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戲院9大優點

新界戲院 內容大綱

光華戲院(大棠路及阜財街交界)1950年2月13日開幕,由聯豐祥有限公司經營,董事長為趙聿修。 星輝戲院 位於汀角路榮暉花園商場,現租戶為明星海鮮酒家。 星輝戲院於1992年初啟業,擁有451個座位,2001年結業。 馬鞍山戲院 位於新港城中心,是馬鞍山唯一一間戲院,1995年營業,於2019年4月29日結業,現址會英皇院線接手,裝修後為英皇戲院(馬鞍山新港城中心),於2019年7月24日營業。 2018年12月位於3樓戲院正式開幕,名為嘉禾啟德戲院。。 新界戲院 UA朗豪坊(亞皆老街朗豪坊)2004年11月5日開幕,2014年7月1日約滿結業,同月23日改為天馬娛樂旗下戲院Cinema City朗豪坊。 L Cinema:筲箕灣望隆街銀河廣場2樓,2020年8月28日結業。 由2021年中起改由嘉禾院線營運,現為嘉禾銀河廣場。 明珠戲院(Pearl Theatre)(百德新街)1971年12月15日開幕,原堂座位改建為餐廳,原超等位改建為MCL JP銅鑼灣,2018年易手為Cinema City JP戲院。

  • 街頭籃球賽亦不時於修頓球場舉行,吸引了很多愛好這種比賽的人士參賽或觀賽。
  • 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
  • 在供應土地以容納上述設施之餘,亦同時提供機會在海濱區興建露天廣場、園景作為美化、船隻碇泊區及休憩文娛設施,從而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
  • 2016年9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 自開埠至20世紀的灣仔亦為香港島的殯葬區,擁有各式墳場如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等。
  • 由洲立影藝管理,目前一共有14間影院,為全港最大院線,而日前更宣布將開設MCL Cinemas Plus+,接手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百老匯戲院的原址,預計今年夏季開業。

此外區內也有一些摩天大廈和地標建築,如中環廣場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等,所以也成為訪港旅客的一個主要景點。 新寶院線 自一九八八年成立, 旗下戲院分佈於香港、九龍、新界, 包括:銅鑼灣總統戲院、旺角新寶戲院、屯門凱都戲院。 成立接近二十週的新寶院線秉持著相信電影、堅持創新理念, 現正不斷革新、重整, 務求令觀眾在舒適環境下享受高質素視聽娛樂。 百老匯院線是現時香港最大的戲院院線,戲院網絡覆蓋香港、九龍及新界。 現時,百老匯院線有13間電影院,合共70個銀幕及超過10,000個座位。 新界戲院 本院線4個品牌「百老匯」、「My Cinema」、「PALACE」及「MOViE MOViE」,為影迷提供多元視角享受及體驗。 灣仔亦曾一度擁有為數眾多的電影院,當中很多現已不復存在。 已消失的電影院包括:香港大舞台(今合和中心附近)、東方戲院(大有商場)、國泰戲院(灣仔道)、京都戲院(灣仔道近活道)、南洋戲院(摩理臣山道與天樂里的南洋酒店現址)、東城戲院(東城大廈)、國民戲院(駱克道馬師道交界)、環球戲院。

春園英語本來的意思是指花園內有一泉水(Spring)。 至於春園街附近的汕頭街和廈門街等,當時則為儲存準備運到不同的口岸城市的貨品倉庫。 上述地段於1930年代前是繼石塘咀後另一妓女流連之地,她們在一些稱為大number(號碼)妓寨的唐樓(唐樓門牌大大地鬆在柱上而得名),但與石塘咀不同的是有洋妓提供,甚至西片《蘇絲黃的世界》亦於灣仔取景。 至於在春園以西的日、月、星三街附近是香港首家發電廠的舊址。 至於灣仔道以東、今日活道一帶原為一小山丘摩理臣山,曾經是石礦場。 新界戲院 現在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摩理臣山分校至今仍有一角石牆為紀念。 日佔時期灣仔有「小東京」之稱,是日本人主要的聚居地,從灣仔臨海至中環一帶也是日軍軍事要地,停泊有日軍戰艦。 的官方分區可分爲東、中、西三區,根據維多利亞城界碑所示,維多利亞城東界在現今跑馬地黃泥涌道,故可肯定灣仔一帶屬於當時的「東區」。 1963年港英政府對香港島北岸及九龍半島重新分區,灣仔之地被確立爲「灣仔區」。

