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舊貌15大分析2024!內含沙田舊貌絕密資料

這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器具製 作精美細緻,說明青銅器時代的屯門已 經是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地域。 )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慈雲山道160號。 雖門牌和大門均位於慈雲山道,但剛好在慈雲山道和沙田坳道交會處,且就位於慈雲山獅子亭「慈沙古道」九龍區入口、沙田坳道和法藏寺斜對面,故此命名為沙田坳。 舊沙田坳邨於1967年10月開始入伙,只有兩座大廈,並已於2002年拆卸,重建為兩幢41層大廈,由其士(建築)有限公司承建,2011年2月入伙。

沙田舊貌

沙田墟的商户及居民雖然極力重建墟市,可是仍然敵不過沙田新市鎮的發展。 在1976年的6月16日,部分沙田墟因要擴建大埔公路而拆除。 禍不單行的是1978年沙田墟發生了一場大火,燒燬了大部分建築物,最後墟市在1980年全部拆除,原址成為了新城市廣場。

沙田舊貌: 沙田區氣候

但是相隔百餘年之後,今日香港山上的野生紅山茶花已很普遍。 在跑馬地的山上可以見得到,薄扶林道的兩旁也有。 在山頂纜車站近旁的盧押道上,也有一棵很高大的,這幾天正開着滿樹的紅花。

沙田位處海邊,不少村民在海上打魚捕蝦,岸邊摸蜆、挖蠔及撈帶子等。 白石從前用作難民羈留中心,坐落於馬鞍山市中心以東的策略性位置,是吐露港的陸岬。 白石提供了發展康樂設施的機會,現時白石主要為高球場。 工業分布於四個主要地區,即大圍、火炭、石門及圓洲角。 當局並為這些工業區提供方便的交通設施,多以快速公路連接主要幹線,減少對市民的影響。

沙田舊貌: 沙田區主要景點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實行遷界,限定沿海五省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瀝源」頓成荒域,成為賊寇藏身之所。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容許鄉民返回原地生活,「瀝源」至康熙廿三年 (1684年)才進行復界,比其他地區較遲恢復。 朝廷為恢復經濟,積極鼓勵外地人士入遷墾荒,其中以江西、福建、惠州、潮州、嘉應等地遷入的客家人最多。 十七世紀的遷界復界、二十世紀初的海員大罷工、省港大罷工、日佔時期的歸鄉政策等,沙田都是港人往返內地的必經之道。

沙田舊貌

華列士(JorgeAlvarez)乘船抵達屯門,覺得這裡很適合停駐的 地方,於是就地樹立刻有葡國徽章的石柱以示佔 領,並且在這裡設立營寨,製造火槍。 次年,馬六甲總督 再派遣安達拉之弟西眇(Simao d’Andrade)率 船隊進抵屯門接替其兄職位。 西眇舉動躁急,更 於附近島嶼設刑場,抗課稅,掠奪民產,終於引 起中國官民憤恨。 明朝政府恐怕葡人日久坐大, 於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派遣廣東巡海道副使 汪鋐親自督師出征,驅逐佔據屯門的葡萄牙人。

沙田舊貌: 美俄總統同日演講「隔空對決」 中國「和平方案」備受期待

鄰近的威菲路軍營因駐有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南亞裔士兵,故軍營內亦有清真寺。 20世紀初香港未有交通燈,故在繁忙路段會由交通警站崗於路中心的「交通指揮亭」中指揮交通,直至八十年代後期,交通燈才全面取締「交通指揮亭」。 下圖中的背景為威菲路軍營,俗稱摩囉兵房,1970年改建成今九龍公園。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沙田舊貌

辦事處亦已加強有關樓層的走廊及大堂的消毒清潔,並會繼續和警方聯絡,以再次安排到單位內進行消毒清潔工作。 「徑口」村之得名,一說是由於該村是前赴九龍必過之路口,所以稱之為「徑口」;另一說法是由於該處以往常有山賊行劫,客家人稱之「打徑」,故稱該處為「徑口」。 該村分為「上徑口」和「下徑口」二村,兩者雖然並非同宗同源,但由於村落位置僅咫尺之隔,關係相當密切。 「上徑口」的祖先來自廣東省,聚居於「積存圍」一帶,再分支至「上徑口」,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下徑口」起初由樂姓人家居住,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 沙田舊貌 蝴蝶是香港名產之一,香港出產的蝴蝶已有142種之多。

