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懶人包

恆星 內容大綱

相較之下,太陽以25 – 35天的週期自轉一圈,在赤道的自轉速度只有1.994公里/秒。 恆星的磁場和恆星風對主序帶上恆星的自轉速率的減緩,在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顆恆星相對於太陽運動可以提供這顆恆星的年齡和起源的有用資訊,並且還包括周圍的星系結構和演變。 一顆恆星運動的成分包括徑向速度是接近或遠離太陽,和橫越天空的角動量,也就是所謂的自行。 恆星的尺寸,從小到只有20公里到40公里的中子星,到像獵戶座參宿四的超巨星,直徑是太陽的650倍,大約9億公里,但是密度比太陽低很多。 接下來,再乘以每個星系內恆星的數量,就能得到宇宙內恆星的總數。 盾牌座UY也是一顆半規則變星,其變光週期約為740日。 這顆恆星的視星等為11.2至13.3等,人類肉眼無法看到這顆恆星,需要依靠望遠鏡才能看到。

恆星

這個路徑幾乎與之前的紅巨星軌跡一致,因此稱為漸近巨星支,然而在漸近巨星支上的恆星會比在紅巨星分支的恆星更大且更為明亮。 從十八世紀的拉普拉斯,到二十世紀的史瓦西、愛因斯坦,無數物理學家都曾描繪過黑洞的形態。 黑洞本身就是一個體積為零,密度無窮大的點——奇點,這使得它引力非常大,以至於存在視界,在視界半徑之內的任何東西都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觀察。 恆星在主序星演化的特點是恆星內部進行着以氫作為燃料的核聚變。

恆星: 恆星恆星的結局

一個分子云團塊可以分裂成非常多的小團塊,而每一個小團塊都能形成恆星。 參考其中一個小團塊的坍縮:團塊的坍縮是從裏向外開始的,物質以高速向團塊中心落下,其勢能轉化為動能。 到達中心後,物質減速,動能轉化為內能,形成輻射。 由於分子云比較厚,輻射不易散發,轉而被其它物質吸收。 恆星 隨着大量物質的下落,中心温度不斷升高,輻射壓力不斷增大,最終達到平衡態。 此時,未落下的物質受到的引力和輻射壓力平衡,它們不再下落,一顆恆星胚胎(原恆星)就誕生了。 這個恆星胚胎和真正的恆星相比,質量和密度都比較小,體積比較大,因此還不能算作恆星。

同樣的,它也比較輕的元素緊密,鐵核的分裂也不會釋放出能量。 在比較老、質量比較大的恆星,惰性的鐵會累積在恆星的核心。 在這些恆星中的重元素或許可能會隨著自身的運作方式到達恆星的表面,發展形成所知的沃夫-瑞葉星,從大氣層向外吹送出緻密的恆星風。 恆星 分子雲一旦開始塌縮,個別密集的塵土和氣體就會形成我們所知道的包克球,它們可以擁有50倍太陽質量的物質。 當小球繼續塌縮時,密度持續增加,重力位能被轉換成熱,並且使溫度上升。

恆星

對于視覺觀測,織女星仍可以用作“零點”,但是對于更高級的觀測,則使用更精確的系統。 但是,並非所有最亮恒星的列表都包括太陽,因為許多列表僅具有夜空中可觀測到的恒星。 天文學家已經在距離太陽不遠的恆星,天琴座織女星、北冕座貫索四、和南魚座北落師門,發現大量的原行星盤材料,或許本身就已經是原行星盤。 ,缩写AGB)是赫羅圖中低溫、高光度恆星的區域。 這是恆星演化階段中,所有低到中等質量恆星(0.6-10M⊙)生命期後段所經歷的過程。 恆星 2022年3月30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哈勃空間望遠鏡藉助“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人類迄今觀測到的最遙遠單顆恆星。 這顆恆星誕生於宇宙大爆炸後的不到10億年內,距離地球約280億光年。 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和加拿大物理學家沃爾科夫在1939年提出了中子星的質量上限,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 如果中子星質量超過這個上限,那麼任何力都無法阻擋引力的作用,導致星體變為黑洞。 奧本海默極限是不確定的,一般為2-3倍太陽質量。

