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地師論12大優點2024!內含瑜珈地師論絕密資料

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 全书分五部分:①本地分(1~50卷)。 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③摄释分(81~82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

  • 五、勝義道理建立染淨差別,阿賴耶識、末那識在三性中的性質,與煩惱相應不相應,諸煩惱種的對治。
  • 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
  • 三、修瑜伽,指出修習瑜伽種種能治、所治法。
  • 從以上提要,可以發現《瑜伽師地論》五分內容的組織關係。
  • 我想一定是啼笑皆非了。
  • 《摄抉择分》,51 ~ 80卷。
  • 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行即三乘修行人與理相應的修習歷程,又分為通行和別行。 通行即三乘者都必須修習的三種慧行,一切修行人都必須具備的智慧,包括第十聞所成地、第十一思所成地、第十二修所成地。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披尋記]由是當知,諸所說事,隨其所應,能令有情此世 、他世安樂,是名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 若他求請、或不求請,以相應文句等而為宣說,是名如理為說。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 見己同類中有有情。 及見自身當所生處。 眼視下淨伏面而行。 瑜珈地師論 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 有得生緣即不決定。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四冊)

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澄淨,是名為善。 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常為愛語,是名為賢。 成就尸羅,是名為妙。 如是後後展轉增勝,證得究竟,是名極善、極賢、極妙。 能除雜染及證清淨,是名善根。 此復有五,謂信、勤、念、定、慧。

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④摄异门分(83~84卷)。 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⑤摄事分(85~100卷)。 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的书评 · · · · · ·

為卷八十三、八十四。 11.思所成地:謂從思所生解法相慧及慧相應心、心所等。 思所成地的三種相為自性清淨、思擇所知、思擇諸法等義。 8.有心地、9.無心地:說此有心、無心二地是由五門建立。 五門:地施設建立門、心亂不亂建立門、心生不生建立門、分位建立門、第一義建立門。 並明諸地有心無心的區別及其分位等。

瑜珈地師論

十一者思所成地。 十二者修所成地。 瑜珈地師論 十六者有餘依地。 十七者無餘依地。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渊源

名得圓滿依止成就。 又此羯羅藍色與心心所。 瑜珈地師論 安危共同故名依託。 由心心所依託力故。 色損益故彼亦損益。 是故說彼安危共同。

忿、嫉是瞋品類。 等者,等取覆、惱、憍、害,隨其所應品類應知。 約彼種子,說能摧伏。 約彼現行,說能除遣。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 (白話解釋)前言

[攝大乘論本,卷第2]復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云何可見? 於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為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 又能破裂慳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為施。 住無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故,雖有發心及行加行為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道理,雖未發心、未修菩薩所行加行,若有種性,當知望彼而得名持。

《攝抉擇分》,51 ~ 80卷。 釋本地分之十七地的深隱要義。 《攝釋分》,81 ~ 82卷。

瑜珈地師論: 課程簡介

「菩薩地」:廣明菩薩種性發心、修行、得果的種種。 論中用持、相、分、增上意樂、住、生、攝受、地、行、建立十法予以概括説明。 十法又歸納為四處:初持瑜伽處,有“種性”等十八品。

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 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docx

利益如因,安樂如果。 是故當知,於諸眾生若與利益,必與安樂。 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 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 [論]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

瑜珈地師論

1、行:行即是蕴。 弥勒说《瑜伽师地论》的过程。 依《无著传》记载:无著因不满于所证的小乘空观,入定上升兜率,从弥勒处学习大乘空观,终于大悟,冰释多年的疑窦。 此后无著决心宏扬大乘。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简介

十余年来一直力图在中国建立那烂陀寺式的道场,一扫中国佛教颓风。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介凡夫。 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授记作佛,是难以令人想得通的。 说明二乘人心怀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 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的大乘气象,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內容介紹

當然,這也是稽考文獻學演變之趣味所在。 《瑜伽師地論》的內容大要,可分為兩大部份。 第一部份:介紹小乘,共有三十四卷。 第二部份:介紹大乘佛教,從三十五卷開始到第五十卷。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卷第35

’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 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 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密,字义炳然。 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

唯作是念:彼既是人,漸次修學於諸菩薩一切學處廣大無量不可思議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我亦是人,漸次修學決定無疑,當得如彼淨身語等諸律儀戒成就圓滿。 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 專業資格:出席率達100%的學員在完成課程及取得證書後,可自費向瑜伽聯盟申請註冊為RYT 200導師。 課程內容包括瑜伽的起源,歷史和哲學、瑜伽呼吸法、基礎瑜伽解剖學、瑜伽冥想和瑜伽素食等。 學生還會學習理解基本姿勢、實習及瑜伽教學重點,從而掌握教授瑜伽課堂的步驟和技巧。 完成課程後,符合資格的學生,可以申請註冊成為RYT200瑜伽導師。

也许是同伴的过失,也许是师有颠倒过失,没有得到明师的指点,没有用很麻烦。 所以你看,一个人想修行成道的条件有多难。 二十种的第一条,“有不乐断同梵行者为伴过失”,我的外婆啊! 这个话怎么说啊? 本来叫妈妈,我的妈啊!

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 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瑜珈地師論 受盡先業所引果已。

民國以來,最先由歐陽漸居士提出「法相」是明平等義而「唯識」是明特勝義等十種差別(參見「瑜伽師地論敘」)。 但是,太虛以為:法相唯識都是屬於無著世親一系,法相紛繁,必歸於「識」統攝,否則無宗。 對於此論辯,印順法師亦有所會通。 《瑜伽師地論劫章頌》一卷 窺基法師作(卍續藏七十五)僅是將卷二中關於劫之名目、次第與七言四句頌攝之,共三十六頌半。

瑜珈地師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此分共有十六地(除缘觉地),十六地的名称同本地分。 这八个方面,假如离开阿赖耶识,都无法成立。 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 瑜珈地師論 第二持法瑜伽处:《相品》:说明菩萨具备的五大特徵:一、哀愍,二、爱语,三、勇猛,四、舒手惠施,五、能解甚深入理密意。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51~80卷

前五識是有了別性,明了一下子就過去了,但它不能分別這個是好的、壞的,等到一說是好、是壞,就是第六識了 。 取果業中,於人天趣有善業異熟生眼;於諸惡趣有不善業異熟生眼。 如是差別,從業所生,是名能取愛、非愛果。 瑜珈地師論 若是熟悉的境界,第六意識一下子就決定了;若是生疏的境界,第六識還要經過尋求的階段,即觀察、思惟一下,尋求以後就決定了。 先是由作意心所開始(若有色法出現,它就警覺眼識),若前五識和外面的境界一接觸(率爾),一刹那,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

相传为弥勒菩萨口述,无著记录。 汉传佛教以此经为弥勒所造慈氏五经之一,藏传佛教传统上认定此论的作者为无著。 《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最殊勝、全面性、有次第的介紹佛學與佛法。 它並非佛學概論,而是一部很詳細、很深入性開示佛法的論典,這部根本論著含蓋三乘理事圓融的修行次第,以此修行才能圓滿佛道52位階的修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