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收藏家們注意了,飛機最尾部紅色部分會有掉漆的問題,我在加裝尾輪零件前,接觸面出現掉漆問題,需要特別小心。 1941年換裝零式二一戰鬥機(介紹請至第2期和11期),加入才剛成立的台南航空隊,並與多位著名的零戰王牌一同作戰。 在二戰爆發前就以”王牌飛行員”的姿態在太平洋上空稱霸,為零式戰鬥機定下”零戰神話”的美名。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吹起和平聲浪,使得航空製造業最前茅的法國陷入停擺,隨後又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混亂,法國才開始重視戰機的研發。 由於早期的艦攻機都是雙翼且非金屬製戰機,日本海軍向三菱和中島提出研發計畫打造最先進尖端的金屬單翼艦攻機,1936年兩家公司推出九七式艦攻機都超過日本海軍的要求,所以兩架全採用,中島為一號機,三菱為二號機(起落架是固定的,生產較少)。 由於1939年二戰即將爆發,蘇聯緊急向10家飛機公司研發1架新型的低翼單發戰鬥機,1939年7月29日,蘇聯空軍授權雅克列夫I-26之後的Yak-1。
- 當年與德軍戰車實力不相上下的這款美軍的主力戰車,其砲身的規模為眾人所熟知,又稱為 M26潘興戰車。
- 儘管各國後來的發展稍有不同,但是配合地面單位的空中行動已經成為各國空軍標準作戰準則的一部分,戰後還演變出以直升機作為支援工具的發展。
- 這個系統讓飛行員可專心駕駛飛機並進行射擊,同時也無須額外配置機槍手,但會使機槍的射速變慢。
- 座艙照在擋風玻璃有個明顯的插孔,魚雷跟台座的不能裝在一起是個遺憾。
Yak-1於1940年1月首飛,但狀況連連,同年4月27日還出現墜毀試飛員身亡事故,但當時德國入侵蘇聯,問題一大堆的Yak-1被迫量產。 美國海軍為了尋求新型的航空母艦艦載機向多家製造商尋求協助,當中布魯斯特是剛創業3年的新公司,研發出XF2A-1與格魯曼公司的XF4F-2競標,最後由布魯斯特的XF2A-1勝出,此時美國海軍依舊對格魯曼公司的XF4F-2感興趣並要求改來且列入備案。 當年與德軍戰車實力不相上下的這款美軍的主力戰車,其砲身的規模為眾人所熟知,又稱為 M26潘興戰車。 潘興戰車在二戰末期與韓戰中服役,經過縮小後再現為模型仍然是存在感十足。 尤其是履帶的輪軸還能配合桌面的凹凸出現高低差,能拍攝出坦克行進途中的動態感,適合當作實景模型的主角。 服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陸軍戰車的主力,在電影《怒火特攻隊》中也有登場,相信是軍武愛好者都會愛不釋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國
雖然速度慢且不靈活,無法與一般的戰鬥機對打,但它的設計完全就是針對俯衝方式投持炸彈的設計,以高空俯衝精準轟炸船艦、反戰車或橋梁等戰術目標,在德國閃電戰中立下輝煌戰果,扮演著幫住地面部隊開路的要角,在歐洲戰役和地中海戰役都能聽到那恐怖的號角聲。 原本設計用於接替颶風式戰鬥機(介紹請至第21期)因為許多問題被冠上失敗的機種,評價極差,具周刊表示142架颱風式中有135架非戰爭原因損失。 問題中有後方視野差、發動機每隔25小時需要大修、發動機廢氣會洩漏至座艙內…等問題,曾一度放棄研發,不過這些問題終究有改善。 4.5代戰機主要是指延續第四代戰機的發展成果進行修改,通常是針對航電與電戰系統有了大幅的更新,以作為第五代戰機全面服役前的過渡機種。
- 史上第一款名義上的的戰鬥機是1913年法國的莫蘭-索尼耶L單翼機。
-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 服役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陸軍戰車的主力,在電影《怒火特攻隊》中也有登場,相信是軍武愛好者都會愛不釋手。
- 在對付地面目標上,早期的炸彈是由手榴彈或者是小型砲彈稍加改良而來,由機上的成員以手擲的方式瞄準釋放,投擲準確度不高,破壞力也低。
- 戰爭結束時累積的使用經驗,讓各國體認到雷達不僅僅是在夜間作戰能夠發揮功用,對於遠距離或視野不佳的白晝環境也是非常適合的裝備,因而促成雷達轉變為戰鬥機不可或缺的作戰設備。
- 布魯斯特的XF2A-1開始量產,銷售給美國海軍外也有美國陸戰隊和英國空軍,只是在歐洲戰役和太平洋戰役都輸給軸心國的尖端戰機,在中途島戰役中20架有13架損失,之後美國就不在採用F2A。
- 此款模型也將其特色完整的呈現,除了各方細節都有顧及之外,模型本身材質好,製作出的質感也不同一般。
