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嶺不可不看攻略

三十年代中,「三順利電船公司」以「電扒」(粵語即「電船」)穿梭鯉魚門、筲箕灣、茶果嶺等地,水路交通始見方便。 範圍約為彩虹道新蒲崗工廠區東北面至龍蟠苑、鳳德邨一帶。 今鳳德邨的雙棷樹標誌,來源於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會長陳金華結婚時在家門種下的一對棷子樹。 在這個政策下,有地產商有恃無恐,大肆拆卸,令圍不似圍。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一貫主張保留古村,承傳文化,令下一代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承擔,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60年代初,大規模填海工程把九龍灣海岸線拉直,這使渡輪碼頭遷往新填成的觀塘海旁,最後易名為「觀塘碼頭」(位於現時海濱道)。 沙埔鄉民是雜姓聚居,其中吳氏居民與衙前圍吳氏族人同一宗祠,另大磡村朱氏在沙埔鄉也置有土地,這幅土地後來租給冠珍醬園,每年租金撥歸蒸嘗,作春秋二祭的經費。 (參考朱石年寄來的手稿)原鄉公所設於東利道尾。 該道路設有一條商業貿易街直至沙埔道尾段終止,俗稱「打鐵街」,非常熱鬧。 1880年樂善堂在打鐵街32號建立,與沙埔鄉隔鄰。 它是一個民間慈善組織,贈醫施藥,開辦學校,以及提供殮葬幫助服務。 樂善堂後來搬移到龍崗道口,仍辦學校和醫療所。 五十年代末,政府開始徵收沙埔鄉地,九龍十三鄉委員會成立專責委員會,成功爭取獲政府給予以屋地換樓地的賠償。 但到七十年代末,香港政府宣佈停止這項政策,改以市值折現賠償。

有關「晒草灣」命名,話說是務農村民在海灣沿岸晒草作燃料用,故稱「晒草灣」。 「牛頭角」於1965年遷拆,70年代起開始發展為一大住宅區,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半數住宅都是座落在「佐敦谷」及「鱷魚山」這兩地區。 「牛頭角 元嶺 」原鄉(位於今「定富街」及「定安街」鄰近接壤區域)現今已亦成為主要住宅區;而填海取得之地則大部份成為工商業區。 現時為丁屋屋苑規劃郊野公園庇鄰的綠化帶是有違建立綠化帶的原意,希望各位市民把握機會反對這大型丁屋項目。

鑽石山之英文名係Diamond Hill,實情呢處無鑽石,個名嘅來源眾說紛芸。 座山未有任何人工之前,英國人得新九龍嘅地圖,已有註有Diamond Hill。 由於有元嶺村,可能土名叫元嶺,卽係圓嶺,因其形而來。 鑽石山,喺竹園以東,大磡、上元嶺、下元嶺以北。

元嶺: 業權人落閘封路 村民被迫俯身回家︰冇晒尊嚴!

為安置受機場工程影響的村民,日軍在九龍塘興建「模範村」,但因為村舍有限,村民能否遷進概由抽簽決定。 抽簽不成功的村民,往往因為缺乏住屋,加上生計無著,在三年零八月的日治期間中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光復,但蒲崗村並未能因此復村,香港政府在石水渠以內發展工業區,命名新蒲崗。 蒲崗村既毀,林氏在九龍的世居只剩下竹園村。 據族譜等記載,早在宋代已有村民在這一帶定居,陸續發展成大大小小許多原住村落。 在一九五七年,政府開始以幾近無償手段強制徵收村民土地興建公屋,引發官民沖突。 唇亡齒寒下,九龍十三鄉各鄉鄉長發起並組織起來與港英政府抗爭。 最後在中國外交部抗議下,及英國國會議員斡旋下。 而沙螺洞為本地唯一的淡水濕地有香港的「蜻蜓之鄉」之稱,擁有本地近六成半的蜻蜓品種,與鳳園同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 因海灣兩旁的山嘴凸出九龍灣水道,使其海岸線酷似一對牛角,因而得名。
  • 60年代初,村內很多家庭式工業和山寨廠;而媽環村、媽背村的石礦場和在三家村的「潮記船廠」可說是村中的重工業。
  • 1995年,學生人數驟減,班數縮至四班;但受97回歸後實施的內地移民來港政策影響,學生人數增加,班數回復六班。
  • 慶典當日,由社會賢達及村內父老等人主持儀式,然後有「馬遊塘」、「井欄樹」、「茶果嶺」等花炮會在街上巡遊;除此之外,還有舞麒麟、舞醒獅、舞龍表演。
  • 就算你想搵光纖入屋,快速寬頻報價/簡易寬頻比較/hkt寬頻, pccw 寬頻,hgc 寬頻,i cable 寬頻,都再唔使周街走,我地幫到你。
  • 與此同時,石山旁發現有高質素的瓷土,採土工廠亦顧用半百村民勞工。
  • 習俗有安龍,為十年一次打醮,為期三日三夜,村尼齋戒沐浴三天,全村食店及街市禁賣肉食製品,大會請道家、佛家法師做法事,但現已停辦。

