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戲院因為鬧鬼傳聞沸騰,人們不敢去看電影,生意一落千丈,最終在1974年正式停業拆卸,重新翻新變成現時的東城大廈,而翻新後再有鬧鬼傳聞,據說大廈最底兩層停車場,就是以前的停屍間,因此每晚12時後也沒有人敢取車,而辦公室的廁所也有人見到有長髮女子進入,但走進去又看不到有人。 曾有香港藝人分享他在東城戲院的撞鬼經歷,當日他正在看電影《龍虎榜》,當時見前座是滿座的,但散場後影院的燈光一開,發現前座原來只有數個觀眾,剛剛爆滿的人群一下子全部消失。 坊間一直傳聞,不論什麼時間及有多少人來東城戲院看電影,都會突然全院滿座。
再過幾天就是萬聖節,即西方的鬼節,素來有搞鬼嚇人的傳統,更有人以「鬼屋」探索來應節,正如香港故事館主辦的另類導賞活動「灣仔靈異傳說遊」,就以區內多個盛傳鬧鬼的景點串連出一條靈探路線,讓參加者嘗到最「生活化」的驚嚇體驗。 作為香港核心商業區最後一塊大型地塊,位於中環海邊的黃金地段可能會創下該市歷史上最昂貴的記錄。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對出售中環新海濱三號商業用地的“雙信封評標法”辦法,提交的標書將在設計和價格方面得到同等的權衡。 1966年某天,午夜場正在放影,外面下着傾盆大雨,觀眾非常少。
東城戲院: 故事大綱
关于其他地方的灣仔,请见「灣仔 (消歧義)」。 據知東城戲院只營業了數年的光景,當中可能有不少內部運作問題,但同時戲院裡那些鬼怪事件傳說也會是導致其停業的原因。 但他只當作是自己看錯,沒有在意,到他準備離開洗手間的時候再望一下鏡子,他又在看到那個人頭,而且今次是很清楚看到那個頭的樣子,那人面眼中不斷流著血絲,還凝望著那位男顧客,這時那顧客不斷狂叫有鬼,並且慌忙地衝出洗手間,他出來後仍不斷狂叫,驚動了戲院裡的職員及其他正在看戲的人。 星街盡頭的防空洞入口有不少鬧鬼傳聞,該處除了設有土地廟,更曾掛上特大朱砂暗符辟邪,如今暗符已被拆下。 百老匯院線是現時香港最大的戲院院線,戲院網絡覆蓋香港、九龍及新界。 百老匯院線每間電影院均展示不同設計概念及風格,各具特色。 百老匯戲院配備最先進的數碼播放技術及設備,務求為客人提供極盡完美視覺效果及觀賞環境。 九如坊戲院︰位於荷李活道,話說電影播放期間,有小孩見到台上出現一身穿紅衣小鬼,面目猙獰,於是就喊住走。 如今説到香港,大家的首先印象是一個寧靜祥和的東方之珠,在過去幾年的評選中,香港連續被評為最安全的城市,這樣的成就是香港警方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加上對於社會安全掌控出色有關係,正是因為社會穩定也給香港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
- 已消失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今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灣仔道)、京都戲院(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摩理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現址)、東城戲院(東城大廈)、國民戲院(駱克道馬師道交界)、環球戲院。
- 一看到戲院外小販檔一幕,相信必定勾起大多數香港的美好回憶。
-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 那時候很多[大酒店] (即殯儀館) 都設於灣仔, 如香港及萬國殯儀館在60年代中期以前都在灣仔, 所以周邊衍生了不少長生店, 花店及雲石店等.
最早期的老襯亭建於20世紀初, 那只能算是一個觀景亭(第一代老襯亭),此老襯亭毀於日治時期, 其後香港大酒店在1950年代在原建成山頂纜車站, 由這個時候開始這個建築物即被戲稱為老襯亭, 這是第二代的老襯亭.1972年建築物重建成上一代的爐峰塔(可被視為第三代的老襯亭). 東城戲院 爐峰塔於8月29日正式開放, 頂層設有西餐廳, 餐廳下層為咖啡室, 而底層則是中菜餐館. 爐峰塔於1993年清拆,原址發展成今日的凌霄閣,此為第四代的老襯亭.
