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皇都戲院詳細資料

Docomomo International是關注全球戰後的現代建築的非牟利組織,成員超過2,000人,包括︰建築愛好者、歷史學家、建築師、規劃師、設計師、政府官員。 本地分會亦包括︰建築師學會、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及香港大學等學術和專業團體。 1,444棟歷史建築中,只有111棟為法定古蹟,但是只有法定古蹟才可避免被清拆。 山頂盧吉道三級歷史90年大宅正被清拆重建,改作住宅,而另一個三級歷史建築歌頓軍營在上年被政府當作住宅地皮拍賣,並由內地房地商保利置業投得。 北角皇都戲院 吳直指,「歐德禮並非為了尋根,係佢鍾意社會嘅嗰種力量,希望可以將呢啲好嘢帶返嚟」,吳表示這亦是他最希望保育到的精神。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現在公共屋邨已不復見,變成集大型商場高級酒店和海景豪宅的發展項目。

2021年4月,新世界發展在皇都戲院進行保育前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將商場範圍重新佈置。 當中包括入口處變成復古的售票處,職員會向參觀人士派發仿製戲票和預訂戲票位置。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下午將向傳媒交代保育方案。 發展商計劃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及天台桁架,重塑戲院部分成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 預計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之後,會由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勘探,購逾百件跟皇都戲院及北角相關文物,包括當年皇都戲院與片商簽訂的協議,希望保育皇都成為文化地標。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去年由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投得業權,並宣佈會進行保育計劃保留及復修該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架建築。

北角皇都戲院

上海初代移民為香港注入了自身文化同娛樂生活習慣,可見皇都戲院和附近社區的歷史背景存在緊密的關係。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是次展覽從聲、影、畫及現場逾百件首度展出的珍貴舊物逾百件,當中包括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的舊戲飛、英皇道電車站昔日的相片,更有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務繪畫的70年代電影海報等。 項目地盤面積約3.62萬平方呎,位於北角英皇道北面、渣華道南面及電廠街交界,是1959年落成商住項目。 其中有商場、桌球室及兩座住宅樓宇,部分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北角皇都戲院: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年結業。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北角皇都戲院 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肯定令北角區的舊街坊竊竊私語:皇都戲院的弧度立面重現,配以幾grand的燈光,都思疑大半年前還是殘破的皇都商場為何彩雀變身。 其實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算是新世界活化戲院前的一個小頭盤,上周先開放予傳媒參觀,縷述戲院的前世今生,看完後只覺彩蛋連連。

