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空地由康文署管轄,但一直以來只有幾棵樹,以及幾個為老人家而設的健身設施。 不少小朋友會在空地玩耍,等家長放工後接送回家。 二陂坊 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 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着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
- 根據荃灣區議會文件顯示,荃灣西海旁有3個雨水暗渠排水口,分佈荃灣麗城花園、荃灣碼頭及荃灣海濱公園對出,唯荃灣區內不少舊樓的污水渠駁錯,使海旁臭味困擾周邊居民多年。
- 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 值得一提的是,邨內部分建築(石芳、石荷、石蓮及石桃樓,第5至8座)頂樓有刻上座號,是全港芸芸非徙置大廈及非政府廉租屋樓宇中極罕有的安排,另一例子就有石硤尾邨美山、美虹及美彩樓(第42至44座)。
- 除地舖的食店外,各大購物商場的連鎖經營食店亦時常吸引不少人流:如大鴻輝(荃灣)中心的各式韓式燒烤及火鍋店,輪候升降機的食客往往擠得商場地下大堂水洩不通。
清康熙8年(1669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操客家話的客家人遷入新安縣,其包括今天的荃灣,並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 1990年代為了興建九廣西鐵(今屯馬綫)的荃灣西站,快速公路荃灣路以西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多次填海令荃灣的海岸線拉直,藍巴勒海峽再度收窄,成為現今的模樣。 二陂坊 坊,英文名譯為Square,令人聯想到外國的廣場,其實二陂坊一帶,屬長方形的空地,四周被建築物所包圍,反而更像中式建築的天井,有研究指,荃灣陂坊的布局正是源自從前中國的古城。
二陂坊: 租客趁减价置业 荃湾花园大单边开扬市景2房户475万成交
如 例 如 天 水 圍 使 用 了 「 天 」 字 為 起 首 : 天 華 路 、 天 城 路 、 天 影 路 等 。 荃湾区的荃湾市中心@中原楼市片区,区内共13,237个私人住宅单位,涉及人口共82,253人。 主要街道包括海坝街, 沙咀道(荃湾市中心段), 青山公路-荃湾段(荃湾市中心段), 众安街, 大坝街, 西楼角路(荃湾市中心段)。 另外,区内主要屋苑包括 尚翠苑、名逸居、宝石大厦、富丽花园、荃锦中心等。 区内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HK$ 18,200,年龄中位数为 42.5岁。 1990年4月20日,連接沙田和荃灣的城門隧道通車,至今仍為新界的最主要隧道,除龍運巴士E43線外,往返新界和機場的巴士都會途經城門隧道、象鼻山路和德士古道前往青衣和機場,而非青沙公路。 荃灣位於大帽山以南,東南面向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 1950年代,荃灣面積約有 0.5 平方公里(只計荃灣市中心)。 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至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至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 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本公司拟使用阁下的个人姓名、电话号码、传真、地址或电邮地址处理阁下的申请、回复阁下查询并作地产代理服务的促销及向阁下提供中原集团其他公司的资讯。 本公司在未得阁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阁下的个人资料并向阁下作直接促销。 二陂坊3号位於荃湾市中心二陂坊3号(中原楼市片区:荃湾市中心)。 二陂坊3号的实用面积由778尺至778尺。
二陂坊: 香港暴徒疯狂打砸抢烧,民众岂能当看客
荃湾8月5日发生了一宗黑衣青年被砍的事件,有指控称与麻雀馆及“福建帮”有关。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託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當時建築密集且高達30層以上的海濱花園使區內空氣出現不流通情況。 而2000年代規劃的九廣西鐵(現為屯馬線)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鄰近海邊,而該項目自2008年起被地區人士批評會形成屏風樓效應。 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書面回應表示該項目的代理人港鐵已委託獨立顧問公司評估,結果顯示,在空氣流通及景觀通透度方面均有改善;在善用土地滿足房屋需求和把項目盡早發展的大前提下,已無空間作進一步的修訂。 二陂坊 由於香港國際機場的二號跑道(北跑道)剛好指向荃灣,所以當有飛機在汀九、柴灣角、荃景圍、油柑頭,以及荃灣以西一帶的上空經過(通常每2至3分鐘左右便有一架飛機掠過,準備降落北跑道﹚的時候,會為當地居民帶來噪音污染。有居民還因此睡眠不太充足,並囑咐人們遷居選擇樓盤時要精打細算,否則就會影響生活質素。 渠務署發言人回覆指,荃灣區四個旱季截流器工程(即將目前4條排水道污水接駁至污水處理廠)的工務工程項目已獲撥款進行勘測及設計,在聘請顧問、勘測及設計完成後,已於2015年底開展工程。 根據荃灣區議會文件顯示,荃灣西海旁有3個雨水暗渠排水口,分佈荃灣麗城花園、荃灣碼頭及荃灣海濱公園對出,唯荃灣區內不少舊樓的污水渠駁錯,使海旁臭味困擾周邊居民多年。
