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新界詳細資料

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此外,體育館每月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美斯音樂學院分別在港九新界多區設有近30間院校,各區都自設區內首個專業級數的演奏廳供學員使用/演出/租用及考試,加上星級導師團執教,是學習樂器的第一選擇。 美斯音樂學院由全職音樂人團隊及星級導師團隊執教,目的主要是為香港提供一個專業而優質的音樂教育中心。 在致力推動音樂藝術普及化,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及享受音樂之餘,我們更重視提供正統高質素的專業音樂技術訓練,培育後輩成為音樂藝術界的精英份子,推動香港音樂文化事業。 突破傳統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分的固有模式,提供一個平台讓流行及古典音樂有緣交響。 要培育出全面的音樂人,三大音源 (古典音樂、流行音樂、音樂理論) 是我們堅信的音樂哲學。

雖然係個離島,但係同荃灣好近,所以多年來都係荃灣範圍,所以舊時係歸荃灣區,而唔係離島區。 後尾荃灣區實在人太多,青衣島同葵涌劃咗出來,開個葵涌及青衣區,即係家下葵青區。 青衣體育館位於新界青衣青綠街38號青衣市政大廈2字樓,於1999年8月6日啟用。

由東晉中期至明朝初期期間,今天的新界之地曾分別屬寶安縣、東官縣、東莞縣,廣州府等行政區管轄。 直至1898年6月9日,即英國在香港島建立殖民地的56年後,英國政府與清政府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由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附近233個島嶼,為期99年,到1997年6月30日為止。 然而在1899年4月14日,英國在接管新界時,遭新界原居民反抗,爆發新界六日戰,4月19日才正式接管。 自此,原屬新安縣(即寶安縣)之深圳河以南土地(包括新界、新九龍)才屬於英國管有。 值得一提的是,青衣島與荃灣和葵涌不同之處是沒有紅色小巴行駛的。 青衣新界 不過,隨着位於青衣西草灣路的運輸署車輛檢驗綜合大樓啟用,紅色小巴可以按運輸署指定的行車路線,從青荃橋往返該大樓以便檢車,但不准載客。 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興建、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迪士尼樂園的擴建以及擬建於青衣島西南面的十號貨櫃碼頭,使青嶼幹線可能因此而出現飽和,政府於2007年開始研究興建第二條青衣至大嶼山連接路的可行性。 不過中心所排放的氣體、廢水及經處理的化學廢物的渣滓,都會令附近一帶的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而特別令到附近青衣新市鎮的居民所關注的,就是中心所排放出來的致癌物質—二噁英,會影響到青衣島居民的身體健康。

及後返回小山崗,下走右踏青雲徑經野餐區到2號觀景亭(直走亦可)。 再沿路走至1號觀景亭,觀賞青馬大橋景色,最後隨「葵青慶回歸健康徑」下走至青衣西路畢。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新界人口有3,84,0620人,而全港則有7,336,585人。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包括新九龍在內,總人口為102,254人,這裡基本上是農業區,分佈700個村莊和一些墟市,主體居民世代以務農為生。 離島區:香港共有263個島,而離島區主要島嶼如下:大嶼山、長洲、喜靈洲、交椅洲、南丫島、坪洲、蒲台群島、石鼓洲、小鴉洲、大鴉洲等地方。 屯門區:包括屯門新市鎮、藍地、亦園、大欖涌、掃管笏、稔灣、龍鼓灘、爛角咀等、還包括大小磨刀、匙羹洲、龍鼓洲、沙洲等細小島嶼。 新界地區幅員廣闊,租借陸地面積975.1平方公里,比原來英方所擁有的香港轄區陸地面積擴大約11倍,水域擴大約40-50倍。 另外,位於落馬洲和馬草壟之間的深圳河段經改道後,由於河道拉直,雙方交換了一些土地。 其中最大幅是舊河道和新河道之間形成的落馬洲河套區,本為深圳管轄,現改為香港新界管轄。