新界戲院: 香港大會堂

翡翠戲院(Jade Theatre)(百德新街)1969年12月24日開幕,原堂座位改建為餐廳,原超等位改建為MCL JP銅鑼灣,2018年易手為 Cinema City JP戲院。 My Cinema的IMAX電影院擁有全港最寬敞的行距空間及座位,再配合劇院式層級設計。 影迷可以舒適地在富空間感的戲院內,觀賞刺激官感的各類電影,體驗親歷其境的震撼。 戲院特別引入震動座椅,不受影片限制,讓觀眾能享受到無與倫比的真實感。 Bc VIP會員及MOViE MOViE會員積分買一送一優惠、美國運通信用卡8折優惠、美國運通信用卡之星期五買一送一優惠、贈券、貴賓券、百老匯院線換票証、美國運通電影禮券不適用於:4DX電影。

新界戲院

金都戲院 位於大埔廣福道與安富道交界,拆卸後現址為大埔大廈。 1957年5月5日開幕,擁有約900個座位,負責人為邱德根。 域多利戲院(Victoria Theatre)(奶路臣街8-8A號/花園街49-69號)1950年12月9日開幕,重建為宏景大廈,商場現為旺角電腦中心。 UA CINE TIMES(勿地臣街時代廣場)2013年11月21日開幕,隨着UA院線全線於2021年3月8日結束運營而結業,現址會英皇院線接手,裝修後為英皇戲院(銅鑼灣時代廣場),於2021年12月營業。 新界戲院 影藝戲院(Cine-Art House,港灣道30號新鴻基中心地下)1988年7月8日開幕,2006年11月30日結業,現已改建為餐廳,及後於2009年4月1日遷往九龍灣淘大商場重開2018年3月28日再次結業。 新界西首間IMAX 戲院現已強勢登陸元朗 YOHO MALL!

有些店鋪更售賣廉價中式健康食品,例如售賣涼茶和廿四味等有藥用療效的飲品的涼茶鋪,使居民能節省看醫生的金錢。 另一種香港式的食肆,大牌檔(大排檔),則是昔日灣仔常見的食肆。 雖然用膳環境既炎熱又不衛生,但很多居民都享受那些既便宜又新鮮的中式食品,如腸粉、粥及炒麵等。 ;再之後的填海則是1994年4月建造會議展覽中心二期(新翼)時進行,以及現時的灣仔填海計劃第二期,將成爲日後「灣仔北」發展區的核心地段。 新界戲院 灣仔之名本是「小海灣」的意思,不過隨著城市的發展以及持續的移山填海,昔日的「小海灣」早已不復見。 今日皇后大道東,大王東街和大王西街「洪聖廟」附近一帶,就是原來名爲「灣仔」的小海灣所在地。

新界戲院: 九龍區

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群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和「下環」,而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當時的群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灣仔現址相近。 在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島前,灣仔一帶已有人居住,當中主要為漁民。 新界戲院 建立殖民地後,灣仔是華人主要的聚居地,也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亦曾為英國殖民政府的軍事基地,現時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商業區,區內亦有很多舊式住宅大廈,因此也面對著市區老化的問題。

新界戲院

除常規戲院外,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香港電影資料館和香港太空館何鴻燊天象廳也是播放電影的熱門場所。 藝術中心主要播放非主流電影,間中亦有主流電影播放;電影資料館主要播放懷舊電影和不同電影節的特選電影;而太空館則主要播放全天域電影。 截至2022年4月,香港的常規戲院(電影院)共62間,合共提供291個銀幕(不包括以上演粵劇和舞台劇為主的新光戲院大劇院1院),約42,000個座位。 銀星戲院 位於大埔廣場,共設兩家迷你戲院:一院有482個座位,二院有646個座位。 皇室戲院(Windsor Cinema)(告士打道皇室堡)1992年開幕,百老匯院線經營至2006年結業,由UA接手,2008年2月28日起因皇室堡改建而休業至2010年4月29日重開,由2015年9月26日起改由MCL 新界戲院 洲立院線營運。 不過由於香港島的「下環」實爲灣仔的舊稱,20世紀中葉後已不再被使用,僅見於歷史文獻和學術討論中,故兩名產生混淆的機率極低,而如果直接寫「下灣村」三字的粵音拼讀“Ha Wan Tsuen”或意譯“Ha Wan Village”都能準確表述落馬洲的下灣村。 從數據提取的信息關於大廈年齡和情況由保持了規劃、建築、消防、以及民政事務局和土地發展公司(即市區重建局前身)利用作為初步依據為估計對都市更新的需要. 逐漸變成包括區和計劃的發展,運輸,社會人口統計和環境考慮在描述的都市更新項目區域。 許多在優先項目區域在老化的市區的地方化的部分被共同安排及承擔了一種目標區域方法對都市更新。 灣仔是最初描述的九個目標區域之一,聚焦再開發和修復行動以對應的方式。

