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國王花臉2024詳解!(小編推薦)

据2012年实地调查,汕头市濠江区三山国王庙有38座。 由此,前述不完全统计,粤东三山国王庙超过200座是十分保守的。 元朝,三山神的影响和地位,较唐、宋时期更加显赫。 潮州、惠州,都建有“三山国王庙”,祭拜者,除当地民众外,还有“远近士人”,“岁时”或“走集”都要前来拜祭。 2007年,三山国王祭典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12月,昭平客家三山国王庙会被列为第七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鴻程大廟是潮汕地區重要的三山國王廟,有較珍貴的文物價值,也是台灣海峽兩岸人民… 三山國王廟的很多傳說, 或者記載的歷史,都跟隋書 所敘的這段歷史很吻合.這些數千人被隋軍擄獲並隨軍帶到潮州的流球居民,後來與隋軍一起在潮州居住並鎮守隋朝之潮州. 為紀念其祖先, 他們便建立的三山國王廟(以紀念其來自流球三山之地). 其後代後來遠播潮州各地,台灣,閩南(雲霄縣外龍村走王最具代表性),東南亞,也在所居之地建立三山國王廟.潮州三山國王廟有很多輔助朝廷皇帝的傳說,跟隋軍流球征航 及後來鎮守潮州這段歷史不無關係. 潮汕本土人口約1000萬,而移民海外的潮汕人達到了1500萬,由於大量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國王信仰傳到了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國家。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傳承

鹿港三山國王廟 鹿港三山國王廟位於順興里中山路,創建於公元1737年,相當於清朝乾隆2年,為客家移民所建的“人群廟”,三山國王廟原建於中山路與民權路旁,於日據時期因推動市區重… 牛池灣三山國王廟 牛池灣三山國王廟乘車經過觀塘道坪石邨時,會看見一座紅牆綠瓦、屋頂有陶瓷像的廟宇,廟前石額上刻有「三山國王」四字,這正是三山國王廟。 據《隋書.流球國傳》載許流球國(流球群島)實際上為三國,中國明朝的歷史後來補敘其為南山,中山,北山 三國. 其實這三國遠在明朝之前, 甚至隋朝之前,就以自然的地理(海島) 而形成並一直流傳(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其實相當于山寨). 三山國王祖廟在揭西縣河婆鎮西南3公里處的玉峰(又稱大廟山)東北麓。 由於河婆古屬霖田都,故又稱三山國王霖田古廟,隋朝時創建,至今香火延續了1400多年,影響深廣。

仅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三山国王庙410多座。 台湾的潮汕人客家人,常常将三山国王庙看成是当地有潮汕人客家人开垦的标志,潮汕移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潮汕文化,台南市西北隅(今为北区立人街)的三山国王庙,也是由潮州人“佩炉香过台”而立的。 劉希孟《明貺廟記》記載“潮之三邑(海陽、揭陽、潮陽),梅、惠二州,在在有祠,歲時走集,莫敢遑寧”。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传说故事

在客家人的集中地,與三山國王廟的分布對照下,日據時代由桃竹苗移來彰化二林、竹塘、溪州一帶的客家人,除了知道自己是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之外,他們還會說客家話。 可是,他們的宗教信仰是關公,而不是三山國王,由此可知,他們與原居彰化的客家人是來自不同的支脈。 至於有三山國王廟的地區(如鹿港、埔鹽),則為泉州人的居住地,這又代表著另外一段械鬥歷史,証明了客家人遷離了,但是由於民間信仰的多元化與包容性,使得王爺廟能夠在泉州人的香火延續下,見証了客家人曾經在此地遺留的足跡。 饒先生表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很重視彼此的承啟聯繫,各地方的香火,強調是由廣東省揭西縣的霖田祖廟「分靈」而來,也會定期回祖廟進香。 但有部分的三山國王廟,並非從祖廟分靈出來,例如新北市新店「三王宮」的三山國王神像,就是先人直接從大陸請來台灣。 屏東市林仔內的三山國王廟,在慶典中舉辦全台獨有的「老爺竹竿炮」民俗活動。