最後向北橫過了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 有各式的高樓大廈及世界級名建築,見證香港經濟的繁盛及財富的累積。 此處名建築物包括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環廣場、香港演藝學院等。 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戲院自開幕以來,接二連三發生猛鬼事,最有名的是「全院滿座」,曾被大台改編翻拍成電視劇《全院滿座》,由關詠荷和吳啟華主演,是當時全民熱捧的劇集。 事緣東城戲院座擁1300個座位,能夠播映70mm立體聲電影,以當年來說如此高階的配備,自然吸引大家入場看電影,但問題就出現了,入場人數雖然多,但售票的數目跟入場數目不相乎,起初院方懷疑有人持假票入場,但經檢查之後未有發現假票,最後只好不了了之。 東城戲院 有一次天氣惡劣,電影票銷情很差,一張票都沒有賣出,但經理郤發現有幾個人入場,經理阻止不果,這幾個人仗明是拿假票的人闖進戲院,沒辦法的情況下經理只好關門困獸鬥捉人,但卻沒有找到,自此之後戲院經常傳出有「神秘顧客」來看電影。
原來,那老婦沒有下巴,臉上肌肉只得上唇,而下面就是一排參差發黃的牙齒,帆哥被嚇得直奔上樓梯,走回戲院場內。 這時,帆哥看到本來只有幾十個觀眾的後座也填滿了人,有男有女,樣子木然,最要命的是幾乎全都沒有下巴。 似乎在座看電影的「生人」,並不覺得身旁坐有異物,「陪」他們一起看電影。 一直有傳說謂,東城戲院縱使觀眾如何疏落,都會突然「全院滿座」。 近日筆者得友人的協助,找到粵語片紅星「帆哥」講出一段「全院滿座」的經歷。 19世紀時港英政府稱其於香港島北岸的發展區爲「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城外地方皆爲郊區,當時「維多利亞城」也被視爲英屬香港的首府。 至20世紀中葉後香港整體被視爲單一城市進行發展,香港島北岸的發展區也已連成一片,「維多利亞城」之名便逐漸淡出。 東城戲院 不過由於香港島的「下環」實爲灣仔的舊稱,20世紀中葉後已不再被使用,僅見於歷史文獻和學術討論中,故兩名產生混淆的機率極低,而如果直接寫「下灣村」三字的粵音拼讀“Ha Wan Tsuen”或意譯“Ha Wan Village”都能準確表述落馬洲的下灣村。 香港境內有多個名爲「灣仔」的地方,其中爲香港政府地圖記錄的共有4個,分別位於香港島(即本文所指的灣仔)、西貢、梅窩及蒲台島,如要精確區分四地,可在名稱前後加上所在地區名稱,如「香港島灣仔」、「西貢灣仔」、「梅窩灣仔」和「蒲台灣仔」。
位於灣仔洛克道與芬域街交界,前身為萬國殯儀館。 因殯儀館在1962年7月1日遷往鰂魚涌,原址其後改建為戲院,於1964年2月9日開幕,由何東家族屬下的東成有限公司經營,建築師阮達祖設計,耗資1,000萬港元。 根據同日工商日報報導,戲院採用意大利雲石裝飾,裝有七彩藝術燈飾。
灣仔是最初描述的九個目標區域之一,聚焦再開發和修復行動以對應的方式。 其他區域是馬頭角、旺角、大角咀、深水埗、油麻地、油塘、觀塘、西營盤及荃灣。 灣仔亦曾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當中很多現已不復存在。 已消失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今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灣仔道)、京都戲院(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摩理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現址)、東城戲院(東城大廈)、國民戲院(駱克道馬師道交界)、環球戲院。 灣仔街市,位於灣仔道、皇后大道東交界,建於1937年,典型的包浩斯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之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已拆卸活化)。 首先我要介紹一下東城戲院, 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 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灣仔的殯儀業曾經一度興盛, 由大友商場至天樂里一帶可謂棺材鋪和花店林立, 以前的天樂里更成為棺材陳列室,所以後來才由原名的觀察角改名為天樂里。
