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緊急第四類2024介紹!內含次緊急第四類絕密資料

按已訂立的服務目標,危殆病人會即時診治,危急類別目標是在十五分鐘內處理九成半個案,而緊急類別目標則是三十分鐘內處理九成個案。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認為情況不理想,他認為不達標的原因之一是病人數量增加,另一原因就是資源不足。 他提到有部份第四類次緊急病人其實未必需要到急症室求診,但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不足,一旦病人無法在診所預約候診,或碰上假期較少診所開業時,便會前往公立醫院求診,令求診人數增加。 另外,由於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長者多會令緊急病人個案增加,而較多基層市民居住地區的公立醫院壓力亦相對較大。 該四類獲特別分流的病人等候時間平均七十分鐘,一般半緊急病人等候一百零七分鐘;特別分流的病人由分流至獲得處理則平均一百三十三分鐘,一般半緊急病人則平均等一百九十三分鐘。

  • 四類病人中,沒有未獲診治便離院,再入院比率也較一般半緊急病人低百分之一點七。
  • 分流護士會根據病情將病人分為五類,包括第一類別(危殆)、第二類別(危急)、第三類別(緊急)、第四類別(次緊急)及第五類別(非緊急)。
  • 佢話,明白市民對人員工作表現期望有落差,會檢視訓練安排,希望喺新嘅指引下,符合公眾期望。
  • 有醫生認為,RAT計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初級醫生診治後要再重覆向資深醫生詢問的步驟,不過RAT的服務時段只限上午10時至傍晚6時,若晚上7時再有病人進急症室會出現「瓶頸」。

醫管局會繼續密切監察各公立醫院的病床情況,適時檢視上述措施,以及靈活作出適當的資源安排及調配,以改善急症室病人等候入住病房的情況。 蕭粵中指出,由於醫院病床數量不足,有病人遲遲未能轉入病房,變相令留在急症室的時間增加,亦會「扯走」部份急症室服務的人手照顧這些滯留病人。 次緊急第四類 蕭粵中促醫管局應盡快做好長遠人手規劃,給予前線一點希望,甘心「捱多幾年」。 按7個聯網跟進第三類緊急病人的表現,有6個聯網均未能達標,分別是港島西(84.1%)、九龍中(60.7%)、九龍東(70.6%)、九龍西(87.6%)、新界東(66.5%)、新界西(82%)。 其中表現最差的是伊利沙伯醫院、廣華醫院所在的九龍中聯網,僅60.7%的病人可在30分鐘內獲診治。 ○九年至一○年有逾廿萬人次到九龍東聯網轄下聯合醫院及將軍澳醫院急症室求診,平均每日五百五十五人次求診。

次緊急第四類: 九龍中處理緊急個案最差

本港的公營醫療系統負荷大,急症室求診人次即使在非流感高峰,單日亦錄得逾6千求診人次。 食物及衞生局回覆議員查詢時指,急症室收費自2017年大幅加價至180元後,上年度的求診數據顯示,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3.7%及24.7%,料加價影響非緊急病人的求診行為。 不過當局數據同時反映,非緊急病人的平均候診時間於2019年高達134分鐘,是過去4個年度以來的新高。 醫管局於12月15日通過服務收費檢討結果,建議全面上調公立醫院各項收費,急症室收費調整百分比最多,將由100元上調至220元。 醫管局主席梁智仁於無綫節目《講清講楚》中指,希望加價能拉近急症室與私家門診收費,縮短第3類緊急病人的輪候時間,預料求診人數能減至少1成。

次緊急第四類

以病人誤將滴露當涼茶致中毒為例,如果臨床判斷及儀器均顯視傷害為胃痛、喉嚨不適等,並未有影響呼吸,病人或被分流至「次緊急」類別。 以色列軍隊和非醫護人士使用簡化的S.T.A.R.T.:倒地不出聲的傷員應立即送入醫院搶救;倒地呻吟的傷員可以延後處理;能夠自行站立的傷員無需緊急處理。 (三)下表列出二○一六至一七年度至二○一八至一九年度醫管局急症服務每次診症的平均成本。 醫管局目前尚未有二○一九至二○年度急症服務每次診症平均成本的資料。

次緊急第四類: 病人「滯留」急症室 輪候逾半日方可入院

醫管局亦已推出「急症室支援時段計劃」,額外招募醫護人員協助處理緊急、次緊急和非緊急的個案,以減輕急症室人員的壓力和工作量,讓他們能專注處理較緊急的個案。 長期「逼爆」的公立醫院急症室候診人龍令人望而生畏,非緊急病人輪候逾半日屬等閒事,但原來連緊急個案也不達標。 醫院管理局文件顯示,七個醫院聯網中,六個未能履行三十分鐘內處理九成緊急類病人的服務目標,最差的九龍中聯網更只有六成緊急個案於半小時內獲處理。

對於分流為危殆類別的病人,他們毋須等候,會即時獲得醫護人員治理。 為了確保有緊急需要的市民前往急症室診治時,獲得及時的急症服務,所有急症室已實行病人分流制度 。 病人登記求診時,分流護士會根據病人需要危殆、危急、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治療而予以分類。

次緊急第四類: 服務目標

護士對病人的狀況和變化進行評估,以決定病人在急診室接收的有限級和治療。 此外,資深醫生快速診治後,其他人仍然需時處理跟進工作,病人要繼續停留在急症室,初級醫生的支援亦不足,有醫生坦言有「造靚條數」之嫌,令診治時間表面看來有所縮減。 次緊急第四類 次緊急第四類 他表示,被分為「危殆」及「危急」類別的病人,病況例子如發生交通意外、心臟病發、小朋友哮喘致含氧量極低及急性中風等。

