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STOCKS.com Limited對於任何包含於、經由、連結、下載或從任何與本網站/應用程式有關服務所獲得之資訊、內容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 對於閣下透過本網站/應用程式上之廣告、資訊或要約而展示、購買或取得之任何產品、資訊資料,本公司亦不負品質保證之責任。 AASTOCKS.com Limited也許連結訂戶或訪客至其有興趣的網站,但AASTOCKS.com Limited只提供此服務給訂戶或訪客並不為此安排負責。 AASTOCKS.com Limited之信息服務基於「現況」及「現有」的基礎提供,網站/應用程式的信息和內容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AASTOCKS.com Limited有權但無此義務,改善或更正在本網站/應用程式的任何部分之錯誤或疏漏。 1996年,原址為中華汽車有限公司車廠的大型屋苑港運城竣工。 麗池夜總會原址位於現時北角官立小學對面,1946年第一屆非正式“香港小姐”也在那裡舉辦,當屆的冠軍是李蘭。 2012年11月2日,杏花邨站2號月台部分月台閘門發生故障,但列車的班次沒有受影響,月台閘門在2小時後回復正常。 港島綫首班列車於清晨5時55分由柴灣開往堅尼地城,而最後一班列車於凌晨0時50分由堅尼地城開往柴灣。 延綫於2014年12月28日落成啟用,整項工程造價約為154億港元。 Free Guider 為全港輪椅人士搜尋各旅遊景點、大小購物商場設施,提供最全面及準確的外遊資訊,無障礙指數及點評。
其中,2號月台(港島綫往堅尼地城)在上午繁忙時間的擁擠情況尤為嚴重。 故港鐵為舒緩本站2號月台的擠迫情況而在上午繁忙時間增加由太古側線或柴灣車廠開出的加班車,直接由本站起載。 )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近樂嘉中心的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與將軍澳綫的鐵路轉乘站,車站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也是將軍澳綫的西面起點站。 車站的港島綫部分由前地鐵公司委托李景勳、雷煥庭建築師事務所設計。 香港的地鐵於2006年12月22日冬至日,創下單日乘客量超過294萬人次 的新高,而同年11月的平均每日乘客量有257萬,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 鰂魚涌地鐵站 而最繁忙的五個車站依次序為尖沙咀站、銅鑼灣站、中環站、旺角站及九龍塘站。 八達通是香港其中一種電子收費系統,卡片的大小和信用卡相同,內置晶片,使用時把卡片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過程。 八達通是在1997年9月推出,由地鐵公司及其餘5間運輸公司組成的八達通有限公司(前稱聯俊達有限公司)發行。 八達通可以在香港進行不少的付費服務,而香港的地鐵就是一個最常用到八達通的服務。 例如來往金鐘及尖沙咀,成人八達通收費為港幣$8.6,但單程票收費則需港幣$9。
- 上層月台靠5條通道連接,下層月台則只靠3條通道連接,2層月台重疊的部分亦設2條樓梯和1部升降機互相連接。
- 建議於中環乘坐6號巴士出發,在舂坎角泳灘巴士站下車後,由舂坎角道迴旋處起步,找到變壓站後方的隱密的登山小徑往上走,途中可以找到由熱心人士留下的絲帶標記指路。
- )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東區康山康山花園地底,屬於港鐵港島綫的鐵路車站,由法國濬海工程及干尼有限公司負責興建,於1985年5月31日啟用。
- 因為H8北角(及銅鑼灣東)規劃區包含一半銅鑼灣地區,範圍超過銅鑼灣西的商業規劃區四倍,是全港最大的規劃區之一。