沙田舊貌: 歷史概況

事實上唐代海上交通便 利,途經屯門的商旅將此地的特點宣揚到內地, 於是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興趣而加以詠唱。 事實上當唐代的廣州發展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埠時,屯門的優越地理條件配合珠江的商貿活動,成 為了華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 從唐代開 始,屯門的歷史發展無論在移民、商貿、軍事、文 化等方面都和海路交通息息相關。 當時海上航行受 到季候風支配,中外商船往來中國貿易都須要依季 節行事。 商船到廣州前必須取道屯門,然後沿珠江 北上。

  • 沙田墟的房屋都是地鋪,上面是民居,所以林林總總什麼店舖和貨物也有:士多、雜貨店、家政行、藥房、理髮鋪、冰室、洗衣店、紙紮舖、五金店、醫務所等等,更有不少售賣平民美食的餐廳,雞粥和乳鴿尤其出名。
  • 六十多個小村落沿城門河邊邊的淺灘發展,如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
  • 在積存圍前方的第一街有座金字頂舊屋(三級歷史建築),可讓人緬懷大圍村的舊貌。
  • 當時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及天主教聖若瑟堂在山上向礦工傳揚福音,並提供福利救濟。

20 世紀 70 年代初,香港政府發展「新市鎮計 劃」,屯門與荃灣、沙田被選為首先推行這計劃 沙田舊貌 的地區。 屯門自此大規模移山填海,徹底改變了 農村漁港的舊貌。 隨著新型公共屋邨拔地而起, 屯門迅速轉變為現代化的新市鎮,吸引數以萬計 市民從市區遷入定居。 屯門的人口因而從 1961 年不足二萬躍增至 1980 年代初期的十萬之眾。 今日屯門的人口已經接近五十萬,是香港人口最 多的地區之一。

沙田舊貌: 香港老照片(

做過不少場景的輝哥,他偏好懷舊場景,希望老一輩觀眾能透過這些場景向下一代分享,為他人製造歷史回憶。 本身居於沙田的輝哥,笑稱與位於大西北的屯門「無咩淵源」,但看中了大興邨的建築特色,加上輕鐵大興南站位處馬路邊,種種屯門風貌促成他的新作品《屯門大興南站的日常》。 沙田新市鎮以填海造地方式,將沙田海兩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變成土地,餘下中央比較深水的地方,成為原來城門河的延伸。

惠玲的奶奶從廣洲來到沙田買了一間石屋,開了一個茶檔,招呼附近村民。 村民把養大了的雞、雞蛋、菜賣給惠玲奶奶,換錢買米。 有天,一位火炭禾寮坑村婦賣白鴿,奶奶把老鴿用來燉、中鴿以豉油王來煮、乳鴿來燒,味道出奇地鮮,這道菜令茶檔客似雲來。 於是,有人專養鴿賣給奶奶,後有外人加入擴充生意,卻不歡而散。 1962年的夏天相信是很多香港人都不能忘記,9 月1日颱風溫黛正面吹襲香港,並在沙田引起了風暴潮,吐露港水位比正常最高潮位再高多3米,達5.2米,把大半個沙田淹沒。 經此一役,香港人命損失180多人,沙田墟亦變成了廢墟。

沙田舊貌: 人口及房屋組合

離開廣州之後,商船亦必須在屯門停泊,等 待季候風啟航回國。 大概在距今約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已 經有人類在屯門活動。 當時的先民過著 簡單的生活,他們懂得製造陶器,又利 用石頭打造生活所需的器具。 夏、商之 際,一批古越族人遷進這地域,在相當 於今日湧浪一帶的海灣沙堤上建立家 園,以木材造船用作捕魚和交通運輸的 工具,過著漁農兩棲的生活。 青銅器時 代的屯門比以前更為進步,先民的活動範圍亦從西北的湧浪伸延至南面的掃管 笏。

