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7大優點

其 他 經 常 出 沒 的 哺 乳 類 動 物 包 括 針 毛 鼠 、 箭 豬 、 鼬 獾 、 果 子 狸 、 小 靈 貓 等 。 如果想趁天氣好,外出行山的話,大潭水塘是個不錯的選擇。 大潭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戰前水塘,位於香港島南區,路程雖長,但非常輕鬆容易行。

大潭

這段路平坦好走,左邊看到大潭中水塘,就像是一塊綴在綠林之中的綠寶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生輝;右邊則能清楚看到淺水灣及南灣一帶的景色,及在淺水灣對出的熨波洲。 只要舉頭一望,不難發現幾隻麻鷹在天空中盤旋,牠們有時更會飛得頗接近地面,很容易觀察。 走在大潭郊遊徑,不但能享受到遠離塵囂的郊遊樂,還可以一窺香港的歷史。 當年總會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會址,經常性活動也得借用位於告士打道的「海員訓練學校」(SEAMAN’S INSTITUTION)來舉行。 其後,總會以港幣一萬六千元購得位於柴灣海旁的一個營地,該營地於1929年正式開放使用,命名為「柴灣營地」。 而首屆童軍木章訓練班(1936年)也在該處舉行。 後因配合城市發展的需要,政府於1970年收回該營地,並以大潭童軍中心現址交換,而本中心亦於1972年9月開放。 中心設有燒烤場、營火場、先鋒工程用品(只限童軍)、大腳八、球類及棋類用品供營友免費借用。 另中心可提供教練指導營友使用海上活動設備(獨木舟)。 如欲訂購膳食的營友,請參閱「下載區」的《營地簡介及申請須知》及《膳食價目表及膳食預訂表格》,連同支票寄回:香港赤柱大潭水塘道873地段大潭童軍中心收。

大潭: 活動

飽 覽 優 美 的 風 光 後 , 便 要 隨 陡 斜 的 山 徑 下 坡 至 大 風 坳 , 接 柏 架 山 道 離 開 。 為 了 適 合 市 民 不 同 的 需 要 , 又 在 鰂 魚 涌 闢 有 一 個 為 晨 運 人 士 而 設 的 晨 運 園 地 。 沿 港 島 徑 第 六 段 , 由 柏 架 山 道 出 發 , 登 上 大 風 坳 , 繼 而 南 行 下 坡 , 便 可 走 進 這 片 綠 色 天 地 , 湖 光 山 色 盡 收 眼 底 。 漫 步 於 大 潭 水 塘 畔 , 輕 鬆 寫 意 , 並 可 於 堤 壩 上 俯 瞰 大 潭 谷 的 綠 意 盎 然 的 景 色 , 在 大 潭 崗 沿 左 邊 小 路 走 , 沿 北 面 前 進 , 便 可 到 大 潭 道 的 終 站 。 大潭郊野公園中有多條遠足路徑,如衛奕信徑第一段、港島徑第五段(渣甸山段)、大潭郊遊徑和紫羅蘭山徑等。 此建議路線帶大家由陽明山莊出發,登上紫羅蘭山,再途經淺水灣坳,到大潭水塘區走走。 這段路徑不算難行,沿途風景優美,交通亦很方便。

自從推出了無障礙郊遊的專題後,曾同行的輪椅使用者都期望能再參與下一次的試行活動,另外偶爾也收到其他輪椅使用者來郵,表示希望有機會同行。 心裡雖想讓他們可一一嘗試,可是活動屬試行性質,路線尚有不確定性,故同行者還是不宜太多。 只望將來能提供更多無障礙郊遊的資訊,相關設施也能有所改善,令無障礙郊遊不再是一件難事,讓他們也可隨興與家人朋友到郊外行山。 此路線大致沿大潭篤水塘塘畔行走,道路既平坦又寬闊,可輕鬆地漫遊四座具歷史價值的英式古橋。 沿途所設的無障礙設施大致良好,唯獨洗手間的衛生情況太也惡劣,亟待改善;而水塘的上下車地點也對輪椅使用者甚為不便。 大潭水塘群包括大潭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分別建於1889、1907及1917年,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的主要來源。 水壩寬400呎, 高100呎, 基底厚達60呎。 是香港興建的第二座水塘, 也是整個大潭水務設施的第一期項目。