由於海灣的淺灘長滿「茜草」及盛產海貝,每當潮退時,也吸引無數「鯉魚門」的婦女攀山越嶺前來「撈茜」作豬糧和「扒螺仔」加一道菜。 二十世紀40年代末,「亞細亞火油公司」在村闢地作庫區,致使「茜草灣」的地貌蛻變。 二十世紀50年代,居民漸搬離村,少數留村的亦融入茶果嶺社區及共用其設施。 當年,區內有羅氏整個家族移居鯉魚門,但他們都回到茶果嶺的石廠及採瓷土廠工作;後來,一家族成員還在鯉魚門經營「旺賢石廠」直至1967年。 元嶺 1941年冬日軍攻佔香港後,沿今彩虹道興建石水渠,一來擴大啟德機場的面積,二來使機場免受洪水的侵襲。 換言之,在當時石水渠以內的土地,就是新機場的範圍。 由於蒲崗村的位置正好在此範圍之內,全村被拆,同時被拆的村莊還有沙地園、隔坑村、馬頭涌、珓杯石、瓦窯頭和大磡村等等。

元嶺: 地產博客

如果公眾對路徑有通行權,土地業權人便不能阻止公眾在有關路徑通行,也不能向有關人士收取通行費用。 律師黃國桐指,事件中的村民若多年來都慣行該條路,可循法律途徑奪回「行路權」;過往曾有成功的個案中,行人僅使用道路7至8年。 若村民沒有「行路權」,業主可自由就使用道路收費及制定價格,也可阻止他人及車輛出入。 前日(24日)晚上,大埔元嶺村有村民發現其中一個閘口被人「落閘」,裝上欄杆及橫放鐵欄,並以鐵鏈鎖上,阻擋村民出入,車輛亦無法進出。 在網上發布帖文的一名女村民控訴「有家歸不得」,不論人行、車行均需收費,形容「落閘」者自私自利。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另長洲和坪洲分別有39名和17名街坊代表。

元嶺

村中沿岸盛產石材,立村原居民多是姓羅、曾、盧、鄭等的客家籍石匠。 十九世紀時「牛頭角」是九龍灣水道東面一海灣,西北望「九龍城」一帶村落,東南接壤是「茜草灣」、「茶果嶺」、「鯉魚門」等村。 村中沿岸盛產石材,立村原居民多是姓李、廖、申、盧、繆等的客家籍石匠。 因海灣兩旁的山嘴凸出九龍灣水道,使其海岸線酷似一對牛角,因而得名。 習俗有安龍,為十年一次打醮,為期三日三夜,村尼齋戒沐浴三天,全村食店及街市禁賣肉食製品,大會請道家、佛家法師做法事,但現已停辦。 至今三山國王廟仍每年農歷二月廿三日至二月廿六晚,進行三日四夜神功戲慶賀三山國王廟寶誕。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設有聯合村鄉公所,鄉長為林發。

元嶺: 香港寬頻 Hkbn

原先由英軍在1885年建的「鯉魚門炮台」今已改建為「香港海防博物館」);這說明以「鯉魚門」這專名為首的設施卻是座落在港島那邊岸。 但當今一般人說「鯉魚門」,這泛指九龍這邊岸的「鯉魚門村」。 元嶺 到了40年代末,適學兒童增加,村民籌款建「四山公立學校」,取代了規模較小的「嶺東小學」。 50年代初,鄭子豪創辦私立的「明德小學」,吸納劇增的學童。