  • 早在唐朝,大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遇大雨傷害莊稼,便向三山國王祈禱,果然幾天後暴雨就停了,韓愈事後特地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外有三山國王廟6000多座。
  • 回京後,天子欲給三人封官加爵,然而連傑、趙軒、喬俊看到當時奸臣當道,做官終究會受到連累,於是婉拒皇帝的好意,從此三人隱居於廣東省揭陽縣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一輩子不做官。
  • 饒先生表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很重視彼此的承啟聯繫,各地方的香火,強調是由廣東省揭西縣的霖田祖廟「分靈」而來,也會定期回祖廟進香。
  • 一般相信「三山國王」的祖廟,源起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三山」乃霖田祖廟西面的「明山」、「巾山」和「獨山」,三座山因地臨潮州、惠州、梅州之間,故「三山國王」成為潮、惠、梅三地區,民眾信仰之鄉土保護神。
  • 到了宋朝,這“三山神”協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師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趙光義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報國王”,封明山“助政明肅寧國王”,封獨山“惠威弘應豐國王”,並賜廟名曰“明貺”。

因宋太宗曾封神為三山國王,賜“明貺廟”,後又復加“廣靈”二字,而成為“明貺廣靈三山國王廟“,簡稱三山國王廟、國王廟,當地羣眾慣稱為大廟。 明朝末年鄭成功曾帶領眾多福建、廣東兩地的部將到台灣,一方面是為了抗清,一方面也從事墾殖,以厚植實力。 清朝以後,仍然有許多的民眾不顧清廷的渡海禁令,大量移民來台。 當時許多客家人也隨著這股移民潮遷到台灣,他們所到之處紛紛建立三山國王廟供奉祭祀。 但據嘉慶二十三年《廣東通志》所記載,即使在三山國王傳說史實的發生地─廣東潮州也不過只有兩座廟,其他嘉應州、惠州府等地都不見三山國王廟的存在,可見三山國王並沒有廣泛受到客家人熱衷的祭祀。

三山國王花臉: 台灣客家資訊網站

其“護國庇民、國泰民安”的精神被歷代民眾所尊崇,因而廟祀千年不衰、香火鼎盛。 每年前來拜謁祈福的各地分廟理事組織、周邊村落代表、民眾不計其數,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一套古老而又獨特的祭典儀式。 2007年,三山國王祭典被省政府批准為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山國王」原為廣東省潮、惠、梅三州之鄉土神,亦為客家人移民的守護神,原本是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墟(今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西面的三座高山,即明山、巾山和獨山的鎮山神,三位一體,這是古人對名山靈石的自然崇拜。 後來陸續地在巾山、明山顯靈,並且由乩童封稱陳將軍,表示巾山為其兄弟聚集之處(巾山位於三山的中間), 所以村民們在三山中間的巾山建一小祠祭拜三位山神和陳將軍。 因為非常靈驗,凡是久旱不雨或出現疾疫時,前往祈求,都靈驗無比,於是香火日盛,地方都奉為福神。

  • 三山國王祖廟 三山國王是粵東本地神中最古老、最有影響的一個。
  • 据清朝同治三年的《广东通志》称,独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对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王峰之界石,庙食一方」。
  • 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
  • 渡海到台灣的客家移民,在離鄉背井前,多會到三山國王廟中求取令旗帶在身上,到達新的居住地後,再建廟立碑奉祀。

碑記本廟之緣起,乃於明末廣東省潮州府弟子,自故鄉佩帶霖田廟香火來台,在枋橋頭奉祀,由於三山國王奉旨在台開基、佈施善德,故救民出於水火之中者,彰彰神蹟不勝枚舉,因此眾弟子咸感神功而為三山國王塑像,建廟奉祀。 由於神庥靈驗,信徒益眾,且因當時先民廣事開墾,弟子播遷,所以分靈三山國王的神位奉祀於打簾六庄。 不但使得客家人失守撤離家園,連帶著王爺也一起離開了荷婆崙,只留下了三位王爺夫人留守廟宇。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宇統計

於是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並敕廣建廟宇,歲時合祭,賜額「明貺」。 三山國王花臉 這便是後人尊稱三山國王的由來,也是三山國王廟又稱「明貺廟」的原因。 最初三位神人時常顯靈於獨山的某石洞,有次遇到村民時自我介紹說祂們三位是兄弟,因為祂們總是會突然消失、突然出現,村民於是認為其身份不一般,有空就會到石洞前膜拜。 村民們在三山中間的巾山建一小祠祭拜三位山神和陳將軍(據乩童轉述,陳將軍為一位當地陳姓村民,過世後受三位山神封為將軍)。

