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邊屋便是唯一剩下的員工宿舍,於1922年興建,原供給太古洋行屬下太古糖廠的經理及總工程師居住。 於日治時期,林邊屋曾遭受嚴重破壞,至1947年,林邊屋才恢復原來的用途。 林邊屋,位於大潭郊野公園附近,大家沿著柏架山道自然徑走至山腰位置,便會找到隱藏於林陰深處、有近百年的建築——「紅磚屋」。 香港地方雖小,卻藏着重重驚喜,不少植物物種在本地首次被發現。 於1903年,香港前林務總督在柏架山上首次發現山茶科的小喬木紅皮糙果茶。 紅皮,顧名思義就是紅色的外觀,遠看似是塗了一抹橙紅色的顏料。 樹皮上鐵鏽色的粉末其實那是一片片脫落的紅色樹皮。 糙果即是粗糙的果實,成熟時像手掌一樣大,可提煉菜籽油。 本地鳥類愛吃糙果,因而樹木的存在吸引鳥兒到訪,增加生物多樣性。 遊覽林邊磚屋過後,繼續沿柏架山道上行,不久看到金督馳馬徑的路牌,表示已進入有9公里的金督馳馬徑其中一部分,同時屬大潭郊野公園的範圍。
在鰂魚涌地鐵站的糖廠街出口步出,沿英皇道(電車路)向東行5-8分鐘左右,至鰂魚涌街,再右轉步入小許,靠右即可見到柏架山道的入口。 中 心 一 樓 設 有 一 個 多 用 途 會 議 室 和 兩 個 活 動 室 , 用 作 舉 辦 學 生 和 公 眾 教 育 活 動 。 中 心 將 定 期 舉 辦 電 影 欣 賞 、 公 眾 講 座 、 工 作 坊 和 導 賞 團 等 活 動 。 遊 客 亦 可 參 觀 中 心 外 的 魚 涌 樹 徑 , 沿 途 欣 賞 本 土 樹 木 。 聳 立 林邊屋 於 大 潭 郊 野 公 園 附 近 山 丘 的 林 邊 屋 始 建 於 上 世 紀 二 十 年 代 , 原 為 太 古 糖 廠 高 級 職 員 的 住 所 。 後 來 糖 廠 關 閉 , 政 府 於 一 九 七 六 年 接 管 林 邊 屋 。 步出鰂魚涌港鐵站,在英皇道走不久就會看到一塊格格不入的「柏架山道自然徑」木牌。 這段路持續上斜,沿途樹蔭遮擋風景,對小孩來說較吃力和沉悶。 36歲的陳偉霆當年因參加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香港區選拔賽中奪得冠軍而入行,近年轉戰內地發展而快速走紅。
在活化這座超過一百年歷史建築物的過程中,建築師一方面致力於對其原有材料和結構的保護,另一方面又要根據新的功能要求引進新的材料和進行新的改造,使林邊屋的歷史故事得以延續。 「林邊屋」又名紅屋,原用作太古糖廠的高級職員宿舍,現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已活化成為香港第一所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展品雖然不多但勝在有實物,有互動遊戲,有歷史建築,有導覽。 參觀者又有運動(輕量行山),又可増進智識,絕對是一個親子好去處。 林邊屋已經有接近100年歷史,屬於二級歷史建築。 愛德華式的建築風格,配上美美觀又復古的紅磚外牆,吸引了不少人特意到來影相打卡。
由於「紅屋」設施古舊,亦欠缺消防設施及無障礙通道,很多內部結構都不符合現行規定,署方要進行多項加固和改裝工程,亦要在很多地方搜尋適合復修的材料,整項復修動用約1,700多萬港元。 「紅屋」現在已免費開放讓公眾參觀並設有展館導賞、電影欣賞及教育工作坊等活動。 林邊屋 紅磚屋後來納入二級歷史建築,改建成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由政府經營,推廣科普教育,加深大眾對香港豐富物種的認識。 林邊紅屋前身是太古職員宿舍,現在改為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佔地約3,386 平方米,設三個主題展覽廊、資源室、活動室和自然園區。