從此,這條從來不是漁村的「鯉魚門村」便成為中外遊客必到之地,而「鯉魚門」這三個字便成為全球「海鮮飲食業」的品牌。 1948年部份國民黨退兵在村北山坡建「嶺南新村」,村民從事養豬、耕種、發芽菜、造豆腐等工作。 鯉魚門區內還有專賣柴、米、油、鹽、雜貨等商號;家庭式工業還有糖果廠、瓷陶廠、染料廠、紙廠、香廠、藤廠等。 50年代,政府先後批出牌照給石商在媽環村一帶山坡採石。 「茶果嶺」是九龍灣水道東面一狹長小村落,嶺北山背為茜草灣、西北望牛頭角,東南鄰接鯉魚門。 十九世紀時始有人煙,村民多以開採石礦及務農為生。 元嶺 立村原居民多是姓鄧、羅、曾、黃、邱等的客家籍石匠。 50年代初,茜草灣東北之「雞寮」建有公共屋邨(後重建及易名為「翠屏道邨」);西北沿海一帶被闢劃為垃圾堆填區,進行大規模填海取地,發展為「觀塘工業區」。 70至90年代,在當年「茜草灣」的「鄉土」上,林立了「翠屏道邨」,「麗港城」,政府辦公大樓,診所,學校和遊樂場。 1947年「亞細亞火油公司」在茜草灣及茶果嶺之間填海擴地建庫區,政府與兩村村民經商討後達成共識,在遷拆茜草灣「天后宮」前,在茶果嶺先建新廟。

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的天后寶誕,村民都在天后廟側築起參神辦事處,大肆慶祝。 慶典當日,由社會賢達及村內父老等人主持儀式,然後有「馬遊塘」、「井欄樹」、「茶果嶺」等花炮會在街上巡遊;除此之外,還有舞麒麟、舞醒獅、舞龍表演。 在天后廟旁搭起的戲棚上演神功戲,給村民及各界人士欣賞。 而當日鄉公所設有齋菜給村民享用,村民便藉此機會聚舊聯絡感情。 有關「茜草灣」命名,傳說從前這海灣的淺灘長滿濃密海草;客語稱「海草」為「茜草」(粵音讀似「舍摷」),故名「茜草灣」。

但保留古村與保留古蹟不同,古村有人住的,居住環境不應該幾百年不變,房屋不可能幾百年不改建重修,沒有人希望他的故鄉是殘缺破舊。 但政府遲遲不肯公佈重建方案,難以避免讓人認為政府故意讓古村自然消亡。 志蓮淨苑的重建工程於1989年展開,全部重建工程於2000年5月18日完竣,並正式落成啟用。 元嶺 60年代初,村內很多家庭式工業和山寨廠;而媽環村、媽背村的石礦場和在三家村的「潮記船廠」可說是村中的重工業。 1967年政府實施火药管制,不再給石廠續牌;石廠遂全面停業,而有二百年長的鯉魚門石礦業終於劃上句號。

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奏准清廷冊封每山一人當代表,正名為「四山頭人」。 主管地方大小事務及獲清廷授權向官批石堂徵收稅務。 四山頭人雖不是官員,但享有特殊地位,可穿戴清官服飾,有儀仗隨員高舉「肅靜迴避」牌匾及鳴鑼喝道開路。 九龍城寨負責徵收「官批石堂」的稅務官員履新時也先拜會「四山頭人」再行事。 據父老相傳,清末「四山頭人」中,茶果嶺是「羅寬」,牛頭角是「胡亞譚」,茜草灣是「盧亞奎」,鯉魚門是「葉華勝」(又名「葉華」)及後來繼任的是「劉發」。 元嶺 十九世紀末,新界成為英殖民地,而官批石堂亦因期滿已被「封山」,自此「四山頭人」制度不再存在。 在這期間內,日軍為著擴建啟德機場,將機場附近的鄉村拆毀,大磡村亦不例外。 當時整個鄉村,連朱氏宗祠均被移為平地,村民全被遷離。 日本雖於1945年投降,但由於全村被毀,加上戰後香港的複雜形勢,令到朱氏難以重建家園。 戰後,香港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地近九龍城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