為了應付問題,政府開始一系列的都市更新帶領新的生活進入區域。 根據規劃署數據顯示於地鐵沿線,如港島、荃灣,官塘各區有9,300座私有大廈,樓齡達到30年以上,而於未來十年內,樓齡達到30年以上將增加將50%。 為加快重建及舊區更新香港政府於2000年7月根據市區重建局法例(第563章)於2001年5月1日成立市區重建局負責市區重建及更新。 自開埠至20世紀的灣仔亦為香港島的殯葬區,擁有各式墳場如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等。 灣仔醫院及相關行業林立,如聖佛蘭士街,源於一間同名的醫院(該醫院於重光後結業)、擁有140年歷史的律敦治醫院等等。 而現時位於集成中心旁的籃球場,1960年代前為香港殯儀館(後遷至北角現址)及位於東城大廈的萬國殯儀館(後遷至紅磡現址)於灣仔營業,雖然該兩所殯儀館結業多年,但位於天樂里的長生店、花店及相關店舖,營業至八十年代才結業。 新界戲院 再向海的方向則有戰後1950年代至1960年代香港紅燈區所在地的駱克道、謝斐道,至今仍然有不少酒吧及一些夜總會位於這兩條街道附近,曾經大為有名的杜老誌夜總會亦是位於這裏。 最後向北橫過了告士打道,進入高速發展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是商業區及酒店區。 有各式的高樓大廈及世界級名建築,見證香港經濟的繁盛及財富的累積。 此處名建築物包括有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環廣場、香港演藝學院等。

最接近維多利亞港海旁的,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典禮使用的會展新翼,和象徵回歸的金紫荊廣場。 港島區的物價一向較九龍、新界貴,看電影也不例外,幸好港島都有平價戲院,而且便宜戲飛絕不是獨立戲院專利,就算連鎖院線也可以平看電影。 由洲立影藝管理,目前一共有14間影院,為全港最大院線,而日前更宣布將開設MCL Cinemas Plus+,接手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百老匯戲院的原址,預計今年夏季開業。

灣仔區內有三間歷史悠久的著名酒樓,分別為龍門大酒樓、雙喜樓和英京大酒家已走進歷史,1920年代開業、為全港第一間海鮮酒家的新亞怪魚酒家也早已消失,意味著傳統的舊式大酒樓將完全消失於灣仔區。 但是區內亦有香港歷史最悠久的素食餐館東方小祇園,已經營了逾一世紀。 新界戲院 戰後初期灣仔的居民生活一般並不算富裕,因此該區的大部份食肆都提供價廉物美的食物。 區內有很多茶餐廳,一種典型的香港式快餐餐廳,售賣奶茶、菠蘿包及蛋撻等地道美食。

惟經過多年的填海,海岸線早已北移數百米,現時皇后大道東一帶已被商業大廈及住宅大廈包圍。 現今的灣仔區並不只有灣仔,還包括了銅鑼灣、天后、跑馬地、大坑、渣甸山及灣仔峽等地。 在灣仔區議會內部的分區中,有三個(軒尼詩區、愛群區和大佛口區)是完全位於灣仔,另外有兩個(鵝頸區和修頓區)則部份位於灣仔。 粉嶺戲院保留了舊式戲院的單幢建築,樓高兩層,為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單棟戲院建築。 裝修後戲院內部仍保留舊式戲院的暗斜地台、乳膠墊座椅、銀幕四周的木條裝飾,而人手劃位亦為該院的特色。 因此成為不少劇集取景的地方,無線劇集胭脂水粉亦曾到粉嶺戲院取景。 2016年9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UA iSQUARE (尖沙咀iSQUARE) 2009年12月17日開業,2019年8月25日結業,後改建為英皇戲院(尖沙咀iSQUARE),於2019年12月18日營業。

不過目前仍有很多市民混用兩種拼法,而部分商店、大廈和設施,例如灣仔電腦城、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基道小學等的英文名稱也使用“Wanchai”之拼法。 只有香港島的灣仔才使用“Wan Chai”作爲官方英文名稱,雖然其餘三個位於新界的同名爲「灣仔」的地方之中文名稱粵語發音都與香港島灣仔完全一樣,但它們的官方英文名稱都使用“Wan Tsai”之拼法。 灣仔發展計劃第一期由1994年4月至1997年6月,主要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對出海面築一個70,000平方米的人工島作為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擴展部分,工程完成後保證附近的水質保持在令人滿意的水平。 新界戲院 另外盧押道一帶亦有不少酒吧,主要吸引外國人光顧,尤其每當有外國軍艦訪港,上址一帶更吸引各國娼妓留連街上,有如電影《蘇絲黃的世界》裏情節一樣。 而區內之新杜老誌夜總會(已結業,現已重新開張並更名杜老誌會),曾為本地富豪銷金窩。