  • 離開山頂後依大路往陽明山莊方向走回大潭水塘道。
  • 其後,政府在那裡重新植樹,令大潭回復清幽翠綠。
  • 香港童軍總會也在大潭港上設立大潭童軍中心,以用作宿營之用。
  • 當年總會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會址,經常性活動也得借用位於告士打道的「海員訓練學校」(SEAMAN’S INSTITUTION)來舉行。
  •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 其唯一主要道路是大潭道,大部分地方為大潭水塘、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所覆蓋。

而漁護署的郊野樂行網站,對於鍾愛香港郊野的市民及旅客,更是不可多得資訊寶庫。 橋咀島由西貢出發,乘街渡只需十多分鐘,最出名菠蘿包,仲要係朱古力味。 橋咀島除了有大量睇得唔食得既菠蘿包外,仲有泳灘、燒烤場、郊野公園,同埋有緣人先會遇到嘅「連島沙洲」。 西貢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不只是親子好去處,亦都是喜歡大自然生態的人必去的地方。 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內有很多展館,但最精采的都是戶外地方,有荷花池、蝴蝶谷、竹林、果園、農地等。 仲有條自然教育徑,真是一個動靜皆宜、內外兼備的郊遊好去處。 我出發前,有想過由南門出發,好彩最後由黃泥湧出發,成段多下斜,理想得多。 大潭 但最後遊玩完大潭篤水壩後,搭車走會有點麻煩,因為只得1條路線的巴士及小巴,我行完約5時,差不多每班車都滿座飛站,又要20分鐘一班車,最後都係搭的士離開。 長索島「港版天使之路」:欣澳站除了海旁海旁是拍照好去處外,其實還有長索島這個輕鬆郊遊之選 — 距離港鐵站約30分鐘的路程,便能到達有「港版天使之路」之稱的長索島,途中的海灘上更有鞦韆讓大家打卡。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橋面寬13呎, 兩旁橋拱跨度20呎, 中間橋拱跨度30呎, 是一座四孔橋。

繼續沿岸邊路一直走, 前往大潭篤水塘水壩,別錯過沿途欣賞大潭灣的美麗景色。 在行車道的盡頭轉入小路,走進去約2~3分鐘,可到達大潭篤水塘水壩。 2013年12月下旬,聽說大潭中水塘的燒烤場有數棵楓香,特意再度行走此路線。 那幾棵楓香的確高大,但似乎已錯過紅葉時節,有點凋零呢。 位於附近的大潭灣(Tytam Bay)曾經作為18世紀代表香港島的一個港口,而維多利亞港在當時的航海記載中只是港島北部的一個海峽,而且地勢險要及海盜猖獗。 為安全起見,船隻都取道南方的萬山群島到達澳門和廣州。 因此當時大潭灣亦稱作「香港港口」(Hong-kong Harbour)。 的南邊是白筆山,該半島大部分土地興建成低層豪宅如紅山半島、紅山花園、龜背灣、皇府灣及玫瑰園的所在地;西邊是大潭水塘和大潭郊野公園;北邊是大潭篤。

大 潭 水 塘 系 統 包 括 大 潭 上 水 塘 、 大 潭 副 水 塘 、 大 潭 中 水 塘 及 大 潭 篤 水 塘 , 建 於 一 八 八 八 年 至 一 九 一 七 年 之 間 , 總 容 量 為 九 百 萬 立 方 米 。 在 寧 靜 的 郊 野 公 園 內 , 仍 可 發 現 一 些 高 射 砲 台 、 彈 藥 庫 及 機 槍 堡 等 戰 爭 遺 跡 。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時 , 英 軍 與 日 軍 曾 在 這 裏 激 戰 , 漫 天 烽 火 。 在19世紀末,人們對飲用水的需求不斷上升,於是當時的政府在大潭谷築起多個水壩,以改善供水。 如今,在晴朗的日子用相機捕捉山丘和石橋在水面上的倒影,是不少遠足者來到這裡的指定動作。 附近的黃泥涌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香港防衛戰的策略性據點, 1941年聖誕前夕,日軍從香港島北岸登陸上山,與香港守軍在這裡展開過激烈的戰鬥。 二次大戰以後,大潭郊野公園內的原生植被已被嚴重破壞。 其後,政府在那裡重新植樹,令大潭回復清幽翠綠。 現時,在大潭主要找到的是能抵受強風與乾旱環境的台灣相思與愛氏松。 此外,在大潭也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有杜鵑、野牡丹、銀合歡、鴨腳木、楠樹、香港茶及多種蘭花。

