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地圖全攻略

黃大仙地圖 內容大綱

遇有緊急事故及天災,民政處亦會為受影響的居民統籌各項支援及善後服務,配合他們需要。 黃大仙區人口以基層市民為主,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區有約八成人口居住在資助房屋,而長者人口佔全區人口約 17%,比率全港最高。 黃大仙民政事務處的主要工作,是在本區落實地區行政,集合政府部門 、黃大仙區議會和地區團體的力量,加強地區工作,為本區居民提供適切服務,建立更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增加居民的歸屬感。 Moovit提供的免費地圖資訊、以及路線跟踪功能助你無憂出行。 還可以查看發車時間、線路詳情、班次等,實時掌握達到東頭邨 Tung Tau Estate的時間。 四條專綫小巴路線以此段沙田㘭道為總站,分別是18M、37A、37M及38M線,其中37A、37M及38M線使用量甚高,經常排滿人龍。 昔日,沙田㘭道近龍翔道一段乃十字路口交界處。

在「地理資訊地圖」平台上,你可以通過各種地圖工具瀏覽不同比例的香港地圖,或將地圖移動縮放至香港的任何位置。 除了一般的地圖外,你亦可以檢視影像地圖,以了解香港各地方的實地情況。 地政總署很高興能夠向公眾推出「地理資訊地圖」,通過提供詳盡的地理空間信息,我們希望「地理資訊地圖」能夠為廣大市民帶來方便和幫助。 我們亦會不斷改善「地理資訊地圖」服務,將來為市民提供更多的地理空間信息。 社區及康樂設施: 主要公園包括摩士公園、鳳德公園、斧山公園、蒲崗村道公園、牛池灣公園和獅子山公園。 為加強與地方各界人士溝通,黃大仙民政處成立了黃大仙區撲滅罪行委員會 、黃大仙區防火委員會 、黃大仙區學校聯絡委員會,以及四個分區委員會,藉着這些平台就不同的課題收集意見,共商解決方案。 另外,民政處亦設有地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統籌及協調區內各項政府服務和公共設施計劃的推展。

黃大仙地圖

黃大仙站大堂設於路面與月台之間,已入閘區分為兩部分,大堂中央為主閘區,東端近D、E出口另有一小型閘區,一般僅作入閘之用。 (iii)你同意不會藉提交、瀏覽、超連結、打印或使用「使用者加載資料」,誹謗、辱罵、騷擾、纏擾、恐嚇他人或侵犯他人的法律權利(例如私隱及公開的權利)。 地區特色:黃大仙區有多個熱門旅遊景點,吸引本地及外國遊客。 黃大仙地圖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該祠亦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 志蓮淨苑以唐朝建築藝術的模式興建寺院建築群,是區內旅遊重點。 南蓮園池建設佈局依唐代規模制式,已於 2006 年 11 月開放予市民參觀。 誠意為您提供「最好」「最快」「最新」的物業資訊。 代客特辨「投資移民」「酒店預約」「法律及銀行資詢」。

合資格學生如使用單程票或二維碼乘搭港鐵,需支付成人車費。 地理空間信息不但能支援市民的日常生活,亦成為協助各政府部門有效決策和高效運作的重要元素。 早於二零零三年,地政總署測繪處土地信息中心已開始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地理空間信息樞紐 (GIH)」(下稱「地理空間信息樞紐」),目的是透過香港特區政府的內聯網平台,向各部門提供高質素的數碼地圖和各類地理資訊。 地政總署設計和開發的「地理空間信息樞紐」,整合了由不同政府部門提供的數據,積極地支援著各政府部門的運作。 自二零零四年起,「地理空間信息樞紐」便成為了數碼政府的成功例子,促進各政府部門的資訊交流和數據分享,實現了政府一體化的理念。 為了讓廣大市民亦能夠便捷地查閱政府的數碼地圖和地理空間信息,地政總署土地信息中心的專業團隊在「地理空間信息樞紐」的成功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供公眾使用的「地理資訊地圖」服務。 黃大仙地圖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東面,北方背靠獅子山、大老山及慈雲山,東臨飛鵝山,包括竹園、黃大仙、馬仔坑、牛池灣、鑽石山、慈雲山、斧山、樂富、橫頭磡、新蒲崗等地方,因此本區亦成全香港唯一無海岸線的行政區。 車站上方的龍翔道是區內的交通要衝,有多條跨區巴士路線途經,並設有「黃大仙站」(近B1出口)、「黃大仙中心」(近A出口)及「沙田坳道」(近A出口)三站。 黃大仙站D2出口對面為黃大仙巴士總站,另正德街、龍翔道以北的沙田㘭道和龍翔道以南的沙田㘭道皆設有以「黃大仙站」為名的專綫小巴總站,供接駁此站的路線停泊。 尖沙咀站及尖東站為兩個獨立車站,分別設有出入閘機。