改訪港島的楓香步道,不但輕鬆避過人潮,更可享受紅葉紛飛的野餐或燒烤,更添樂趣。 香港不少山徑都有俗稱「天梯」的長樓梯,最長達二千多級。 不是最長也不是最陡峭,但這條599級的港島徑天梯算是本港最有名的天梯。 登天梯可達畢拿山頂的觀景台,俯瞰湛藍的大潭上水塘。 沿梯級繼續走,近觀畢拿山石礦場,然後上行登渣甸山,最後下降到黃泥涌水塘公園結束。 由於這道「天梯」難度相對較低而位置方便,不時有家長帶同小孩挑戰。 林邊屋 歷史秘聞:太古洋行為方便員工來往市區,曾在柏架山上建設吊車,共有兩架雙向行駛的六人開放式車卡,連接大風拗和英皇道。 吊車系統於清末1892年落成,是全亞洲最早的吊車系統,畫家吳友如稱其作「銅鑼飛棧」並收錄在畫冊中。 吊車尚餘小量遺跡散佈在叢林中,例如基座的石躉,惟位置隱蔽,未經正式保育或修復。
林邊屋: 九龍塘 @中原樓市片區
在飽經戰爭洗禮及業權多次轉讓之後,林邊屋最終權屬香港政府並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 本項目旨在對林邊屋進行修復並活化成多樣性生物自然教育中心,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 外部的陽台是整座建築物的設計靈魂所在,也是整個複修項目的重點。 建築物外牆原用的紅磚早已停產,設計團隊需要花費心思為其進行修復而又不露痕跡。 建築物內部的木制樓梯和結構亦進行了鞏固工程,致使其原貌得以保存。 為了提供無障礙環境予公眾,林邊屋新建了客用升降機。 設計師在建築物內的中央位置還加開了一處天窗,把自然光巧妙地引進室內。
外牆由紅磚及花崗岩砌成,有大騎樓、拱形門廊,屬二十世紀初英國流行的愛德華式建築風格。 位於鰂魚涌柏架山道50號的林邊屋(又名「紅屋」),已活化成為一所自然教育中心,用作介紹本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佔地約3,386平方米,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希望提升大家對香港生物嘅認識同推動自然保育工作。
- 林邊屋(Woodside),又稱林邊地帶紅屋,俗稱紅磚屋或紅屋,是香港一組歷史建築,位於香港島鰂魚湧柏架山道50號,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 自幼在父母薰陶下通山跑,與香港的自然郊野結緣。
- 建築物內部的木制樓梯和結構亦進行了鞏固工程,致使其原貌得以保存。
- 位於港島東區嘅柏架山海拔532米,除咗係東區嘅最高峰,亦係香港島繼太平山之後嘅第二高峰。
除了外牆,林邊屋的木製門窗、鐵窗都依照殘存完整門窗的模樣進行復修及更換。 屋內的僭建物均被拆卸,被封閉的走廊重新打開並還原至本來的樣子,客廳裡的壁爐現在依然被保留下來。 另外,整座紅磚屋的內部結構及木梯都進行了鞏固及改裝工程,屋內亦增添有消防設施,以符合現時建築的規定。 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8,04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0,289人。 林邊屋 主要街道包括廣播道, 筆架山道 (九龍塘段), 浸會大學道, 喇沙利道, 嘉林邊道, 范信達道, 衙前圍道 (九龍塘段), 馬可尼道。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畢架山一號、碧華花園、龍翔苑、碧麗閣、星輝豪庭等。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77,000,年齡中位數為 41.4歲。
