暴飲暴食都曾經是Lumos排解壓力的方式,傾聽內心和身體的聲音,找到更健康的途徑來應對壓力,是她轉變心態的方式。
癌症年輕: 女性是乳癌高危險群!醫:定期乳癌篩檢、乳房自我檢查可降低死亡風險
對年輕女性癌症患者而言,尤其是患上婦科癌症如子宮頸癌或乳癌等,較常見的憂慮是將來能否生兒育女。 婦產科專科醫生蔡柏霖表示,現時不少癌症已經可以治愈和受控,不過治療過程或會引致不育。 如能及早與醫生商量治療方案,女性患者可考慮先行存起受精卵子或雪卵,增加將來懷孕機會。 按肺癌組織學分類,2019年有超過八成肺癌個案屬非小細胞肺癌,當中有61%為腺癌。 癌症年輕 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志良表示,肺腺癌增加成因不明,而肺癌患者初期通常無病徵,至較後期會出現咳血、氣喘、多痰等病徵,患者須及早求醫。
在台灣女性的乳癌罹病年齡分布中,目前以45歲到65歲之間的患者為最多,年齡中位數為56歲。 癌症年輕 癌症年輕 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女性乳房惡性腫瘤者為14,856人,在45歲到65歲之間,每一萬名女性約有22到24人罹患乳癌。 如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存活率即大幅下降,不到3成。
癌症年輕: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 香港島 )
國內每年約新增10,000多名乳癌患者,有近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 若在早期便被發現,乳癌患者在治療上就有較多選擇,痊癒機會亦會增加,同時亦可採取較温和的治療方案,減少因治療而產生的各種副作用及心理負擔。 醫生安排相關檢查,除了照X光,還有電腦斷層,不過當下急診時,醫生無法診斷腫瘤位置,她記得X光照完,醫生跟她說,「小姐你胸前很大的項鍊,怎麼沒有拿下來」但當時她並沒有戴項鍊,那時候醫生臉色鐵青,她就覺得應該自己狀況不妙。 不少女士喜歡穿V領,在乳暈附近開切口施術隱藏疤痕,可避免傷口出現在胸圍遮不到的地方。 曾有病人新婚不久後確診乳癌,腫瘤靠近乳暈位置,擔心全乳切除影響家庭生育計畫。 幸好她的腫瘤非常小,適合進行局部切除手術,最後成功清除癌症及保留乳頭,日後想餵哺母乳還有希望。
-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年輕型乳癌(特別在35歲以下)發現時,都在二公分或二公分以上,期別相對較高,像朱芯儀小姐目前也被認定在第二期以上。
- 一份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40歲以下人群中,「90後」每月有存錢習慣的所占比例最大,占到41.7%。
- 前列腺癌則屬第五最常見癌症,按年升幅14.9%,錄得2532宗新症。
- 工會指,食環署監工人數太少,造成外判工有機會「蛇王」;食環署則稱會調查事件。
「當時醫生告訴我情況並不尋常,腫塊會逐漸變大,但未曾說過會是乳癌。」兩年後,女童被確診為乳癌,需要接受手術切除受影響的組織。 智利一名母親兩年前發現女兒乳房有腫塊,故而帶她去做檢查。 女童媽媽指,女童得知自己患癌後,唯一的願望是「不想變成光頭」。 他強調,「雖然國健署提供的乳癌篩檢年齡從45歲開始(若有家族史,則自40歲起),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有四分之一的乳癌患者是小於45歲的。建議女性自30歲左右,就應為自己訂立定期追蹤檢查計畫」。
癌症年輕: 乳癌後期患者接受停經針治療 建議施打三至五年
至於依生物特性的乳腺癌分類,常見的有5大類,管腔A型、管腔B非HER2型、管腔細胞B HER2型、HER2類型及三陰性。 乳房保留手術後必須接受電療,控制復發率,也有機會割不清要二次動刀,術前準確找出癌細胞及釐定邊緣組織(margin)切除範圍要求較高,不適合多發性腫瘤。 除了自我檢查,踏入40歲後應每隔兩年進行一次乳房X光造影檢查。
癌症年輕: 生活與休閒
「地球在廣大無垠的宇宙中,不過是⼀粒塵,那我們是不是更渺小?」江老師感慨道。 由於在紫禁城旅遊的頓悟,讓江老師感受十分強烈,開始日以繼夜地研究古時的風水經文。 所以江老師的風水觀,都埋藏著綠能、環保、綠建築、永續、傳承等觀念。 風水能量的流動,來自於設計出長遠的時間軸線與建築空間互相交錯影響,因而能夠源源不絕。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癌症年輕: 乳癌治療知多少!
但其實香港每年有很多二十至四十歲的壯年人仕不幸患上癌症,而且愈來愈年輕化,甚至有上升趨勢。 更不幸的是,愈年輕患癌,癌病的前景就愈差,復發機會亦愈高,所以某些癌症篩查,會提早到三十歲便開始,希望可以及早發現,及早醫治。 如果在睪丸、乳房或其他身體部份摸到腫脹、增厚的現象,甚至摸到硬塊,則立即要求醫,讓醫生診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因為硬塊很多時都成為腫瘤的先兆。 癌症年輕 若從罹患甲狀腺相關疾病的性別來看,女性患者多於男性,主要是因為甲狀腺含有女性荷爾蒙接受器;而且甲狀腺慢性發炎和女性遺傳相關性最明顯,幾乎是女兒若犯病,就會發現母親同樣是此病症的患者。
癌症年輕: 常見乳癌風險因子及建議預防措施(按圖)
其實乳癌是少數能夠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醫師建議,30歲左右即可開始安排定期追蹤檢查。 李忠良說明,未長成腫瘤前就可能出現微小鈣化點,近年來推廣乳房攝影,乳癌零期癌的比例上升許多,原因就在於乳房攝影能找出超音波難以發現的癌症,透過早期切除可避免轉變為侵襲癌或是腫瘤轉移。 李忠良解釋,東方女性乳房較為緻密,乳腺組織多於脂肪組織,因此年輕東方女性透過乳房攝影篩檢出癌症的比例不如歐美來得多。 建議女性30歲開始,可定期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接受超音波檢查。 肝膽胰外科專家、外科專科醫生竺兆豪表示,胰臟癌有年輕化趨勢,以往患者多是年過65歲病發,近年曾見40歲的患者。
癌症年輕: 工作家庭兩頭燒 乳房腫瘤已悄悄長大…
一名35歲吳小姐時常覺得下背痠痛、伴隨下肢無力,就醫檢查後發現是乳癌骨轉移;另一名30歲蔡小姐則是在換衣服的時候,摸到左乳有腫塊,經腫瘤切片發現罹患乳癌第二期。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儘管目前五年存活率已有大幅改善,整體存活率高達90%,但仍有近3成癌友仍可能面臨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 罹患乳癌僅僅3年,乳癌病灶竟然就轉移到骨頭、肺臟和腦部,這對露露來說有如晴天霹靂,更再次開啟了她的乳癌「重修」之路。 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有幾個特性,包括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易轉移、不易早期發現等。 陳明鎮醫師解釋,採用停經針治療乳癌,比起手術切除卵巢或透過放射線治療使卵巢萎縮等方式,優勢就在於一旦停止施打就能恢復卵巢功能,屬於可逆性的治療方式。 臨床上就曾有一名年約20幾歲的早期乳癌患者,在手術化療後開始採以停經針,不僅成功控制乳癌復發,後續因考量生育問題,決定停止施打停經針,也順利恢復卵巢功能,成功懷孕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