每當下城門水塘滿溢,水塘內的儲水會流進城門河,進而排出吐露港。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沙田舊貌: 交通

瀝源所產的香木,是否亦在其中,雖無確實史料證明,但結合《廣東新語》《新安縣志》記載,昨日瀝源香木業之盛可想而知。 【預算案】撥5000萬加速推動Web3生態圈發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表示,互聯網持續發展演變,每一代的技術革新,都帶來新的應用和機遇,甚至顛覆了商業運作模式。 正處起始期的第三代互聯網同樣潛力龐大,本港必須與時並進,抓緊這個黃金機遇,引領創新發展。 《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各機構和政府部門都希望爭取更多資源,我則期望當局撥款添置先進軟硬件的同時,投放充足資源培訓人才,確保所花公帑能真正提升效能。

  • 以從屬家人身份通過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即BNO護照的入境簽證計劃移民英國的港人, 連續居住五年,可以申請獲得英國永久居留權,獲永居的一年後, 還可申請獲得英國公民身份。
  • 由馬鞍山民康促進會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共同開發的「E導沙田」旅遊語音導覽手機應用程式,記錄了超過50個沙田及馬鞍山景點,並涵蓋單車徑路線的導航功能。
  • 香港政府進駐新界後將屯門和附 近的龍鼓灘、大欖涌一起併入元朗約,稱為屯門 分約。
  • 這是圍村的基本格局,據說此設計來自宋朝的勘輿大師賴布衣。
  • 從唐代開 始,屯門的歷史發展無論在移民、商貿、軍事、文 化等方面都和海路交通息息相關。
  • 復界後客家氏族不斷遷入屯門,在西部 及南部近海地方發展。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國趁列強瓜分中國 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租借新界土地。 香港政府進駐新界後將屯門和附 近的龍鼓灘、大欖涌一起併入元朗約,稱為屯門 分約。 唐朝政府注意到屯門的特殊情況,於是派出數以千 計的士兵在屯門駐守,以保障商旅的安全。 屯門亦 趁著商貿發展的機遇,自此以後成為珠江東部地域 的軍事重鎮。

沙田舊貌: 用畫筆記錄 香港被忽略的自然美

故此鄰近的鄉村之間便組成不同的約(如火炭約、田心約、大圍約等),鄉約之間會組成聯防,村民亦會締結婚盟,並各有自己的守護神和祭祀活動。 這些鄉約每隔十年便會舉行醮期,祈求平安,促進團結合作。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明清兩代,香木成為當時香港地區先後所屬的東莞、新安兩縣的特產,更是香港地名來源的說法之一。

沙田舊貌: 沙田區莞香

既有富家女離家出走搬入沙田的過去,亦有沙田工廠女工的愛情史,亦有公屋落成、遷居沙田的故事。 沙田舊貌 他們說沙田故事,有很多地名,這一代沙田人都未曾聽過,如圓洲角,就是現時麗豪酒店與富豪花園之間,是交通樞紐。 昔日的沙田海又稱潮水灣,是一個形似喇叭的狹長形海灣,連接吐露港,當潮漲時,海水便會湧入沙田海。

沙田舊貌: 滄海波濤今長畔 沙田河岸幾人鄉

沙田公園位於文娛館與城門河之間,是市中心的一項主要發展。 市中心亦設有商店、辦公室、電影院和其他商業及康樂設施。 推敲此說,其實早在英國佔領九龍之前,沙田圍背靠的沙田坳已是來往新界與九龍的必經之地,是以「沙田」之名由於交通因素,也漸漸為人所知。 沙田舊貌 1866年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所繪的《新安縣全圖》,將本地區上將「沙田」一名標注為粗體大字,與大埔墟、西貢、全灣(即今荃灣)、九龍城等地並列。 但根據不少現存的碑銘,如光緒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車公廟碑記》、光緒廿二年﹙1896年﹚的《建造廣福橋芳名開列》),可知下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本地人仍以瀝源指稱本區域。 1910年10月1日,九廣鐵路開通,建於沙田圍對岸、排頭村旁的車站則定名為沙田站,沙田從此作為全區的正式稱謂至今。