在揭西的霖田祖廟,已迎來海內外及港、澳、台同胞的進香團成百萬人。 實際上,三山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樑。 隨著潮州客家人的移民,台灣的三山國王更加的人格化。 三山國王乃是三位義結金蘭的兄弟,不但結拜過程肖似「桃園三結義」,連神像外貌也頗為相似。

三山國王花臉: 【民間史話】 三山國王與雞爺信仰

早在600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經是“潮之三邑,梅、惠二州,在在有祠了“。 隨着傳播日遠,前來拜謁祈福的民間組織、香客絡繹不絕,形成了獨特的祀神習俗。 雖然三山國王廟已經正名,而族羣敵視的意識,也早已不存在,但仍不見客家人回鹿港定居,如今這間三山國王廟,不只是彰化縣的三級古蹟,也是鹿港重要的角頭廟宇,更見證客家先民,曾在鹿港的歷史足跡。 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是,講潮州話的潮州人,在清代時候為了跟漳州、泉州的閩人拚輸贏,於是與同是粵系出身的客家人結盟;到了日治時期,潮州人卻因為口音與漳州、泉州人的口音類似,被歸類為福佬人。 後來的潮州人們發展順利,大家便把這樣的順遂歸功於神明保佑,於是就集資起來,為祂們蓋了一間小廟,信奉有加。

宋朝,劉振據兩粵抗命,971(開寶4)年,韓國公潘美奉旨提師南討,潮守王侍監,愬請山神相助保佑,不一會工夫,老天果然雷霆大作,風雨交加,賊兵因而大敗,南海告平。 廣州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院長陳春聲教授根據各種資料以及田野調查,認為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在170座左右。 三山國王花臉 但實際的數字應該遠大於陳教授的估計,單是宜蘭縣就有四十幾間三山國王廟。 民國77年,由台灣三山國王宮廟組成「中國巾明獨三山國王協會」,現有百餘三山國王宮廟為此協會會員。 对于童身(类似于藏传佛教的活佛)老人去世后会新的童身出现,类似于活佛转身。 汕头市金平区浮陇三山国王庙(始建于清乾隆甲午年,有240年历史,占地7.5亩,是汕头市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三山国王庙)。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發展歷史

大王公也是文臉神貌,跟二王公不太一樣的是大王公是粉臉神貌。 大王公及三王公因小弟沒有看到帽筒,所以就不太清楚是戴哪款帽了說。 ▲這次要來參拜的廟宇是三峽廣靈廟,其實廣靈廟早些年都是以三山國王廟來敬稱,直到最近新廟落成之後,才改成廣靈廟的廟名。 其實小弟有來參拜過兩三次,上一次來的時候,新廟廟體還在興建,參拜神明是在偏殿的位置,想想也蠻久沒有來了說。 後來的三山國王廟,幾經修建,也都是由潮州鎮民們捐資集資參與,也顯示著信仰早已沒有族群種族之份,三山國王屹立在潮州鎮中心,受所有鎮民景仰著。

二:在大陸潮州的客家人分布還沒有福佬人多,客家人分布最多的,集中在大陸潮州鄰近的惠州、嘉應州、汀洲,這些客家人也在差不多的時期遷徙至台灣,但他們並不是信奉三山國王的,就如同第一點所說,三山國王是大陸潮州的地方神。 一:三山國王是源自於大陸潮州的地方神,可是呢,大陸潮州其實有講閩南話的福佬人、講潮州話的潮州人,也有講客家話的客家人,所以把三山國王請來台灣的,有福佬人、有潮州人,也有客家人。 三山:一曰獨山,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一曰明山,離獨山四十里;一曰巾山,離明山二十里。 此外,《永樂大典》及《韓江見聞錄》,亦有三山國王,大清以後,客家文獻,反而少見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廟簡介