政府為提升龍翔道的運作效率,在1982年9月15日封閉交界處,龍翔道在此段改為直線行車,而沙田㘭道則被永久截斷,其後龍翔道以北、盈鳳里以西的沙田㘭道被改建為專綫小巴總站。 黃大仙位於九龍東,佔地約9.26平方公里,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黃大仙是全港十八區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地區。 本區多年前主要為一鄉村地帶,人口稀疏,居民大多為番禺及客家人。 至一九三七年,本區被界定為新九龍的一部分。

黃大仙地圖: 使用條款及條件

毗鄰學校村有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和附設於校內著名的以勒音樂廳。 黃大仙區傳統中國文化氣息濃厚,既有享負盛名 、歷史悠久的黃大仙祠,亦有洗滌心靈的志蓮淨苑和南蓮園池。 黃大仙地圖 黃大仙文化公園更是一個中西合璧,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公園。 本區歷史建築的一磚一瓦,連結傳統與現代,訴說深厚文化底蘊的故事。

除了優化瀏覽地圖體驗,全新的地圖介面亦方便使用者查閱各項有關天氣、交通、空氣及泳灘質素的分區實時數據。 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便捷地查閱政府的數碼地圖和地理空間信息,地政總署開發了供公眾使用的「地理資訊地圖」服務。 「地理資訊地圖」提供一個公共資訊平台,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地理空間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地理資訊地圖」自二○一○年五月起推出以來,地政總署與29個政府部門一直緊密合作,為公眾提供可靠的地圖和地理空間信息服務。 多年來,「地理資訊地圖」整合的內容已由120種設施類別的地理空間信息增加至270種。 「地理資訊地圖」(GeoInfo 黃大仙地圖 Map)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下稱香港特區政府)為公眾提供的地理空間信息服務,目的是方便市民搜尋和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建築和自然環境,以及公共設施等資訊。 交通及運輸設施: 黃大仙區是連接九龍東西區的交通樞紐,連接大老山隧道及獅子山隧道的龍翔道正位於黃大仙區,太子道東亦為九龍交通的大動脈。 港鐵觀塘支線在區內設有樂富站、黃大仙站、鑽石山站及彩虹站。 黃大仙祠,全名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位處九龍竹園,係香港著名嘅廟宇。 祠舍1921年落成,地皮18萬呎(約莫兩個大球場),係一級歷史建築。

黃大仙地圖

免費港鐵接駁服務並不適用於單程票及二維碼。 使用者嚴禁把作品複製、改編、分發、轉發、散佈、修改、印製副本、上載、傳送、再傳送、作商業利用、發布、或提供予公眾。 )是香港十八區中的一個行政區,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東北部,面積為926公頃,以轄內有赤松黃大仙祠得名。 黃大仙地圖 截至2016年中,黃大仙區人口為425,235人。 所有合資格學生使用「學生身分」個人八達通,可於港鐵本地服務(包括輕鐵及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全綫享有特惠車費,但不包括機場快綫、港鐵接駁巴士、往返羅湖站或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黃大仙地圖: 港鐵

黃大仙區的古舊村落經歷清朝的遷海令、日佔時期拓展啟德機場及戰後的市區重建計劃,包括元嶺村、沙浦村、坪石村、坪頂村、沙地園村等已消失無存。 二戰後中華民國國內大量難民湧入,在老虎岩、東頭村及鑽石山一帶搭建木屋居住。 1951年東頭村大火,受災人眾,政府建成東頭平房區容納災民。 1957年港英政府強行清拆竹園鄉,東九龍的主要鄉村組成「九龍十三鄉聯合支援竹園村民會」爭取合理賠償及安置,唯政府不顧民情,派出軍警強行清拆,並將部份鄉民遞解出境,更引發中英兩國外交風波。 黃大仙地圖 12月29日,鄉民接納建議將組織正名為「九龍十三鄉委員會」,1964年正式註冊為合法社團,其後因應社會環境變遷於1986年易名為「東九龍居民委員會」,繼續在區內活躍。 黃大仙區的黃大仙@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879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48人。 主要街道包括竹園道, 穎竹街, 東頭村道, 正德街, 黃大仙道, 大成街, 翠竹街, 樂善道, 彩虹道 (黃大仙段)。

