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設施詳細懶人包

第一階段座椅安裝工作已於2017年11月展開,截至2018年6月25日,已有約600個巴士站完成安裝。 班次顯示屏方面,第一階段工作已於2018年3月底展開,截至6月25日,約20個巴士站已安裝相關顯示屏。 至於餘下兩個階段巴士站座椅及顯示屏安裝工程,分別預計於2019及2020年完成。 專營巴士公司會因應情況為設有上蓋的巴士站安排供電,並須自行聯絡電力供應商安排所須電力裝置,以及負擔有關電費。 為善用資源,聯營路線的專營巴士公司共用候車亭;隸屬同一集團的專營巴士公司亦在可行情況下,就不同路線在同一地點的巴士站共用候車亭。

當市區的巴士站大多使用鋁製上蓋時,嶼巴為大部分南大嶼山的巴士站設置輕便而耐用的塑膠頂上蓋。 塑膠上蓋採用拱形設計,以綠色為主調,大多附設長椅供候車乘客使用;塑膠上蓋頂部會裝上站牌,柱身亦裝設乳豬盤,直至現時仍被廣泛使用。 運輸署自1982年初同意九巴在巴士站上蓋招登廣告,由此而來的收益全部撥作興建更多巴士站上蓋的經費。 時至今日,有關規管亦大同小異,專營巴士公司透過在巴士站上蓋展示廣告及設置自動售賣機所賺取的非票務收入,須納入年度營運收益,有助減輕車資上調的壓力。 巴士設施 興建一個小小巴士站上蓋,從遞交設計、諮詢、審批、到拍板施工,所需程序甚為繁瑣。 一般而言,運輸署會在巴士公司遞交申請後的三個月內完成審批有關申請。 而有關巴士公司在取得運輸署批准後,便可隨即向路政署申請「挖掘准許證」以展開興建上蓋工程。

註五:為方便攜同導盲犬的視障人士及陪同輪椅使用者的人士,個別渡輪營辦商有在渡輪上較方便位置設立一至兩個專供此等人士使用的座位。 本中心專欄《退役康都全面睇》,則詳細地記述了九巴都城嘉慕非空調 11 米最後的服務歲月;而另一專欄《夕陽移民》就介紹部份退役九巴在深圳最後的服務歲月。 因應近年政府對於巴士車齡的要求漸高,除了因意外或嚴重損耗而需提早退役外,本港的專利巴士壽命約為 16 至 18 年左右;而非專利巴士由於不受政府嚴格限制,因此車齡往往可以高達 20 年。 退役後的巴士,有少部份會被巴士公司保留,退出載客行列而不會除牌;另外有少部份會被改為訓練巴士、工程車甚至閒置在廠作雜物房等用途;此外亦會有退役巴士被巴士公司轉贈至其他機構,經過改裝後作慈善福利或推廣教育等用途。 巴士設施 不過,大部份的退役巴士,都會作公開招標,然後被廢鐵回收場競標購入,將巴士肢解作廢鐵轉售圖利。 由於本港一直欠缺巴士製造商的關係,因此本港所有的巴士都是外地引入的產品。 有些時候車身裝嵌地更非底盤出產地, 2 程水路使購入巴士成本進一步上升。 至於B、C地段,九巴表示,部份B地段會興建一個兩層高的電力變壓房,其餘部份及C地段,由於位於公路結構上,不適合建築發展,故會留作電巴泊車之用。 九巴表示,中電亦已確認可為新址提供充足電力供應,巴士廠設計亦滿足更大的充電泊位,及預早鋪設好電纜管道。

當司機將巴士駛至閘外的指定位置抵站,感應器會先偵測巴士是否已經停定;第二,偵測巴士引擎運轉的聲音,確認引擎保持運作;第三,感應器會確認車長留在巴士的駕駛座位上;第四,巴士車門已經開啟。 感應器只會在確認這四個情況後,才會打開登車閘門,並廣播訊息提示乘客登車。 當所有乘客登車後,感應器會在偵測到巴士已經離開,才關閉閘門。 除了提升交匯處的規模和設施,它將連接商場內24小時行人通道多個出入口,以連繫周邊街道,便利往來市中心的居民。 巴士設施 至於項目內的休憩空間、商店和小販市集等民生設施,亦會在交匯處啟用後陸續投入服務,全面提升地區環境和居民生活質素,實現觀塘舊區更新帶來的社區裨益。 九巴在申請文件又提到,現有其他車廠剩餘電力有限,故增加充電設施的過程並不順利,又沒有足夠空間建造大型變電站。