流線型的設計在於減低阻力,當飛機的阻力減低之後,對競速機來說,那就是速度可以增加,對運輸機來說,那就是提升航程或者是運輸量,換句話說就是增加營運的經濟效益。 世界最大的空軍•美軍、奮力保護自國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等,將焦點放在世界各國的空軍,配合其目的及國情來詳細介紹使用過的戰鬥機。 雖然在日本二戰最前線都能見到二式水上戰鬥機的蹤影,但水上戰鬥機本來就不能和一般戰鬥機正面迎戰,即使如此確有擊落P-38和P-39的紀錄,只要善用因為是水上戰鬥機因而輕敵的英美聯軍,就有擊落一般戰鬥機的可能性。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噴射時代初期
雖然是跟德國的Me163交換來的技術,但因為運回日本的伊29潛艦遭擊沉,只有從巖谷英一海軍技術中佐搭飛機提前回日本所帶的簡易資料文件。 為了完成軍方需求要在4個月內完成1號機,三菱工業與日本帝國陸軍和海軍共同研發。 布魯斯特的XF2A-1開始量產,銷售給美國海軍外也有美國陸戰隊和英國空軍,只是在歐洲戰役和太平洋戰役都輸給軸心國的尖端戰機,在中途島戰役中20架有13架損失,之後美國就不在採用F2A。 之後的布魯斯特只能授權生產F4U度日,二戰後因訂單銳減而瀕臨破產。 諾門罕事件結束後,九七式就沒有精良的表現了,不只輸給不少盟軍軍機外,甚至速度還輸給轟炸機,之後因一式戰機隼(詳細介紹請至第5期)服役而退居第一線培養日本陸軍王牌。 其中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以航空母艦上的航空兵力進行大規模作戰,也是美國海軍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時唯一的空優維繫者。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二戰德軍虎式坦克初期型
這個由荷蘭所發明的裝置,讓機槍的子彈能夠在轉動的螺旋槳間隙中射出,飛行員完全不用擔心子彈會與螺旋槳撞擊的危險,而機槍的設置位置能夠接近飛行員的瞄準線,從而提高準確度,但射速慢則是缺點。 將焦點集中在模型原機及其他相關機體上,戲劇性地解說承載武器及技術、任務、與勁敵的相遇等等。 雖然後續機種Me210/Me410已經生產,但由於Me210在缺陷改良版出來前,Bf110依舊持續生產至1943年5月,並奮戰到歐洲戰役結束為止。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出售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1/100 完成品金屬戰機 模型五架 F-14A F-4 Mig-29 F-15 A7-E
座艙照在擋風玻璃有個明顯的插孔,魚雷跟台座的不能裝在一起是個遺憾。 在拼命對抗德軍的蘇軍將原本雙座的Yak-7和Yak-9也有了單座或雙座的戰鬥機型,導致Yak系列的衍生型相當多,而決定版的Yak-3在許多方面都比Bf-109還要優秀。 黑綠色的迷彩塗裝,只是黑色雖然強眼卻掩蓋好幾處的墨線,不應該犯下的錯誤,是這期最大的敗點,不能算精緻。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法國
戰鬥機使用飛彈對付其他飛行目標的最大動機是對付高飛的轟炸機,尤其是攜帶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 這種威脅升高到幾架轟炸機就足以重創一個大型城市,遠高於二戰時期需要數千架次以上,大量傳統炸彈才足以相比的破壞效果。 為了對抗此種極高毀滅威力的新武器,攜帶原子彈頭的空射火箭也一度被當作應急的手段。 最早的夜間戰鬥機是以日間的單發動機戰鬥機直接改裝之後執行任務,利用地面的探照燈、雷達、對空監視網與管制站的協助進行攔截,由於欠缺輔助器材和起降的難度,使得單人操作的夜間戰鬥機容易出現任務損傷,發現敵機的比例不高。 因此在機場與飛機上加裝相關的飛行輔助設備,加強夜間起降訓練,並且改以多人多發動機的機種取代,這些機種包括輕型轟炸機或者是雙發動機的重型戰鬥機等等。 除了短暫使用位於中國境內的機場,美國部署B-29轟炸機對日本轟炸時基於歐洲的作戰經驗,對於護航亦不敢掉以輕心,而以戰鬥機為轟炸機提供保護也成為日後許多新機種設計時需要考慮的性能項目。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被視為二戰延伸的韓戰中,美軍以單一任務機種單純奪取空優的概念已經全面成熟。 