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世紀來,上座部佛教徒在被稱為「千佛閣」的南廊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還一部分被紅色高棉破壞了,只剩下寥寥幾尊。 閣內還有一些十八世紀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 大道與王台由太廟圍牆的西塔門通往寺剎西山門的大道,寬9.5米,長約350米,高出地面1.5米,大道的里子填土,路面用砂岩石板鋪砌;石路左右兩邊築有矮石欄杆,托起七頭蛇那伽保護神。 大道兩側各分布六道台階,可下達廣場;台階之間相隔約50米,七頭蛇欄杆在在台階處轉向、昂首。 雲頂峰平面圖 路南、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優美建築物,四面開廊門,正面的門廊長33米,中堂有石柱支撐;帶欄杆的窗子,照耀內堂,光線明亮。 往東,路北,在藏經閣和廟山之間,有一方荷塘,綻放各色荷花,從池塘的西北角,可見吳哥窟正面如畫般的倒影;路南對稱位置的水塘,則是清水一泓。 路段盡頭是一條直通吳哥窟廟山門的十字形的雙層高台,稱為王台,古時用作國王慶典舞蹈的場所。
經過幾代國王的努力,到12世紀初,吳哥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 交通暹粒-吳哥國際機場(代號:REP)有航班直達上海、成都、重慶、曼谷、香港、新加坡、吉隆玻、巴色、河內、台灣等地。 也可搭航班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然後由陸路搭長途汽車或由水路搭快艇到暹粒市。 在吳哥窟北2公里是吳哥王朝的最後國都大吳哥;巴戎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和巴普昂寺都在此城中。 雲頂峰平面圖 吳哥窟西北3公里有巴肯寺,東北4公里有荳蔻寺、茶膠寺等古蹟。 12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並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成。 作為一座聖城,吳哥窟屬于禁地,供奉化身為逝去的國王暨毗濕奴。 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些塗鴉之外,遊客的湧入造成的損害較小。 寺內的大型浮雕業已用繩欄保護,而地面則加蓋木板保護。
雲頂峰平面圖: 沙田第一城
第二層遊廊的神仙浮雕,穿著各色各樣的服裝,髮式也多種多樣。 武士是寺廟的守護著,立於寺廟入口,手持長矛或棍棒,一個迎人以笑臉,一個凶神惡煞。 《黑天力戰阿修羅》浮雕描繪八手的黑天,騎著金翅大鵬鳥,戰勝騎著怪獅的千手阿修羅;接著一幅畫面展示騎著犀牛的火神阿耆尼縱火,金翅大鵬鳥滅火。 下一幅浮雕展示黑天擲出鐵餅砍斷阿修羅的千手只剩二手。 最後5米的浮雕,展示黑天跪在岡仁波齊峰濕婆跟前,同意赦免阿修羅死罪。 田字畫閣的外院,乃寺廟第一層圍場的內院(一院),如反匚字形。
修建吳哥窟太廟的農民工,相信勤快的工作,可以使他們此生愉快,來世好投胎。 他死後,吳哥窟成為他的王陵,周圍布滿美麗的仙女,猶如毗濕奴的天界一般。 吳哥窟內有一千八百多個仙女的沙岩浮雕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大門的外壁和金茲壇的內外壁。 仙女的容貌,來自王宮中的宮女,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中記載,國中美貌的女子,都被召入宮中,加入數千嬪妃的隊伍中,宮女們肌膚潔白如玉。 笑容可掬的仙女是高棉絨歡樂的象徵,她們使得嚴峻的石室化為天堂。 也有的仙女束髮,沒有冠帶,她們的臉和乳房,被無數遊客的手摸得漆黑如花崗石。 仙女有時成單,有時成群,刻畫在平整的沙岩石壁面,有時在壁龕之中;仙女的舞姿,幾乎千篇一律,顯然是依靠著樣板雕刻的。 仙女的足部比較彆扭,一律雕側面,不是正面,富有才華的高棉雕師,突然在在技術問題上了栽跟頭;也許高棉的雕師,還未能掌握正面透視。 在中層廊廡,許多仙女是半成品,有的雕了頭部,身軀還未雕刻,有的已雕出身軀,但服飾僅有輪廓,有的還僅僅在石壁上勾畫出輪廓,半途而廢的原因不明。