到了1982年香港建立區議會制度,原「灣仔區」與「銅鑼灣區」和「跑馬地區」合併成大「灣仔區」,並沿用至今。 新界一向都是電影迷地獄,直至今個月北區才有一間新戲院。 相對之下新界西的屯門友就幸福得多,區內有兩間平價戲院。 在油尖旺區,有多達10間戲院;單在銅鑼灣,更有4間戲院。 相反,現時18區中的離島區、大埔區及黃大仙區只有1間戲院。 新界戲院 香港部份文娛設施或學苑也有配備播放電影的場所,例如香港科學館演講廳、香港太空館演講廳、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北區大會堂等。 香港不少民間組織或政治團體會不定期舉辦電影節和電影放映活動,除了租賃常規戲院播放電影外,也會在上述有電影播放設備的場所,甚至咖啡室、學校禮堂、教堂,或露天場所播放電影。

這間開業短時間內,已火速成為電影迷地標的元朗戲院,以主打新世代品牌「My Cinema」創造電影感官新體驗。 這間旗艦IMAX電影院佔地5萬5千平方尺,內設有7間電影院及提供超過1200個座位。 地理上,灣仔位處於香港島中西區與東區之間,因此島上很多主要道路都會經過此區。 加上該區通勤人流相當多,因此對高流動性的交通網絡有很大的需求。 現時,灣仔已有一個既複雜亦尚算有效率的交通網絡,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多次填海造就了區內多條主要道路的建成。 一如香港市區的很多地方,灣仔居民十分依賴公共交通,而且每日更有600,000通勤人流來往該區及其他地區,故此區內有多種公共交通服務,在繁忙時間時經常水泄不通。 在2013年3月,發展商信和表示重建項目命名為囍滙(THE AVENUE),將發展包括4幢住宅,整個項目料於2015年落成。 基座設商場部分,命名為利東街(商場)(Lee Tung Avenue)。 項目將以中西合璧、新舊交融為發展方向,對灣仔的傳統建築特色予以保留,建築上採用灣仔特色的窗花及舊香港戰前階磚等。 預計商場的目標客群中,本地客將佔8成,遊客佔兩成,商場在2015年12月底開幕。

大埔戲院 大埔最早的戲院,位於在大埔戲院街,拆卸後改建為明月樓。 戲院於1940年代已存在,除放電影外亦會舉行其他社區活動,在香港日佔時期曾改名為「大埔娛樂場」;大埔戲院在1950年代結業,原址於1964年改建為明月樓。 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是整個中環及灣仔填海計劃的最後一期工程。 這項目以交通基建為主,如中環灣仔繞道、東區走廊連接路、港鐵北港島線及沙田至中環鐵路線的第四條過海隧道段提供土地。 在供應土地以容納上述設施之餘,亦同時提供機會在海濱區興建露天廣場、園景作為美化、船隻碇泊區及休憩文娛設施,從而提升香港市民的生活質素。 大埔戲院票價方面,成人票價為港幣$80(逢星期一、二、四、五)及港幣$85(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而逢星期三的嘉禾院線超抵優惠日,「嘉禾大埔」的成人票價只需港幣$40(公眾假期及公眾假期前夕除外)。

該學校於1919年以書塾的形式成立,然後於1934年改稱為敦梅學校。 日本佔領香港的時候學校曾經停辦,戰後學校繼續為較富有家庭的小童提供中式教育。 而為回應附近區域的學位緊張,學校也為較貧困的學生提供學費減免。 而因為沒有完整校舍,學校經常在灣仔各處戰前唐樓的個別單位上課。 西式餐廳方面,灣仔早年並不算多,當時較為出名的是售賣牛扒為主的波士頓餐廳。 新界戲院 1980年代起,各種地區特式食肆的逐漸踴現於灣仔,常見的有日式、韓式、越式、泰式和印度式。 區內亦有很多港式和美式快餐店,謝斐道和駱克道亦有很多酒吧。 較有消費能力的居民則較喜愛光顧酒樓(昔日是茶樓)「飲茶」,在喝中國茶之餘品嚐一盅兩件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