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舊墟介紹

每逢端午時節,橫州、黃屋、山貝、錦田、屏山、厦村等近河鄉村,會派出龍舟在元朗墟水門頭海面競賽,由元朗各社團商戶製備錦標、金豬及餅食等項作犒賞。 直至 1967年,政府進行水門頭木屋大拆遷,現時元朗市只剩下一個「水門頭公園」作為紀念。 元朗舊墟 據香港古蹟辦介紹,晉源押為鄧廉明於1910年代所創。 鄧氏乃1930至1953年博愛醫院總理暨副主席鄧佩瓊的父親。 這家當舖始創於清代末年,原位於利益街,其後遷往現址。

1980 年代黃氏移民加拿大後,整幢建築便作為住宅用途。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早在北宋時期已遷居元朗錦田,在此建基立業,當中錦田鄉人鄧文蔚,少貧力學,才思敏捷,終考取進士 ,獲授浙江龍游縣知縣,是為本港清代第一位的進士。 此後,鄧氏獲朝廷封地建墟,鄧文蔚當上知縣後獲封地設墟,原本想重建「大橋墩墟」,因認為圓塱的位置更適合設墟,所以在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的地方設立「圓塱墟」,即現時元朗舊墟。 舊文章中介紹過「昔日圓蓢 – 元朗市」,趁 2012 天后寶誕後再遊元朗舊墟,以往都是走馬看花燈式在元朗舊墟裡走一趟,今次細仔地看看裡頭的各個歷史建築物。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倒想暸解昔日的「圓塱墟」(元朗舊墟)之前的「大橋墩」墟市,究竟是怎樣子的。 20世紀上半葉的元朗商人,有不少參與地方公益事務。 譬如鄧煒堂、鄧英生等於1919年發起在坳頭籌建博愛醫院,翌年開幕,為附近村民提供醫療和施棺等服務。 1937年有十多家商號包括趙聿修、鄧伯裘、鄧煒堂等籌組元朗商會,為成員謀求福利,不數月加入者達百餘家,翌年宣布成立。

下午天氣開始好轉時,位於元朗舊墟利益街、毗連一級歷史建築「同益棧」的百年石屋疑受早前天雨影響,二樓的露台倒塌,石塊從天而降,傳出巨響,幸當時無人途經上址,未釀傷亡。 警方到場封鎖現場,並通知業主,以及屋宇署等部門跟進。 元朗舊墟 該碑記內容簡記如下:據嘉慶廿四年重修新安縣誌所載,元朗有墟名為「大橋墩墟」、亦稱「圓朗墟」。 圓朗墟遭移村復村之變、即荒蕪而告沒落,部分鄉人咸以屏山市、廈村市為墟。

元朗新墟初期新舖戶不過二百餘間,後來因為舊墟的商店紛紛遷往新墟市,墟地逐漸拓展擴充。 加上青山公路元朗段在 1920 年落成於新墟旁,交通便利並助長了新墟發展。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漸式微,部份商舖轉為住宅;另一方面元朗正值商業興盛時期,農村經濟寬裕,農民衣食充足而有餘力,合益市場繼而取代了舊墟繁盛。 :甚少聽到鄧光裕這個名字,我認為是故意把舊墟墟主的名字寫錯了。

元朗舊墟

人是隨水而生活,隨水而聚集,元朗具備了地域優勢。 首先,元朗舊墟位於現今西邊圍及南邊圍一帶,交通方便。 舊墟分東門和南門,東門是對南邊圍,陸路商人都是經此門進墟進行買賣,而南門對出則是元朗涌,亦稱作「水門頭」,商船停泊這兒,將貨物運入墟市。 早於元朗新墟成立前,大埔已經發生了另建新墟市的事件,當時大埔之「大步頭墟市」由當地鄧氏流光堂所開竐,壟斷著大埔區的商業利益,除了大埔之外,新界北區包括粉嶺、瀝源(即現時沙田)、烏溪沙的人都前來趁墟。 後來大埔泰亨文氏聯同其村落,入稟新安縣請求在大步頭墟對河開立新墟,最終於 1892 年成立,即現時富善街太和市。 可見鄧氏無論在大埔或元朗的壟斷式墟市經營方法,配合不上社區及商業發展步伐。 伍其昌於 1899年參與抗英鬥爭「新界六日戰」,事敗後被捕,後來由各鄉紳極力游說,最終被判終身監禁。 被監禁 13年後,因為英皇佐治五世登基獲皇恩大赦,村民們燃放爆竹夾道歡迎,被譽為民族英雄。 出獄後伍其昌改號醒遲,曾經在西邊圍建「作新書室」教授徒,賦詩明志,與當地名流唱和。 伍醒遲仍然活躍於社務,1915年與戴鉅臣、鄧英生、梁惠戴、鄧可光、黎翌才、易贊臣等人參與建立元朗新墟及由元朗合益有限公司。