  • 這裡資料每年十月更新,有關學校的最新學費詳情,請參看教育局提供的 收費證明書。
  • 1970年代,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原址被改建為住宅項目,原有的船廠分別從鰂魚涌及紅磡遷入青衣島西部的茜草灣,其後在青衣合作開設香港聯合船塢,船廠則位於北部的樟樹頭,設有兩個浮塢。
  • 根據教育局課程指引,切合幼兒興趣和能力,以身心、智能、社交、情緒及德育等均衡發展編定。
  • 香港政府於2008年決定在青衣西南海濱填海180公頃,興建佔地310公頃的葵青貨櫃碼頭十號碼頭,並且將該處的油庫重置在新填海的土地上。
  • 直至1956年,青衣島跟隨荃灣區,從南約分拆出來。
  • 早年由於在九龍和香港島地區聚集了全香港絕大部分的人口,令新界地區成為香港發展中的後進地區。
  • 區內設有三所中學、四所小學、一所特殊學校,分別有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郭怡雅神父紀念學校、保良局陳溢小學、青衣商會小學、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

1990年代開始,青衣島上的臨時房屋區陸逐清拆,部份空出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發展或興建社區設施。 1995年清拆青發臨時房屋區及青健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青宏苑及綠悠雅苑;1999年清拆青欣臨時房屋區及青安臨時房屋區,分別建成長宏邨及青逸軒。 青康路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建成了東華三院周演森小學及保良局陳百強伉儷青衣學校的校舍。 青翠臨時房屋區清拆後,則建成2017年落成啟用的青衣西南康體大樓。 葵青區雖然係地方行政區,然而唔少政府部門會因應性質,各有各分法,所以葵青區只係選舉同民政事務處嘅分界。 葵青區未大力發展之前,已經有唔少鄉落,葵涌嘅村係歸埋荃灣鄉事委員會,而青衣島係歸青衣鄉事委員會。

藍巴勒海峽將個區分成兩部份,東便係葵涌,響新界大陸上便,西便係青衣島,同大陸分開。 葵青區因為係荃灣區分拆出來,係荃灣新市鎮一部份,所以區內冇核心地帶,比較似樣嘅聚腳點,葵涌一便係港鐵葵芳站一帶,青衣則係港鐵青衣站一帶。 新界方面,香港重光後初期,南約及北約理民府合併為單一理民府,至1948年才重新分為大埔、元朗及南約理民府。

青衣新界: 香港大廈搜尋

政府為了進一步發展青衣新市鎮,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寮肚山進行發展,作為青衣西路跨越山谷的行車天橋—寮肚橋於1985年及1987年分階段落成,將寮肚山半山與三支香半山連接著。 1988年,青欣臨時房屋區落成,為區內首個公營房屋。 青欣臨時房屋區於1997年開始清拆,原址於2001年建成長宏邨。 區內設有兩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有長亨巴士總站及長宏巴士總站。 區內設有兩所小學,分別有聖公會何澤芸小學及聖公會青衣主恩小學。 青衣新界 另外,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南灣隧道,分別於1998年及2009年先後通車。 3號幹線、青嶼幹線、汀九橋及青沙公路的啟用,接通了青衣至大嶼山、機場、新界西北、沙田、西九龍及香港島的陸路交通,使青衣島成為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 1972年,時任港督麥理浩勲爵公佈十年建屋計劃,港府開始大舉發展荃灣新市鎮範圍內的青衣島,以配合港府的長遠公營房屋發展策略。

葵青區嘅當然議員,但原居民代表,只有青衣鄉事委員會主席,因為荃灣鄉事委員會已經響荃灣區議會有當然議員。 葵青區係香港地方行政區,裏面主要咨詢機構係葵青區議會,選舉代號係S,有28個分區。 個區分成兩部份,葵涌同青衣,兩個部份都響新界。 青衣新界 2006年為止,人口有52萬3300,佔香港人口百分之7.6,十八區排第四。 葵青區人口密度係每平方千米有2萬2421人,係新界各區之中最高,遠超新界平均數3748人。

中石器時代的文物暫時未有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約七千年前)的文物在一九九零年代興建赤鱲角機場時於大嶼山扒頭鼓出土. 新界的西貢,南丫島等地不時有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的文物出土. 在新機場啟用初期,由青衣前往新機場必須經青衣西路進入青嶼幹線前往,由於該路段也有不少青衣區巴士線行走,在繁忙時間就十分擠迫。 但青衣北岸公路於2002年通車後,大大解決了這個問題。 從前青衣的交通依賴單線雙程行車的青衣大橋,該橋原由當地重工業企業投資興建,以便方便工人往來及運送物料,另有青衣碼頭的渡海小輪,後來大橋移交政府,及後因應交通需求量大橋被擴建。 青衣新界 每當青衣大橋發生事故,或颱風後大量貨櫃車同時駛到葵涌貨櫃碼頭交收,青衣的交通便告癱瘓。 2019年11月14日,青衣島因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發生警民衝突。 示威者於當晚堵塞擔杆山交匯處,防暴警員於該處築起防線,並與示威者對峙。 約晚上11時30分,防暴警員沒有預警下施放約兩枚催淚彈,是運動進行五個多月來,首次在青衣島上施放催淚彈。

