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廟街7大優點

油麻地廟街 內容大綱

中環街市經歷過四代的歷史更替,第一代中環街市稱為「廣東市場」,當時正值英軍佔領港島的時候,第三、四代分別於1895和1939重建,在日佔時期被更名為「中央市場」,直至1993年才恢復。 可見,四代街市的重建都是因應時代的轉變而作出改變。 廟街12號位於油麻地廟街12號(中原樓市片區:油麻地)。 廟街12號的實用面積由515呎至598呎。

步入書店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顆掛有燈飾的榕樹,樹下有幾個舒服的座位,令人倍感寧靜祥和。 發生一宗街頭連環傷人案,今晨6時許,警方接獲大量市民報案,指一名身穿白色衫、深色褲、孭橙色袋的男子於街頭用玻璃樽隨機向途人施襲。 西九龍總區衝鋒隊其後趕至現場,分別於上海街、吳松街、佐敦道及廟街發現2男2女傷者,年齡介乎46至76歲,他們均為頭部受傷,事後由救護車送往伊利沙伯醫院治理。 整座油麻地天后廟由油麻地城隍廟、天后廟、觀音古廟、觀音樓社壇、油麻地書院所組成,各座建築主祀不同神靈,建在一起卻又毫無違和感,確是極具特色的建築群。

政府隨後將天后廟以南及以北的街道命名為「廟南街」及「廟北街」,後來將街名合稱為我們今日所認識的「廟街」。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 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國家。

油麻地廟街

油尖旺區的油麻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67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660人。 主要街道包括彌敦道 (油麻地段), 上海街 (油麻地段), 油麻地廟街 眾坊街, 窩打老道 (油麻地段), 廣東道 (油麻地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駿發花園、窩打老道8號、華德大廈、順利大廈、寶寧大廈等。

油麻地廟街: 香港攝影景點

廟門一對石獅子乃同治四年(1865)由善信捐贈,由上一代天后廟遷來,是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廟街天后古廟始建於何時已無記錄,但文獻記載港府在1864年將尖沙咀的村民遷往油蔴地(今油麻地),同時開發該區,天后廟在這個時候出現,位置在廟街和北海街交界的海旁。 同治九年(1870年),油蔴地居民和商人合力完成重修天后廟,碑記記錄了340多個捐助者和商號的名字,當中包括大鵬協鎮府和九龍分司官員,足見受地區人士重視。 油麻地廟街 這並非單獨一座,而是一列五間,當中四座為廟宇,供奉名目不同的民間神祇,由出生至死後都有兼顧,迎合善信在心靈上的各種祈求。 此建築群過去集宗教、議事和教育於一身,是區內的重要地標,自1928年起由廣華醫院(後來的東華三院)正式接管。

就在廟街油麻地入口,隔着彌敦道的位置,曾發生被網民稱為「香港史上最猛鬧鬼事件」或「無頭鬼叫外賣」故事。 廟門有一對石獅子,由上一代天后廟遷來,至今已有155年歷史(於清同治四年由善信捐贈),是油麻地天后廟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油麻地廟街 油麻地天后廟為兩進三開間結構,懸山式木建築,前進的正脊飾有講述楊家將故事的石灣陶塑,以及二龍爭珠等的吉祥裝飾。 門額刻有「光緒丙子遷建戊寅仲冬吉立」字樣。

相對於香港島的地區,其實油麻地的歷史並不算久,但近數十年來,卻是不少香港重大事件的發生地。 油麻地之名與捕魚業有關,早年是漁民曬船上麻纜的地方,到光緒年間,經營漁船必需品的桐油及麻纜生意,於附近開始興旺,因而此地被稱為「油蔴地」,之後就變為油麻地。 油麻地天后廟原本位於油麻地海旁,建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 油麻地廟街 1870年,油麻地居民所組成的油蔴地五約(包括油蔴地、尖沙嘴、官涌、旺角、深水埗)重修天后廟,成為該區重要的宗教場所。 1874年發生「甲戌風災」颱風,天后廟遭受嚴重破壞,政府隨後重建油麻地並撥出現址重建天后廟,由油蔴地五約及居民集資,於1878年建成。

油麻地廟街: 天后古廟與風災

攤位本來在傍晚開始營業,1998年中部份的營業時間更改由中午開始。 廟街以售賣平價貨的夜市而聞名,被喻為香港的「平民夜總會」。 由於廟街的性質與旺角的女人街相似,而到訪的人則以男性為主,故亦有「男人街」的稱號。 這麼自由的環境下,會不會有不法分子試圖偷書? 阿Paul笑著介紹說,榕樹上方,其實還掛有道教神祇三清的畫像,中國人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在這些神明的「震懾」下,大家都會嚴以律己,「我們開業到現在都沒有遇過失竊的情況」,Paul說。 油麻地天后廟廟群於1865年由水上居民所建,初建於北海街,1876年因風災遷至現址。 1919年,當時的東華三院的主席何世光(何鴻燊的父親),發現很多小朋友有讀書的需求,倡議董事局開辦一間兒學私塾,於是在1920年開辦了油麻地書院。 而在1955年有了正式讀書的學校後,私塾關閉,此處曾輾轉被用作解簽檔、診所、商鋪、祭祀習俗演進館等。

