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香港島其他區域一樣,柴灣區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多過全港中位數,而教育水平,亦高過全港平均,睇得出柴灣居民嘅生活水平,比全港平均好。 呢區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排全港第三,喺中西區同埋灣仔區之後。 現時往返小西灣的市民可選擇在本站轉乘新巴82M線或小巴47M線,又或者在杏花邨站轉乘城巴85線或小巴62線。 此外,現時因為大部分港島東的巴士均在小西灣(藍灣半島)公共運輸交匯處設為巴士總站,所以小西灣延綫最終會落實興建的機會已較低,因此西貢區議員劉偉章和觀塘區議員蔡澤鴻已建議在柴灣站興建架空行人天橋連接工業區和小西灣。 )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區柴灣新翠花園旁,屬於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也是港島綫的東端終點站,1985年5月31日啟用。
如需申請加放先人骨灰於龕位,申請人須提供加放先人的火化證明文件或存灰證正本。 如屬家族龕位,申請人須提供加放先人與首位安放先人關係的證明文件正本,如未能出示關係文件,申請人須填寫華永會預設之聲明,確認加放先人與首放先人的親屬關係。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港政府着力改善住屋及公共設施,包括公共屋邨、居者有其屋,以及同埋批地起私人樓,應付市民嘅唔同需要。 柴灣原有六村,羅屋、成屋、藍屋、陸屋、西村同埋大坪村,都係客家村。 柴湾 按一八四一年嘅人口普查,柴灣人口只有卅人,到咗一八九一年增至二百零八人。 當地居民以捉魚及務農為生,亦有部分村民以燒灰為業。 車站設有一組島式月台,兩個月台並已裝設月台閘門。 而兩個月台的列車均前往堅尼地城方向,並不設落客專用月台及調頭路轨,列車到站後會在該月台同一時間上落客及調頭,乘客可按指示於1/2號月台乘搭港島綫往堅尼地城方向的列車。
前往大浪灣,可在筲箕灣搭乘紅色小巴或前往石澳的巴士路線9號(注意只有小部份班次途經大浪灣),而龍脊郊遊徑,亦以這裡為終點。 本文所介紹的,是從小西灣巴士總站(南灣半島)出發,經小西灣海濱花園、龍躍徑、龍躍樂園及部份砵甸乍山郊遊徑前往大浪灣。 城巴柴灣車廠(Citybus Chai Wan Depot,簡稱「CWD」,廠徽為「E」)是城巴成立以來首個永久巴士車廠,位於港島東區柴灣常茂街38號,緊貼新巴創富道車廠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車廠耗資逾3億港元建造,佔地逾10,000平方米,車輛出口設於盛泰道,入口則設於常安街。 香港政府法定圖則,定柴灣位於港島東,北面係杏花邨,西面係大潭郊野公園,南面係石澳郊野公園,東面係海傍。 不過有網民就教路兩個返工攻略,包括乘邨巴到中上環轉乘788巴士路線,或坐過海巴士到灣仔轉港鐵,最快1小時就到,但「首先屯門公路唔可以塞車」。 【屯門去柴灣村巴巴士交通攻略】最遙遠的距離,不只限於愛情關係,還可以是屋企與公司的距離。
- 整個計劃於平日深夜終止服務的時間加建,已於2011年5月完成。
- 漁灣邨內原本設有小學校舍2所由房屋署出租予辦學團體之用 ,但其中1所小學(世界龍岡學校馮耀卿紀念小學)已經清拆,並重建成漁進樓,可提供826個租住公屋單位,於2020年第二季落成、同年9月17日入伙。
- 黃遠輝:前渣打銀行中國區總裁、前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現任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兼渣打銀行顧問。
- 以前柴灣是中華巴士(中巴)最重要的基地,也都是首間於柴灣設立巴士車廠的巴士公司,其辦公室也都設在其柴灣車廠,即使1993年中巴喪失26條路線(全數撥歸給城巴接辦),但因為仍擁有專營權的關係,其地位依然未受動搖。
柴灣車廠在2003年10月14日平頂,翌年2月16日落成;城巴柴灣車廠開幕典禮於7月28日舉行,時任董事總經理李日新主持揭幕儀式。 全新柴灣車廠取代了城巴愛秩序灣臨時車廠,以及租用中巴柴灣車廠作東區主要車廠的安排。 華永會並未委託任何機構/人士代為接收/處理申請,或就取籌或辦理申請提供協助。 柴湾 當完成處理所有正選申請後,如有正選申請人放棄認購龕位,該等龕位將按早前已公布的抽籤次序順序編配給後備次序的申請人,直至所有龕位售罄或完成處理所有正選及後備申請為止。 先人必須為在香港永久居住並有華人血統的人或其配偶或其子女。