- 畢拿山上風景怡人,可以俯瞰湛藍的大潭水塘以及大潭灣一帶,還有紫羅蘭山和陽明山莊,另一面可以將港島以及九龍東部一帶的開揚景色盡入眼簾,更能遠眺柏架山,360度都能看到美景,是個打卡好地點。
- 唯港薈Hotel ICON為座落於尖沙咀的香港奢華海景酒店,酒店內禮賓人員樂意協助您規劃最佳行程和提供建議,您亦可以按此進入《ICON-GUIDE》網頁找到更多旅遊活動資訊,包括令人難忘的戶外探索活動、自然生態旅遊行程、美食指南等等。
- 記者由大圍站出發到鰂魚涌,實測比較3條路綫所需時間及車費。
但當「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完工後,觀塘綫喺2001年9月27號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喺同年11月封閉。 如乘客使用之八達通或二維碼有登記乘坐頭等的記錄,但八達通或二維碼程式所顯示的進入及離開的車站均不屬於東鐵綫的車站,亦其須支付頭等額外費則相等於東鐵綫車程的最低額八達通或二維碼車費(過海車程的頭等額外費會以金鐘站/會展站為計算基礎)。 客務中心方面,此站啟用初期至2005年由地鐵負責安排站務主任在客務中心當值。 直至2005年,由於迪士尼綫通車及博覽館站啟用,導致當時地鐵人手不足,於是地鐵外判港島綫銅鑼灣至此站的客務中心,由外判商安排客戶服務主任在客務中心當值。 鰂魚涌地鐵站 與其他港島綫地底車站及將軍澳綫車站一樣,其月台弧形焗漆板印有由地鐵公司退休建築師區傑棠書寫的站名書法大字「鰂𩵋涌」(「𩵋」乃「魚」之古字),以減輕圓管形月台對乘客產生之壓迫感。 區傑棠在港島綫通車時指出鰂魚涌站的書法字「有若鰂魚在水中滑游」,是其較為滿意的作品之一。 觀塘綫伸延至鰂魚涌站後,地鐵公司為紓緩荃灣綫過海人流,推出「彈性上下班」計劃,吸引乘客使用鰂魚涌站轉車。
香港島亦有不少為閩籍商家,集中在中上環以及灣仔(下環),但這些地區亦有為數不少的廣東人。 銅鑼灣區(包括大坑)、跑馬地一帶亦是香港早期的發展區,香港在開埠初期便屢次在銅鑼灣填海,因為有天后廟,主要為閩籍人口聚居,亦是南洋閩籍人口移居南洋前的其中一個主要聚居地,銅鑼灣為建成區的邊界,在銅鑼灣盡頭有炮台山作為維多利亞城的防衛建設。 鰂魚涌地鐵站 隨住銅鑼灣區的發展,鄰近銅鑼灣區的北角區在香港開埠早期亦發展起來,1891年香港人口只有22萬,而1941年人口上升到160萬,香港各地區的人口都高速增長,而北角以及鄰近北角的港島九龍地區的人口增長又以福建籍人口為主。
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用嚟發展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紓緩鰂魚涌乘客擠塞工程」(Quarry Bay Congestion Relief Works)於1998年下旬動工,2001年9月27日完成。 同日起,觀塘綫的調頭路軌停用,平日只供工程車使用,並於同年11月被拆去道岔而封閉;但是,由於當時未有拆卸隧道的技術及需要,因此舊隧道結構未有回填兼仍然保留,而北角城市規劃大綱圖中仍有顯示該隧道。 持有八達通的乘客於30分鐘內在該兩站轉綫,將被視作一程車程。 乘客於出閘時須先繳付轉綫前車費,然後以同一張八達通繼續車程;於目的地出閘時,餘下車費會被扣除。 如合計車費總額比轉綫前車費低,多付的車費亦會於目的地出閘時退回;但是,任何於這兩個車站同站出入閘的旅程,都被視作獨立車程而不作為轉綫車程的一部份,須獨立收費。 鰂魚涌地鐵站 乘客請緊記於出閘及再入閘期間不得使用該八達通乘搭其他交通工具(包括輕鐵、港鐵巴士(新界西北)及港鐵接駁巴士),或繳付多於9次非乘搭交通工具的交易,否則將被視作兩程獨立車程計算並分別收費。 另外,若使用迪士尼綫月票,不論轉綫時限,都被視作獨立車程而不作為轉綫車程的一部份。 上層為港島綫月台,車站啟用時已開始使用;下層為將軍澳綫(前為觀塘綫)月台,在觀塘綫東隧延綫通車時間始使用。 除了4號月台之外,其餘3個月台均大致筆直,所有月台均已裝設月台幕門。
