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坑村公所2024全攻略!內含九龍坑村公所絕密資料

(潘曉彤攝)【明報專訊】大埔九龍坑被綿延的山巒環抱,或因而得名。 1985年,政府興建新界環迴公路,將圍頭村以北的大埔公路 - 大窩段改建成一條三線快速公路(現粉嶺公路),同時興建大窩西支路與「大窩東支路」連接沿路鄉村。 塘坑係香港一村,喺新界粉嶺以南,近九廣鐵路,英文寫做Tong Hang。 條村主要圍住個山仔,山仔高約五十米,山仔東同北都有山,形成谷地。

九龍坑村公所

它是一個民間慈善組織,贈醫施藥,開辦學校,以及提供殮葬幫助服務。 樂善堂後來搬移到龍崗道口,仍辦學校和醫療所。 五十年代末,政府開始徵收沙埔鄉地,九龍十三鄉委員會成立專責委員會,成功爭取獲政府給予以屋地換樓地的賠償。 但到七十年代末,香港政府宣佈停止這項政策,改以市值折現賠償。

九龍坑村公所: 香港島

起點近太和港鐵站,於A出口離開後,找路前往地下。 然後靠着港鐵路軌行,需兜路橫過馬路,再沿着大埔公路大窩段行一少段路。 見到行人隧道口就穿過去,在出口處的正中央,有路牌指示往九龍坑山的方向。 右轉便是大埔頭,也是衛奕信徑8段,然後繼續跟指示牌行,好快便行到山徑入口,入口是一條長樓梯,旁邊有村屋。 英政府改派金文泰接任,金督按兵不動,靜待國民政府,由依循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逆轉為清黨。 果然,在1926年10月,國民政府解除香港封鎖,罷工結束。

  • 村民前往牛頭角可沿海邊山路行數十分鐘,很多村民駕駛單車或由單車改裝而成的「孖車」(車前是駕駛座位,後是乘客座位)穿梭鄰近有小路貫通之地區。
  • 十九世紀末,新界成為英殖民地,而官批石堂亦因期滿已被「封山」,自此「四山頭人」制度不再存在。
  • 和平後,村民租用民房,於1946年創立「海濱學校」,推舉「葉宋」為校監。
  • 蒲崗村既毀,林氏在九龍的世居只剩下竹園村。
  • (參考朱石年寄來的手稿)原鄉公所設於東利道尾。

鄉約除有助發展墟市經濟外,亦設有鄉規約束民眾,並會興辦學校教育村內子弟。 1898年後,因沙頭角分屬中英兩方 (南部八約的土地租與英國,北面兩約位於中國境內),自此兩地村民往來不便,東和墟便繁榮不再。 村中只得水警輪定時泊岸,由於警力不足,執法不勤,村中毒品市場活躍。 每天下午,特別是在西灣河「太古船塢」放工或換班後,由筲箕灣去鯉魚門的渡船都擠滿乘客,其中大多是吸毒者。 他們費時破費搭渡前來作客,皆因在此村吸毒不易被捕。

九龍坑村公所: 西貢區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另長洲和坪洲分別有39名和17名街坊代表。 「鯉魚門」是一水道之名,初見於十六世紀時《粵大記》的海圖上。 原先由英軍在1885年建的「鯉魚門炮台」今已改建為「香港海防博物館」);這說明以「鯉魚門」這專名為首的設施卻是座落在港島那邊岸。 但當今一般人說「鯉魚門」,這泛指九龍這邊岸的「鯉魚門村」。 經歷百年,「茜草灣」地貌全改,「茜草灣」部份地方甚至給賦與新名「晒草灣」。

九龍坑村公所

自19世紀初立村以來,先後設立過四所學校。 包括由村民籌辦的「啟蒙學校」、「海濱學校」,和由宗教團體籌辦的「聖腓力學校」與「德基幼稚園」。 九龍坑村公所 「啟蒙學校」是1920年左右成立的私塾,1942年日軍攻佔九龍,校舍在戰爭中損毀,學校停辦。 九龍坑村公所 和平後,村民租用民房,於1946年創立「海濱學校」,推舉「葉宋」為校監。 村民又分別在1953年及1960年籌款建校和擴校。 學校在70年代全盛時有十二班,學生達五百人強。