  • 熱騰騰的煲仔飯上桌,蓋子掀開就是一陣香噴噴的氣味,建議可以和石鍋拌飯一樣,先悶個1~2分鐘再打開,底層多了鍋巴吃起來更香,阿姨還建議我們可以淋點醬油。
  • 自自由行佔領香港,一直很少遊油尖旺,印象中的廟街應該是滿街鬼佬,雜貨地攤,桑拿茶舞廳,平民夜總會。
  • 院子中間還設有石桌石凳,也是大家進書店前的「最佳打卡點」。
  • 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 而且,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的是,一條條魚被放在充了氧氣的塑料袋中,袋子上寫着價錢和品種,整整齊齊的掛在鐵架上任君挑選。
  • 大名鼎鼎的「廟街」是香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甚至連香港人都不時會去消費或用餐。

倘若來得早,你不妨向東邊走走,那兒有一幫粵曲迷,又彈又唱,為你奉上一首首原汁原味的粵曲。 除此之外,廟街也有很多售賣特色小食的攤檔,例如海鮮、煲仔飯及各類麪食等等。 油麻地廟街 價錢不貴之餘,水準也相當不錯,亦深受當地居民甚至外地遊客的歡迎。

M+是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專門收藏20至21世紀視覺藝術、設計和建築、流動影像等藝術作品,致力推廣本地視覺文化,為香港成為世界級文化勝地之路奠定基石。 2015年9月廟街城隍廟失火受損,所有神像幾乎付諸一炬,唯獨城隍像只被熏黑而無大損。 東華三院將廟宇關閉維修,直至2017年8月9日重開,請道長進行開光儀式。 東華塑造了一座全新的城隍像,與翻新的舊像一同供奉於神壇。 另新立謝必安(七爺)和范無救(八爺)的神壇,這兩位將軍專職協助城隍賞善罰惡,盛行於閩南和台灣地區。 廟門的「書院」石匾曾被「城隍廟」匾額遮蓋,如今重見天日,讓人得知過去。 舊書院結束後,東華三院出租作店舖(如打鐵、跌打),至1970年終止,曾短暫用作陳列天后古廟的文物。 1914年華民政務司決定參照東華醫院接收荷李活道文武廟的模式,要求油蔴地天后廟值理將廟宇及嘗產移交廣華,以資助醫院經費。 廟街在不少香港電影和一些有香港作為場景的外地電影均會出現,通常被描寫成為一個龍蛇混雜、充滿罪案的地方。 此外,無線電視的電視劇集《廟街媽兄弟》,也以該條街道作為故事場景。

油麻地廟街: 分享此頁面

偶爾也會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讀者:Paul回憶稱,有次見到一位年長讀者在書店中待了很久,其後竟然豪擲幾千元,帶走了很多書。 也有一些來訪者,會被店內的特色中式文創產品所吸引。 書店中的打卡點還包括左手邊的懷舊復古車仔麵攤檔(模型),每種食材真假難辨;右手邊則有一個象棋區,象棋可變成坐墊供大家小憩。 油麻地廟街 整間書院都沿用了1920年的結構,包括門窗、橫樑瓦礫,甚至在地上都能看到一些過往留下的痕跡。 在油麻地書院的門口,可見兩塊很有歷史痕跡的門檔,它本是古代大戶人家用來展示自己的地位之用,此處的門檔則由東華三院的前總理捐贈,營造古意和帶來好運。

1968年,香港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 在油麻地街坊會及香港警方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1968年,港英政府擬在天后廟的廣場的附近興建梁顯利社區服務中心,引起該處經營的200多個流動小販對搬遷安排的不滿。 在油麻地街坊會及皇家香港警察協調後,政府決定在廟街及上海街近榕樹頭一帶劃出面積3呎乘4呎的攤位作安置之用,但須經過抽籤分配。 今年年初,因疫情原因,油麻地書院也曾短暫關閉過幾個月,4月底才重新開放,我們算是有幸成為了「2022年的第一波到訪者」。

警方隨即封鎖現場調查及翻查附近店鋪的閉路電視片段,並於一小時內,於廣東道近眾坊街拘捕一名36歲尼泊爾籍無業男子,他同時未能出示身分證明文件,涉嫌傷人及未能出示身分證明文件被帶署扣查。 油麻地天后廟內的銅製香爐製於清朝宣統年間,已有逾百年歷史。 油麻地天后廟內可謂雲集了滿天神佛,不但有天后娘娘,也有觀音大士與《西遊記》中的豬八戒。 油麻地廟街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 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 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