  •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認為情況不理想,他認為不達標的原因之一是病人數量增加,另一原因就是資源不足。
  • 第三類緊急病人例子包括發高燒、跌倒致懷疑骨折或有嚴重扭傷、心臟不適等;而第四類次緊急個案則包括發燒、跌倒擦傷及腸胃不適等。
  • 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者眾,半緊急類別但較高風險的病人可能被忽略,聯合醫院嘗試以特殊通道優先這類病人,包括因受傷需要縫針、關節膿腫、異物骾喉,以及持續咳嗽、發燒或嘔吐的半歲以下嬰兒。
  • 不過這還不是最誇張,有伊院護士透露,有緊急病人由昨天下午3時,等到今日下午4時還未上到內科病房,而且不止1人,有部分更有肺炎徵狀,但內科病房爆滿,「病人已迫到落唔到床」,所以無法再收症。

當時醫護人員評估其情況為次緊急(第四類),她一直在急症室輪候,豈料,由朝等到晚,直至昨凌晨零時許,終於等到見醫生「一面」,經診治後,獲處方藥物及病假紙休息兩天。 次緊急第四類 次緊急第四類 他又指,其母親曾誤將滴露當涼茶飲,差點中毒,被分流至「次緊急」,等足3小時。 急症室專科醫生馮顯達接受TOPick訪問時指出,急症室分流制度劃分仔細,大致以維生指數,比如心跳脈搏、血壓及呼吸作準則。 如維生指數短期內出現問題,多屬「危殆」及「危急」類別,目的是要即時處理危急病人,以免出現無法挽救甚至死亡的情況。

次緊急第四類: 分流制度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1)人手數字按相當於全職人員的人手計算,當中包括醫管局的常額、合約和臨時員工。 (二)醫管局急症室現時每次診症的單位成本為720元,而普通科門診診所每次診症的單位成本則為260元,兩者相差接近兩倍。

(三)在二○○六至○七年度,公立醫院急症室第四類(半緊急)及第五類(非緊急)分流類別的求診個案共有134萬多宗,佔急症室求診人次總數的68%。 次緊急第四類 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向食衞局查詢急症室的服務數據,以及急症室於2017年6月起加價的成效,獲當局書面回覆指,加價後2017/18年度急症室的求診人次同期比較,整體求診人次共下跌約4.4%。 第四類別(次緊急)及第五類別(非緊急)病人求診人次分別下跌6.9%及17.6%,而首三類(危殆、危急、緊急)病人則共上升1.3%。 醫管局服務成本包括為病人提供服務的直接員工開支(例如醫生和護士的薪酬開支)、各項臨床支援服務的開支(例如藥房、放射診斷和病理化驗的開支),以及其他運作成本(例如公用事業開支和醫療設備維修保養費用)。

次緊急第四類: 肺炎咳出血屬「次緊急」? 醫生解構急症室分流制度

醫管局文件披露,去年整體公院急症室處理緊急及次緊急病人達標率均「肥佬」,處理第三類緊急病人達標率僅為百分之七十五點九,低於九成的服務目標約十四個百分點;而處理第四類次緊急病人達標率更只有約六成六,低於服務目標約九個百分點。 其中處理第三類緊急病人的平均達標率為75.9%,低於90%的目標,較目標低14.1個百分點;與之前幾年比較,可見2018年平均達標率較2015/16年度的77.9%、以及2016/17年度的78.7%,下跌近3個百分點。 綜合而言,共有近一成八人需入院,逾五成四人在急症室治療後出院,出院後需要跟進的病人只佔百分之四點三。 截止今晚(16日)9時15分,17間公立醫院急症室等候時間至少逾1小時,以基督教聯合醫院及將軍澳醫院的等候時間最長,各逾7小時;伊利沙伯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亦分別要等超過5小時;港島瑪麗醫院的急症室等候時間也超過 3 小時。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

次緊急第四類

2018年全年數據顯示,伊利沙伯醫院經急症室入院的病人,滯留時間最長。 但醫管局文件顯示,內部原來有為第四類次緊急病人訂定目標,需在120分鐘(兩小時)內處理75%病人。 第三類緊急病人例子包括發高燒、跌倒致懷疑骨折或有嚴重扭傷、心臟不適等;而第四類次緊急個案則包括發燒、跌倒擦傷及腸胃不適等。 其實想知哪一間公院急症室的輪候時間相對較短,醫管局網頁有不斷更新急症室等候的參考時間,不過數據僅統計過去數小時其他病人(即不包危殆、危急和緊急的病人)的最長等候時間,並非即時預計的等候時間。

次緊急第四類: 急症室輪候時間+分流制度(實時更新)

【星島日報報道】醫管局上年6月將急症室收費增至180元,最新數字顯示,急症室整體求診人次按年減少4.4%,其中屬「次緊急」及「非緊急」的首次求診人次亦按年減少7.7%。 但其中屬第三類的「緊急」病人,只有七成六病人可在30分鐘內可獲處理,未達九成的指標。 醫管局指,輪候時間因長者求診人數上升、急症室進行檢查的次數增加等因素影響,未來積極招聘人手,亦呼籲市民善用急症室。 公立醫院急症室上年6月18日起調整收費,由100元增至180元。 醫管局今日公布調整收費後的最新情況,顯示求診人次由217.5萬人,減至加價後約207.9萬人,按年減少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