九龍坑村公所: 資訊公開

至今三山國王廟仍每年農歷二月廿三日至二月廿六晚,進行三日四夜神功戲慶賀三山國王廟寶誕。 至於牛池灣鄉公所,則成立於50年代,因大量新移民流入香港,治安惡劣,為保家園,鄉民組織義務巡更,建臨時「更寮」(即鄉公所前身),亦曾捕獲持假槍劫匪,鄉公所代表曾獲警務處頒獎。 衙前圍南側原設有菜欄,是鄰近村落以至西貢一帶鄉村的蔬菜集散地,每天清晨人頭湧湧,算盤聲、報秤報價聲響個不停。 【專案組報道】「浩然廬」對大部分港人來說,是一個十分陌生名字。 不過,當看到這古老住宅的照片或影片後,會否令人勾起一份熟悉感。

九龍坑村公所

項目引入魚塘育苗技術,於鹹淡水魚塘孵化及育成海水魚魚苗供應給本地水產養殖業。 由2017年10月20日開始,預計三年完成。 不知何故項目最終沒有完成,只標示為已終止項目。 1899年《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及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均未有紀錄蛤塘居民的人數。 翻查資料發現,1959年10月19日華橋日報的報導提到將於鎖羅盆山腰建一小型水塘,除接駁喉管供應食水予鎖羅盆村居民外,亦安裝了海底水管引水至鴨洲。 香港工商日報1960年7月23日報導提及是項工程由新界民政署籌劃,並由英軍及美國經援會合作興建。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

毗鄰大埔富亨邨的近市區村屋,步行至富亨邨只需數分鐘,飲食、購物、街市買餸、學校、醫療診所、出外交通等等生活所需,皆可以靠富亨邨一帶之配套。 「漁業持續發展基金 – 獲批項目 (截至2022年10月)」,漁農自然護理署 九龍坑村公所 (網上資料)。 1965年《工商晚報》報導提到,牛屎湖村有8戶人,原有100多人,但因漁業不景,部分人已遷離,剩下70多人。 翻查資料,原來在1965年3月6日,一艘往來沙頭角與牛屎湖的街渡在榕樹凹附近翻沉,12人當中,8人獲救,船主及3位居民失踪。

  • 除了海灣沿岸地區外,「牛頭角」主要有兩座山-佐敦谷及鱷魚山。
  •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東鐵軌以東、新界專綫小巴25B線常規班次的九龍坑/元嶺總站及中途站:關於位於東鐵軌以西大窩西支路的「九龍坑」巴士站,詳見「九龍坑 (大窩西支路)」。
  • 毗鄰大埔富亨邨的近市區村屋,步行至富亨邨只需數分鐘,飲食、購物、街市買餸、學校、醫療診所、出外交通等等生活所需,皆可以靠富亨邨一帶之配套。
  • 先左走至沙羅洞村一走,後返回剛才路口直往馬路。
  • 由於蒲崗村的位置正好在此範圍之內,全村被拆,同時被拆的村莊還有沙地園、隔坑村、馬頭涌、珓杯石、瓦窯頭和大磡村等等。
  • 另長洲和坪洲分別有39名和17名街坊代表。

60年代初,村內很多家庭式工業和山寨廠;而媽環村、媽背村的石礦場和在三家村的「潮記船廠」可說是村中的重工業。 1967年政府實施火药管制,不再給石廠續牌;石廠遂全面停業,而有二百年長的鯉魚門石礦業終於劃上句號。 但隨着香港工業開始蓬勃,經濟趨好,市民消費力強。 吸引很多本地遊客專程來鯉魚門吃海鮮,三兩年內,多間新酒家在鯉魚門開業。