大潭: 大潭發電廠

公園由建於1899年的黃泥涌水塘改建,保存了不少古蹟,包括水壩及導流壩等。 郊遊徑成一環迴路線,選擇從引水道左邊的石級登上紫羅蘭山的山頂後,可瞭望中環、灣仔及陽明山莊一帶。 往陽明山莊方向走回大潭水塘道,進入黃泥涌峽徑段,還可以得見多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如高射炮台、機槍堡JL01及JL02及彈藥庫等,非常壯觀。 大潭 這一段路全程皆為混凝土路,雖然山路崎嶇,而且太陽猛烈時會曝曬,但途中風景一流。 全程面朝方向不同,由初時向南,然後在山上環顧四周,足以讓遊人盡覽港島南以至附近離島的景致。 離開山頂後依大路往陽明山莊方向走回大潭水塘道。

若你仍是意猶未盡,大可以往對面乘坐巴士到赤柱遊玩一番,繼續享受香港郊野一日遊。 紫羅蘭山徑是環繞紫羅山山腰的一段山路,起點位於黃泥涌水塘,但最終也會通往淺水灣坳。 這一段路平坦易走,比起登上紫羅山,走紫羅山徑明顯地沒有那麼費力,所以較適合一家大小或行山新手。 但這段山徑的風景當然不及位於高處的紫羅山頂了。 中心一直以來都是港島地域,以至總會各式各樣活動及訓練的選址。 經過1989年的改建,中心設施走向現代化,配合現代童軍運動的發展。 2013年,大潭童軍中心舉辦了「動感。感動。大潭四十」紀念活動,以慶賀中心踏入四十周年。 由大潭篤水塘水壩沿大潭港行,後上斜至達大潭郊野公園(即14號巴士的「大潭郊野公園」站),花了約半小時。 在西灣河鐵路站乘14號巴士,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便會看見大潭郊野公園木牌,即是文物徑的其中一個入口。 但我想多行一點,所以在「大潭水塘(北)」站下車。

在油站旁的梯級上走至大潭水塘道,往上行不久,再橫過馬路便是黃泥涌水塘。 近起點處的分支路靠右繼續前行(左方山徑可登紫羅蘭山),沿引水道行走,往後接泥路小徑抵達一個十字路口。 在此應右轉下走至淺水灣坳 (續前行往大潭水塘、左攀紫羅蘭山)。 橫過短小的紫崗橋後,左走(直走可登上孖崗山至赤柱峽道;右轉可往淺水灣道) 塘邊小徑,直往大潭水塘道。 最後沿著右方水塘邊車道行走,再經過數道古橋後抵達大潭道。 公 園 範 圍 包 括 四 個 水 塘 , 這 些 水 塘 是 港 島 早 期 食 水 供 應 的 主 要 來 源 。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在水壩旁邊小小的休息區有紅葉樹(楓香樹), 還可以看到大潭副水塘全景, 包括大潭副水塘水掣房、大潭上水塘 石砌輸水道。 早在路過 石橋(8)之前, 有一個路口, 那就是往大潭中水塘的路, 在大潭中水塘可以眺望石橋(8)。 由入口至大潭中水塘路段, 會經過四座石橋, 石橋是用花崗石建成, 半圓拱形結構, 以多條巨柱作承托, 非常優美細緻的建築風格。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及後見到二人背著三個背囊,形跡可疑,幸此時已到達車輛甚多的大潭水塘道。