巴士設施: 九巴歷史

2014年6月25日,九龍巴士安排最後三輛配置「3+2」座位格式的丹尼士巨龍巴士(車隊編號ADS ,GV1553、GV1753、GV6074),分別於晚上約九時先後執行由九龍塘鐵路站開往穗禾苑的80M線班次。 九龍巴士當晚特意為「3+2」座位巴士舉行歡送儀式,吸引逾百名巴士迷及市民到場拍照留念,以及乘搭最後一程「3+2」巴士。 三輛巴士抵達穗禾苑後稍作停留,供巴士迷拍攝後便回廠,九龍巴士亦意味着的「3+2」座位巴士正式退出載客行列,全數改為「2+2」座位巴士,九龍巴士其中ADS143(GV1553)獲得保留。 2010年12月,九龍巴士弱為前線約8,500名外勤員工(包括車務督察、站長及車長等)換上全新設計的冬季制服,以清新時尚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的綠色為主調,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可靠的巴士服務。 2008年11月24日,經過政府和多個區議會多年來的討論,九龍巴士正式公佈70號線會於同年12月7日起停辦。 70號的最後一班車於12月7日凌晨0時45分由上水開往佐敦匯翔道,結束40年的服務(註:由1968年1月27日至1973年7月16日,路線編號為19號、由1973年7月16日起,路線編號為70)。 2005年8月19日,九龍巴士首部試驗成功及以白色為車身顏色的雙層空調巴士(車隊編號AL1)退役,並獲九龍巴士保留。 1998年,九龍巴士開始在旗下空調巴士安裝上海凱倫廣播報站系統,該系統由車長控制,在車頭的電子顯示屏顯示站名,並以粵語、英語、普通話報出站名,並於2005年開始推廣至旗下非空調巴士。

其他指定服務以外的公共小型巴士服務,例如在1980年代中期曾經在香港島學校區出現的褓姆車服務,都是非法的。 寶華認為巴士的報站系統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間,包括須增加報站器的聲量,「巴士公司常常說乘客會投訴太大聲,但報站只是站與站之間報一次,無以前Roadshow〈路訊通〉咁嘈啦」。 巴士設施 這些避雨亭屬於民生設施,會特別標示「(所屬地區)區議會撥款興建」。 其中原鰂魚涌英皇道對出的一個巴士站由東區區議會撥款興建的避雨亭,成近摩其中一個備受爭議的項目。

巴士設施

這些巴士的特點包括紅色車頂、奶黃色車身、褐色的座椅、可開關的車窗,司機位的風扇及下層車尾的車窗等。 當晚5A、16、93K、98A共4條仍設有非空調巴士掛牌車的路線獲加派非空調巴士行走|以讓大眾送別,其中全港最後一班熱狗——16線的最後熱狗班次更多達8輛熱狗執行。 巴士設施 翌日,九龍巴士所有巴士路線全面更改為提供具有空調系統的巴士服務。

預製混凝土觸覺磚厚約60毫米,通常用於一般由混凝土或路磚鋪設的行人路。 陶瓷製觸覺磚厚約8毫米,常用於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等因結構關係或其他特殊環境,而不能使用較厚的預製混凝土觸覺磚的地點。 此外,觸覺磚表面須防滑,而顏色需要與行人路本身顏色有明顯對比,使視障人士能夠容易察覺。 巴士設施 報告指出,在1997年後落成的目標處所,雖然有較高易達程度,較能符合《設計手冊1997》和《設計手冊2008》,但整體情況仍未能令人滿意。 業主和管理人把未能達標的辯解是處所在《設計手冊1997》頒布前興建。

巴士設施: 九巴如何跟進乘客就車長服務提出的意見?

1980年,九巴引入勝利二型及丹尼士祖比倫空調巴士各一輛,但最後卻因試驗失敗而改裝為非空調巴士繼續服役。 可是好景不常,正因暴動時巴士服務癱瘓的關係,結果卻讓白牌車(即是日後的綠色專線小巴及紅色公共小巴)地位提高。 巴士設施 你可於「殘疾乘客在限制區上落車證明書」填上每程的行程資料及車牌號碼後,交給的士、私家車、私家小巴或私家巴士的司機。