柴湾: 發展港島東
當中,舊長型大廈(第一型徙置大廈)和舊長型大廈(第二型徙置大廈)曾經以英文字母命名。 本公司拟使用阁下的个人姓名、电话号码、传真、地址或电邮地址处理阁下的申请、回复阁下查询并作地产代理服务的促销及向阁下提供中原集团其他公司的资讯。 本公司在未得阁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阁下的个人资料并向阁下作直接促销。 在1950年代,柴灣居民除了乘搭白牌車前往外面之外,唯一對外交通就是乘搭當時第一條柴灣區的巴士線8號前往灣仔碼頭。 柴湾 柴灣自客家人移居開始,成為當地核心居民,充滿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及後雖受到英國管治,但沒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所留下的歷史痕跡也不多,僅保留軍事設施。 直到戰後,大量中國大陸難民來港,以廣東省佔最多,廣東文化因而大大影響居民生活。 直至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廣東省以外省份的新移民才陸續增加,漸漸形成當地的文化。 由於香港島是高度城市化的都會區,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年青一代)已經落地生根,認同自己是香港人。
華永會就先人是否符合安放資格的決定,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柴灣公共空間休憩用地,有十九公頃九四,大型嘅有柴灣公園、永泰道公園、小西灣海濱公園等,園內有唔少外地植物,畀人觀賞。 該網民在facebook群組「屯門公路塞車關注組」發帖,指將會到柴灣返新工,屋企和公司的距離令他不敢想像,「可能要坐直升機」。 有屯門友感同身受,每日由大西北到港島上班,誇張說猶如「到世界的另一邊」,亦有人指樓主的上班車程,應該比去台灣還久,以過來人身份勸導「一係搬屋,一係轉工」。 柴湾 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供乘客購物或進食,例如有便利店、麵包糕餅店、銀行及化妝品店等。 由於港鐵的收費區是不能進食,因此售賣食物的商店均不會設在收費區內。 在「統一派位乙部」,校網屬東區,但有部分學位會分配給中西區、灣仔區、觀塘區、西貢區、離島區。 收生詳情請看:學位分配辦法 、自行分配學位 、中學統一派位。
柴湾: 路線數目
港鐵柴灣站現址原本是利眾街前段及垃圾收集站所在地,因興建柴灣地鐵站而於1982年3月拆卸,利眾街亦因而被縮短,原有的柴灣巴士總站則成為今日柴灣道迴旋處,並遷移至地鐵站鐵路天橋之下。 萬曆元年(1573年),於南頭設立縣治,取名新安,喻意「革新鼎安、轉危為安」。 清康熙元年(1662年),為防止沿海居民與鄭成功軍隊接觸,下令遷界禁海,新安縣一度併入東莞縣,後復界,新安縣恢復。 不過嘉慶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一九年)編撰的《新安縣誌》沒有關於柴灣的記載,村莊名錄也沒有「柴灣」的記錄,大概是因為當時人口相當稀少。 道光八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簽《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予英國,從此柴灣脫離新安縣。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法定圖則及地區規劃,柴灣屬於港島規劃區的第20區,範圍包括杏花邨和小西灣。 柴灣北接杏花邨白沙灣以西的鯉魚門度假村,西連大潭郊野公園(柏架山),南達石澳郊野公園(歌連臣山及砵甸乍山),東鄰藍塘海峽。 以前柴湾是中巴最重要的地盘,整个公司的重心基本上都在柴湾,即使中巴失去了二十六条线,柴湾这个中巴基地依照未受动摇。 到中巴专营权结束后,大部分柴湾巴士线都改由新巴接手,而新巴也与中巴一样在柴湾建立其大本营。