元朗舊墟: 歷史建築

昔日的元朗舊墟滿街盡是各式各樣的商舖,總數約百多間。 從遺留下來的建築可看到,有些是前舖後居的樓房,有些則是兩層高的商舖。 當時元朗墟旁有「元朗涌」可以出海,當地商人會乘船至伶仃島一帶,向外國商船兜售糧食和土產,換來時鐘等洋貨,到元朗墟上轉售圖利,故元朗墟可就是我國清代早期對外的通商基地之一。 元朗舊墟 現時,元朗舊墟屬於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光裕堂」,鄧文蔚後人為了奉祀鄧文尉,於1768年在永隆圍對面祠塘村,建立了祠堂「龍游尹泉菴鄧公祠」,為錦田鄧氏四間祠堂之一。

在旁的欄柵內可看到原本懸掛在晉源押的葫蘆形招牌,刻有蝙蝠和金錢的圖案,寓意「福在眼前」。 欣賞完晉源押外貌,有空可以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其中一個展廳中,還原了晉源押的內部格局和陳設。 其後由元朗鄉紳便於 1911 年集資成立合益公司,於元朗涌對岸另建新墟,而舊墟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漸式微,加上 67 年火災,重建後慢慢衰落,大部份商店都已結業,並轉為住宅。

  • 圓朗墟遭移村復村之變,即荒蕪而告沒落,部份鄉咸以屏山市、厦村市為墟。
  • 今日元朗舊墟,早已不成墟,有的只是新建的兩三層水泥屋,或遭荒廢的舊屋,或舊屋改裝,中間夾雜兩三間小士多。
  • 元朗位處華南交通要津,早在明代已設立大橋 墩墟。
  • 墟市設有東門和南門,內有三條街,分別為長 盛街、利益街和酒街,兩旁排列了兩層高的青 磚房屋,當中有押店、榨油廠、腐竹廠、酒廠 和客棧等。
  •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 往內陸遷徙,墟市廢棄。
  • 元朗舊墟地方雖然不算大,卻有很多歷史建築物,理應要保留或保育,可惜大多都已變成日久失修的“丟”樓或“危”樓。。。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往內陸遷徙,墟市棄置。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旨復界,居民可以回鄉生活。 此時錦田官紳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立墟市,該處靠近元朗涌,方便船隻停泊起卸貨物。 早於1994年,大王古廟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元朗舊墟 該廟擁有超過340年歷史,是墟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建築物,它亦見證元朗舊墟如何從昔日熱鬧的景象變成今天的樣貌。 根據廟內的碑文所載,廟宇應該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至1722年期間)。

元朗舊墟: 元朗舊墟路

這家 47 號亦道出英龍圍與岑田(錦田)鄧氏之關係,英龍圍是由鄧洪儀二房鄧鎮之後裔分居英龍圍,據說鄧氏亦選擇於此地設立元朗墟 (元朗舊墟)。 除利益街 47 號,利益街 38 號及位於酒街的 5 至 6 間屋也屬於鄧氏家族。 利益街 元朗舊墟 32 號,屋前的一個鐵鑄標誌,道出它是昔日「晉源押」的舊址,在鄰是美嘉制衣廠,跟這家 32 號有門口連接的,可能是當舖搬遷後,後來經營制衣生意。 正門保留著木製趟櫳,門額上書有「晉源押」,昔日有對聯「晉饒萬寶、源匯百川」。