  • 而有關專營巴士公司在取得運輸署的批准後,便可隨即向路政署申請挖掘准許證以展開興建巴士站上蓋工程。
  • 自1999年首次取得品質管理體系ISO認證(ISO9001)後,九巴每年均於其所有ISO認證中取得佳績,反映公司在營運及服務標準方面的努力。
  • 當時巴士的設備十分簡單,單層巴士一般會有最多 2 名售票員,而雙層巴士就會有達 3 名售票員,負責為乘客進行售賣車票工作,視乎部份車型而訂。
  • 他們50多人分成10多組由深水埗出發,分別測試不同巴士路試的報站器的聲量和準確程度,由視障人士則負責聆聽和覆述報站機廣播的站名,測試能否清淅聽到。
  • 洗手間方面,目前282個巴士總站(即約96%)已設有洗手間或在三分鐘步行距離內有洗手間,餘下的基本上在約四至七分鐘步行距離內有洗手間,於一般巴士營運時段可供使用。

中國大陸曾於20世紀90年代引進香港退役的雙層客車,後逐步推廣國產品牌型號。 時至今日,部分城市採用雙層巴士行駛一般巴士路線,而部分城市則以雙層巴士行駛旅遊觀光路線。 除了市內巴士外,在長途巴士上亦能見採用雙層設計的型號,當中包括不少現時在中華民國和日本行走的長途大巴。 公共交通總站的設置、大小及設計乃需參照規劃署發出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準則》)及運輸署所擬備的《運輸策劃及設計手冊》(《手冊》)而進行。 巴士設施 當相關部門規劃新發展項目(例如公共房屋)時,會評估項目帶來的交通需求,並就項目可用的土地,參照《準則》及《手冊》,規劃合適的公共運輸設施(包括巴士總站)。 根據有關指引,專營巴士公司取得運輸署同意後,可在申請地點展開有關興建巴士站上蓋的工程。

圖則獲批後,有關圖則和數據要提交運輸署,讓該署諮詢其他有關部門。 運輸署在審批申請時,會考慮興建上蓋地點的路面空間是否足夠在容納小巴站上蓋後仍可讓行人通過,以及興建該上蓋會否影響附近商戶和地下公共設施管道。 九鐵巴士統一將巴士站上蓋設計成拱圓頂形,後期髹上藍色,並加上資產編號識別,只於部分主要車站、輕鐵站及港鐵站附近轉乘站設立,例如輕鐵市中心站、天盛苑站等。

為方便管理,部份巴士公司向旗下的巴士站牌編配序號,稱為站牌編號或站柱編號(Pole number,簡稱P/N)。 所在街道:這方法常見於只有一個巴士站的街道,如中環的「畢打街」巴士站;或該街道有超過一個車站,但車站附近沒有任何可供巴士公司作車站命名來源之設施,如何文田的「忠孝街」及赤柱的「赤柱峽道」站。 至於餘下巴士站座椅及顯示屏安裝工程,將會分兩個階段並預計於2019年及2020年完成。 本港各主要巴士站大多是「中途站」(En-route Stop),在路面畫有虛線長方形作界線,髹上白色「巴士站」及英文”BUS STOP”道路標記,讓巴士停靠上落客,被劃分為巴士站的範圍依例不准其他車輛停車,不論有否劃上黃線。 一般巴士中途站,地上髹有中文「巴士站」及英文”BUS STOP”道路標記,而前方豎有站柱,有些車站亦設有上蓋。

巴士和小巴線搬遷後,舊車站設施將完成歷史使命,在關閉後陸續清拆,以配合第四、五發展區的重建計劃。 重建所釋出的空間,會用作擴闊將保留的裕民坊休憩公園,為公眾提供更多和更優質的綠化空間;至於同仁街車站所在的第四區地盤,亦會興建一個架空平台,將重建項目內的行人通道延伸至港鐵站,完善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提升地區行人網絡的裨益。 新公共運輸交匯處無論在規模、車站佈局、候車設計以至智慧設施配套,皆較舊公共車站大幅提升;然而,昔日車站已服務街坊數十年,我們明白要觀塘街坊於一夜之間改變乘車地點,難免會不習慣。 故此,我特別提醒同事,必須就各條巴士及小巴線的搬遷安排,擬訂一套全面的推廣策略,以「乘客為本」的宗旨,用簡單易明的方式介紹各項遷站的詳細資料,並廣泛傳播至區內住戶。 巴士設施 因此,小巴總站以傳統的混合式佈局,藉著設置多個獨立的小巴泊車和候車區,分配予各條小巴線的營運商,讓他們按其實際車務和管理,作彈性處理,服務乘客。 新交匯處總面積達到1.5萬平方米,將是全港最大的有蓋公共運輸交匯處。 除了規模最大,這裏的乘車設施還結合多項創新和智慧元素,包括在巴士總站設置首個應用「人車分隔」概念的冷氣候車區,以及在小巴總站裝設智能通風裝置以加強鮮風等,為每日數以萬計乘搭巴士和小巴的乘客,提供更安全、舒適和優質的乘車及出行體驗。 (五)由於廣告板是有蓋候車處的相連部分,專營巴士公司在申請興建巴士站上蓋時,在可行情況下一般會同時申請在該候車處設置廣告板。