東城戲院: 香港三大鬧鬼戲院
豈料,頭還未回,他就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掌掌摑兩邊臉頰,一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聲音還在阿昌的耳邊狠狠罵道︰「叫你借火,你唔借我?」經此一嚇,他病了好一陣子。 話說在六十年代的某天,帆哥到東城戲院觀看西片《龍虎榜》,他不經意地望望前座,發現全場爆滿。 到了中場休息時間,戲院燈光復亮,帆哥竟見前座只得幾個觀眾,之前見到密密麻麻的觀眾竟然一下子不見了,帆哥最初以為是自己眼花,所以沒有加以理會。 以前灣仔有一間猛鬼戲院,其原址是殯儀館,常常傳出鬧鬼之說,這就是著名的「東城戲院」。 如今「東城戲院」已被拆卸,但有關方面卻不忌諱,仍然將該處興建的大廈命名為「東城大廈」,彷彿要把一切恐怖的記憶永遠留住。
一看到戲院外小販檔一幕,相信必定勾起大多數香港的美好回憶。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北角昔日聚集不少上海人及洋人,因此區內可謂是戲院林立,而且都選址人流最旺的英皇道,雖然現時多間戲院都已被拆卸改建,但部分從外觀或所選位置,還是看得出過往戲院的面貌。 東城戲院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灣仔北」是否已經成爲獨立分區存在爭議,由於「灣仔北」一帶的現代化都市建築與告士打道以南的灣仔舊區形成強烈對比,故不少人認爲「灣仔北」可以作爲一個新區看待。
地理上,灣仔位處於香港島中西區與東區之間,因此島上很多主要道路都會經過此區。 加上該區通勤人流相當多,因此對高流動性的交通網絡有很大的需求。 現時,灣仔已有一個既複雜亦尚算有效率的交通網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多次填海造就了區內多條主要道路的建成。 一號幹線及四號幹線連接灣仔及香港島其他地方。 一如香港市區的很多地方,灣仔居民十分依賴公共交通,而且每日更有600,000通勤人流來往該區及其他地區,故此區內有多種公共交通服務,在繁忙時間時經常水泄不通。 東城戲院 從數據提取的信息關於大廈年齡和情況由保持了規劃、建築、消防、以及民政事務局和土地發展公司(即市區重建局前身)利用作為初步依據為估計對都市更新的需要. 逐漸變成包括區和計劃的發展,運輸,社會人口統計和環境考慮在描述的都市更新項目區域。 許多在優先項目區域在老化的市區的地方化的部分被共同安排及承擔了一種目標區域方法對都市更新。
2005年有組織擬將修頓球場重建,構思頗為大膽,例如改為雙層球場,若然落實,修頓球場則可能再次成為灣仔的主要地標之一。 較有消費能力的居民則較喜愛光顧酒樓(昔日是茶樓)「飲茶」,在喝中國茶之餘品嚐一盅兩件的點心。 灣仔區內有三間歷史悠久的著名酒樓,分別為龍門大酒樓、雙喜樓和英京大酒家已走進歷史,1920年代開業、為全港第一間海鮮酒家的新亞怪魚酒家也早已消失,意味著傳統的舊式大酒樓將完全消失於灣仔區。 東城戲院 但是區內亦有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東方小祇園,已經營了逾一世紀。
東城戲院: 戲院靈異故事
電影開場,戲院場內觀眾十分稀少,突然,有人從後拍拍阿昌的左肩問道︰“哥們,借個火。 ”阿昌出於好心,一邊看着銀幕,一邊把火柴往左往後送,但那聲音説︰“不是這一邊啊! ”於是,阿昌還是繼續看電影,把火柴往右向後遞,但一直沒有人取火柴。 豈料,頭還未回,他就被一雙看不見的手掌掌摑兩邊臉頰,一把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聲音還在阿昌的耳邊狠狠罵道︰“叫你借火,你怎麼不借給我? 話説在六十年代的某天,帆哥到東城戲院觀看西片《龍虎榜》,他不經意地望望前座,發現全場爆滿。 《全院滿座》中的東昇戲院原先是播放唐片,但浩然覺得要讓生意好轉必須引入西片,之後生意更扭轉乾坤。 不過,原來真實的東城戲院一直都以播西片為主,開幕電影為意大利電影Copacabana Palace,而最後播放的電影為美國電影Paper Moon。 而戲院結業原因,有指是當時灣仔有5間以上的戲院,因此競爭相當激烈,有人懷疑是同行捏造鬧鬼傳聞來打擊對手。
東城戲院: 香港靈異奇聞: 灣仔東成戲院鬧鬼事件