一帶的農產品集散地,墟埸內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三條主要街道,和東門及南門兩個出入口,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共有店舖102間。 旧墟是锦田、屏山一带的农产品集散地,墟埸内有长盛街、利益街和酒街三条主要街道,和东门及南门两个出入口,设有各行各业的铺户。 每月逢3、6、9日:即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日,便是墟期。 長盛街有兩間廟宇,其中大王古廟由墟主鄧氏 於建墟時設立,奉祀楊侯大王和洪聖大王,同 時作為發布公告的地方。 廟內一塊道光十七年 (1837 年)的重建碑記講述建墟始末,並刻上 眾多捐款人和店舖名稱,反映出墟市之興盛。

抬頭看晉源押,可留意到一個葫蘆形鐵鑄標誌,在舊墟中另一處 (利益街32 號) 中亦有出現類似標誌,可能是晉源押搬至長盛街前的舊址,也就是晉源押始創於清代末年的位置。 (下圖) 左上角一個花牌是李炎記替元朗舊墟二帝廟前制作之花牌,由於配合廟前空間,比起其他一般花牌肥矮。 其他花牌皆是元朗天后寶誕中,各村口掛起的慶祝花牌,同樣是李炎記制作。 現時元朗各大花牌幾乎由李炎記包辦,花牌上每一部份都是傳統文化藝術品,枕柱下文字書法剛勁,兩旁的龍柱和寶珠,鳳頂上之孔雀展翅等都是很細緻。 元朗舊墟 李炎記這家元朗墟經典老店,在李翠蘭和兩位兄長堅持下,寄望有接班人延續老字號的故事。 當時富戶會用青磚打磨平滑,磚與磚之間的夾縫幼細,令外牆顯得工整,地基使用麻石,於屋簷下加添壁畫、木雕、石雕、磚雕等裝飾。

要爬上爬下安放花牌,又要運貨和搬貨,很辛苦的。 ”老闆說,有生意,卻擔心沒人幫手;沒生意,卻擔心沒法維持,左右爲難。 元朗舊墟 老闆說,這裡還有一間老店,就是這間,一間老餅店。

元朗舊墟: 利益街 27

建築物口多數使用三道門的設計,包括腳門,趟櫳,和木門。 到了道光十七年,墟市發展日益蓬勃,已有各式店舖一百零二間,除一般出售貨品的商店外,還有押店、酒家、客棧等。 由於清中葉時期,鄭和餘黨輾轉成為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於是元朗墟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元朗舊墟 合益公司每年從攤販收取的秤佣,有部分贈予博愛醫院,以改善元朗的醫療服務。

據說,大王古廟本只供奉茅洲大王一神,後來因經歷動亂,村民和茅洲大王一同遷至茅洲。 待局勢稍微安定下來,元朗舊墟居民另請楊侯公(楊亮節)到當地。 舊墟復墟後,茅洲大王再次被遷回,於是古廟從次供奉兩個大王。 新界西的對外交通過去落後於新界東,早年元朗只靠青山公路與九龍和北區連接。 1988年輕鐵第一期通車,為新界西的鐵路系統揭開新一頁。 1993年新界環迴公路全線通車,1998年三號幹線及大欖隧道啟用,令元朗對外交通大為改善。 加上西鐵線於2003年投入服務,大大縮減往返元朗與其他地區的時間,令更多市民遷入新界西。

而若干年後元朗新墟的成立,是因為被認為「新移民」的鄉民不滿地權為錦田人所壟斷,加上元朗涌日益淤積,河水淺而不能通航,使舊墟的交通為之不便。 交通不便「襯」墟的人亦會隨而減少,賺錢少了自然舊墟矛盾亦會上升。 大約是1669,元朗那時稱為「圓蓢」或「圓塱」,名「圓」是因為這裡曾有過圓形的小丘,而「蓢」字來自「蓢箕」一詞,意指紅樹叢。 而另一名稱「圓塱」,意指被群山環抱和水源充足的低窪地區。 近水源自然農業發達,近海岸自然有漁業和產鹽業,近水道自然商業便利。 元朗舊墟 合益公司其中一個創辦人,我最有興趣是伍醒遲的事蹟。 他原名伍其昌,號星墀,生於咸豐九年(1859),是清未(1881年)秀才,1892年補增庠生,亦是元朗南邊圍的代表,據說伍其昌施計令錦田鄧光裕堂不再收取南邊圍地租。 從西鐵元朗站A出口,步行約5分鐘,看到南邊圍,已是元朗舊墟的一部分。 南邊圍的門樓約有5層樓高,門聯是「南州冠冕,邊邑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