兩代戲院將藝文和喱民(通俗);西方、粵劇、本土等多項藝術集於一身的傳奇,終於在1997年2月落幕,之後由一所桌球室承租。 桌球室去年結業後,戲院便一直塵封,漫步走進桌球室內只見多張「波枱」,戲院的痕跡已不復見。 皇都戲院顧問委員會成員之一的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指,當年桌球室為了節省改裝成本,以假天花和地台覆蓋超等位和堂座位置,窺探圍板中的一道門,仍能看到由堂座通往超等位的樓梯,將之拆除便能還原戲院昔日的面貌。 例如於1997年結業的北角皇都戲院,座位逾1,300個,現改建為桌球室。 於是四個90後公開大學學生為了保育戲院,重建珍貴歷史價值,首次落水撐保育,製作了一條一分鐘動畫短片,向大眾解釋戲院獨特結構。 北角皇都戲院 「我們雖未進入過戲院,卻已經對戲院瞭如指掌了。」他們笑說。 北角的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亦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 (圖片來源:Google Map)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的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現在新式戲院已取代了不少舊式戲院,舊式戲院相繼倒閉拆卸,仍屹立在北角的皇都戲院就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舊式戲院。 坐落北角主要幹道英皇道的皇都戲院,一九五二年落成,為香港戰後最具標誌性的文化建築之一,天台的拱橋桁架、正門上的「蟬迷董卓」浮雕,在人們心中留下不滅的印象。 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雖然歷史體驗活動已告一段落,POPBEE 帶你走進皇都戲院細看每一個歷史的角落,紀錄這一個特別的地方。 北角皇都戲院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北角皇都戲院: 北角皇都戲院猛鬼拆不得?國際級場地因一事改寫命運 網民:嗰度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除了到場參觀外,自4月中起,市民亦可透過網上虛擬導賞,在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同樣可以一睹皇都戲院傳奇。 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填好網上問卷後即有機會參加,每日300個名額。 若有意成為導師,歡迎電郵至 聯絡我們,或填寫以下表格,簡單講述有興趣教導的課程,Beginneros就會有專人聯絡您們進行跟進。 只要您願意分享和教導您的專業,我們便會與您一齊製作屬於您的課程。 立即報名,成為Beginneros的導師,分享您專業和興趣吧。 北角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舞台前掛起一幅華麗的棗紅色絲絨布幕,畫面熟悉又陌生。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對於在意外中有工友身故,處方十分難過,並對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在得知意外發生後,處方已即時派員到意外現場展開調查,已向兩個涉事地盤的有關承建商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在肇事地盤有關工作區域的所有工作,以及在鄰近地盤進行樓宇拆卸及廢料清理工作,直至處方信納承建商已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危害,才可復工。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這趟體驗之旅由踏入皇都戲院商場,在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時光立即倒流回到舊時代。 地盤意外死者姓戴(34歲),任職燒焊工人,已婚,據悉他於12月7日、即今日將踏過35歲生辰。 惟昨晨8時許,戴在英皇道279至291號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一個離地約4米高的外牆棚架上工作期間,突然有一塊約半米乘半米的石屎,懷疑從毗鄰天宮台拆卸地盤高處墮下,戴疑走避不及,被巨石砸中,頓即陷入昏迷,在場工友目擊戴倒臥地上,慌忙報警求助。 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位於英皇道及書局街交界,現時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北角皇都戲院 1965年開業的國都戲院,位於英皇道及大強街交界,1995年結業後重建為國都廣場,從舊報章報道可以看出當時開幕有幾大陣仗。 建於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警署建築,於1974年後停止使用,曾用作餐廳用途,而現時則為超級市場。 1949年北角大地主郭春秧的兒子郭雙鰲等人在發電廠毗鄰開辦一座大型的遊樂場「月園」,除了有機動遊戲如摩天輪外,還有天宮夜總會和小型戲院,與北角另一端的麗池夜總會分庭抗禮,迎合上海人的喜好。

直到2015年,戲院開始傳出業權被收購消息,皇都戲院再次引起市民注意,更吸引不少人偷偷去探靈。 由於是舊建築加上日久失修,令皇都戲院增添陰森氣氛,再加上2018年皇都戲院大廈後門門前發生奪命交通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北角皇都戲院 吳韻怡自小在皇都戲院商場長大,她清楚記得,當年最後一次入皇都戲院看的戲,是1997年成龍主演的賀歲片《一個好人》。

  • 吳指其母親昔日在皇都戲院大廈開舖,她的童年便在舖內度過,她憶述街坊經過會走進大廈商場閑逛,大家樂也融融,她形容當年大廈是連繫社區的地方。
  • 為了不阻礙戲院觀眾的視線,所以建築師利用一個外部骨架結構系統以提供一個室內無柱空間。
  •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去年由發展商新世界發展投得業權,並宣佈會進行保育計劃保留及復修該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架建築。
  • 它雖然不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戲院建築,卻最富時代特色,且設計全港獨一無二,反映了當年電影業的興盛,最重要是它與北角的發展息息相關。
  •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他亦提到,新世界發展主力推動創意及社會革新,「為下一代譜出一個文化綠洲」,並以企業的方式成功帶動社會進步。 現時,皇都戲院商場內部仍有著不少歲月的痕跡,大多保留著昔日的格局。 而在巷尾的一間已關閉的店舖,舖外的鐵閘成為書法家陳家浚(Sam)表達對皇都一事一物感受的地方。 他在商場鐵閘上即席揮毫,利用隸書、行書及充滿香港味道的北魏楷書三種字體,將與皇都相關的元素在鐵閘上以文字的方式表現出來,以類近報紙排版的方式構成文字雲。 踏入時光之旅,門口先是手繪的電影海報,再到售票處領取50年代的戲飛,還是手畫座位憑票入場,真箇眼前一亮。 昔日的商場舖不是中藥店就是手造招牌店,空氣侷促而暮氣沉沉,但今天已變為不同的展覽廳,建築柱樑仍在,配着皇都馳名的飛拱霓虹裝置,看着反而有份cyberpunk效果,喜出望外。 北角皇都戲院 這個活動由三年前已開始籌辦,收集了不少皇都戲院的舊物,包括戲票,員工制服等,同時收集了舊街坊及員工的口述歷史,在這個展覽中會一一展出,主辦單位更安排演員模擬皇都戲院的舊風光,令參觀者彷彿走進時光隧道內的皇都戲院。 本公司亦收集非個人資料,非個人資料即指不會與任何特定個人產生直接關聯之資料。 有關我們收集的非個人資料以及可能的使用方式,舉例說明如下:我們可能收集的資料例如:級別、學科、學校地區、住宅地區、以及本公司使用地的時區,使我們得以更了解客戶行為,並改進我們的產品、服務及廣告。 對於會員所登錄或留存之個人資料,會員同意本公司及本公司之合作顆伴,得於法律許可之範圍內蒐集、處理、保存、傳遞及使用該等資料,以提供會員其他資訊或服務、或作成會員統計資料、或進行關於網路行為之調查或研究。