而蘇聯在二戰中突出了戰鬥機要能在惡劣環境下可靠作戰,如較短的起飛降落距離和較低的進場速度,並且以較他國更強調加速性和上升率,中低空的飛行性能的,對於後來的空地一體作戰中飛機要求有較大的影響。 後燃器相當於裝在噴射發動機後面的第二個燃燒室,在緊急的時候以大量的燃料提供非常大的推力。 像是德國使用的GM-1注入裝置(也就是笑氣)與美國在汽缸投注水冷卻等。 剛剛進入噴射時代,蘇聯與美國都曾經進行於渦輪段前方再度注入燃料點火的試驗,然而這個手段對於渦輪葉片的耗損提高許多,類似的構想有在壓縮段前面噴水,降低壓縮氣體的溫度,提高燃燒前後的溫度變化以取得更大的推力。 除了於戰鬥中使用以外,起飛或者是需要加快爬升的時候,都會使用後燃器。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国、 法國
顛覆一般人對模型的想像,全機以紙材製作,紙板的表面是以雷射印刷出逼真的塗裝外觀,因此只須按照說明書將紙片黏合後,便可完成組裝。 組裝完成後整台戰車依然輕盈好搬動;而其平滑的結構與表面,也能減少灰塵的屯積,相當適合放置於客廳展示。 對於軍武迷來說,奇幻世界中的武裝就像是一個無遠弗屆的第二宇宙。 這款出自其隨手雜記的戰車的所有結構幾乎都呈現圓弧狀,讓整台戰車看起來圓圓胖胖;而細節處的卯釘、砲台、艙門卻又讓它有幾分真實。 「只要搭上它就能活著回家」這句在士兵間流傳的話語,在在展現了此款戰車的實力與可靠。 而此款模型將裝甲的氣勢、質感與厚重的砲塔完美重現,霸氣十足的90mm 砲與前頭設置的探照燈都加強了模型的立體感,讓人能夠感受到彷若實體戰車在戰場上的震撼力。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發展史
在這一場作戰中,轟炸機無法如同杜黑所預測,能夠自由進行轟炸而不受到戰鬥機的影響。 德國與英國在雙方獲得的經驗上採取不同的措施,其中利用戰鬥機擔任護航與掃蕩敵人戰鬥機威脅成為重要的項目。 和零戰不同德國的Bf109中前期型的號D/E航程明顯不足的,做成對英蘇作戰失利。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積極裁減軍備,同時減緩國防工業的投資。 在這一段時間當中,民用航空的需求帶動許多技術與理論的發展與成熟,奠定30年代後期軍用航空發展的快速演進。 )是一種空對空戰鬥用的軍用飛機,主要用以對抗敵方的航空器,攻擊空中目標,奪取、維護戰場上的制空權,故其設計著重於提升機動力與運動性能。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日本
模型中還重現了引擎專用的潛水筒,讓人能體驗越戰沼澤地的難纏之處。 此款模型精密地重現德軍的虎式戰車,除了將有著強大火力的炮身細緻呈現以外,厚重有份量的裝甲及煙霧彈的發射器等周邊的機械也都毫無遺漏的精緻表現,加上德軍兵士的人偶,整體組合起來栩栩如生。 虎式戰車曾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盟軍一戰高下,即使是縮小為模型,精細的製作仍然能夠讓人聯想起實體的龐然氣勢。 另外,日本所生產的模型當中,1/35也是另一項大宗,甚至還在國際軍武模型界立下了指標性的地位。 因此,購買時除了考量預算,也建議大家配合收納櫃、展示櫃的空間決定模型尺寸。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戰車模型的選購要點
模型做的很漂亮很完美,幾乎沒有瑕疵,較為不好的地方是它的底座無法裝的很牢固,裝上底座後飛機會些微的往後斜。 被日軍稱為二戰太平洋戰役中最強悍的戰機,其實是架不適合在航空母艦上起降的戰機,因為前下方的視野太差及降落時會失速、主起落架減重氣態應容易造成翻機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到1944年才改善。 跟第3期的比進步一些,塗裝比較漂亮,著陸模式的主輪蓋有洞可以裝(第3期的主輪蓋是沒有洞可以裝)。 基本上這兩期都差不多,想收藏這個周刊的Bf-109的話第3期的可以不用買,或著可以再等久一點,等日本的68期在台灣發售。 想說是日本最有名的王牌飛行員,品質一定很棒,才發現感覺跟之前出的二一型差不多。 尾輪很容易掉下來、尾翼一邊沒有黏好,發動機的顏色從全黑改成銀色。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雙週刊”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經典收藏誌”50期 達陣