九龍坑村公所: 沙田區東部

步往村公所的路途上,我們遇上每塊瓦片都完整、似是新修的陳氏祠堂,陳村長說最「正宗」的祠堂在雲山下,不過都倒下了。 一八九八年前,他們太公輩有兩家人離開了交通不便的原居地,落戶在可以通往大埔的九龍坑,向原居民買地,並登記入籍,後來雲山下其餘的村民都陸續遷居至此。 因為一心打算在此定居,錯失了為原村登記的機會,因此今天在新界鄉村登記冊上追查不到。 九龍坑公立育賢學校–村公所旁邊荒廢的校舍仍然保留原貌,包括現已禁用的石棉瓦。

九龍坑村公所

墟市原名為桐蕪墟,後改稱為東和墟,據說是新安縣東部十約村落和衷共濟的意思。 往新界東北行山,路途遙遠,因還未有大型發展,仍保留天然鄉郊的氣息,每次踏足都讓我感到平靜和喜悅。 去多了廢村,越感好奇,便開始找書看看新界東北的歷史,並不時更新舊有文章的內容。 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不乏開心大發現,最驚喜的莫過於在1965年的報紙中,找到牛屎湖村一夜變成廢村的原因。 除此以外,新界東北的寧靜和美景也是促成我寫這篇簡介「慶春約」七村資料及行山路線的專題文章。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村公所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東鐵軌以東、新界專綫小巴25B線常規班次的九龍坑/元嶺總站及中途站:關於位於東鐵軌以西大窩西支路的「九龍坑」巴士站,詳見「九龍坑 (大窩西支路)」。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一號,政府憲報公佈有隔坑村道。 之不過道喺九龍城,並唔經隔坑村,只係借名命名。 隔坑(Kak Hang),又叫隔坑村(Kak Hang Tsun),係香港一地,又係一村,喺新九龍界內,介於蒲崗同衙前之間。 村約莫喺家下衍慶街同彩虹道間,喺香港日治時期拆咗,日後化爲新蒲崗西部。 在粉嶺公路擴闊工程下,當局拆卸橋頭行車天橋,並於九龍坑建造一條新行車行人天橋跨越粉嶺公路及東鐵,在東鐵東面地區提供標準行車及行人連接通道,有效解決上述交通問題。

村中地區組織先後有「值理會」、「鄉公所」、「商會」、「互助委員會」、「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等。 「值理會」是最早的鄉村組織,專注管理廟宇及籌備神功戲等活動。 「鯉魚門鄉公所」在1959年成立,隨後於1984年易名為「鯉魚門街坊福利會」;它常常聯同區內團體、有關政府機構,舉辦各類活動。 「鯉魚門商會有限公司」在1966年成立,不時與商戶、有關政府機構聯合舉辦各類活動,推廣旅遊。 九龍坑村公所 70年代晚期,「互助委員會」成立,為村民服務。

九龍坑村公所: 鄉村名冊

1959年,村之東南海岸油塘灣之船廠、木廠、倉庫、製冰廠等,給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崗位。 60年代至70年代,很多國內新移民在區內定居,此時村中人口最盛。 到了80至90年代,香港貨運業興盛;政府在海傍設「貨物裝卸區」給「躉船」上落貨物及貨櫃車運作,帶起了一個新經濟活動。 位於九龍半島最東面的牛頭角,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居民以客家為主,打石為業。 十九世紀時,這四條客家村落組成村盟,合稱為「四山」,在茜草灣天后宮偏殿設有「四山公所」。 村盟的主流經濟是採石,村內有很多「石堂」(客語,即採石公司),石材供本土及廣東沿岸村落作建築用途。

大宅內並沒有陰森氣氛,門前花園草地整齊,大屋陽台擺滿盆栽,屋內更有兩隻巨犬守門。 記者向屋內人士表明採訪來意,但他不願接受訪問。 最高點九龍坑山 難度6級 [中級路線] 短評一段又接一段的梯級,徐徐地拾級而上,沿途鳥語花香,但掩蓋不了長長的石屎梯級帶來的厭悶感覺。 山上景觀逐漸開揚,可飽覽大埔以及八仙嶺一帶景色。 及後經衛徑前往流水響水塘,欣賞恬靜的湖水山色,最寫意不過。 九龍坑村在大埔區北,背枕九龍坑山(俗稱雲山)的西北山麓,據說因村後有九條山澗分流而下,故有九龍坑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