13) 法律準則及管轄權本網站(除連結網頁外)由我們的香港辦事處主導。 閣下進入本網站,即同意任何有關本網站的索償,均受香港法律監管而毋須考慮法律衝突的任何原則,但我們保留權利於任何管控閣下或閣下資產的司法管轄區進行民事訴訟或刑事法律訴訟程序。 無障礙通道(Barrier-free access)是政府在現有巴士總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及部份使用量較高的巴士站設置暢通易達設施,輔助行人及有需要人士橫過車坑來往車站月台。 特低地台巴士:在20世紀末期開始盛行的巴士,車廂地台比中低地台巴士更貼近路面,而上落車門均沒有梯級。 巴士設施 這些巴士裝有設施以方便行動不便的乘客(如殘障人士及老人),並縮短上落所需的時間。 隨着香港社會對無障礙運輸的需求增加,加上新機場啟用,政府要求各間巴士公司以特低地台巴士服務機場路線。 自此之後,香港巴士公司均只會購置特低地台巴士,大部分都裝有歐盟環保引擎。 在中國大陸,特低地台巴士正在普及,在部分大中城市的部分路線上營運。 特低地台巴士絕大部分使用後置引擎,因為前置引擎的傳動軸跨過地板底,而中置設計的引擎需設於車廂中間,難以做到低地板。

截止2009年9月為止,全數使用電牌的巴士均已更改為某某鐵路站,惟極少數使用膠牌的巴士仍沿用某某火車站或某某地鐵站的舊膠牌(近期取消鐵路兩字)。 1980年代,隨着地下鐵路通車及九廣鐵路實現電氣化,九龍巴士亦着手重組路線及提供鐵路接駁服務(即號碼以K、M字作結的路線),1989年起為方便乘客,數條以M字尾的九龍巴士路線,亦容許乘客以通用儲值票付款。 1982年更首次開辦市區特快巴士線(即號碼以X字作結的路線)14X(已停駛,由215X及219X取代)及15X(現已改為215X),以接近點到點的行走方式,吸引更多市民選乘九龍巴士。 九龍巴士的前身為九龍汽車有限公司,於1921年11月26日成立。 當時開辦2條巴士路線:尖沙咀←→深水埗(現在的九龍巴士6號線)及尖沙咀←→九龍城(現在的九龍巴士1號線),只有9輛巴士行走2條路線。 1920年代末期,九龍巴士由中美運輸公司接辦一條旺角至元朗的長途巴士線,編號為9號線,九龍巴士成為首條服務新界路線,直至1930年代,已有80輛巴士行走十多條路線。

九巴及龍運亦引進電池驅動的專營巴士eBus,採用324千瓦時磷酸鋰鐵電池,充滿電後可以續航180公里,全程零廢氣排放。 此外,九巴亦引進新一代超級電容巴士gBus,適合行駛行車時間長,穿梭市區的巴士路線,倡領公共運輸邁向環保。 現時九巴車隊內的空調巴士均配備冷暖氣綜合控制系統,能因應車廂不同情況,自動調節溫度及風速;而活動送風出口亦讓乘客能夠自行調校風量及送風方向。 最新引進的空調巴士更配備感應器,能計算車廂內和車廂外的溫度和濕度差距,自動調節最適合的溫度及風速。 巴士設施 香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有公共巴士行走,在1920年代,香港有多間巴士公司,包括九龍的九龍汽車公司(以下簡稱九巴)、啟德汽車公司、中華汽車公司(以下簡稱中巴),香港島的香港大酒店、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等等。 在公共交通交匯處內、輕鐵月台及一些巴士站上排隊候車時,你可排在輪候隊伍最前而地上設有黃色國際暢通易達標誌的位置上,以方便上車。 如果小巴承辦商有意興建車站上蓋,需要先聘請則師,向路政署橋樑及有關建築物外觀諮詢委員會提交圖則。

在營運上,大部分地區的小型巴士與一般巴士沒有分別,例如澳門,由於澳門路窄車多,同時斜路彎位多而窄,因此小巴在澳門巴士發展史上佔一重要席位。 相反在某些城市如香港,公共小巴的營運制度是獨立於普通巴士之外。 巴士設施 方法3 – 九巴現已在四個大型轉車站(屯門公路、大欖、大老山及青沙)及部份巴士分站設置了電子顯示屏幕,顯示途經路線班次的預計到站時間,方便乘客掌握班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