  • 另外,位於黃大仙上邨第一座旁(即黃大仙中心北館現址)的出入口工地(今B1出口位置)曾在1978年12月7日上午十時許出現塌泥,導致第一座下陷數毫米,工程人員隨即將鋼板樁加固,並把泥石填上。
  • 「地理資訊地圖」自二○一○年五月起推出以來,地政總署與29個政府部門一直緊密合作,為公眾提供可靠的地圖和地理空間信息服務。
  • 南蓮園池建設佈局依唐代規模制式,已於 2006 年 11 月開放予市民參觀。
  • 鄭女後由乘客救出,警方到場後將其送伊利沙伯醫院檢驗,並列作自殺案處理,列車服務於事發後10分鐘即回復正常。

衙前圍村每十年(通常是在農曆十月底)便會慶祝盛大的太平清醮(亦稱打醮)。 村民在這幾天會酬謝天后,多謝祂驅魔除妖,使圍村享有太平及福蔭。 慶祝活動通常持續數天,期間村民會酬謝天后,各參與者亦會欣賞到木偶表演及戲曲演出。 南蓮園池建設佈局依唐代規模制式,已於二零零六年十一月開放予市民參觀。 黃大仙地圖 政府委託志蓮淨苑執行園池的管理、維修、保養及日常營運服務等。 慈雲山邨可説是全香港最大型公共屋邨,其中最大座數編號為第六十六座即分拆後的慈民邨民俊樓,而該座樓宇共十六層,由二至十六樓,每一層均提供超過一百個出租單位。

車站職員聞訊即將電梯按停,並通知電梯保養承辦商,消防員到場調查後懷疑電梯旁機房有機件過熱引致事件。 2014年3月30日:當晚香港天文台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訊號,此站上方的龍翔道於晚上九時許出現嚴重水浸,水深及膝,雨水不停從路面沿各出口之梯級湧入此站之大堂,站內有商鋪之貨物被浸濕。 1985年4月9日:下午四時許,有年約60歲老翁在一列往油麻地方向列車駛入車站時被發現墮軌,車長迅即緊急煞車,惟老翁仍遭列車撞倒並捲入車底,消防到場將老翁救出送院搶救,傷者情況惡劣。 月台幕門2000年6月,地鐵公司宣布在當時3條營運中路線的地底車站加裝月台幕門。 小童八達通特惠車費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而特惠單程票或二維碼車費則只適用於3-11歲的小童及65歲或以上長者。 黃大仙站以黃色為主色調,呼應站名的「黃」字。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出生地為金華蘭溪人(今浙江蘭溪市),另一説為金華丹溪(今浙江義烏市赤岸鎮),他是從當地的一名牧羊小孩,叱石成羊,飛昇為仙,後來,黃大仙文化傳來廣州,又傳來了香港。 自四零年代後期 ,隨着大量難民從內地湧入,很多寮屋便開始在區內出現。 該區公共房屋發展始自一九五七年,當時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廈在老虎巖(後改建樂富)興建。 這些年來,隨着寮屋區的清拆及舊型房屋的重建,本區的面貌已煥然一新。 隨着時代不斷變遷,黃大仙區已由昔日的簡樸農村轉變成為以公營房屋為主的地區,人口約44萬。 黃大仙區位於九龍半島的東北面,佔地約926公頃。 北面以獅子山及大老山為界;東臨飛鵝山;南接新清水灣道及太子道東;西連聯合道及獅子山隧道,本區是全港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2020年2月14日,港鐵屯馬綫一期通車,鑽石山站成為轉車站。 及後屯馬綫於2021年6月27日全綫通車。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黃大仙範圍內有4個房屋署建設的居屋屋苑,包括天馬苑、天宏苑、鵬程苑及盈福苑,主要集中在黃大仙的西北面。 另外,香港房屋協會的住宅發售計劃轄下的啟德花園及私人參建的居屋屋苑翠竹花園亦位於黃大仙。 為配合荃灣綫通車,修正早期系統在1982年4月26日縮短至油麻地,並改稱觀塘綫,原有旺角至中環的列車服務改由荃灣綫提供。 自此黃大仙站便隸屬觀塘綫成為該綫的中途站。 65歲或以上長者使用長者八達通或個人八達通(包括「樂悠咭」)及合資格殘疾人士使用「殘疾人士身分」個人八達通乘搭機場快綫,有關車程將收取成人八達通車費;而往返羅湖站及落馬洲站的車程及東鐵綫頭等額外費。 黃大仙站(Wong Tai Sin Station)為港鐵觀塘綫的一個車站,位於九龍黃大仙區黃大仙,建於嗇色園黃大仙祠、黃大仙廣場及黃大仙中心南館之間的龍翔道地底,鄰近黃大仙下邨。 「香港政府一站通」支援熱線交由政府的「1823電話中心」處理,並提供每日 24 小時服務。