鰂魚涌地鐵站: 東區 Eastern中quarry Bay Community Hall 鰂魚涌社區會堂附近的地鐵個車站
研究報告建議興建的地下鐵路系統全長52.7公里,合共50個車站,並且分成3條主要行車綫:港九綫、港島綫及東九龍綫,以及兩條港九綫支綫:荃灣支綫、觀塘支綫。 收費區公眾電腦鰂魚涌站啟用初期,車站只有英皇道出口及行人天橋通往鰂魚涌工業區,只在上下班時才有人流。 由於鰂魚涌站啟用時,香港經濟同時轉型,不少工業北移中國大陸,一度使鰂魚涌工業大廈紛紛改建,人流曾不斷下降,加上鰂魚涌站鄰近一帶只有工業大廈,缺乏大型屋宇支持,在夜間時車站變得更為冷清。 此外,鰂魚涌站也有不少自助服務設施供乘客享用,包括恒生銀行及中銀香港的自動櫃員機、自動售賣機、自動照相機等。 車站內更設有香港郵政郵箱及「iCentre」免費上網服務設施,方便乘客在車站內投寄郵件及瀏覽萬維網的內容。 鰂魚涌站下層嘅3號及4號月台以西原本有一段掉頭隧道畀觀塘綫列車用,觀塘綫列車喺本站4號月台落客後,就會駛入條隧道,掉頭入3號月台上客。
地鐵發言人則謂,地鐵工程的意外率較建造業整體意外率低,但仍會督促承建商進一步完善工業安全措施。 香港的地鐵指出由於欣澳站及迪士尼站車站設計以開放式為主,並無安裝空調設備,則引入月台閘門。 月台閘門能防止乘客墮軌,成本亦較便宜,無需顧及車站設計。 3-11歲的小童、65歲或以上的長者、12至25歲的全日制學生 才可使用特惠車資。
鰂魚涌地鐵站: 北角站
荃灣綫通車後,於1982年5月10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統,經尖沙咀直達中環。 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統餘下路段改名為觀塘綫,並需要縮短至油麻地。 這是由於在修正早期系統相關文件 及1976年《香港整體交通研究》 指出,荃灣綫在需求量、必要性、技術上的要求進行的。 自此之後,東涌綫通車,分流了來往香港站以東及荔景站以北的大批乘客。 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興建荃灣綫,並於1978年11月開始動工。 全綫有10個車站,包括6個地底車站、1個地面車站及3個架空車站,工程費用為41億港元。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荃灣至太子段)通車,並率先開放荃灣至荔景段沿線車站,其餘車站則在同年5月17日開放。 修正早期系統連接中環至觀塘,於1975年11月動工興建。 路綫其中12.8公里在地底建造,其餘的2.8公里則為架空路段。 1970年,顧問公司完成對興建地下鐵路系統的進一步研究,發表《集體運輸計劃總報告書》,具體提出建造鐵路的建議。
該大堂在欣澳站啟用之前,曾是全香港面積最小的港鐵車站售票大堂。 閩籍的發展商,為確保有一定的客路,很多都在閩籍人口密集的地區發展物業,嘉里建設如中西區發展住宅以及超過一百億購買何文田地皮,李嘉誠亦自稱為半個福建人,他早期發現了閩籍人口因為在南洋一帶有大量匯款,加上住屋需求而來的商機,在維港兩岸的黃埔花園,城市花園、和富中心的人口都以閩籍人口為主要大多數。 北角(包括鰂魚涌)曾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鰂魚涌太古城一帶的私樓區亦大多由北角遷入。 隨著觀塘綫的服務於1989年8月9日伸延至香港島,鰂魚涌站成為了港島綫及觀塘綫的轉車站。 後來為了進一步紓緩鰂魚涌站轉乘的擠迫情況,港英政府提出了「紓緩鰂魚涌站乘客擠塞工程」,決定擴建北角站,使之成為當時第二個接駁觀塘綫的港島綫車站,工程於1998年7月正式動工。 鰂魚涌地鐵站 新建的北角轉車月台於2001年9月27日正式啟用,以應付上環至天后往來九龍東之需求。 