青衣新界

香港規劃署將全島定為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內,而香港房屋委員會則定義為擴展市區範圍。 葵青區同新界其他區唔同,唔係新界理民府分區走出來。 1985年之前,葵涌同青衣都係歸荃灣區,之不過因為荃灣新市鎮發展,遠超一區之力,就響1985年4月1號將葵涌同青衣拆出來,另立葵涌及青衣區,同時亦選出相應嘅區議會。 島上的輕工業區設於青衣鄉事會路以東,長輝路至長達路的近岸,建有多座工廠大廈,除了應付香港製造業於1970年代的急促發展,也是為島上急增的人口提供原區就業,配合當時港府的新市鎮發展策略。 青衣新界 1980年代後期,香港製造業日漸息微,加上9號貨櫃碼頭啟用,島上的工廠大廈大多改作貨倉用途。 另外青衣路、青鴻路及青衣航運路一帶,亦建有物流中心或倉庫,為9號貨櫃碼頭提供後勤物流服務。 行政區劃上,青衣島於1898年7月1日,被英國正式接管。 約19世紀末,當時青衣為屬荃灣四約之一,青衣與海壩、葵涌及石圍角,四約首領組成「荃灣全安局」(荃灣鄉事委員會前身),維持荃灣、葵涌及青衣地區的治安。

青衣島1974年青衣大橋通車之後,就開始納入荃灣新市鎮一部份,係由長青邨開始,一直由南向北發展。 青衣島發展比較散,各邨各有各核心,而最旺嘅地方響東北便,青衣港鐵站嘅青衣城。 青衣新界 附近亦長發邨有長發商場,係領匯其中一個重要商場。 舊時有青衣大街,不過已經移平起晒樓,唔再係島嘅中心。

青衣新界: 新界東南選區(西貢、沙田東(包括馬鞍山))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軍230聯隊於12月12日登陸青衣島,青衣島也進入日治時期,日軍在現今聖保祿村山上一帶裝設防空探射燈。 1518年葡萄牙軍曾一度登陸青衣尋找合適據點,當時正值葡萄牙軍入侵屯門,結果明朝於1521年清除葡萄牙軍。 青衣是香港第五大島嶼,人口超過二十萬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 青衣新界 這三個島分別是原來的青衣,以及位於今日青衣東北方的牙鷹洲(原華潤油庫,今為灝景灣及燕京書院)和青衣東南方的洲仔(華潤油庫現址)。 青衣位於維多利亞港西北部,其北面及東/南面水域(藍巴勒海峽)皆受保護海港條例規管。

化學廢物處理中心,位於青衣島東南部(昂船洲大橋南側),於1993年4月開始啟用。 化學廢物處理中心設有高溫焚化爐,用以處理有機化學廢物,該中心的設計處理量為每年10萬公噸化學廢物。 青衣新界 中心的現行管理和營運工作由衡力化學廢料處理有限公司承辦。

早年由於在九龍和香港島地區聚集了全香港絕大部分的人口,令新界地區成為香港發展中的後進地區。 新界是香港面積最大,發展空間最充足的一個區域,香港的新市鎮包括了在新界地區的各個新興區域及各個大小離島的新興區域,包括如荃灣、葵涌、沙田、屯門、青衣、大埔、元朗、上水、粉嶺、將軍澳、馬鞍山、天水圍、東涌等等。 新市鎮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城鎮,香港當前的18個議會行政區,在各個議會行政區範圍內發展起來的新市鎮,實際上沒有獨自政府管轄機構,新市鎮在香港只屬於一種新興的建成區連綿區域,它的發展壯大可以說是香港城市化日漸成熟的表現。 青衣大橋通車前,舊青衣碼頭的渡輪服務是青衣島唯一的對外交通,故當時墟市—青衣大街設置於碼頭附近一帶,加上島內大多數的漁民都聚居在青衣灣內,所以該區在發展成為新市鎮青衣市前後,皆為青衣島的中心地帶。 區內重要的公共設施、商場、交通設施都集中在這裡,如青衣島最大型商場—青衣城、青衣島唯一的鐵路車站—港鐵青衣站、青衣島首個市鎮公園—青衣公園以及青衣海濱公園等。 其他重要設施包括青衣公共圖書館、青衣綜合大樓、青衣市區診所、青衣運動場、青衣渡輪碼頭、青衣警署、青衣消防局、青衣鄉事委員會、天主教聖多默宗徒堂等,都設設於青衣市中心地區內。 而多個住宅屋邨或屋苑青衣邨、偉景花園、海悅花園、宏福花園、盈翠半島、青怡花園、翠怡花園、海欣花園等。 區內設有三個公共交通交匯處,包括青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青衣邨巴士總站及青衣碼頭巴士總站。 區內設有兩所中學及四所小學,分別有明愛聖若瑟中學、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保良局世德小學、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荃灣商會學校及仁濟醫院趙曾學韞小學。