祖牌角的成立,不但使得芎蕉腳霖鳳宮的地位,凌駕於各角頭之上,卻也讓二王的角頭少了強而有力的一角。 早在唐朝,大文豪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遇大雨傷害莊稼,便向三山國王祈禱,果然幾天後暴雨就停了,韓愈事後特地寫了《祭界石文》,派人到祖廟祭拜。 現今台南市西門路的三山國王廟,還設有韓文公祠陪祀。 歸神時,雖然朝代更替,但天子感念他們救國救民的大恩大德,仍然率領文武百官親至巾、明、獨三山祭拜,世人感到三人的英靈永遠都在,守衛著三山,神靈顯赫,於是當地人興建三山國王廟於三座山之間,廟名就叫霖田廟,落成時,天子御筆題牌「敕封三山國王神位」。

三山國王花臉

公王廟 三山國王花臉 泮坑公王廟,又稱“三山國王廟”,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始建於明代,幾經風霜,廟內香火長盛不衰,依然燭光放亮,香菸裊裊,香火鼎盛,一年四季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迎老爺 “迎老爺”的主要對象就是“三山國王”,當然也有些地方,會加入自己村鎮的土地神,或者娘娘等神仙。 “老爺”在潮州地區是指一個鎮或村的守護神,一般是在每年的農曆…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傳説故事

三山國王(俗稱王爺或三王公)信仰乃是一種山神的自然崇拜,原本是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獨山、明山、巾山的鎮山神。 它「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是無形像的「介石之神」。 明清時期,客家人渡海來到台灣冒險拓荒,面對土地貧瘠、瘴癘蔓延和嚴重番害,為避禍求福,轉危為安,三山國王遂成為客家移民的守護神,所到之處紛紛建立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起源於揭陽揭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植根於千萬民眾心中,而且是最古老、最有影響的神祗。 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老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其信仰在揭西大地十分興盛,作為揭陽的守護神,三山國王及其夫人在潮汕人心中有著至高的地位。 供奉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其實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止記述的那么多,很多小村莊都有三山國王廟,還有一些其他神靈的廟宇也同時供奉著三山國王。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主要影响

其實,獨鰲舜天宮的主神是媽祖,而明山二王只是舜天宮的陪祀神,並非主神。 由於明山二王曾在獨鰲大顯神威,救人無數,使獨鰲庄與巫厝庄,為了迎奉荷婆崙開基二王,而發生了神像搶奪戰。 在搶奪過程中,巫厝庄搶得二王神像,而獨鰲只搶到二王腳下所踏的一對石獅。 最後,二王降旨要獨鰲人另外再雕獨鰲二王,不要再與巫厝人爭二王神像,「明山二王願永保獨鰲平安。」後來,巫厝庄不管如何再為開基二王重裝石獅,卻一直都是大小不合,因此,也使得「神像歸巫厝,二王在獨鰲」的傳說,一直為獨鰲庄民所津津樂道。 早期芎蕉腳、巫厝庄和楊厝庄,全部是屬於二王的角頭,後來因為芎蕉腳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於是便自行成立祖牌角,獨立於巫厝庄和楊厝庄之外。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國王神像

后代有修建,八十年代更是修葺一新,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庙前有石拱桥,入门两侧各置泥塑将军像一座,其旁各有一匹泥塑白马,庙正殿奉祀三山国王坐像,左偏殿祀开山祖师,鲁班先师、北极玄武、出游神木坑公王,右偏殿祀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南极仙翁、出游神指挥大使。 后殿有花厅,祀三山国王夫人,左厢房祀七仙女,神农大帝、文财神爷、天官赐福,右厢房祀千里眼、顺风耳、黄帝武财神爷、土地神。 所塑诸神共百余尊,皆塑得栩栩如生,巧夺天工,高大雄伟,女神清秀典雅,形态各异。 此外,相传唐代中期,韩愈贬任潮州刺史,适逢潮州水患不断,民不聊生,于是他便向“三山国王”祈求。 到了宋朝,这“三山神”协助宋太宗打天下,使得宋师太原大捷,受到太宗赵光义的褒封:封巾山“清化威德报国王”,封明山“助政明肃宁国王”,封独山“惠威弘应丰国王”,并赐庙名曰“明贶”。