1984年初,政府有意發展東區海底隧道,作為行車同埋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份以地鐵觀塘綫延伸至香港島。 原計劃觀塘綫喺太古站和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嘅走線,地鐵當局只能大幅度改建鰂魚涌車站成為一個「十」字形轉車站,乘客要行幾數分鐘至轉到車。 有關工程喺1986年6月開始搞,而由1989年8月6號起,觀塘綫延至鰂魚涌,鰂魚涌站成為觀塘綫嘅終點站。 此站通車初期鄰近的鰂魚涌是工業區,人流不多且主要集中在上下午繁忙時間;隨著工廠移離香港,此站使用量進一步減少。
鰂魚涌地鐵站: 九龍灣站
北角歷史上的區份劃分(包括日本人的區份、市政局選舉、現今的校網)亦包括鰂魚涌的範圍。 2012年10月3日,早上8時10分,上環站列車掉頭處的通風口鐵皮脫落,撞毁一輛掉頭後準備駛往上環站1號月台列車的車頭玻璃,令金鐘至上環站列車於上班繁忙時間停駛逾兩小時,引起港島交通大混亂。 停駛期間,北角站候車月台因迫滿候車乘客,至少4名乘客不適,需召喚救護車送院。 鰂魚涌地鐵站 多輛接駁巴士在港鐵站外停泊,一度令上環及金鐘站附近交通擠塞,金鐘站外輪候上車的乘客高峰時期排至中信大廈,估計有逾千人候車,平均要等半小時才能登上接駁巴士。 另外由於大量往中、上環上班的市民因港鐵事故紛紛改乘的士及巴士,令東區走廊西行大為擠塞。
1973年3月,香港政府曾於屬早期系統沿線的港島舊海軍船塢、尖沙咀半島酒店、荔枝角及樂富的地底興建隧道以試驗地質。 該試驗隧道的工程由英國財團投得,以900萬興建,合約條款中註明該財團3年內不參與其他地鐵承建項目,以示公允。 同一時間,香港政府為工程進行招標,共有8個財團競投,而政府則初步選定了4個國際財團。 1983年,由於政府再次修改鰂魚涌發展藍圖為商業區,以配合太古地產在太古船塢發展太古城大型住宅項目,所以芬尼站與七姊妹站合併,並改稱「鰂魚涌站」,港島綫第一期同時興建。 鰂魚涌地鐵站 原本在1970年代港島綫定線的初稿中,並沒有鰂魚涌站。 只有一個名為「芬尼站」的地下車站設於現時鰂魚涌街附近。 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於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 因此芬尼站附近進行填海工程,以使發展為工業區,故此芬尼站列入後期興建車站。
鰂魚涌地鐵站: 車站擴建
兩鐵合併前,當時荃灣綫、港島綫和將軍澳綫全綫及觀塘綫大部份用車使用由英國都城嘉慕(已由法國的阿尔斯通收購)所製造的都城嘉慕電動列車,也就是英製列車,最高時速達80公里。 為配合地鐵改善乘車設施及環境,所以地鐵於1998年起把所有英製列車全面翻新,翻新工程於2001年8月完成。 鰂魚涌地鐵站 1998年6月22日,東涌綫通車,成為第一條延伸到大嶼山的鐵路,首兩星期營運時間為7時正至20時正。 1998年7月6日,即香港國際機場啟用當日,機場快綫通車,成為香港第一條來回機場至市區的鐵路,當時由機場往返中環商业区只需23分鐘。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東南亞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將新填海得到的春秧街一帶土地改為發展住宅區,在此前,北角已經有很多福建閩南商人聚居。 新填海地沿海春秧街住宅區變成當年不少福建人貿易來港的聚居地。 現時仍然有很多福建閩南人居住,春秧街市集依然可以購買福建食品。 雖然北角被稱為小福建,但北角站一帶實為數個族群的混居地,反而北角西部以及銅鑼灣、鰂魚涌一帶為福建人的密集區,很多老一輩的福建人,如東區區議會主席,鰂魚涌居民協會會長黃建彬,因長期生活在福建人為主的區份,日常生活更多的使用閩南話,至今的廣州話仍帶有很重的福建口音。 新光戲院為推廣粵語文化的中心,新光戲院周邊在七十年代以後亦吸引不少廣府人聚居,近十年已年老的廣府人下一代開始遷出新光戲院一帶,使新光戲院曾掀起倒閉潮,引來不少福建籍的新移民聚居在新光戲院一帶。 所以七十年代起北角站一帶為廣府人、上海人、福建人的混居地,但北角站的廣府人比潮州人和上海人都少。 東區私樓人口大多亦為閩籍人仕,但50歲以下人仕絕大多數都以廣州話為母語,福建話(閩南話)人口一直下降,隨住老一輩閩南人的死去,近十年內福建話(閩南話)又減了一半,但自戰後一直為第二位。