他亦希望,是次創作子除了藝術層面,亦能夠成為另一個「打卡」熱點。 自言由細已接觸港產片的林嘉恆,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看到手繪電影海報而深受啟發,成立工作室後在人像畫中加入這種原素,及後成功跑出。 成功創造出這種風格的原因,正正就是受到香港經典手繪海報師阮大勇啟蒙。 北角皇都戲院 他更稱阮大勇今次亦有到場觀賞展覽,「大家都有合照」,而自己的作品亦放在阮大師典藏作品之旁因此心感榮幸。 另外,在商場舊舖的牆身,都展出不同電影的戲橋,90後也許不知這些如電影場刊的紙本,裏面有電影簡介和演員訪問,今天看來都恍如隔世。

北角皇都戲院: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猶幸戲院的不少懷舊建築特色在改建期間並未有被拆除和破壞,例如是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舊式中文寫法的洗手間水牌等,讓皇都戲院得更原汁原味地透過活化復現舊貌。 皇都戲院最為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信莫過於戲院的大型浮雕裝飾。 北角皇都戲院 這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出自名家梅與天之手,揉合了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可謂匠心獨運。

北角皇都戲院: 香港仔姐弟戀爆煲 男出拳女出刀俱傷齊被捕

古奇建築上亦常見有太空時代象徵動作的設計如拋物線等設計元素。 戲院位於英皇道同電廠街交界,本已有兩面外牆,建築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弧形立面,連起兩面外牆,為整座建築更添‌氣派。 皇都戲院的簷篷在比例上大跨度向外延伸,呼應了現代主義對於表現結構性能的美學概念。 在建築的弧形立面上,有刻出自名家梅雨天手筆,名為「蟬迷董卓」的浮雕裝飾,由此可見當年香港建築設計有意識地希望將傳統中華文化元素,與由西方傳入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互相糅合。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北角皇都戲院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他表示,是次創作能夠回應電影及皇都戲院,重新展示以前舊式5、60年代,較為古典的字體,同時提到今次創作不會分為「左至右」或「右至左」的寫法,指當時已兩現兩種的書寫方式,加上須兼顧可讀性事宜,因此現場有兩種類型的創作。 陳家浚提及當中的創作意念,是來自皇都內曾經發生的元素,並將它們羅列出來;再對應它們的屬性,透過自身的感覺配上對應的字體,加上圍繞5、60年代電影海報上的書法字體,有美感的同時方便參觀人士閱讀。 他提到,參觀人士可以從這些文字構建的文字雲細閱皇都的歷史,例如當中提到皇都戲院創辦人歐德禮、落成時間、皇都戲院最後一套上映的電影《一個好人》等。 展出的還有皇都戲院70年代票房紀錄、租約、甚至員工例假單等,儼如重溫當年港產片風光的日子。 發言人續指,集團一直積極推廣文藝工作,若成功統一業權該廈,將就如何保存前皇都戲院的精髓,與持份者及社區人士緊密溝通,聆聽各界意見。

入主新光戲院後,李居明投放了不少資金在翻新工程和燈光及音響設施上,為租場者及觀眾提供更優質的場地。 戲院引入由美國的Barco公司開發的Barco Escape Super3 三面幕技術,除了有中間的銀幕,更有左右兩個銀幕播放輔助電影情節畫面,提升觀影體驗。 劇院引入不同類型的表演,讓觀眾可以看粵劇之餘,還可以看3D電影,全面活化這座寶貴的香港粵劇殿堂。 香港不少古老建築物都有鬼故傳出,當中戲院靈異事件可說是一籮籮,如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由創辦人歐德禮MBE 北角皇都戲院 於1952年創建,1959年易手改名為「皇都戲院」。 屹立北角接近70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代表性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