三山國王花臉: 三山国王庙宇统计

相傳,三山國王本為隋代連、喬、趙三人,因救聖駕有功而封王,鎮守粵東的潮州、惠州、梅州交界處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 有關三山國王的資料,宋以前只留下唐代名將陳元光的《祀潮州三山神題壁》及韓愈所祭的石界神,其他文字和實物無存。 現在可知的是宋代在揭西河婆玉峯東麓修建的三山祖廟(今已改建),因河婆在歷史上隸屬廣東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故三山祖廟又稱“霖田祖廟”在潮汕鄉村,三山國王一般被當作社神,基本上是一社一廟和一村一廟。 也有講古、傳奇稱連傑、趙軒,喬俊結拜三兄弟,曾幫助隋朝建國,功成身退,後因保駕皇泰君,皆受封為大總管,又因保護代王侑,封護國公,唐朝興起後隱居於三山,死後在三山各自顯聖,被視為山神。 三山國王花臉 不久之後,陳姓村民仙逝,居然降駕到村中乩童身上,說自己已經羽化登仙,而三兄弟是連傑、趙軒,喬俊,就是巾山、明山、獨山三山之神。 大量客家人潮汕人移民海外也把三山国王信仰传到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及台湾地区。

三國王作為一種地方民俗文化,已經發展成為弘揚中華文化、促進海內外和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的紐帶和橋樑。 據清朝同治三年的《廣東通志》稱,獨山、巾山和明山三山對峙,「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於天鎮三山,託靈於王峯之界石,廟食一方」。 宋太宗徵太原時,在城下見金甲神三人,操戈駛馬,衝鋒在前。 每年台灣都有二十幾個團隊,一千多人組團到揭西縣祖廟拜祭三山國王。

祭祀三山神的最高典禮,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或由各分廟理事組織的進香團進香祭典,俗稱“豬羊祭”,在古代稱“少牢之奠”。 參加人員可達數百人,有一套完整的祭典儀規,莊重嚴肅。 2007年,三山祖廟管委會參照歷史資料和民俗祭儀,制定了《三山國王祖廟祭典》,使三山國王祖廟祭典儀式更規範、更具形式美。 三山國王是潮州人的福神,因其英靈保境安民、解災救難,有求必應,而受到歷代粵東民眾的虔誠奉祀。

三山國王花臉: 活動訊息

水官是禹帝,大禹教人們以疏導的方法使治水工程,給人民在生活上及土地開墾上有莫大功績,玉皇大帝便授他為水官。 祭典在鳴炮、響號、擊鼓、鳴金、敲鐘、奏樂中開始,參與的信眾身着盛裝各就各位。 先由廟祝請神,廟祝、主祭、陪祭、特邀代表跪着受香。

三山國王花臉: 廣東東部

三山國王是發源於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起源於隋朝,為粵東地區原住民,包含潮州人(潮汕人)、海陸豐人及粵東客家人等族群的精神信仰,隨著當地移民向外擴展,成為粵東、東南亞、香港及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三山國王實指現廣東揭陽市揭西縣河婆鎮北面的三座山——獨山、明山、巾山的三位山神。 祖廟位於今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縣城旁,當地舊稱霖田都,故該廟多被稱為霖田祖廟。 三山國王的有不少傳說,一說是宋太祖趙匡胤借得三山的神力幫助,後才將劉張之亂平息,遂封三山國王。 據台灣鄉村禮俗記載,台灣三山國王聖誕定為每年二月廿五。 而粵東地區三山國王出遊則定在正月,一般是正月初十或十五。

臺灣全島主祀三山國王大廟共有兩百三十一座,其中有潮汕人參與始建的就有一百六十座,佔百分之七十,由此證明三山國王不是客家人的獨特信仰,為潮州府籍的鄉土神信仰,是當地潮汕人、客家人的共同信仰。 歷史類 潮汕“三山國王”肇跡於隋、顯靈於唐、受封於宋。 隋初隋文帝時期,潮汕之三山(明山、巾山、獨山)出現神跡。 當地人便在巾山之麓建廟奉祀此三山之神,至今已具1400… 大埕三山國王廟 大埕三山國王廟,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大埕鎮程南村東側。

雕梁画栋,剪贴细致,狮座壮硕,花鸟鱼蟹各有寓意;瓶门顺通左右,呈现空间雅趣,皆体现了潮人建筑工艺的特色。 如:台南市立人路上的三山国王庙独富特色,该庙又称潮汕会馆。 它以台湾现存唯一广东式庙宇建筑而著称,其格式与闽南风格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