雖說是性能低於五代戰機的過渡機種,但價格上比起昂貴的五代戰機有優勢。 在結構和使用的材料上,已經無法在部分地方繼續以非金屬材料構成,而必須以全金屬,尤其是高強度的鋁合金作為主要的機體結構。 造成這種改變的趨勢除了飛行速度高以外,高速下的控制面變形導致運動能力遲緩或者是大幅降低是兩個主要因素。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片僅供參考,請以實物為準,本雜誌發行商有異動的權利,若有異動,請以本公司網站公告為主。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代
儘管德國很快也在他們的夜間戰鬥機上安裝雷達,英美兩國藉由共同合作,分擔研發項目,在空載雷達的發展上一直領先各國。 採用少量的機砲,提升每一門的破壞力,但是當時機砲的循環射速比輕機槍慢很多,彈藥攜帶的數量也較低,飛行員需要謹慎的使用才不至於過早用罄,同時,機砲的後座力,重量與體積也限制安裝的位置與數量。 譬如日本在設計Ki-60戰鬥機的階段發生機翼結構強度不足而必須放棄使用機砲的問題。 除了在流線型設計上下功夫之外,動力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材料的研究都影響到往後飛機設計的概念與可以使用的資源。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Tiger I 德國裝甲坦克 極初期型
這些戰鬥機是最初使用噴射發動機為動力,擺脫螺旋槳在接近音速時的上限。 這些飛機的外型設計仍然沿用過去的經驗,像是德國的Me 262和美國的YP-59戰鬥機等,與二戰時期的雙發動機飛機設計相去不遠,大多是使用前三點起落架。 而今日所謂的線傳飛控在單純地以電路傳導飛控命令為基礎上開發,更重要的是可以有多部電腦介入飛控系統操作,飛行員只需下達動作指令,至於達成指令所需的機身、動力系統與氣動面調整,則是由電腦掌握。 過去飛機在空氣動力設計上必須考慮穩定的問題以利飛行員控制穩定的飛行狀態,但線傳飛控的發展讓先天不穩定的機體構型飛上天成為可能。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TAMIYA田宮M48A3 Patton 美軍巴頓戰車
P-39戰鬥機在低空有優異的靈活加上非常適合對付一樣是以低空方式作戰的德國戰機。 服役於1970年代的蘇聯軍戰車,相較於其他車體設計較低;加上為了降低被敵軍發現的機率以及減低中彈率,其砲塔的部分設計的相當狹小。 此款模型也將其特色完整的呈現,除了各方細節都有顧及之外,模型本身材質好,製作出的質感也不同一般。 所謂的塗裝便是指模型的上色作業,對於模型上色沒有經驗的新手來說,建議選擇已完成塗裝的模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美國
流線型飛機設計包含的項目非常的廣,從機身外殼的平滑,減少機身外部突出的部分與張線,外型由方正改為圓滑曲線,不得不突出的部分則以曲線圓滑的外殼遮蔽以減少阻力,採用收放式起落架等等。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福克-沃爾夫設計出Fw-57(1936年試飛,因機械故障失事轉為研發Fw-187)、海塞勒所設計出Hs-124、梅塞施密特於1935年底設計出Bf-110並於1936年5月12日首飛。 底部跟背景都是用保護模型櫃附玻璃的保麗龍板2個,拍攝高度差不多50公分高,意思就是我是用蹲著的方式拍攝。 很講究真實感,機尾的3個零件原本就裝好的,墨線幾乎沒有偏離,相當精美的傑作機,起落架也很有真實感,只是炸彈架有點難裝且很難拔下來,裝設炸彈架前請先思考是否要裝設。 這次的塗裝顏色很漂亮,與16期的F4U比較來看,這期的更漂亮更精緻,想買F4U傑作機的網友推薦買這架。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一代
1950年代的研究顯示一些塗料對於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有明顯的吸收效果,這種被稱為雷達吸波收材料(RAM)曾經使用於U-2、SR-71以及越戰期間擔任偵查任務的無人機上,然而效果並不如預期,同時成本效益不佳,甚至會導致飛機過熱而失去控制的問題。 2000年以後空載雷達的發展路線主要是在使用主動原件的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和低被截收率(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LPI)技術等方面。 前者採用固定的雷達天線,天線上有許多小的訊號發射與接收單元,這些累積的訊號利用改變相位的方式,能夠對前方空域進行比傳統機械雷達快百倍以上的頻率掃描,也能夠同時對多目標追蹤,或者是快速在不同波形,頻率,PPF和模式之間切換。 後者配合低可偵測性技術的運用,降低雷達使用時訊號被發現的機率。 英國首先在夜間戰鬥機上安裝雷達,由專門的人員操作與指揮飛行員接近目標,接著在目視範圍內加以攻擊。