青衣新界: 新市鎮發展

我們深信「古典音樂」在知識和能力上的全面培訓對學生長遠發展都有莫大裨益。 大埔區:包括大埔滘、大埔墟、大埔中心、三門仔、大尾篤 、元洲仔、九龍坑 、林村、船灣、八仙嶺、大刀屻、吐露港、西貢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地方。 青衣新界 發展區位於寮肚山東面的半山,寮肚路為幹道,是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區域。

先於1974年建成青衣大橋,而靠近青衣大橋的長青邨於1977年落成,為青衣首座公共屋邨。 隨後長康邨、青衣邨、長安邨、長發邨和長亨邨等公共屋邨,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陸逐落成。 除了公共屋邨之外,島上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例如青華苑、青盛苑、青泰苑和青雅苑也陸逐入伙,同一時期亦建有青衣島首批大型私人屋苑—美景花園、青怡花園和翠怡花園。 中小學、屋邨商場、街市、公共圖書館、公營診所等基本社區設施亦相繼落成。 青衣新界 青衣島第二條跨海行車大橋—青荃橋,於1988年落成。 )是香港島嶼,位於葵涌以西,屬於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屬荃灣新市鎮三個主要發展核心之一,面積10.69平方公里,屬新界範圍,設有青衣鄉事委員會,青衣原居民可根據香港法例第97章《新界條例》規定,遺產承繼權依循傳統習俗由男丁承繼。

發展區位於門仔塘及牙鷹洲,担桿山路及青敬路為幹道。 門仔塘是青衣島與牙鷹洲之間的海峽,本來是避風塘;牙鷹洲則建有油庫。 1970年代中後期時,該處尚有不少艇戶和棚戶。 到了1980年代中期,政府在門仔塘及龍洲一帶移山填海,將青衣島與牙鷹洲併合起來,平整土地來興建青荃橋,以舒緩青衣大橋的擠塞問題,及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並進一步擴大荃灣新市鎮。 1987年,青衣島首個租者置其屋計劃公共屋邨—長安邨入伙,其後青泰苑、長發邨陸續入伙。 1996年,原址牙鷹洲的華潤油庫遷走後發展成私人屋苑—灝景灣。 區內設有一個公共交通交匯處,為青衣區最大的公共交通交匯處—長安巴士總站。

青衣新界: 新市鎮的崛起

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 至於人口方面,居住於新界的人口大約佔全香港人口的57%。 除此之外,青衣亦先後分別興建了連接馬灣的青馬大橋、連接大欖隧道和屯門公路的汀九橋、連接青葵公路和青馬大橋的長青橋和長青隧道、連接西九龍公路和青馬大橋、汀九橋之昂船洲大橋和南灣隧道以及連接青荃橋、青衣站、青馬大橋和汀九橋的青衣北岸公路。 自此青衣便成為通往香港國際機場、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及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的要道,是連繫大嶼山和香港各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隨著機場核心計劃的開展,加上政府決定改善青衣的橋樑交通,青衣在10年內從只有2條跨海橋增加至7條行車橋(增建了葵青橋、長青橋、汀九橋、昂船洲大橋及青馬大橋)及供港鐵使用的青荔橋。 從前交通大癱瘓的情況在青衣已經不復出現,即使現時所有來往青衣的渡海小輪已經停航,也沒有對交通造成影響。 目前是全世界第六大吞吐量的貨櫃港口——葵青貨櫃碼頭九號碼頭,位於青衣島東南部,自2003年啟用至今。 香港政府於2008年決定在青衣西南海濱填海180公頃,興建佔地310公頃的葵青貨櫃碼頭十號碼頭,並且將該處的油庫重置在新填海的土地上。 該碼頭將會24小時運作,提供8個可以供予不少於400米的船隻停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