1941年日本侵佔香港,翌年成立香港佔領地總督部,將全香港分為28個區(香港島12區、九龍8區及新界7區,其後於九龍增加「啟德區」),每區由「區役所」(其後更名「區政所」)管治。 日佔時期黃大仙區仍未成立,所屬地區約為當時的「元區」(即九龍城)及「啟德區」內。 1937年政府劃分新九龍4區,分別為「九龍城區」、「九龍塘區」、「深水埗區」及「荔枝角區」,黃大仙區在「九龍城區」內。 黃大仙地圖 光緒廿四年(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到深圳河的地區包括大嶼山等235個離島租借予英國99年,黃大仙區自此劃歸英國殖民地香港管治。 豪苑位於黃大仙龍翔道110號(中原樓市片區:黃大仙)。

向後退回大堂的電梯乘客驚魂甫定,即自發阻止其他乘客使用以策安全,並通知車站職員處理。 升降機港鐵公司在2010年1月動工為D1出口增建升降機,連接車站大堂與龍翔道南面路旁(黃大仙中心外)。 該升降機原定於2011年6月竣工,最終延至同年11月21日啟用。 另外,位於黃大仙上邨第一座旁(即黃大仙中心北館現址)的出入口工地(今B1出口位置)曾在1978年12月7日上午十時許出現塌泥,導致第一座下陷數毫米,工程人員隨即將鋼板樁加固,並把泥石填上。 使用全月通加強版、迪士尼綫月票、機場快綫旅遊票的乘客乘搭港鐵免費車程或只支付東鐵綫頭等額外費在指定車站並不能享有轉乘優惠。

黃大仙地圖: 黃大仙地圖總覽

沙田坳道小巴站旁邊,現在還有一堆小寮屋,當中有幾間檔無名小店,除了車仔麵,還找到這間買少見少的油渣麵,檔內還有自家製的韮菜餃和涼茶,無論環境或食物,都很有舊時大磡村的風味。 如果你對求簽算卦感興趣,對中國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感興趣,你肯定應該前往看一看。 即使你對這些都沒有興趣,黃大仙祠坐落於九龍的心臟地區,被周圍的高樓大廈包圍,也是中西文化融合交匯的難得景觀。 黃大仙地圖 1915年,兩個道長梁仁菴和梁鈞轉在香港設立小小的祭壇安奉黃大仙師。 這個祭壇基本上只是一副黃大仙的畫像,之後由於大火將祭壇燒毀,因此遷移至如今的灣仔海傍東。 黃大仙生於公元328年,原名黃初平,是金華赤松山山上一個放羊的牧童。 15歲時,在山上遇到道士葛洪,從此跟隨入道教,別號“赤松子”。

月台的牆身及柱身分別採用啡色及黃色紙皮石。 大堂兩旁的牆身採用黃色焗漆板,而中央的柱身則採用啡色紙皮石。 一眾「仙友」們,一定不能忘記在黃大仙中心外,多次的催淚彈放題,龍翔道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橫越龍翔道的行人天橋,多少夜裡有家亦歸不得。 教育設施: 區內共有 24 間中學、 28 間小學、 47 間幼稚園和 5 間特殊學校。 而位於蒲崗村道的學校村更是香港唯一的學校村。 學校村內 4 間學校共用運動場和停車場等設施。

嗇色園成立初期,黃大仙祠只對本園道侶和家屬開放。 直到1934年,才允許在新年向公眾開放。 而黃大仙祠完全面向公眾開放是在1956年通過的。 黃大仙地圖 雖然1965年黃大仙的管理機構向政府申請法人代表,但他也是香港不多的社團法人中允許在名稱中除去[有限公司]的一個。

使用者在使用此等資料時,應參考個別網站的條款及條件。 當使用者使用該等外界網站上的資料時,即視作已接受本網站的使用條款及條件及經由本網站連接的外部網站所載的條款及條件。 使用該等外界網站的內容及材料,須取得有關的第三者網站擁有人的許可。 政府不保證或表示經由本網站傳送給使用者的地理資訊地圖、任何資訊、任何電子數據或資料不含電腦病毒。 政府不會就使用者經互聯網向政府(或政府向使用者)的傳送所引致或所涉及的任何損失、毀壞或損害,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黃大仙地圖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龍翔道以北一段沙田㘭道、竹園聯合村對開的專綫小巴總站:關於龍翔道以南一段沙田㘭道、睦鄰街遊樂場對開的專綫小巴總站與巴士總站,詳見「黃大仙總站」。 黃大仙祠位於香港九龍區黃大仙,全稱為嗇色園黃大仙祠 。 據說[嗇]有少費、慳吝的意思,而[色]則意為所好之物。 這裡供奉著赤松黃大仙師,尊崇著道,釋,儒三教。 黃大仙祠不僅僅在香港本地人中大名鼎鼎,更是受到眾多海內外遊客的推崇,這也可能和這座廟宇背後的故事和神秘色彩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