P-47的量產量是美國戰機數量最多,經典的氣泡式座艙蓋P-47D型12602架,成為單一機型數量第一。 原本的任務從護航轟炸機改為戰鬥轟炸機的任務,並在諾曼第登陸終於發揮出潛力,運用空中支援就能替地面部隊開路,由於馬力強大與堅固的機身比較能承受戰損提高飛行員生還率,構不成大問題,也在太平洋戰役中充分發揮。 這期的包裝有7公分厚,飛機大小與九九式艦爆機和烈風式差不多大,是目前體積最大的傑作機。
為了達到這些目的,後燃器在這個階段開始成為戰鬥機必要的裝備,空氣動力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廣泛採用。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除了增加後掠翼的角度以外,三角翼與幾何可變翼是另外兩類新型態的高速飛行機翼設計。 雷達最初是使用在夜間攔截任務上,二戰時期的使用經驗延伸出兩種發展路線。 一種是利用小型雷達測距儀追蹤目標的距離,協助飛行員找到最佳射擊時機,提高一般飛行員的命中率。 這條路線的發展很快就和第二種合併,也就是持續改進二戰攔截用空載雷達系統,朝向功能更多,簡單化,使用限制更少的方向發展。 早期噴射戰鬥機常見的機鼻進氣口設計,為了將空間騰出來安裝更大的雷達而移動到機身其他的部位,自1970年代以後設計服役的戰鬥機,機鼻的空間都留給雷達使用。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雙週刊”第二次世界大戰傑作機經典收藏誌”50期 達陣
1939年5月在諾門罕事件,於滿州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邊界與蘇聯爆發空戰,蘇聯的I-15、I-16完全不是九七式戰鬥機的對手並取得大勝利。 Dragon 與 Platz 是日本知名模型公司 PLATZ 旗下兩個軍武系列,經常生產市面上少見的戰車型號。 如果各位想找的戰車模型是 TAMIYA 所沒有推出的冷僻型號,就可以轉到 Dragon/Platz 來看看是否有生產。 除此之外,飛機模型也是 Dragon/Platz 的特長之一,對於飛機模型有興趣的人也不妨參考看看其系列商品。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英国、 法國
即使如F-22或者是颱風戰鬥機等機種宣稱能夠在不使用後燃器的情況下維持超音速巡航,他們還是繼續使用後燃器作為必要時的緊急能量補充。 二戰期間服役的夜間戰鬥機除了美國生產的P-61戰鬥機以外,原始設計都不是針對夜間飛行,像是德國He 219戰鬥機(多用途飛機)和英國蚊式戰鬥機(高速無武裝轟炸機),日本月光夜間戰鬥機(長程護航戰鬥機),蘇聯的Pe-3R(輕轟炸機)等。 戰爭結束時累積的使用經驗,讓各國體認到雷達不僅僅是在夜間作戰能夠發揮功用,對於遠距離或視野不佳的白晝環境也是非常適合的裝備,因而促成雷達轉變為戰鬥機不可或缺的作戰設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地區已經出現在夜間利用飛船或者是轟炸機對敵人的城市目標進行轟炸,這個記憶延續到1930年代,成為各國思考夜間攔截可行性的重要來源。 英國與德國是最早在這方面投入的國家,稍後加入的還有美國,其他包括日本、蘇聯或者是義大利,技術,或者是兵力規模都不如英德兩國。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戰車模型的選購要點
氣冷發動機的輸出發展潛能比較高,同時必須要以較大的輸出來克服阻力。 可是提升輸出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增加環狀汽缸的圈數,造成額外的冷卻問題需要解決。 散熱不良的第二排之後的汽缸會使得汽缸的外璧因持續高溫而變紅,導致汽缸損毀的狀況。 戰鬥機不僅僅擔任阻止轟炸機的任務,也推翻轟炸機可以通過一切防衛的理論,大戰開始前,許多國家對於戰鬥機的發展強調攔截對方的轟炸機,飛行速度的重要性放在優先地位,也因此早期美國陸軍是以「驅逐機」稱呼當時的戰鬥機,而蘇聯以「殲擊機」稱呼戰鬥機。 世界戰機模型收藏誌 第三代戰鬥機出現於1960年代,這個階段將先前累積的使用經驗以及各種試驗的結果加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