而香港其餘各區的地皮皆只有極少量商業區,所以住宅平均呎價遠低於上環、北角及尖沙咀一帶。 但香港不少富豪主要居住於山頂和深水灣一帶的低密度大單位。 北角位處香港島,北臨維多利亞港,西起油街、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
機場快綫及東涌線的全程行車時間分別修定為25及29分鐘。 在建設海底隧道方面,當時大部份的隧道組件均是在白沙灣的海岸(即港島綫通車後落成的杏花邨所在地)製造,最後才將隧道組件搬移至預定的海底隧道位置。 在技術方面,地鐵「整個系統」將採用1500伏特側式第三軌供電,以及標準軌距;隧道直徑大致與地鐵列車相若(類似倫敦地鐵)。 觀塘綫列車在3號月台(現4號月台)落客後,便會利用月台西面的調頭路軌調頭往對面月台上客。
由於指示板的設計差距極大,地鐵於1993年統一安裝白底黑字「方向條」為止,而下行終點站亦改為顯示「上環方向(Trains towards Sheung Wan)」,直至全線安裝月台幕門為止。 1984年初,政府有意發展東區海底隧道,作為行車和鐵路兩用隧道,其中鐵路部份以地鐵觀塘綫由觀塘站經藍田站延伸至香港島。 原計劃觀塘綫在太古站和港島綫交匯,但因為要遷就行車隧道的走線,最後改以鰂魚涌站作為兩線交匯的車站。 早於2001年兩鐵競投沙中綫時,當局已計劃於添馬艦設站。 鰂魚涌地鐵站 然而,自美國發生九一一袭击事件後,香港政府擔心將政府總部建在鐵路站之上,促使到恐怖份子有機可乘;加上地產商不時推波助瀾,要求香港政府將土地拍賣作為商業用途,使該地段的發展一直未決定,直接影響本站及北港島綫的興建工程。 2003年9月,九鐵更改沙中綫的走線,以保安理由取消添馬站,改建金鐘東站連接地鐵金鐘站。 2006年,香港政府落實添馬艦發展工程,而新的政府總部於2011年落成啟用,惟當時北港島綫仍然未定下興建時間表。
本站下層的3號及4號月台以西原有一段掉頭隧道供觀塘綫列車使用,觀塘綫列車在本站3號月台(現時的4號月台)落客後,便會駛進該隧道,掉頭進入4號月台(現時的3號月台)上客。 但當「紓緩鰂魚涌轉車站擠塞工程」竣工後,觀塘綫在2001年9月27日起改以北角站為總站,掉頭隧道在同年11月封閉。 1983年,由於政府再次修改鰂魚涌發展藍圖為商業區,以配合太古地產喺太古船塢發展太古城大型住宅項目,所以芬尼站同七姊妹站合併,並改叫「鰂魚涌站」,港島綫第一期同時興建。 鰂魚涌地鐵站 只有一個名為「芬尼站」嘅地下車站設喺現時鰂魚涌街附近。 1980年,由於政府修改地下鐵路發展藍圖,喺康山地底加設「康山站」(即現時太古站)。
及後港島綫的大型毛筆字在其他地鐵及現今港鐵路綫如觀塘綫的藍田站、黃埔站、將軍澳綫新建的車站、屯馬綫新建的車站以及東鐵綫大部分車站中出現使此特色得以延續。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後來興建的地鐵系统亦參考了此一特色,邀請了其他書法家為自己的地鐵站站名提筆。 2007年10月23日,行政會議通過有關西港島綫的財務安排,以擁有權融資模式批准地鐵公司興建、擁有及營運西港島綫。 港鐵公司已於2009年動工興建,其中於2011年8月5日晚上11時30分起至8月8日首班車前,港島綫中環站(3、4號月台)及上環站需要暫停服務,以配合有關工程。 由於在繁忙時間的將軍澳綫北行的列車可能會有不同的終點站,故此港鐵在3號月台安裝了數部液晶顯示器,清楚顯示下4班列車的終點站以及抵站時間,使乘客能夠登上前往正確目的地的列車;而在非繁忙時間由本站前往康城站的乘客須在將軍澳站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