另外,大潭亦是不少鳥類的家園,包括畫眉、鵲鴝、鷓鴣、普通翠鳥、喜鵲、八哥和大咀烏鴉等。 大潭郊野公園的地質主要由兩種岩石組成,分別是公園北部的花崗岩及南部的火山岩。 由於花崗岩較容易被侵蝕,經過多年的風化後,地質已令植物難以生長。 相反,火山岩則因為較堅硬,較能抵禦風化作用,故能形成較高的山巒,如柏架山、紫羅蘭山和孖崗山等。 香港郊野蜚聲國際,不少山徑、景觀令海內人士嘖嘖稱奇。 部份原因,得力於負責管理及推廣的漁農自然護理署。

其唯一主要道路是大潭道,大部分地方為大潭水塘、大潭郊野公園和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所覆蓋。 ,名字意指「一大片的深水處」,亦即赤柱半島、鶴咀半島和大潭篤所包圍的三角水域。 全程可分為兩段,第一段由大潭道沿大潭水塘道往大潭中水塘,全程大致是平路;第二段由大潭中水塘沿大潭水塘道往陽明山莊,此段大致為上斜路段。 所行的路徑是一條車輛限制道路,開始時可能有點吃力,但之後斜度稍緩,比較易走,亦可欣賞水塘景色。 沿途有很多郊遊設施,包括燒烤及野餐地點,是一條非常受歡迎的路徑。 大 潭 水 塘 道 兩 旁 及 柏 架 山 以 南 一 帶 , 草 木 繁 茂 , 極 為 適 宜 本 土 野 生 動 物 繁 衍 生 長 。 在 這 裏 , 不 時 可 以 聽 見 赤 麂 及 豹 貓 的 叫 聲 ; 靈 活 的 赤 腹 松 鼠 , 則 常 在 樹 上 穿 梭 往 來 。

大潭: 大潭副水塘水壩(7)1904

詳情可看香港歷史博物館在石排灣發現的群帶路里程碑E1982.18。 以前也有行過大潭水塘,但通常只行一小段便離開。 所以對於在入口不久便看到的大潭篤水塘石橋 (1907年) 特別有印象,真的很美。 免責聲明: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由作者所提供,並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因此,本站對所有博客張貼之資訊內容、立場、真實性、準確性及完整性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大潭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才可看到。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肯德里克(John Kendrick)於1792年9月的航海記錄,他帶領商船「華盛頓夫人號」(Lady Washington)駛經「澳門航道」前,取香港島以南的「担竿水道」,並中途於大潭灣內取用食水及向村民採購一些魚和家禽作補給。

石灰岩长时间经受冲刷后形成了绿窟潭这座天然地下溶洞,潭水四周怪石密布,形状各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这些奇形怪状的乱石。 绿窟潭位置隐蔽,直到近代才终于名气大涨,它因特殊溶洞而出名,大量探险家与研究人家皆慕名而来。 行下行下就會到達燒烤場,第一個見到的是柏架山道燒烤區1號場,其實行一段路,就會遇到燒烤場,而且環境優美。 I.宿營人數上限為32人;露營人數上限為40人;其他則不變;ii.宿營:四人一房;露營:一人一營;iii.燒烤場暫停使用;iv.浴室開放時間為上午8時30分至翌日上午12時30分。 發電廠,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氣電廠,隸屬台灣電力公司,位於台灣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佔地約102公頃,廠區有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及台66線穿越,東側為台15線,南臨新屋溪。 機組分為Stage I、Stage II、緊急燃油及主要燃氣系統。

沿路都是平坦的石路,途中有兩處燒烤及休憩地點,適合一家大小到來野餐。 若你仍是意悠未盡,大可以往對面乘坐巴士到赤柱遊玩一番,繼續享受香港郊野一日遊。 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大潭副水塘由兩條水壩組成,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則在主壩左邊不遠處。 1882年,英軍投訴中國人聚居地區衞生情況惡劣,英國殖民地部派出的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提交多份評估報告,促請香港政府展開大潭水務設施的工程,加上香港在1880年代初財政狀況改善,令大潭水塘興建計畫重新啟動。 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