區議員指區議會已通過動議,並已列入工務工程,惟非優先處理項目,排隊多年,遲遲未能落實。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 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二陂坊 其中大部分寺廟集中在荃灣老圍附近的千佛山。 荃灣是港鐵荃灣綫的終點站,荃灣站附近設有荃灣鐵路站巴士總站,站內有多條往來新界西北的巴士路線,並有往深井及青龍頭的專線小巴路線。
1998年,香港國際機場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和大欖隧道而間接加速荃灣的發展。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英國殖民地,荃灣便脫離新安縣轄地,成為香港的範圍。 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 1961年,港府刊憲宣佈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荃灣區議員林錫添表示,二陂坊是一個集街巿、食肆及舊樓於一身的社區,公園以往因街坊聚賭問題被人詬病,新的遊樂場空間亮點較多,遊樂設施適合5至12兒童遊玩,對附近居住舊樓的數百戶劏房家庭來說,父親出外工作,留下母親全天候照料子女起居生活,無暇帶至荃灣公園等遠至六百米外的地點遊玩,二陂坊遊樂場無疑提供一個家長在附近買餸,留下子女「放電」的最佳地理位置。 2016年7月30日上午,石圍角邨石桃樓17樓某單位內,一對已離異夫婦發生爭執。 52歲伍姓婦人用菜刀砍傷87歲唐姓前夫後由單位露台跳下,倒臥大廈對出的花槽,救護員到場後證實伍婦當場身亡。 領匯(現稱領展)在2005年上巿後,改由領匯管理。 2016年,鄧成波以7.33億港元購入石圍角商場。 2021年,陳秉志及林子峰購入石圍角商場,並準備斥資對商場進行翻新。
二陂坊: 香港抗议者的装修和人人自危的亲中企业
荃灣與同為第一代新市鎮的沙田和屯門般規劃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不一樣。 市中心範圍大約在港鐵荃灣站範圍,大涌道以東、海盛路及楊屋道以北、關門口街以西及青山公路荃灣段以南一帶。 二陂坊 交通設施有地鐵港鐵荃灣站、大型巴士總站、公共小巴等。 新市鎮開發早期,連青衣、葵涌徙置區居民的購物、商業和娛樂活動都是在荃灣市中心。
石桃樓採用雙連座Ⅰ字型設計,是荃灣區以至整個新界西唯一採用此款設計的大廈。 包含該樓宇的邨內部分建築頂樓刻上座號,例如圖中頂樓的「8」。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香港九號幹線荃灣段(即屯門公路柴灣角出入口經青山公路荃灣段、象鼻山路)、荃錦交匯處、德士古道至海岸線所包圍的地區為範圍。 除地舖的食店外,各大購物商場的連鎖經營食店亦時常吸引不少人流:如大鴻輝(荃灣)中心的各式韓式燒烤及火鍋店,輪候升降機的食客往往擠得商場地下大堂水洩不通。 二陂坊 對於非荃灣街坊而言,二陂坊不好找,要由大馬路沙咀道轉入川龍街街市,再從密集的街市店舖中的小巷拐進去。 荃灣是新界最多劏房的地區,尤以二陂坊最為密集,四周被住宅大廈和商店包圍的二陂坊空地,一向予人龍蛇混雜之感。
,於1980年至1981年間竣工;至於第二階段就包括石芳樓、石荷樓、石蓮樓、石桃樓、保良局姚連生中學、香港道教聯合會石圍角小學以及石圍角社區會堂,於1982年竣工。 值得一提的是,邨內部分建築(石芳、石荷、石蓮及石桃樓,第5至8座)頂樓有刻上座號,是全港芸芸非徙置大廈及非政府廉租屋樓宇中極罕有的安排,另一例子就有石硤尾邨美山、美虹及美彩樓(第42至44座)。 关于荃灣區議會下轄的選區,请见「石圍角 (選區)」。 十一國慶日,全港多區爆發示威浪潮,荃灣區下午起更發生激烈警民衝突。 傍晚近六時,在沙咀道戒備的防暴警撤離後,逾百激進示威者「快閃」破壞區內至少八處地方,包括港鐵站、政府合署處、吉野家及二坡坊聯發麻雀館等,部份地點更被縱火。 二陂坊 示威者亦曾撬開優品360店鋪鐵閘,入內大肆搗亂。 即使難得可以拋開繁重的功課,抽空去遊樂場,卻盡是小朋友也嫌悶的遊樂設施。 事實上,香港的遊樂場設計長年被指不足且單調,就連政府立法會秘書處也於2017年撰寫了一份名為「香港的公共遊樂場」的報告,直指「設計千篇一律,不免單調乏味,難以吸引兒童玩樂」。 坊,英文名譯為Square,令人聯想到外國的廣場,其實二陂坊一帶,屬長方形的空地,四周被建築物所包圍,反而更像中式建築的天井,有研究指,荃灣陂坊的布局,其實正是源自從前中國的古城。 位于香港荃湾二陂坊的联发麻雀馆(麻将馆)亦多次被破坏。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1982年,地鐵(現稱港鐵)荃灣綫於5月10日正式投入服務,並取代觀塘綫直通尖沙咀站及中環站而成為主線。 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為荃灣區議會前身。 1973年,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 1950年代,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引來大量的中國大陸居民湧入香港,與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有「小曼徹斯特城」之稱。 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 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