直到中巴專營權於1998年結束後,大部分柴灣巴士線都改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和城巴接手,而新巴也跟中巴一樣在柴灣建立其大本營。 而城巴在被新巴的母公司周大福收購後亦使用柴灣設立總車廠。 中巴計劃重建柴灣巴士廠為大型住宅項目,惟計劃遭城規會否決。 柴湾 後來中巴跟合作夥伴太古地產修改方案後再到城規會闖關,最終成功。 柴灣工業區在八十年代僅有兩個小型路邊巴士總站,位於新廈街和安業街。
2015年11月23日晚,過百名居民於當區區議員鍾樹根位於漁安樓地下的辦公室外「慶祝」他落選東區區議員。 外國流行雞蛋仔夾雪糕,我們香港土炮就用格仔餅夾雪糕! 店主話,佢本身鍾情格仔餅,製作格仔餅夾雪糕,可以用來消暑之餘,又可以滿足一班小朋友或者學生們食到格仔餅和雪糕兩個願望。 2020年12月7日:一輛青年JNP6105GR(1823/RS4498)於城巴柴灣車廠內被唧起時發生意外,巴士車尾向右墮地,右邊車身玻璃損毀,車頭凌空。 車廠派更部設於常安街入口,毗鄰地下加油站;旁邊則是車廠附設之城巴營運壹部、營運貳部及新巴車務控制中心。 廠內行車通道設有多條斑馬線,並劃出特定行人通道,保障員工安全。
部分人士认为柴湾的名称不吉利,提倡改为翠湾,但最后却没有成事,只得翠湾邨弃用柴湾而用翠湾。 柴湾
有屯門居民日前在網上分享,指自己的新工作需到柴灣上班,對於距離之遠,笑言「可能要坐直升機」,隨即引起屯門友熱烈討論,又紛紛傳授最快到港島的乘車大法。 現時柴灣站所有月台已完成裝上月台閘門,並已投入運作。 整個計劃於平日深夜終止服務的時間加建,已於2011年5月完成。 此站與杏花邨站屬於第一期進行月台閘門加裝工程,原計劃於2010年8月完成,但由於工程進度緩慢,第二度預計於2010年12月完成。 1980年年底政府拍板興建港島綫時,擬議中的柴灣站分為南北兩站:柴灣北站(Chai Wan North Station)靠近現時的翠灣邨,柴灣南站(Chai Wan South Station)的選址則與本站大致相同。 後因柴灣車廠上蓋發展大型屋苑杏花邨,地鐵改於車廠旁興建杏花邨站,並取消興建柴灣北站,柴灣南站隨之易名為柴灣站。
香港工業土地需求減少,2011年10月20日規劃署向城規會建議將《柴灣分區規劃大綱圖》內約7.9公頃的工業用地改劃為「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和「休憩」用地。 位於柴灣與杏花邨交界的貨物裝卸區多幅工業地皮,現時被用作為車廠及停車場,規劃署建議改變用途,以反映現況及日後興建的郵政中心,後來計劃擱置。 根據一九九零年一月香港市政局出版的《羅屋民俗館》記載,日佔時期(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憲兵也有搶掠柴灣區民眾的物質,可幸殺戮並不嚴重. 港府在八十年代後期落實發展小西灣為住宅區,區內大型公共屋邨小西灣邨於1990年開始入伙,附設的巴士總站於1990年1月14日啟用。 自此使用常安街總站的巴士路線不斷流失,8、80、606及780線先後延長至小西灣邨;雖然82、82A、106線隨即由安業街遷進,但已阻擋不了此站逐漸成為輔助角色的事實。 柴灣(東部)巴士總站(Chai Wan Bus Terminus,城巴新巴地點代號為CWE),位於港島東區柴灣常安街中巴柴灣車廠對面,毗鄰常安街遊樂場,乃一採用平行式月台設計的露天巴士總站。
黃遠輝就讀小學六年級時曾經在柴灣工廠邨大廈(現為華廈邨)做暑期工,負責製作校簿,例如單行簿、格仔簿等以幫補書簿費。 一般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樓高均為7-8層,但柴灣邨第10及11座卻分別僅建有3層及2層。 原因是當初興建第10座時,地基並不穩固,當興建到第3層時,樓宇部份地方倒塌,幸好不影響結構,但是當時徙置事務處為了安全起見,當時第10座只建到第3層便停工,以及將此座分成幾個部份,所以有部份單位入伙前已被拆除。 2012年5月,香港政府向職業訓練局批出柴灣盛泰道地皮,用作興建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而校舍已經於2018年1月完工啟用。 柴湾 1988年起,多個住宅項目相繼落成,令柴灣人口進一步增加。 柴灣工業學院(現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同年啟用。 1989年東區走廊第三期通車,東區走廊延伸至柴灣,成為柴灣往來港九其他各區的高速公路,大幅減低柴灣道的交通擠塞。 1951年政府設立柴灣平房區以容納大量新大逃港難民,即現時興華邨、興民邨、康翠臺、樂翠臺和高威閣的前身,亦有由教會興建的愛華村。 1959年柴灣原有的村落被清拆,改建成27座徙置大廈。