恆星: 恆星白矮星

從日冕吹出的恆星風是來自恆星的電漿質點,會繼續向外擴張直至遭遇到星際物質。 對太陽而言,受到太陽風擴張影響所及的氣泡狀範圍稱為太陽圈。 除了流體靜力平衡之外,在穩定的恆星內部也要維持著熱平衡的能量平衡。 在任何一層向外流出的能量,與鄰接其下方那一層向外傳送的能量是完全相等的。

  • 一顆恆星相對於太陽運動可以提供這顆恆星的年齡和起源的有用資訊,並且還包括周圍的星系結構和演變。
  • 在恆星演化早期,恆星的能源機制還沒有成熟,因此它們處於主星序的右邊。
  • 由於測角精度受到0‘’.01的限制,三角視差法只適用於距離小於100秒差距的恆星。
  • 從日冕吹出的恆星風是來自恆星的電漿質點,會繼續向外擴張直至遭遇到星際物質。
  • 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
  • 這個恆星胚胎和真正的恆星相比,質量和密度都比較小,體積比較大,因此還不能算作恆星。

例如波恩星表、HD星表、依巴谷星表、SAO星表、變星總表、星雲星團新總表、梅西耶星表、奧韋爾斯基本星表等等。 它們把不同的恆星(或者是星系)分門別類,對號入座,而且內容精細,恆星數量多,極大地方便了天文學的研究。 星座的概念在巴比倫時期就已經存在,古代的觀星人將比較顯著的恆星和自然或神話等特定的景物結合,想像成不同的形狀,和與它們相關形象的性質或神話。 古巴比倫遠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了最早的星座名稱。 公元前13世紀,他們已劃分出黃道帶上的12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意為太陽週年運行過程中的12座行宮。 許多明顯的單獨恆星也被賦予專屬的名字,也特別是以阿拉伯文和拉丁文標示的名稱。 公元2世紀,天文學家托勒密在總結前人認識的基礎上,編制出含有48個星座的表。 16至17世紀地理大發現又補充了南天的一些星座。

恆星: 恆星主序演化

主序星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氫佔70%-75%,氦佔24%-25%,其餘為重元素(主要是碳、氧等,富金屬星還有更多重元素)。 大部分的氦是宇宙大爆炸初期創生並保存下來的。 根據統計,銀河系內,主序星的數量約佔恆星數量的90%。 恆星 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温度越高,熱核反應越劇烈,其壽命也就越低。 30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只能在主序停留100萬年,而0.5倍太陽質量的能停留1000億年。

恆星: 恆星雙星和多星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原恆星獲得兩個濃縮體將發展成為聯星並且是穩定的。其結果是聯星或單獨的恆星,取決於原恆星的總角動量 。

主序星或巨星的核心溫度至少有107K,這樣的溫度在主序列恆星的核心要燃燒氫進行核融合反應是綽綽有餘的,並且能產生足夠的能量防止恆星進一部的崩潰。。 由於相對於星系的中心,恆星的距離是非常開闊的,因此恆星的相互碰撞是非常罕見的。 但是在密集的區域,像是球狀星團或星系的核心,恆星碰撞則很常見。 這樣的碰撞會形成所知的藍掉隊星,這些異常的恆星比在同一星團中光度相同的主序星有著更高的表面溫度。 恆星在主序帶上所經歷的時間取決於它的燃料量和消耗燃料的速率,換言之就是開始的光度和質量。 大質量的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快,生命期就短;低質量的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很慢。 質量低於0.25太陽質量的恆星,稱為紅矮星,幾乎所有的質量都是可以燃燒的燃料,但是1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大約只有10%質量是燃料。