雲頂峰平面圖: 浮雕
吳哥窟是建立在大片沼澤地之上,是一座巨大的水上城市。 吳哥窟占地三百餘公頃,工人們首先必須先清除熱帶森林,砍伐許多直徑一米多的大樹;為了鞏固地基,工人們必須將面積為數百公頃的土地深挖幾米,取出舊土,換上細沙,鋪上石子,面上再鋪一層土。 由於吳哥窟所在地原是沼澤,地基的沙土充滿水分,猶如一艘巨舟,浮在水上。 吳哥窟的氣候,深受季候風影響,每年有六個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8%,而其餘六個月旱季,雨量稀少。 如何在雨季地下水位高漲時保障吳哥窟地基不至於隆起,在旱季地下水位降落之時,又如何防止地基塌陷,這是古高棉的技師們必需解決的問題。 吳哥窟的技師用190米寬的護城河,巧妙的解決了地下水位的漲落對地基的影響:雨季時護城河形成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儲蓄泛濫的雨水,而在旱季時蓄水池的儲水,可以維持地基下的地下水位穩定。 宏大的吳哥窟屹立不倒,達數百年之久,見證了古高棉技師們的高超技術。 吳哥窟內許多門頰有花卉圖案浮雕,花卉枝條卷中雕刻一串蓮花座上頭頂冠冕雙手合十的神像,門頰的周邊圍繞一圈小蓮花圖案。
- 在離吳哥窟東北50公里的庫楞山找到古代採石場地遺蹟,古時依靠水運,人力和大象運送到吳哥窟工地。
- 匠們將一塊石塊用支架和繩索吊起,疊在另一石塊上,然後手扶橫插入石塊孔洞的木樁,推動吊起的石塊,使得兩石塊互相研磨,產生密切的接觸面,結果使得兩石塊磨合如一,便於雕刻。
- 第二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小的藏經閣,兩壁的楞窗和殘破的屋頂,使內堂明亮。
- 平台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 三道,中間的四道台階,寬6米,有39級;十二道台階都十分陡峭,仰角最高達70度,每座台階左右都有護牆。
- 吳哥窟內有一千八百多個仙女的沙岩浮雕分布在東南西北四大門的外壁和金茲壇的內外壁。
- 在吳哥王朝時代,洞里薩湖地區的稻米和漁業豐收,保障有100萬人口的吳哥王朝的經濟繁榮。
雖然大部分維修保養工作是由外國政府贊助的隊伍進行,而不是由柬埔寨當局進行,但旅遊業還是為維修工作提供一些額外資金,全吳哥境的門票收入中,約有28%用於吳哥寺。 吳哥窟建築物表面常見的有色生物膜包,含球狀藍藻為主的微生物群落。 雲頂峰平面圖 此外在所有的樣品中還檢測到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芽孢桿菌芽孢桿菌、芽孢桿菌、羊棲菜、類芽孢桿菌等異養細菌。 這些微生物生物膜群落,能夠耐受猛烈的日曬與高度的脫水,其中一些細菌產生的有機酸,可能降低的石料的強度,導致砂岩敗壞。
這項工作到了七十年代曾因柬埔寨政局動盪而停頓,上千名替法國人進行修復工作的工人被處死,僅兩人存活至內戰結束。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在1330年-1339年間曾遊歷吳哥,他稱吳哥窟為「桑香佛舍」,這表明在十四世紀中葉,吳哥窟已經從印度教寺變為為佛寺。 汪大淵還報告吳哥窟有「裹金石橋四十餘丈」,十分華麗,有「富貴真臘」之語。 雲頂峰平面圖 地理環境吳哥窟位於柬埔寨暹粒市北約5.5公里,即北緯13°24′45〞,東經103°52′0〞。 西南約30公里是洞里薩湖,東北30里有庫楞山。 洞里薩湖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加上高棉人擁有人造水庫和灌溉系統,每年稻米四收。
雲頂峰平面圖: 吳哥窟佈局
比較有趣的一幅畫面,展示一群阿修羅騎在大鳥的脖子上。 在廊塔之北的壁上有幾行據考證是1702年加刻的銘文,敘述廊廡外的一個墓穴的建造過程,此墓穴現已廢。 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面是16世紀後人所加。 雲頂峰平面圖 吳哥窟之所以被稱為高棉建築藝術登峰造極之作,正因為它有機地融合了前期建築藝術中的寶塔、長廊、迴廊、祭壇等要素:寶塔和迴廊融合成為塔門迴廊,塔門迴廊又和祭壇融合為一體,堆疊成為有多層塔門迴廊的祭壇。