雖然中巴早在1978年已有意在中巴柴灣車廠外興建新巴士總站,卻一直未能如願。 政府為配合柴灣東部的發展,終於1984年11月中斥資194萬港元在中巴車廠對面,柴灣道及常安街交界處動工興建永久大型巴士總站,並於1985年6月11日刊憲啟用,設有六條19至43米長的平行式月台。 原有使用新廈街總站的8號、80、83與780線於6月22日遷移至柴灣(東)總站後,已不能容納其他路線,所以安業街總站的路線並沒有遷移。 其中由新鴻基地產和地鐵公司合作發展的新翠花園便是位處港鐵柴灣站上蓋,而由新世界發展興建的康翠臺亦位於距離該站路程約5分鐘的位置。 此外周邊的環翠邨、興華邨、樂翠台、永利中心等屋苑居民,也可以方便地使用鐵路和陸路交通,與中環、上環、灣仔商業區和港島東商業區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中巴早年建議把柴灣(東)總站連同中巴柴灣車廠一併發展為住宅及商業項目,已於2013年被城規會批准重建;將來巴士總站須永久關閉,以配合重建工程進行。 當局計劃在安業街闢建臨時巴士總站,臨時安置此站路線。 中巴會在住宅及商業項目基座設置全新巴士總站,並安排原有路線遷回,同時把其中一條車坑預留為小巴站及的士站。 為應付市民對住宅的需求,並配合地鐵港島線的興建,政府和發展商在1980年代開始一直大力發展區内住宅建設和相關基礎配套建設,包括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應付市民的不同需要。 1985年5月31日,香港地鐵港島線正式投入營運,而柴灣站也於同日啟用。
柴灣最初的公共屋邨有柴灣邨和興華邨第一期,但這兩邨已被拆卸及重建或重新發展。 所謂八大禽獸,即DD1、BR1、BR2、DL1、DL2、AL1、AL2和TC1八輛中巴雙層巴士。 這八輛巴士由於在後期被長期編作車房字軌打仗車,故只在繁忙時間支援中巴旗下部分路線,其餘時間則固定停泊於柴灣車廠或此站休息,故當時若然有巴士迷想於非繁忙時間拍攝八大禽獸的照片,一般會前來此站。 柴湾 此站啟用時,政府將之命名為「柴灣(東部)巴士總站」;巴士公司則使用「柴灣(常安街)巴士總站」(Chai Wan Bus Terminus),自九十年代起簡化為「柴灣東巴士總站」或「柴灣(東)巴士總站」[註 1]。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到了1960年代,隨著柴灣區開發,包括完成柴灣道擴闊工程,專營香港島的巴士公司—中華汽車有限公司開辦一些往來柴灣與香港島各地的巴士路線。 柴湾 1970年代柴灣興建大量工廠,成為新興工業區;並且開始陸續拆卸徙置區,興建為公共屋邨,香港政府還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為興華邨,這個名字有華人在香港復興,當家作主的深遠意味[來源請求]。
因此,柴灣與中環、上環、灣仔、港島東商業區形成半小時生活圈。 在1996年,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選定柴灣邨第二期重建(9-12座)作為首個推行試驗性質的「自選單位計劃」 的重建計劃。 2012年9月公佈修復柴灣工廠大廈,並改建為小型公共房屋,現時已重新命名為華廈邨並在2016年下旬入伙。 另外,柴灣連城道的住宅用地興建公共房屋-連翠邨已於2018年8月入伙。 柴灣是赤柱、石澳、小西灣和筲箕灣之間的交通要道,地鐵港島線和東區走廊通車後,柴灣便與香港主要的鐵路網和道路網連接在一起。 港鐵港島綫在柴灣至杏花邨一段是香港島唯一建築在地面的路段,能夠從車廂內觀看柴灣、杏花邨和小西灣的景色。 由中國海外宏洋(港交所:0081)或有關人士持有的柴灣蜆殼工業大廈,向城規會申請,將該工廈重建成為酒店,以紓緩業界對酒店的需求。 2009年,有商廈特色的青年廣場落成,並分階段啟用。 至近年香港島商業區非核心化,港島區的商業樓宇分佈漸變得分散,包括柴灣和鰂魚涌在內的工貿區開始有大量甲級寫字樓和酒店落成。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香港重光,但中國大陸爆發國共內戰,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大量中國大陸不滿中共執政之難民紛紛移港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