在《令人著迷的天體》專欄中我們將會介紹宇宙中存在的17種天體,有… 然而在使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導致混亂,當談論行星狀星雲時,則是與這完全無關的概念(參考原行星雲可以對名稱有更多的認識)。 環繞金牛座T的原行星盤,溫度與大小都與雙星周圍的盤不同。 原行星盤的半徑可以達到1,000天文單位,但是溫度並不高,在它們最內側的溫度也不過1,000K,並且經常有噴流伴隨著。 如果去掉一系列假設,那麼公式和計算將相當複雜。 當然,通過高性能計算機,恆星的各個物理參數也能很方便地算出,經過比較,結果和實際符合得很好。 對於處在主序階段的恆星,其質量只有輕微損耗,因此物理參數變化是相當緩慢的。 當質量發生突變時,恆星也就會進入另一個階段。

恆星: 恆星

古埃及以天狼星在東方地平線的出現,預示尼羅河氾濫的日子。 中國商朝就設立專門官員觀測大火在東方的出現,確定歲首的時刻,與作物播種與收割並列在卜辭中。 而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們則利用航海九星來判斷方向。 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設有光學定位儀,利用恆星來確定位置。

天文學家採用多普勒效應,利用恆星光譜某些特定的譜線的位移來判定其藍移或紅移的大小。 古埃及人以天狼星在東方地平線的出現的時刻,預測尼羅河的泛濫。 白矮星有自己專屬的分類,均以字母D為首,再依據光譜中最明顯的譜線特徵細分為DA、DB、DC、DO、DZ、和DQ,還可以附隨一個依據溫度索引的數值。 恆星的自轉可以透過分光鏡概略的測量,或是追蹤星斑確實的測量。 年輕恆星會有很高的自轉速度,在赤道可以超過100公里/秒。 例如,B型的水委一在自轉的赤道速度就高達225公里/秒甚至更高,使得赤道半徑比極赤道大了50%。 這樣的速度僅比讓水委一分裂的臨界速度300公里/秒低了一些。

理論計算,在沒有額外能量補充的情況下,大多數脈動變星經過5,000-10,000次脈動後就該停止。 但是,實際上各種類型的脈動變星,都沒有觀測到脈動衰減的現象,尤其是造父變星,其光變週期和振幅都非常穩定。 恆星 閥門效應滿足的條件非常苛刻,因此,在恆星演化的過程中,脈動只是一種階段性行為。 原恆星(Protostar)是在星際介質中的巨分子雲收縮下出現的天體,是恆星形成過程中的早期階段。

這個現象稱為磁場的“凍結”效應,即磁場與流體完全凍結起來。 人類探索最廣袤的外太空,最終希望找到其他可居住的、類似地球的行星。 這些行星可能孕育著生命,如此,我們也能結束人類在宇宙中是否是孤獨的爭論。 恆星 今天,儘管我們已經掌握了許多與恆星有關的資訊,但仍然有許多謎題縈繞。 科學家並不完全知道氣體雲和塵埃是如何坍縮形成恆星的細節,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多數恆星會形成星群。

雙星演化機制雖然和單獨恆星相同,但是由於兩顆星之間的物質交流頻繁,一些雙星的演化遠比單獨恆星複雜(密近雙星更為複雜)。 雙星種類繁多,不同質量的主序星、白矮星、脈動變星、中子星、黑洞等等進行組合,要總結出一般規律很不容易。 又因為恆星風、物質交換、吸積甚至其中一顆星爆炸等各種情況,研究它們愈發困難。 現在雙星演化的理論和觀測尚有很多不完備之處,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觀測。 赫羅圖是表示恆星光譜型和光度關係的圖,由20世紀初的科學家赫茨普龍和羅素各自獨立創制。 恆星 赫羅圖的縱座標是恆星的光度,縱座標是恆星的表面温度或光譜型。 從赫羅圖上可以看出,大多數恆星組成一條從左上角綿延到右下角的序列,這條序列叫做主星序,其中的恆星叫主序星。 主星序表明,大多數恆星都服從温度越高光度越強的規律,這也是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顯示的必然結果。 另一支密集羣較短,呈左低右高走向,分佈在圖的右上方,這條序列叫做巨星序。 一般是紅巨星和紅超巨星,例如大角星和參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