康熙七年(1668)復界,屯門各鄉氏族紛紛遷回 故里,收拾荒園重新發展。 朝廷亦鼓勵內地客家 氏族前來開荒;於是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客籍 人士紛紛南遷,最終改變了屯門鄉村的人文結構。 遷界前以陶族為主的「本地」氏族聚居於屯門北 部河谷一帶的肥沃土地,形成屯門的主要人文地 理結構。 復界後客家氏族不斷遷入屯門,在西部 及南部近海地方發展。 於是青山灣東西兩岸以至 屯門西部的龍鼓灘和東南部的掃管笏、大欖涌等 地都成為了客家氏族落地生根的地方。

沙田與九龍之間的道路交通有賴獅子山隧道、大老山隧道及大埔公路提供服務,西沙路將沙田經馬鞍山到西貢的交通連貫起來,九廣鐵路(東鐵)是來往九龍至羅湖經沙田的重要交通工具。 屯門經過明朝二百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典型 的中國南方農業社會格局。 然而,明末清初發生 在台海兩岸的戰事卻波及了遠在嶺南的屯門,從此改變了屯門的歷史面貌。

沙田舊貌: 馬鞍山古蹟風貌

沙田的大圍原名「積存圍」,是沙田最大的圍村。 大圍村是沙田十幾條村歷史最悠久的圍村,已有四百餘年的歷史。 清朝遷界前,陶氏早已定居在屯門北部河谷一帶,至今仍是屯門區的重要氏族。 樓主補充,屯馬綫沒想像中方便,而就新市鎮來說,只有將軍澳和荃灣西是「異數」,但「荃灣西依然逃不過比青葵公屋人包圍同躝過嘅命運」。

沙田舊貌: 舊貌新顏

直至二次大戰以後,該處由一位獨立的女傳教士改作孤兒院之用,另外兩幢新的建築物亦同時興建。 1964年,基督教靈基學校和幼稚園於該處成立。 1980年,該處由神託會接管,易名為「香港神託之家基督教靈基營暨中心」,主要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宿營服務,內設有100個宿位,有舒適及完備的居住設施,是退修、康樂、教育、訓練及家庭的理想營地。 九廣鐵路(營運已與香港地鐵合併為港鐵)對於新市鎮的發展至為重要。 新市鎮共有五個東鐵綫車站,即大圍、沙田、火炭、馬場和大學站。

沙田舊貌: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計劃的最高資助額為50萬元,並會為初創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專業支援及輔導。 預期接下來5年,每年有約90間合資格初創企業受惠。 1月底政府推出衞生黑點網站,除了羅列全港700多個黑點及當局清理的工作進度外,更讓公眾在互動地圖上比較不同地區內的黑點舊貌和現況。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指出,網頁採用了發展局去年底推出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CSDI Portal)所分享的地圖數據服務。

1960年代中地圖顯示,河東樓地名由北移向南,去咗落路下嗰邊。 沙田未建成新市鎮前,分佈著許多古樸的鄉村,曾享譽國際影壇。 遠處山麓朝霞瀰漫,側逆光照耀下,凝成優美怡神的圖畫。 此照片榮獲1983年沙田第一城「沙田今昔」攝影比賽金牌。

往日,烏溪沙對外的交通不是太方便,若要前往沙田,只有從此地乘船到何東樓登岸,再乘車往沙田。 至 1974 年,一首私辦的船隻因超載發生意外,造成傷亡,政府便與油麻地小輪公司商討籌辦往來烏溪沙及市區的航線,終於小輪公司答允派船隻行走烏溪沙,至 1983 年才停止服務。 此外,昔日由於交通不便,村內並沒有醫生,村民往往未能及時求診,政府便自六十年代起,每周兩天派醫療船到烏溪沙為村民診治。 據歷史記載,馬鞍山有三寶 : 鐵礦、杜鵑花及黃麖。 首說鐵礦,馬鞍山出產的鐵礦石平均含鐵約百分之三十二,昔日每年產量 約 為十五萬噸含鐵百分之十五的精礦, 日產量約 沙田舊貌 一千三百噸,至於粗鐵沙礦方面,也曾日產一千五百噸。 早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有商人在此地投資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