1989年,香港戲院總數為121家,此後逐年減少。 1993年有119間;1997年,香港戲院跌破100家,剩下89家。 自2006年起,香港戲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到2013年只餘下45間。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會東由堅拿道天橋、摩理臣山道、皇后大道東至司徒拔道交界,西至沿香港演藝學院演藝道、香港警察總部(包括灣仔峽地區)為範圍。 在2015年6月,規劃署展開「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為填海計劃範圍設全面的規劃及設計綱領,作為未來發展海濱優化的指引,以建設灣仔及北角海濱地區成為一個更具吸引力、更方便暢達、更具活力及可持續發展的海濱,供公眾享用。 東城戲院 現今的灣仔區並不只有灣仔,還包括了銅鑼灣、天后、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等地。 在灣仔區議會內部的分區中,有三個(軒尼詩區、愛群區和大佛口區)是完全位於灣仔,另外有兩個(鵝頸區和修頓區)則部份位於灣仔。
據瞭解,這家戲院由殯儀館改建而成,但“改建”的地方並不多,戲院內仍保留了不少殯儀館的格局和建築,比如傳聞中一個女廁所就是當時一個存放屍體的房間等等。 金茂坪戲院位於觀塘秀茂坪,由華懋集團持有戲院業權。 戲院荒廢至今,一直都冇改建成其他建築,有傳指華懋一直都拆左間戲院,但次次想施工嗰陣都發生意外,所以冇工人肯開工。 東城戲院 有傳言指戲院前身係日軍嘅行刑場地,亦都有人話秀茂坪發生過兩次山泥傾瀉,有冤魂作崇。 另一個傳說就係戲院長期「全院滿座」,當年東成生意唔太好,但次次都有好多觀眾入場,因為入場人數同戲飛銷售數目長期唔一樣,院方懷疑有好多人冇買飛偷睇戲。 於是成日派人入場查戲飛,但點知個個觀眾都有買到真戲飛入場。
今日的金龍船酒家和金龍中心, 正是當年的金龍酒家的舊址,而恆星戲院則已拆卸並重建現時的維德廣場. 這個真的很難證實, 有人認為戲院前身為殯儀館, 怡戲院本身是長期幽暗, 所以陰氣特別重, 因而形成了一個聚集了很多靈體的環境。 但亦有人這麼認為, 當年的灣仔有六至七間戲院之多可為競爭非常激烈, 有人就以靈異傳聞抹黑對手。 東城戲院在結業後就改建成東城大廈,經營至今,現在就是不時傳出靈異傳聞。 碧麗宮戲院(1979~1994)當年號稱是「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位於現時銅鑼灣世貿中心位置。 原本是碧麗宮夜總會,曾邀請法國癲馬夜總會長駐,後因生意不佳,由邵氐公司租下並斥資改建成當年香港最豪華的戲院,以放映首輪西片為主。 院內共設1,060個座位,豪華內裝加上寬闊舒適座椅,令票價相對較高,超等位$15,堂座也要$12,比其他戲院的賣$10的超等還要貴,的確上等。 東城戲院位於香港灣仔洛克道與芬域街交界,1964年2月9日開幕,由何東家族屬下的東成有限公司經營,到1973年10月,東城戲院因為生意欠佳而被拆卸,原址重建為東城大廈。 東城戲院應該係香港史上其中一間最猛鬼嘅戲院,戲院喺1964年落成,喺灣仔洛克道,前身係萬國殯儀館,後來殯儀館搬左去鰂魚涌,之後何東家族接手起左戲院。
經歷73年,至1998年赤鱲角的新機場落成,終完成歷史任務。 以前去機場,多為送別親戚好友讀書移民,其次就是「追星」,最高峰的時間,機場大堂全部站滿歌迷影迷,手持鮮花、禮物及唱片,集體請假目的都只為見偶像一面。 梅艷芳更於1991年利舞臺拆卸前一個月舉行《飛躍舞台十載情》,以記下入行將近十年的演藝生涯,對當年還未到三十歲的梅姐來說,這場演出可謂別具意義。 而數梅姐人生最重要的轉捩點,就是18歲那年於此參加新秀比賽摘冠。 電影以CG搭出利舞臺戲院附近的街道,更用俯瞰方式,還原當年未拆卸的利舞臺。 1927年開業的利舞臺戲院,既是戲院,又是粵劇、大台節目、演唱會等的表演場地。
圖為位於灣仔駱克道分域街的[東城戲院], 即今日[東成商業大廈]的所在地. 總之[東城戲院]的鬼故事層出不窮, 對戲院而言絕對是個沉重的打擊.[東城戲院]經營了短短10年便因生意欠佳而被拆卸, 有人說與猛鬼傳言有關;有一種說法是同行競爭激烈, 其他戲院故意製造流言以打擊對手. 東城戲院 無論如何今日該處已改建成[東城大廈]後鮮有鬧鬼傳聞;鬼神之說信不信由你. 話說有次戲院經理發現尾場電影的售票數目與入場人數相距甚遠,以為有人用假票入場,於是進入戲院巡查,當他走到前排座位區時,發現一些半空飄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