香港約有3 100種維管束植物,包括超過300種本地樹木、約510種鳥類、超過50種哺乳類動物、超過100種兩棲類及爬行類動物、236種蝴蝶和117種蜻蜓,這些物種均以香港為家。 2005年10月2日,有童軍領袖在老虎騎石行山不適,但該處沒手電訊號,未能求救,引致失救死亡。 政府因此展開了郊野公園手電覆蓋的提昇計劃,並在事件發生的個多月後完成了第一個在石屋山頂的基站;而位於柏架山道紅屋附近(下圖右)的手機發射站,是計劃內的其中一個。 鰂魚涌樹木研習徑除咗可以了解樹木,仲有一個日戰時期嘅軍事遺蹟,係一個集歷史同大自然嘅行山路線。 但因為好多人嘅目標係柏架山雷達站,而為免兜路,所以就放棄呢條鰂魚涌樹木研習徑,就繼續沿水泥路往雷達站出發。 我哋就建議為免消耗體力,可以選擇回程嘅時候再作遊覽。 順帶一提,呢度亦係一個交匯站,除咗鰂魚涌樹木研習徑,旁邊就係金督馳馬徑同康柏郊遊徑嘅入口。 林邊屋原為太古糖廠的經理及總工程師宿舍,是在1970年糖廠結束後,才成為政府產業。 紅屋樓高兩層,由紅磚和花崗石建成,在日治期間,大樓受到嚴重破壞,後來得太古洋行重修大樓。
這所林邊屋於1920年代興建,帶古雅的英倫建築風格,前身是太古糖廠和太古船塢的員工宿舍和避暑別墅。 中心一樓設有一個多用途會議室和兩個活動室,用作舉辦學生和公眾教育活動。 中心將定期舉辦電影欣賞、公眾講座、工作坊和導賞團等活動。 遊客亦可參觀中心外的鰂魚涌樹徑,沿途欣賞本土樹木。 中心地下有三個展覽廊,展示香港美麗的自然環境和生態。 第一個展覽廊主要介紹生物多樣性的功能和價值,以高清影片展現香港多種動植物。 第二個展覽廊由樹林、河溪、海洋和紅樹林四個部分組成,訪客可透過展版、短片和多媒體互動遊戲,認識棲息地和物種多樣性之間緊密的關係。 訪客亦可近距離觀察活生生的本地原生動物及其特徵,如盧氏小樹蛙、香港瘰螈、招潮蟹和彈塗魚等。 第三個展覽廊則回顧香港過去的生態研究及自然保育工作。 如前述,紅屋曾是1900年代太古洋行的高級員工宿舍,這建築物的下遊,即現時的鰂魚涌,是當時太古旗下的糖廠及船塢。
林邊屋: 設計背景
港鐵鰂魚涌站A出口沿英皇道向太古城方向(東)步行約5分鐘可至柏架山道口,沿柏架山道往山上步行15分鐘即達。 如果小朋友還是幼兒,大可看完這個爐灶後,就跟指示下走康怡花園。 佔地約3,386 平方米,設三個主題展覽廊、資源室、活動室和自然園區。 林邊屋 最吸引小朋友的一定是:自然園區,裡面有活生生的青蛇、招潮蟹、彈塗魚等生物,真是意想不到。 除了真實動物展出外,埸內亦有其他設施去讓大家了解生物多樣性到底是甚麼一回事,亦有生物多樣性發展的歷史圖。
從一九八五年到二○○二年,林邊屋曾租予國際文化事業協會使用,作為舉行展覽和音樂會的場地,並於一九九八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鰂魚涌好去處】 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紅屋)位於鰂魚涌柏架山道,本身的紅磚外牆,吸引了很多人周末來拍照。 但除了拍照外,作為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旨在提高大家對香港生物多樣性的認識,從而推動自然保育的活動。 紅屋是一個適合一家大小,帶同小朋友來學習的好地方。 活化後中心以本港生物多樣性為主題並設有3個展館,展出包括香港瘰螈等較罕有生物,另外亦有設施講述環保工作。
這段步道是先上山後下山,沿大斜坡上山稍微有點吃力。 美麗的「 」, 又稱「紅屋」, 1922年興建, 作為任職 太古糖廠、太古船塢等管理層的職員宿舍。 香港以人煙稠密的都市而聞名,但卻有數以千計平方公里的曲折海岸線、綿延的山脈以及風景怡人的郊野公園,這些都讓香港成為多種野生生物棲息的理想地方。 香港同時位處熱帶及溫帶之間,其生物多樣性比其他同大小的地方為高。
林邊屋: > 香港好去處搜尋
林邊屋現為二級歷史建築,樓高兩層,外牆則以紅磚砌成,以花崗岩為地基,所以又俗稱「紅磚屋」。 林邊屋初建成時為兩棟相連的建築,屋頂以中式琉璃瓦建成,建築風格為愛德華式,整座建築以對稱軸線設計,有拱形門廊及露台,以遮擋陽光,造成更涼爽的環境,好讓外藉員工能適應香港的炎熱氣候。 由於日治期間,林邊屋遭受日軍嚴重破壞,1947年至1951年期間,太古洋行為紅磚屋進行重建,將屋頂改為平頂,並合併兩棟建築,後來更加建了一個車庫。 林邊屋由太古洋行於1904年興建,初時是一座樓高兩層的樓宇,以紅磚及花崗石砌成。