瓦片和瓦當吳哥窟的瓦片呈粉紅色,是黏土燒制的,長方形,大小不等,有的上釉,有的是素瓦,用來蓋屋頂。 古真臘用瓦按嚴格的等級制度:王宮用錫瓦和琉璃瓦,廟宇用土瓦,官吏之家只有寢室用瓦「百姓之家,只用草蓋,瓦片不敢上屋」。 最近考古學家還發現周達觀書中提到的錫瓦。 雲頂峰平面圖 裝飾和西南角亭相仿,四壁布滿雕刻,15幅畫面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毗濕奴與阿修羅交戰圖》取材自印度神話。 左右兩幅對稱的工藝粗糙的浮雕,展示阿修羅軍從左右兩方面向中心的毗濕奴進軍,毗濕奴站立於金翅大鵬鳥的肩膀上,面向南方,驅趕阿修羅。
吳哥王朝時代,洞里薩湖水產豐富,有黑鯉魚、草魚、鯽魚、江豚、鱔魚、鰻魚、蛤蜊、蜆、螺等。 在吳哥王朝時代,洞里薩湖地區的稻米和漁業豐收,保障有100萬人口的吳哥王朝的經濟繁榮。 2019年8月,負責第一城管理的百得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稱為了解決保安人手不足及進一步提升大廈的保安系統,在34至36座試行門禁系統(RFID識別)﹑人工智能面部識別和訪問QR碼系統,並取消原有的座頭保安。 有網民擔心數據會被人用作其他用途,侵犯個人私隱,可能間接導致樓價下跌,而且系統造價過高。 居民在8月14日晚上居民包圍第一城業委會主席、新民黨當區區議員黃嘉榮,要求交代。
中廊內側的立柱排,支持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立柱支持高三米的半拱頂。 廊廡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廊廡和神龕入口有布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廊廡柱頂的雕帶裝飾一排重複的壁龕,雕刻雙手合十閉目打坐的蓄鬚苦行僧。 迴廊東南西北四邊的正中有廊門,正前方一道台階下通二院;迴廊四隅的門樓的前方和左方或右方各有台階下通二院。 1934年法國考古學家挖掘中心寶塔的沙土地基,深達25米,相當於寺外地面的高度,但未曾找到寶藏,顯然已被盜,但在23米深處,卻發了現鎮殿之寶:一塊紅土磚內藏著的兩塊水晶和兩片直徑18厘米,重65克的圓形金葉。 雲頂峰平面圖 外圍牆與廊廡圍牆東西方向長1025米,南北方向闊802米高4.5米。 圍牆的東南西北各面的正中都有一段廊廡(高棉語:ថែវ,撰寫:tʰaev,拼音:thaew)。 圍牆西面的中段的圍廊235米廊,中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帶台階的四柱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門廳里有雕刻精良的柱冠和楣梁,壁柱和門楣也保存得最完好。
可能是因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濫之災,時至今日許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吳哥許多古蹟都台基。 十世紀初的巴肯寺有五層台基,十世紀中葉的空中宮殿有四層台基。 吳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後來台基發展成為吳哥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層建築,如吳哥窟第二三層的內院小藏經閣,也都有了台基。
吳哥窟的建築師巧妙地運用空間,用長長的大道顯示空間深度感,用迴廊的橫展,構造出建築物的寬闊感,用不同層面迴廊的透視重疊,構造出建築物的高峻感;吳哥窟雖無大型的中心建築,但其外觀可以媲美於一座龐大的中心建築。 他創造了吳哥建築的新形式:象徵須彌山的廟山,供奉神王,儼然成為吳哥王朝現世和神界的主宰。 此後吳哥王朝歷代的君主都繼承這廟山傳統。 都在各自的國都致力於建造神聖的太廟,供奉濕婆的化身林伽神王。 在世的國王,是萬眾信奉的國神;國家的興旺與神王合一休戚相關,國廟成為神王合一的關鍵,在國都中央的廟山之巔,國王以神身與神界溝通;國王死後,太廟成為他葬身的王陵,他的繼承者再另立新的國廟。