在十九世紀的末期,隨著人口的增長,港府展開了大型的水塘興建計劃,先後完成了薄扶林水塘、大潭上水塘及黃泥涌水塘。 而由於當時港島人口集中在現今的中環及灣仔一帶,在興建大潭上水塘的同時,亦開鑿了相信是全港第一條的輸水隧道,從大潭上水塘的堤壩附近通往大坑道,再經輸水網絡把食水運送至中環等地區。 林邊屋 自幼在父母薰陶下通山跑,與香港的自然郊野結緣。 18歲創立本地旅遊組織V’air低碳本地遊,舉辦多個生態導賞團,致力推動本土可持續旅遊,於2017年出版環保旅遊書《低碳。好行》。 2019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現於牛津大學修讀環境變化與管理哲學碩士。
為保留其原貌,政府均以林邊屋原有的設計及物料作為標準去進行復修。 外牆所用的紅磚為「明口磚」,品質及規格要求都比較嚴格。 這種紅磚早已停產,而香港亦沒有廠商願意生產該種紅磚。 經過多次向不同國家的生產商查詢,最後終於在唐山找到一間廠商答應製造這種紅磚,供以復修林邊屋。 當時林邊屋的外牆嚴重受損,政府共使用了大約四千多塊紅磚進行修補,逐塊紅磚重新裝配。 林邊屋有兩棟主建築,樓高兩層,中式琉璃瓦屋頂,紅磚牆加花崗岩地基。 1947年至1951年期間由太古洋行重建,改為平頂,兩棟屋二合為一。 大潭水塘,即現時的大潭上水塘,是繼薄扶林水塘後,第二個建成的水塘。
林邊屋: 鰂魚涌
中心設有三個主題展覽廊、多功能會議室、資源室、活動室同自然園區。 唔好以為展覽區就只有圖片或影片介紹,其實呢度仲有唔少活生生嘅動物,好似係青蛙同蜥蜴等,等大家可以更近距離同了解同接觸生物。 另外,喺燒烤區經常有野豬出沒,大家記住同野生動物共融,唔好傷害佢哋亦唔需要餵飼佢哋。 林邊屋 位於港島東區嘅柏架山海拔532米,除咗係東區嘅最高峰,亦係香港島繼太平山之後嘅第二高峰。 柏架山嘅郊遊路線亦屬於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一部份。
林邊屋: 林邊屋
最吸引小朋友的一定是:自然園區,裡面有活生生的青蛇、招潮蟹、彈塗際等生物,真是意想不到。 可乘搭以下公共交通至鰂魚涌英皇道的柏架山道口。 沿柏架山道往山上步行15分鐘可到達林邊 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1972年,太古糖廠結束,該屋也被空置,至1976年移交給香港政府。 活化後中心會有3個展館,展出包括「香港瘰螈」等較罕有生物,另外亦有設施講述環保工作。 位於鰂魚涌柏架山道50號的林邊屋(Woodside),又名紅磚屋或紅屋,由太古洋行於1904年興建,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林邊屋 由鰂魚涌市政大廈起步,沿柏架山道往山上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 如果時間同體力許可,仲可以一路上山,行去柏架山山頂。 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設有基本無障礙設施,包括出入口、通道、升降機和暢通易達洗手間等,設計充份考慮輪椅/行動不便人士的需要。 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設有斜道,而斜道較為平坦,輪椅人士可輕易上落。
該處建有通往柏架山大風坳的吊車,以接載員工來往山上的宿舍。 而本身柏架山道也很適合平時不常行山的情侶和親子來行,全程均是石屎路,幾歲大的小朋友也游刃有餘。 林邊屋 由鰂魚涌出發行柏架山道至大潭水塘,行約3、4小時,內容極為豐富,除了全程都是山林叢道,小橋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